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重塑中华

重塑中华

作者:黄兴涛

分类:历史

ISBN:9787303224876

出版时间:2017-1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历史  近代史 

章节目录

绪论 “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
第一章 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
一、延续与转换: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
1、“中国”、“中华”及其历史上的认同
2、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及现代转换
——兼谈作为现代国名的“中国”究竟始于何时
二、 新的思想资源:现代“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1、郭士立与传统汉文里“民族”一词的早期转化
2、清末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来源
三、“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及其最初的指代词
1、梁启超与“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和“中国民族”说
2、“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及其早期观念内涵
——两种“中华民族”概念问世记
四、寻归“大同”:立宪运动与民族平等融合的自觉
——以满族官员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观念为中心
1、“五族大同”:立宪运动期间的民族一体融合论
2、“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说的发轫及其民族观依据
3、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
第二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一、民国诞生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之确立
1、“五族共和”论及其引发的“中华民族”观念
2、袁世凯与民初民族融合的新背景及实际效应
3、“中华民国”国号、早期国歌的意义与影响
4、李大钊、申悦庐与“中华民族”旗帜的高揭
二、五四运动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1、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确立的诸多要素
2、孙中山的有关倡导及深远影响
3、梁启超专研“中华民族”:思想的来源和意义
4、“国家主义”派的关切和外蒙“独立”事件的刺激
5、“中华民族”的认知进展与标志词符进一步流通
第三章 “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民族认同符号的强化
1、两部代表性史著及其“中华民族”观念蕴涵
2、国民政府和学界精英“整合”民族的继续努力
——蒙藏“宣化”、黄陵祭祖与“民族”重审
二、日本侵华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
——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为中心的透视
1、“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巨大影响
——以少数民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例
2、“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和话语的兴起
3、国共两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4、民族复兴论的高涨、内涵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联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1、抗战前后的“民族英雄”问题
2、“汉奸”与“华奸”之辩
3、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第四章 抗战前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大普及
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社会化与多媒介的认同表达
二、单一性民族的“中华民族”观之强烈诉说与回响
1、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说及其争论
2、民族一元论的由来、其他形态与黄帝子孙说的新解释
——兼及吴文藻“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说之回应
3、蒋介石以“宗族说”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一体观
三、“中华国族”入宪讨论与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
1、孙科等人与“中华国族”入宪的努力
2、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说
四、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及其与其他各方之互动
1、抗战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之变化
2、国共两党和其他各方观念的互动及其结果
结语: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认同特征的再认识
一、NATION内涵的历史性、复合性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之特质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构”还是“演化”?
三、一点感悟
附录: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
本书参引文献目录
后记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下载说明

1、重塑中华是作者黄兴涛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陆钓雪杜诗镜铨的评论
    1937年6月3日至4日,在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主持下,请来该会下属的史地语文两研究会的成员和少数民族人士等前来开会讨论,专门就“表彰民族英雄的议案”发表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先将秦始皇、蒙恬、汉武帝、霍去病、张骞、苏武、马援、窦宪、班超、诸葛亮、谢玄、唐太宗、李靖、李勣、刘仁轨、王玄策、郭子仪、李光弼、宗泽、韩世忠、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元太祖、耶律楚材、萨都拉、明太祖、郑和、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宋应昌、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史可法、秦良玉、郑成功、左宗棠、冯子材等四十人,推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国并征求传记。文前特申明“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以我国历史久远,代有特起人物,故表而出之,藉作人群模楷,增强民族自信力”,遂有此次表彰民族英雄的决定出台。
  • YongtoriBodon的评论
    怎么说呢,总感觉黄兴涛老师在行文中有诸多避讳的地方,作者最终阐明了自己不认同“建构论”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概念本身是不断互动与历史延续的产物,也是很符合“主流观点”了。但是,作者只看重从上到下的“传播”却几乎完全忽略了“从下至上”的反馈,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声音”几乎略过不提,不能不说非常遗憾。
  • 木下天一郎的评论
    纵向梳理了晚清以降康梁、杨度章太炎、李大钊孙中山以来的“中华民族”观念,横向论证同一时期五族大同与五族共和、中国民族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一元多流相互竞争相互影响逐步深化的历史本相。不但重视袁世凯在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上的作用,更发现了是清末留日的少数民族最先从现代民族理念阐释了中国各族人民同为一民族共同体的现实。虽然近代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观念的理解存在公民领土(政治学范畴)和族群血缘(人类学范畴)两种倾向,但很可惜的是,诚如“救亡压倒启蒙”一样,强调平等政治权力的政治学言说也被覆盖在强调文化统一历史延续的人类学范畴中,成为了至今边疆治理政策上的一大难题。黄老师的书可读性颇强,论证周密系统。
  • 菲利普的评论
    写的很扎实,对资料的把握和谋篇布局都不错。分析亦可,但理论水平太一般,结论部分写的毫不出彩。这可能这是土产历史学者的特点吧。
  • Lawliet的评论
    原本应当是新文化史视角下的近现代的民族/族群意识演变的选题,却呈现为冗陈的思想学术史,不能说不失望。首章中通过对新清史的驳斥而叙述清帝国的中国认同,其后便是五族共和、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中华国族等概念的线性梳理,结论则仍是辛亥/抗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部分章节较为出彩,如“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出现和国共争夺,但整体上颇为平淡,很多叙述完全是史料中所直言的,大可不必重复。虽然作者希望通过以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变化来看下层对“中华民族”符号的接受情况,但显然不很成功,反倒是陷入不断的材料解读中。最后以“演化论和建构论对举,批判后者而青睐前者,但这一组理论被作者对立起来就很成问题,演化论并非客体论,反而与建构论相似应属认同的主观论范畴。最后的附录则证明了学术批评和高屋建瓴远比付诸实践要容易得多。
  • 呼呼的评论
    过于琐碎,章节内部也太散,被高估的一本书
  • 陈小憨˙Ꙫ˙的评论
    孙中山和许多革命党人一样,尽管由于形势的逼迫和策略的考虑,同意民国保留了优待清朝皇室和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特权,但在其内心深处,他对袁世凯和围绕在袁身边的立宪派和其他清朝旧官僚的“操纵”是非常不满的。对先前没有革命历史的“五色旗”,他也带有一定的偏见,在情感上更倾向于革命党人在武装斗争中制定的青天白日旗。
  • 工业先驱萨茹曼的评论
    3.5 1)黄对民族主义的理解很散乱,最终只能在血统论、文化论、公民资格之间打转,并没能理清个人/公民型民族主义和集体/族裔/威权型的异同和两难(直说就是没读过《五条道路》) 2)于是黄否认明清是“中华帝国”,对排满轻描淡写,仿佛革命成功后陈其美一道禁令查禁排满书籍就能瓦解已经挑拨起来的族裔认同(我汉人可以驱逐鞑虏,你们只能五族共和。到孙文晚年更否认四族资格,“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建设一最大民族国家者,是在汉人之自决。”)3)黄更没有意识到一个多元族裔国家更需要公民型参与来弥合分歧,而一个威权型国家靠塑造XX子孙来凝聚人心真够精神分裂,也就难怪陈寅恪要批评黄陵祭祖“非特不能调和民族间感情,反足以挑拨之”了。除了收集不少材料,本书很难说得上成功。
  • 青梅豆子的评论
    写作十分值得学习的一点是:分寸感。这样的题目,一到感觉要“偏”的时候肯定会“正”回来。偏伟光正,不会出现审查不过的问题。
  • tradition的评论
    国族概念的形成,尤其国民党中华民族观值得看看
  • 米色努斯的评论
    演化还是构建,文化还是政治
  • 何来雨中曲的评论
    黄老师十六年之大作,读来颇费功夫,想必老师的书写也极辛苦。第二章把辛亥革命放置在中华民族观念确立与形成的脉络中再阐述,对我认识历史问题很有启发。我想,黄老师是看到了事件在思想史流变中的前后浪关联,把近代思想文化政治事件放在一体化中华民族认同的时间流中,去发现历史的整体演进。这个框架搭得好。为黄老师打call~~
  • 飞花子的评论
    倒是颇有些政治正确的感觉
  • 华灯初上的评论
    提示了许多有趣问题,如“华奸”一词如何在话语竞争中被淘汰掉而留下熟悉的“汉奸”的。“中华民族”观念在地方上的传播和接受也有差异,这一点似还可进一步探究。黄兴涛老师对“建构论”的批评也很到位,后现代看多了,大概觉得啥都是建构出来的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黄兴涛老师十六年磨一剑的力作,在梳理了大量史料、档案和前人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中华民族”的概念与观念,在晚清时期提出,到在民国时期成为国家政权的国策方针的演化发展全过程。尽管全书以观念史、思想史的考察作为基调,但全书仍然有相当多的篇幅,放在之于社会文化史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的建立,和之于政治史的民国政权民族政策的变迁方面。基于这些方面的扎实考证和出色阐释,本书成为一部融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分析于一体的上佳之作。
  • 納蘭逸蕭的评论
    第一章问题颇多,后面几章还是颇为可观的~
  • 奥兹的铁皮人的评论
    中间道路也许最不好走,但却是抵达真相的唯一途径。
  • Ryan的评论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 历史的车辙的评论
    总算收到了
  • Ye-Tegin的评论
    相当“正统”的研究,关注的主要还是汉人精英的观点,与王珂正好互补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