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香火新缘

香火新缘

作者:[法]吕敏 / [法]陆康 主编 / 作者:[美]韩书瑞(Susan Naquin) / [法]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 / [法]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等

分类:文化

ISBN:9787508673257

出版时间:2018-1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标签: 宗教 

章节目录

前 言
Préface
我和妙峰山 李世瑜
纪念李世瑜 [美]韩书瑞
第一章 寺庙与城市的社会格局
清代北京官员与庙宇漫谈 [法]魏丕信
城隍庙中变化的权力平衡(1800—1937) [法]高万桑
华北的痘疫与痘神信仰(1368— 1930) 邱仲麟
法律地狱:关于中国宗教正义观念和法律的比较 [法]巩 涛
民间寺观的“转香火”问题 刘小萌
清末民初的寺庙与城市房地产所有权 [法]陆 康
第二章 皇家的宗教生活
乾隆帝与中正殿 罗文华
皇太后万寿圣节与乾隆时期修缮的北京寺庙 赖惠敏 曾尧民
论清朝国师章嘉二世在北京所撰写的作品 [法]王 微
清宫对北京 东岳庙的有效管理 张 莉
从北京的庙宇碑刻看明代太监兴修庙宇的活动 赵 超
第三章 一座庙的命运
庆云寺小考 [法]吕 敏
北京的下层寺庙与社区公共空间 鞠 熙
现代北京广化寺的护法组织和居士生活 张恒艳
附录一 北京地区石刻拓片的收藏与整理纪略 吴梦麟 王安安
附录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明清的帝都北京,大大小小的寺庙庵观曾经遍布于大街小巷、宫殿园林乃至官府监狱。从皇帝、贵族、士大夫到吏役、商人和普通市民,都是宗教活动参与者。寺庙不仅是神明和僧道的居所,也是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

韩书瑞、魏丕信等海内外著名学者聚焦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从寺庙与城市的社会格局、皇家的宗教生活,以及北京几座寺庙的命运等面向出发,考察了城市精英在宗教生活与寺庙管理中的角色,更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围绕北京城的寺庙所发生的关系变化。

书中出现的碑刻、档案等一手资料,多为首次公开使用。此外,书中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也让我们得以辨识古老庙宇的遗迹,从而找寻对过去的回忆。这些资料与调查提醒我们,尽管如今关于“场所的记忆”经过了修改或文饰,但它们依然是了解旧时城市居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途径。

【编辑推荐】

相信“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官员为何又频频求助于神佛?

在城隍庙中,各方势力如何钩心斗角?

中国的地狱与西方的地狱有何不同?

寺庙有时是可转手的“买卖”,还能在佛道之间自由切换。

最热衷于修庙的是皇帝和太监。

笃信佛教的皇帝与国师的有趣对话。

念经的真和尚和奏乐唱曲的假和尚。

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中外学者35人与会,共发表论文23篇,集成此书。

下载说明

1、香火新缘是作者[法]吕敏 / [法]陆康 主编 / 作者:[美]韩书瑞(Susan Naquin) / [法]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 / [法]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等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子文东的评论
    学术会议论文集,推荐第一章关于城隍庙与痘神信仰的两篇,很有启发,但此外的部分(包括第二章)都太学术了,很深很专门,非研究者很难从中找到阅读乐趣。第三章暂时不打算看了,等过段时间阅读压力不太大时再说吧。还是更适合专业研究人员。
  • 霍鳷的评论
    真心佩服外国的汉学家,古籍碑刻宝卷我们自己读着都费劲,人家还读的那么认真。
  • 启风的评论
    十分扎实、有趣的一本论文集。书中所及,城隍庙、东岳庙、胡同里的小庙,无论是修缮、立碑,还是”转香火“,无不牵涉官府对宗教事务的介入。我们时常讽刺,寺庙住持都有正处、副局的级别,而忘记了僧官、道官同样有着品级。在我看来,这本书像是明清对北京佛教管理的简史。
  • 优雅骑士的评论
    重点阅读了高万桑关于城隍庙内部权力平衡的文章。城隍庙不仅是地方社会的信仰中心,同时也为地方官员、吏役、道士、地方社团以及士绅创造了一个可供互动的公共空间。明代以后,城隍庙逐渐成为了官方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地方官员借助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服务其统治,并将庙宇管理委派给道士,而节庆和三巡会则主要由土地会和香会负责,绅董们则借助城隍庙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不同阶层都被统合到城隍信仰与仪式之中。太平天国以后,原本作为官方庙宇的城隍庙其管理权逐渐转移到士绅团体手中,具体主持城隍庙的道士也受到了士绅更多的限制。民国成立以后,城隍庙作为传统社会组织的聚焦点而被视为建立新社会的主要障碍,地方官员转而从保护者转变为破坏者,再加上信仰与仪式日益多元化,城隍庙逐渐失去其大部分支持者,演变为地方强权者手中的普通地方庙宇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按需。
  • starry的评论
    庙宇轮回与时代兴衰。
  • 南池子的评论
    总体而言涵盖了北京宗教研究的多个方面。高万桑P35谈到“道教官僚体系”,巩涛和罗文华的文章很有意思。【P32,郭安瑞的老公应该是“郭琦涛”】
  • 伯凌的评论
    更多的是对北京地区寺庙的研究
  • 之乎者也的评论
    泛读(75min)。 标准:没有构建宏观联系者,要么冲前沿,要么冲名气,要么冲史料,一律四星
  • 脂麻醬的评论
    2009年北师大“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2018年才获出版。巩涛的《法律地狱:关于中国宗教正义观念和法律的比较》非常有意思,地狱观念在中国法律中的运用,值得更多关注。陆康的《清末民初的寺庙与城市房地产所有权》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篇文章,和我目前关注的领域十分相关。刘小萌老师的《民间寺观的“转香火”问题》,利用社科院近代史所藏什刹海观音庵转手契书,讨论清代北京城民间寺观的转承以及寺观契书的特点,读起来耳目一新。附录《北京地区石刻拓片的收藏与整理纪略》写的还是有点简单,需要更系统的综述。对于北京庙宇与会馆的研究,学界已经比较丰厚的成果,其他新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 〔竹窓〕的评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皇家的宗教生活”这一章,清代到底受喇嘛教和藏传佛教影响更深些,读起来滋味也不一样,虽然从元代就已经开始受影响了。明代太监群体权势增大,开始在京城中大量资助佛寺道观的修建,道教的地位相对而言就高很多。
  • 新思文化的评论
    纸上文保之旅。
  • [ 已注销]的评论
    2009年的会议论文集。诸篇文章利用石刻碑铭、档案、田野调查、藏蒙文文献等史料,从政教关系、宗教观念与社会功能、不同社群的宗教实践、寺庙财产、长时段的寺庙变迁等角度,呈现了明清以来北京丰富的宗教图景。最感兴趣的是第三部分“北京内城寺庙碑刻与社会史”项目的几篇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