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大汉帝国在巴蜀

大汉帝国在巴蜀

作者:饶胜文

分类:文化

ISBN:9787503475092

出版时间:2016-12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标签: 政治  中国历史 

章节目录

楔子 1
第一章 早期的刘备 1
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失 20
第三章 第一次荆州风云 41
第四章 联盟的新阶段 77
第五章 刘备取益州 85
第六章 借荆州的是与非 117
第七章 刘备称汉中王 125
第八章 第二次荆州风云 144
第九章 刘备称帝 171
第十章 夷陵之战 187
第十一章 永安托孤 209
第十二章 蜀汉的内外危机 221
第十三章 诸葛亮主政 231
第十四章 联盟的政治问题 239
第十五章 诸葛亮北伐(政治) 259
第十六章 诸葛亮北伐(军事) 278
第十七章 蜀政的衰落 320
第十八章 蜀汉的灭亡 340
余 论 364
后 记 384

内容简介

不装逼,真的会死

中国这三十年,价值解构是一个基本思潮。在这样一种背景底下,“道义”好像成了一个可疑的词,在满堂的哄笑之中,即使没倒塌,也显得很猥琐。你说“道义”,几乎就会被人在心里替换成“装逼”二字。

有人哂笑——不装逼真的会死吗?

这三十年,我们也见过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创业者,在这个丛林的时代殊死搏杀,视第一桶金的原罪为理所当然。然而,真正做大做强做长做久的企业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如烟云起灭。

不妨问问——它们都是怎么死的?

是的,不装逼,真的会死!

你还真别不信——道义和价值,才是人类最深厚绵长的维系力量。

拿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来说,就包含了这么一条主线。

三国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却也是最易被误读的一段历史。就拿蜀汉来说,很少有人注意到蜀汉历史的三个特点:

第一,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人花的代价有刘备那么高。在受邀入蜀——这意味着他直接跳过了历来被视为畏途的巴蜀外围险要——的前提下,刘备从建安十七年十月反目袭刘璋,直到建安十九年夏才拿下成都。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夺取巴蜀。

第二,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哪个政权撑持的时间有蜀汉那么久。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建立政权,到炎兴元年(263年)刘禅投降,蜀汉撑了四十四年。在割据巴蜀的政权中是最长的。

第三,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哪个政权的收场有蜀汉那么轻而易举。邓艾以区区一旅偏师,前锋还没有抵达成都,刘禅的降表已经迎送到了雒城。

第一点,缘于刘备自陷于道义困境;第二点,缘于诸葛亮的绝地反转;第三点,缘于刘禅的自我解构。

你对这段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有多少盲点和误区,你现实的疆场上就有多少盲点和误区。

从别人的故事里烛见自身,从别人的得失里看清自己的未来,这才是“读史使人明智”。

让我们跟随饶胜文先生的《大汉帝国在巴蜀》回到历史现场。

下载说明

1、大汉帝国在巴蜀是作者饶胜文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寒鲲的评论
    从政治合法性角度切入,全程回顾刘备军团与季汉政权的政治战略定位流变,取义恢宏,行文精彩,着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回味的政治史大作。
  • 寺影梵音的评论
    朱熹虽然本诸理学观念认为诸葛亮学术驳杂而不够纯正,但还是评价说,“三代以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可以说,蜀汉之令后世怀念,不是因为刘备,而是因为诸葛亮。
  • 猫车的工具人的评论
    从布局天下吸引而来,果然没有失望。此书从蜀汉兴衰,论述政治合法性对政权的重要性。尤其军事战略的灵魂是政治指导,政治定位的灵魂是价值观。实力可以造就一时的胜败,然而政治合法性将影响长远的人心,逆转形式。跟着作者的思路,看楚汉之争,光武中兴,三国鼎立,又有不同的意义。
  • 黎弦铮的评论
    除了少量错字,行文偶尔啰嗦,仍不失为一部态度端正的历史著作。荆州之失,后世论者莫不指责关羽刚愎自用,但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后,授关羽假节钺之大权,觑机围攻襄樊,其实是有空档迅速调兵遣将以加强荆州防务,结果却班师回成都,急于即位汉中王,没清醒地认识到外交上的“拖字诀”已无法调和“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政策自身的矛盾,只能舍弃其一,刘备身为领导者所造成的疏忽直接导致蜀汉霸业在这个转捩点上由盛转衰也难辞其咎。魏蜀之争,作者论诸葛亮北伐多以正面攻击、少有出奇制胜切中肯綮,八百里秦岭横亘在蜀军面前,各部队之间要传递消息本就极为困难,连第一次北伐魏军的回防也如此出乎意料,莫说后来已有防备,这局势更显出当初“跨有荆益”的构想是何等重要,分兵计划可另作调整,否则就像这样被对方以逸待劳直到耗尽国力为止。
  • 两京十三布政司的评论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 马大象的评论
    【藏书阁打卡】从刘备出发,到蜀汉的败亡,作者以这条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三国史,不吹不黑地分析了三国各势力在每一个战略决策中的动机和成败。很多历史细节就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忽视掉了,或者被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加工掩盖了它们本来的面貌,作为研究历史的人,就要从史料出发,考证当时的诸多现实因素,并且加上自己的合理推理,得出自己的新的见解,这本书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特别是三个政权的政治关系方面,作者下了很多笔墨去研究里面许多微妙的细节。比如蜀吴同盟的结构性缺陷、孔明北伐与蜀汉政权合法性之间的关系等,都能很好解释了史书中很多被读者忽视的地方。读完之后确实收获很大,值得推荐~
  • eien99的评论
    作者:不熟悉、1 装帧开本手感:好,开本较大,装帧一般,不平、2 画面图像清晰度:扉页有几页彩色地图,比较实用、3 印刷字体:看得了、3 内容:一流、5 厚度:适中、3 价格:适中 3 总体:好书,看三国这本值得精读,有启发性
  • 风撼斜阳的评论
    诸葛亮「进击的蜀汉」还是让人动容,至于隆中对政治主题的缺失,不能太苛责于初出茅庐的他。蜀汉政治路线的失败,刘备的锅还是最大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T_T
  • 史历黑的评论
    荡漾情怀的蜀汉写作,难得的是真有这份史学功夫和由之而来的勘探空间。史料爬梳清晰,新意清冽沁人:如衣带诏之存无,如赤壁之战是周瑜主动进犯,如借的荆州和讨的荆州不是一码事;史论评述发人深省,如隆中对缺乏政治指导,如庞统政治水平形同吕布。历史地理分析细腻透彻,如临其境。行文毫不讨巧,这种只忠于自己内心的文字,足以令岔路口处的徘徊者动容从而自在。对政治立场明正言顺的强调,令人油然感佩于一种肃穆的古朴;至于个别细节上是否死板迂阔,则见仁见智——毕竟这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初衷。可这样的话,不谈司马篡魏的天命论述,是不是有失完满?另外就是,感觉从诸葛亮北伐开始,能谈的内容忽然紧凑狭窄,别说国运了,连文气都难以为继…也许这就是根植于扎实史料而非脑补臆断的蜀汉写作极限了?不管怎么说,感谢本书让我发现了饶胜文。
  • 巴金斯老爷的评论
    作者的分析考证功底很强啊,就是观点上对《隆中对》的批评还有待商榷。
  • 起床困难户的评论
    这个年代能读到本强调政治合法性的史学著作不容易啊,各种细节考证推敲也是不错的阅读享受。最后看到诸葛亮的部分,还是唏嘘不已
  • 神枪沙子龙的评论
    平庸之作
  • 吃蛋挞的评论
    以正统性作为主要线索,有出奇处。很佩服饶老师的功力。配合氏著《布局天下》服用更佳。
  • 一叶扁舟的评论
    本书一方面文笔轻松流畅,另一方面立论严谨,史料充分,论述扎实。和通常对三国人物、权谋的关注点不同,本书主要从“天命”、“正统”即政权的合法性角度出发,考察蜀汉政权的政治定位、论述、路线和政治策略的得失,兼及吴魏的相关问题,新见迭出。蜀汉是三国最弱小的政权,且对益州得之不正,当其后期,蜀人的认同度已经降到零点。这其中既有形势使然,也有政治的腐化衰败。最大的亮点是诸葛亮。亮主政时期,“用法峻密”,“赦不妄下”,连年动兵,频频北伐,终无所克,蜀人却“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充分发掘和精准阐释,让读者深刻体认到诸葛亮的思虑,情怀,担当,悲剧形象和人格力量。
  • [已注销]的评论
    《大汉帝国在巴蜀》,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论述蜀汉政权局限的塑造(刘备取益州)和在局限中的努力(孔明治蜀),其间涉及各国关于政权合法性的论述,以及彼此的舆论斗争,强调了北伐的政治意义。 而我看到的是,无论是哪本书,易中天的也好,罗贯中的也好,这本书也好,总是被丞相的的影子覆盖住,这里的丞相有两位,曹操和诸葛亮,前三国的历史中,曹操给人的印象是“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霸气;但似乎三国初中期的孔明影子拉的更长,尽管他更显瘦弱,给人留下的是“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的印象。 本书最后结论中有言,“人们怀念蜀汉,不是因为刘备,而是因为孔明”,诚如斯言,历代历朝,不管是把孔明请上神坛的还是试图把他推下神坛的,都只得服膺于他不可匹敌的魅力。
  • 过期黄桃罐头的评论
    蜀汉的史料实在太少,现在想起来感觉比较成系统的只有《三国志》及裴注和《华阳国志》。直接导致没法讲新故事,只能换着法子讲老故事…
  • ceramic的评论
    看过饶胜文的布局天下,对他提出的棋盘理论无比钦佩。偶然看到这本书,毫不犹豫借来读,对史料分析的很透彻,站位也很高,就是我的史学功底不够,看着太费力。
  • 兩浙節度的评论
    读了一部分
  • 河马的评论
    政治合法性的论述很好。精彩部分主要在第一至九章,“君可自取”等具体阐释说服力不强。文字繁复重叠之处太多。
  • 雪磨坊的评论
    好多人嫌此书“过深过琐”,俨然瞿髯论陈寅恪语,但是我看着看着,居然能理解作者了,作者关于赤壁、益州、襄樊、夷陵、北伐,具有断见,而又能论官制、时间、天命、史笔,其申大义处,则必须反复铺陈,才能实现“政治合法性”的论述,才能从隆中对的雄姿英发中,问一句“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是复兴谁的汉室?在汉室的天下体系中,又怎么可以称之为“外结好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