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作者:李文杰

分类:历史

ISBN:9787108056443

出版时间:2017-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标签: 历史  近代史 

章节目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先行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三本书的侧重与史料说明
四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上编总理衙门时期(1861—1901)
第1章制度的渊源
一礼部与理藩院
二总督、巡抚与海关道
三总理衙门
四驻外使馆
第2章总理衙门大臣
一权责与局限
二职能
三选任途径
四任职缘由
五日常运作与权力更迭
六任期与离署
第3章总理衙门章京
一权责与职能
二考试与选拔
三仕途、生计与保奖
四升迁与去向
五任期与身份背景
六章京个案研究:杨宜治的故事
第4章总理衙门翻译官与吏员
一总理衙门的翻译官
二总理衙门的吏员
附总理衙门翻译官题名考
第5章驻外公使(上)
一庚子前的使才保举与公使选任
二保举之后各方权力的影响
三各国使差的内在特点
四庚子之前使臣的群体分析
五升迁与去向
第6章驻外外交人员(上)
一参赞(上)
附参赞题名考(上)
二领事官(上)
三翻译官
四随员、供事与学生
下编外务部时期(1901—1911)
第7章外务部设置与外交改革
一改革之议
二外务部的成立与制度改革
三外务部制度的完善
四1907年驻外使馆的改革
第8章外务部官员
一外务部大臣
二丞与参议
三司员的来源
四司员的去向
第9章驻外公使(下)
一庚子后的保举与选任
二保举之外的人为因素
三庚子后使臣群体分析
四公使成长的个案:以汪大燮为例
第10章驻外外交人员(下)
一参赞(下)
附参赞题名考(下)
二领事官(下)
三通译官
四书记官
结论
一两类外交人员群体的分与合
二外交界的传统与近代因素
三制度建设下的缓进改革
四外交制度的延续
征引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下载说明

1、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是作者李文杰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的评论
    六成垃圾可能性,三成合格可能性,一成优秀可能性——3.5
  • 納蘭逸蕭的评论
    3.8星。关于晚清外交制度史比较详尽的研究,包括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和驻外人员三部分内容。当然从制度看,晚清外交的突出问题是外交官员是差使而非职缺,即非职业化,进而导致外交官外语能力的不足、任内碌碌无为、相当一部分官员借助总理衙门为跳板谋求升官、驻外使节对国外情报搜集的低效率等等一系列问题,但要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就远非制度史研究所能解决了。作者中文史料爬梳颇不易,但外文方面就显得不足,且文字上也较枯燥,与其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不过本书也算是近年来中文学界关于总理衙门和外务部两个机构研究的较佳著作了。
  • [已注销]的评论
    这个评分……不写论文不知道油盐贵啊!
  • 维舟的评论
    功底扎实,叙事缜密,可谓沉潜者。不过似可从这一个案出发,与更大的理论对话,而不仅限于近代外交史范畴
  • 厩焚子的评论
    本书的题名表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极具价值,后人难以绕开。而评论如“翻译”、“通事”名义之辨,总办章京好比同文馆“常务校长”之类,虽然一条条的不长,但精审有味。相对的,评论这本书的读者却多是泛泛而谈、不得要领。
  • tradition的评论
    茅海建的学生作品,史料上详尽的很。茅海建,唐启华都是同类型人,史料第一,故也谈吐甚欢。当然制度史之类书籍都极为枯燥,我一天翻完
  • Holder Joe的评论
    重点看了看和翻译有关的部分
  • 熊大成的评论
    在上下班路上断断续续读,今天在家终于收尾了。作为博论本文极其扎实,引用大量档案文献,做成表格无数,对外交官群体在晚清民初的构成,迁转做了细致的讨论。文中不乏更新我认识之处,比如清末总理衙门与使节是差使,他们的升等是通过本职的变动体现的。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晚清外交为何不专业了,因为旧体制上嫁接的新制度,没有生发的机制。但表格太多,又只见制度不见人,可读性不强。
  • MlleHui的评论
    能挖出如此多史料就已很厉害
  • Jerry的评论
    史料翔实,挖出很多细节比较有趣。古事所以知今,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已种下根源,诸如外交界语言和业务能力之争,自古有之。总体来看,叙述罗列的内容还是稍多了些,属于说清楚了但讲得还不够透彻。
  • 王荣欣的评论
    这本是历史学著作?全书没有人物,只罗列了一堆资料,辛苦了。读不到任何史事,这些人和历史事件的关联体现在哪里?没有人,没有事,没有味道。
  • woskie的评论
    窥一斑见全豹,职缺和差事之别深有感触。反专业化的传统在这里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想要主动或被动地改变都是如此艰难。此书对这一过程的梳理真见功力,却也使得文字稍显枯燥。
  • irene的评论
    值得一读再读
  • Albert的评论
    没什么说的,非常优秀的近代史作品,极具可读性。那些说不好,没意思的,你们可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像作者一样去一档坐坐冷板凳啊。
  • 阅湖的评论
    未来应是晚清外交史与制度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基石性著作。而稍觉遗憾的地方在于,作者未在“基石”之上更进一步,通过横纵两方面的比较进行一些更加理论化的探讨——如外务部与同时期其他部门“职业化”进程之比较,总理衙门/外务部与Julia Strauss笔下民国外交部部门建设之比较(当然,对于历史学著作而言,这有些苛责了)。【期待作者之后对于晚清国债问题的研究成果】
  • 巫山情圣的评论
    佩服佩服,凡是本人稍微想了一秒的问题这本书都有详细的阐述,哎。
  • 七七的评论
    在不了解之前太多的东西容易想当然。之前总是容易感叹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却对晚清的外交体系一无所知。很详实的一本书
  • 中关村村花的评论
    看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这么扎实的史料爬梳功底 真不是坐几年冷板凳就能出来的……再次感叹果然每个师门都有每个师门不同的门风 这本书真的就很茅海建了 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各级政务官事务官的形成 着重考察其来源与升迁 以此反应制度对于人事的影响 较少论述 语言平实 条理极其清晰 绝对会成为外交研究领域的经典!那些说无聊啰嗦的建议你们自己写一篇博士论文 不足之处在于觉得“外交官群体的形成”这个题目还是有点大了 或者说是有点点不切题?不过可能李文杰老师的用意就在于排比史料之后让它们自己说话吧 总之真的很扎实 比那些什么套个后现代理论随便解说一下的垃圾博论好太多 真的是造福学界啊!
  • Kilimanjaro的评论
    资料翔实,理据充实,但就是缺乏那种让人耳目一新,却又不落窠臼的结论与分析。
  • Ye-Tegin的评论
    没意思,实际上是总理衙门研究,勉强可作民国外交史研究之补充,即晚清-北洋-南京外交实际上具有连续性,很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