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

作者:佐藤仁史

分类:文化

ISBN:9787303212996

出版时间:2017-8-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近代史 

章节目录

序章
第Ⅰ部 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
第一章 清末的城镇乡自治与自治区设定问题:以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的管辖地区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从地方自治《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来看城区与乡区
第二节 环绕城区设定的城乡对立
第三节 乡区设定问题与地域意识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政争中地方的对立局势:以江苏省嘉定县的地方领导、自治、政党
导言
第一节 夫束之构造及其得利者
第二节 清末、地方领导层的「地方战略」与城乡对立
第三节 民初、县议事会运作与民政长选举的纠纷
第四节 政党组织与地方领导层
小结
第三章 从一个在地有力者看清末民初的官民对立:以上海县的乡绅秦锡田的活动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县农村地区的有力者层与地方自治
第二节 清末地方自治的诸问题与秦锡田的改革案
第三节 民初的地方行财政与秦锡田的活动
小结
第Ⅱ部 如何叙述乡土
第四章 地方志和乡土志中的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以江南地方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 《川沙县志》中关于地域的叙述法
第二节 从乡镇志中展现的乡土的城市化、文明化及风俗
第三节 在乡土志中展现的文明化和乡土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乡土教科书的爱乡与爱国:《陈行乡土志》及其背景
导言
第一节 上海农村的在地指导层
第二节 在地指导层的乡土教育活动
第三节 以《陈行乡土志》来观察在地指导层与地方财政
第四节 《陈行乡土志》的教育观与秩序意识:“改良”与“合群”
小结
第六章 文学作品中所见清末民初地方领导阶层的民俗观:以“歌谣”为线索
前言
第一节 上海县陈行乡的领导层和“歌谣”
第二节 地方领导层的“知识世界”
第三节 启蒙和民俗
小结
第Ⅲ部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
第七章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教育的引进与市镇社会:以江苏省吴江县为例
前言
第一节 清末民初近代学校设立中所见的市镇与农村
第二节 1920年代的平民教育与市镇社会:以盛泽镇为中心
第三节 从私塾看清末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
小结
第八章 新文化与地域空间的嬗变:1920年代吴江市镇社会与地方知识分子
前言
第一节 1920年代吴江的地方报与新南社
第二节 民治与绅治:地方自治与市民公社
第三节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的转型
第四节 平民教育所见的民俗观
小结
终章
终 章

内容简介

王汎森——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晚清民初的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但是我们很少从在地的眼光出发,讨论地方上的变化,甚至由“下”而“上”去厘清国家的变化。即使有,也都是从动乱时代的材料与状态着手,对于非动乱时代的状态了解不多。而佐藤仁史最近 谈近代中国乡土意识的书,便是由“下”而“上”出发所做的研究中的一部好书,充分吸收中、日史学界对地方社会的研究成果,他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运用地方刊物、报纸、杂志,而且尽力掌握其复杂的互动关系,分析新旧政见与各种势力,这些势力既是思想意趣的,又是现实利益的,它们层层套叠又循环取利,构成了一幅色块斑斓的印象派油画。

下载说明

1、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是作者佐藤仁史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Ubuntu的评论
    从收稿到最终成书,历时将近两年,有幸全程参与。作为江南人,总是对关于故土的研究怀有别样的亲切感。日式中文的表述方式可能略显窒涩,却并不影响研究本身的深度和价值所在,值得推荐。
  • 姬流的评论
    三星半。材料的搜集和使用都不錯,但是語言略晦澀,寫法也不夠有趣。如果能把細緻的材料分析融合在一個頗有象徵意味的敘事中或許會很好。佐藤仁史和很多日本學者一樣,老實,但是太老實了。
  • 时间与玫瑰的评论
    佐藤兄可谓中日合璧 此书受王汎森先生思考影响颇多 相对而言 大陆学界不少人的确聪明有余功夫太不够
  • 西藏唐狼的评论
    此书比较偏学术研究,以江南江苏、上海史料讲述地区自治。原来还有过自治,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研究领域深度佩服。 思考:县、乡、村的地方自治如何与省一级协调统一?如何避免地方精与上一级权力合谋造成权力垄断、政治组织力变弱?
  • 刀劈三观抱老师的评论
    公馆分析谦逊,但几个微观的乡土案例很有趣很有料。从中可以看到,随着现代化变迁,从官方到商民各自的关注重点和利益取向,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红利分配问题。地方对财政权的争夺及失败,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乡土意识与市民意识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等等
  • 惟文字间的评论
    问题意识相当明确,可惜各章衔接略差。
  • 肉脸萌妹爱好者的评论
    本书从地方的制度化与地域对立、以乡土出发的秩序构想、新文化和市镇社会三个面向,通过江南地域社会中市镇精英阶层的言论和行动,分析清末民初塑造出来的乡土意识及其特征。诚如多数乡土志和乡镇志异口同声地主张那样,通过涵养爱乡心来发扬爱国心。也就是在民族危机之际,为了“民族”生存,个人必须对国家做出贡献的观点,爱乡和爱国之间,是有连续性的前提,本质上毫无差别。这一主张的特征,与日本乡土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国家集权方向对比起来,就非常鲜明:中国乡土志编者几乎没有提到日本那样的主张。
  • 楸槐的评论
    三星半吧,日本学者用史料的功夫真的一流,但视角有点过于单一,以及文风太枯燥了点
  • MT君的评论
    看日本人做学术不禁要感叹功夫下得很深。史料运用得当,结构严谨,但是...但是很乏味
  • 流惜子的评论
    有点可惜,极其优秀的材料被极其平庸无聊的文笔写了出来....
  • 南池子的评论
    第四至第六章写得挺有意思。其实与程美宝在《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里想谈的东西是一个意思。
  • 厩焚子的评论
    好研究,但是书真的不好看。
  • 的评论
    考据写作真的会把人逼成有神论者……成也不敢贪天之功
  • Zeitgeist的评论
    十数年前(或本世纪初)出版可能更好
  • 五味子的评论
    松散
  • 多余的猫的评论
    是我理想中研究的样子了。
  • 奈天昏地暗的评论
    补标
  • 中野傻子ふふふ的评论
    王汎森的序中以拍动篮球形容地方如何受到政策、思潮的影响,有怎样的反应,同时提及印刷资本主义与想象共同体的关系。 这本书对日本从事江南研究的前辈们所持观念梳理并有效运用,例如滨岛敦俊的三层结构:县域、乡镇、社村和森正夫的“地域社会”之实体概念与方法概念。 作者很强调由下而上,继承日本对风俗学的关注,希望扎根基层,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上、下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之必然,即基层的上层才有可能留下文字,无论是描述风俗还是记叙事件、歌谣。 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常常以某人、某地为中心,而作者在着重探讨文字如何被产生,某地如何被叙述,从而通过乡村教育启发民众进行改良、促其合群。这个切入方式在目前学界少见,对于日本学界这很难得,但对于中国学界只能说我们需要基于此关怀再深入研究。 以及本书所言对立较少呈现实体。
  • 三三不在线的评论
    读起来有点无趣……重点关注了乡土教育部分,史料扎实。
  • soloye的评论
    整本下来的总体感觉是从清末开始的地方自治其实是维持并不很久的权力转移。类似漕总这样的“胥吏”其实本来就相当于得到有司许可和默认的自治组织,但新的精英需要起来推翻他们,这造成了新旧之间的紧张。而办报办刊又是“新起”的士绅(他们需要将自己以往间接的权力变为针对地方的制度化的直接的权力)推行理想化社会的舆论造势工具,可以这么说,这群士绅是明确感受到来自外来世界危机的阶层,他们有被称为“进步”的理念,而不是像普通的胥吏一般安于旧有的秩序。但这个“新旧紧张”的自治进程很快也被掐断,紧接着就到了党国体制下的“新革命”,这不在此书的讨论范围内。按我的理解,士绅从胥吏手里夺权(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出发点是扭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国家民族振兴话语,这自然在党国一体的“政治实相”面前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