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作者:杨庆堃(C. K. Yang)

分类:文化

ISBN:9787220099243

出版时间:2016-11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宗教 

章节目录

荐序(欧大年)
代 序
自 序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济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控制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家学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弥漫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1949年以前宗教在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附录1 8个地方主要庙宇的功能分类
附录2
制度性宗教VS.弥漫性宗教?——关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讨论
译后记
再版后记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杨庆堃是)对中国宗教进行功能分析之第一人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精装)

(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

名人推荐: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提供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要信息,阐述的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信仰。对此,杨庆堃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他最大的贡献就是表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包括家庭、阶级、民间团体、行业、经济活动和朝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所有的这些阶层、宗教和社会都是相互影响,又互为支撑的。宗教的传统同时又是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对我本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杨氏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证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宗教和社会各方面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同时证明了宗教传统构成了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最新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迄今,……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顶峰,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内容提要: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下载说明

1、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作者杨庆堃(C. K. Yang)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南池子的评论
    基本上就是在第一版上做的修订,增加几处译者注和修改了几处错误,然后补了附录2。“共产主义作为准宗教”那一章仍然删节。还是有一些句子没修订,有几处修订没必要。最重要的是,我还是认为应该参考杨庆堃自己对“diffused religion”以及“institutional religion”的译法。【难以计数:unaccountable,无法理解的;voluntary religion:自发性宗教;scholar-official class:士大夫阶层;a sample cult:英雄人物崇拜;马康:马刚(天柱教);屈子的那句话是“道可受兮,而不可传”】P210居然还有一则中大石牌坊的传说。【应该是杨庆堃去国前在岭南大学执教时,做社会学调查所得】
  • 邝海炎的评论
    如果说灯光是空间的雕塑师,那概念是历史阐释的雕刻师。创设概念解释历史:一要概念逻辑自洽,二要找到与历史的巧妙结合点。以这标准看,吴思的“血酬定律”是三流概念(使用暴力就与市场自愿交换下的“酬劳”相悖);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是二流概念(含混不清);杨庆堃的“弥散性宗教”是一流概念。这概念首先帮助大家跳出了“中国是否有宗教”的话语泥塘,开始探索中国宗教史的内在发展规律。更有魅力的是,“弥散性”是受了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影响,帕氏认为,在前现代社会,各种社会子系统经常是交错“弥散”的,比如,卖菜的会根据不同的人情给出不同价格甚至斤两,这就是社会人际关系对经济系统的渗透。现代社会则应该是一种社会分化过程。由此,西方就出现了“制度性宗教”向“个体宗教”的转向。中国的“弥散性宗教”似乎一下又现代起来
  • Dexter的评论
    受瓦哈宗教类型学的影响,杨庆堃在其早期研究中先采用了diffused religion和specialized religion这组概念,之后他将“specialized religion”替换为“institutional religion”。在《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一书中,杨庆堃把“diffused religion”译为“混合宗教”,把“institutional religion”译为“独立宗教”。然而学界一直忽略杨氏自己的翻译,尤其是将institutional religion集体性地误译为“制度性宗教”,以至于有人认为institutional religion 是有组织的和制度性的,而diffused religion是无组织的和非制度性的。 事实上,在杨氏的论述中,混合宗教与独立宗教之间不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差异,也不是“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差异,而是“混合”与“独立”的差异。确切地说,是“混合于其它制度之中”还是“独立与其它制度之外”
  • 海德格尔的评论
    儒家的确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想象抽离儒家,中国还剩下什么!
  • Chopin J.F.YU的评论
    1)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和瀰漫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的概念好酷哦,讀完感覺好有道理,但是同時又感覺哪裡怪怪的。沒有講清楚佛、道之外,中國原始宗教的內在理路?沒有講清楚明代「三教合一」的脈絡?抑或是歐大年講的民間宗教並非缺乏組織性?不太懂;2)其實方志的運用並沒有很充分嘛,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自說自話,對其他研究的引用非常少;3)本質上還是在跟西方對話,恩恩,尤其是為max weber。。。
  • doxosophe的评论
    还是要破除弥散与制度的迷思,弥散型宗教也有制度,制度宗教也有文化与信仰的弥散,并且现实与杨庆堃的论述恰好相反,不是制度宗教,而是宗教制度,宗教体系中的正式和正式制度对不同宗教之信仰方式、不同信仰行动者的最终行为结果产生最重要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力量对比格局,既定的制度安排对各种信仰方式及其力量对比有着重要的维护作用,同时以这种力量对比构成了制度维系的内在张力。
  • C. Sue的评论
    不喜欢代序部分。粗略读了,更像是社会学报告,不像研究。虽然开篇即说更偏向功能性,但读起来更机械性。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宗教主题原因,或是其他,语句意思间的连接因果逻辑差,大多是必要不充分的解释,只是结果,原因不明。并且译的语句有赋予小说化的情感,但确是研究式的结构。或许是翻译,或许是主题使然。 读着有时还是觉得有些宗教概念中西方混杂。关于diffused religion,觉得有趣。
  • [已注销]的评论
    说真的,我对政治——伦理崇拜取向的维稳宗教充满厌恶。这也是我厌恶某些“儒生”的原因。满口仁义道德、伦理秩序,实则乃蚂蟥之帮闲也。
  • 优雅骑士的评论
    杨先生运用结构功能分析范式,对中国是否存在宗教以及宗教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论证。杨先生反驳了中国无宗教的看法,认为宗教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并广泛存在于寺院、祠堂与神坛之中。之所以中国宗教始终给人以模糊和神秘之感,原因在于其本质上是一种弥散性宗教而非制度性宗教,其教义、组织和仪式通常与世俗社会的生活制度混为一体。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宗教始终受到政治支配,无法形成具有独立功能和结构的组织。同时社会对多神论的包容也削弱了单一宗教信仰与组织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杨先生还探讨了宗教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作用,指出宗教不仅在家庭、社会团体与社区的整合以及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家政治层面,其也通过对“天命”的强调为国家伦理政治秩序提供宗教支持,但儒家伦理价值的主导地位始终未被动摇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
    已购。中国不是没有宗教,只是没有制度性的宗教,而存在弥漫性的宗教,包括关公崇拜等民间信仰在内。对这种宗教有详细梳理,还有关于政治与宗教的互动。
  • Saltimbanques的评论
    功能主义解释明显,确立了一种范式。
  • 萧萧南浦的评论
    我读过另外一个版本。这个有没有修订的内容?
  • 笛子的评论
    弥漫·
  • 好彩不二子的评论
    杨氏实在是高
  • 风天法印的评论
    中国宗教研究的“圣经”对于民俗学方向也是必读书目。民俗事项枝枝蔓蔓,基本围绕“民间信仰”这个核心的世界观在发动,如何定性“民间信仰”,杨庆堃先生提出的“弥漫性宗教”无疑是个极为高明的概念。由宗教切入认知中国古代社会,打造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可以轻易整合各种看似缺少逻辑性的民间信仰活动本身,从而揭示民间信仰和儒道释三教的相互渗透关系。本书的第二个高明之处是综合结构性视角和功能性视角,兼取宗教的信仰系统、仪式活动和组织性关系,这样一方面各种具体的宗教可以直接作为主体被研究,又可以灵活地处理古代社会从家族、团体、地域乃至到国家、历史活动中显现的各种宗教性因素,其间切换自然、不着痕迹。
  • s.的评论
    第五章开始渐入佳境
  • 不文的评论
    笔力深厚,阅读极好,经典之作,觉得可以和《古代城市》媲美。
  • 次第的评论
    书中描写的很多传统的宗教仪式,民俗文化比如庙会,测字看风水的先生等在中国进入近代以后都慢慢减少甚至消逝了,读之有种淡淡的可惜之感,但是转念一想,在宇宙漫长的时间中,这几千年的时间单位,其实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而已,像尘埃一样飘散在宇宙中。
  • 雅号叙翁的评论
    在传统中国普化宗教的影响下,实际上并无绝对的无信仰者存在,从而揭示一般所谓“无信仰者”只能说是在形式上未信奉某一制度化的宗教而已,而很难说完全免除了中国文化所孕育的一套对宇宙存在的理念,所以无论如何现代化的“中国人”只要是在中国文化教养下成长,他将或多或少带有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特质,而并非绝对无信仰者。
  • 过犹不及的评论
    历史与宗教之间的联系解说的醍醐灌顶,受教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