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经济制裁

经济制裁

作者:(美) 尼古拉斯·穆德 (Nicholas Mulder)

分类:心理学

ISBN:9787523603659

出版时间:2024-3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标签:  

章节目录

导论: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 1
第一部分 经济武器的缘起 30
第一章 封锁机器(1914—1917)年 30
锰与全球化 33
建立封锁线 39
经济总体战 46
封锁与未来的强制执行措施 56
金融封锁 60
第二章 从封锁中诞生的制裁,(1917—1919)年 67
同盟国被迫实现的自给自足 70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的经济后果 75
民主与经济武器 88
战时制裁计划 95
《国联盟约》第16条的起草 108
第三章 和平中的战争(Peacewar)(1919—1921年) 115
对匈牙利的封锁 118
封锁的国内政治面向 128
结束对苏俄的封锁 135
第二部分 经济武器的合法性 143
第四章 经济武器的标准化(1921—1924年) 143
国际封锁委员会 145
《凡尔赛条约》中的制裁措施 154
拯救阿尔巴尼亚 158
鲁尔与科孚 163
第五章 作为世界警察的国联(1924—1927年) 172
《日内瓦议定书》 174
德国与国联的制裁 183
大战略与英国战时贸易与封锁事务咨询委员会 189
东方的封锁与制裁 195
言辞中的经济武器与实践中的经济武器 202
第六章 制裁主义与中立主义(1927—1931年) 208
《财政援助公约》 212
《巴黎和平公约》与海洋自由 221
中立的衰落 228
第三部分 战间期危机中的经济制裁 237
第七章 对抗侵略的集体安全体系(1931—1935年) 237
“九·一八”事变与制裁的希望 241
螺旋上升的不安全感 251
禁运的模糊性 257
苏联与制裁 261
威慑的困难之处 268
第八章 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实验(1935—1936年) 272
相互依存与大萧条 275
有关制裁的“海军部理论”与“财政部理论” 282
东非大地上的战争 287
能源与基础设施 294
第九章 封锁恐惧症(1936—1939年) 304
从政治“自我统治”到经济“自给自足” 309
作为抵御制裁的意大利自给自足计划 316
纳粹的封锁防御政策 330
与经济压力斗争的日本 341
第十章 积极经济武器(1939—1945)年 355
冬季战争与第16条 359
经济战再现 364
作为反侵略措施的租借法案 372
制裁与援助 380
新多边主义中的制裁· 392
结论 从解药到替代品 400
附录 409

内容简介

尼古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对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强制性战时工具是如何被国际联盟采用为维持和平的工具的。

经济制裁主导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作为一种利用全球化的潮流来捍卫自由国际主义的方式,它们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替代战争。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其核心的黑暗悖论:旨在防止战争的经济制裁,是以毁灭性的战争技术为基础的。

这项及时的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制裁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战争形式,以及为什么它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此巨大。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年度图书,《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经济学人》主编吉迪恩·拉赫曼、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魏南枝、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孔元联袂推荐

经济制裁堪称没有硝烟的核武器,一战期间曾导致近百万人死于其带来的疾病和饥饿

制裁是一场全球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博弈。轻率地使用制裁不仅无法屈人之兵,甚至可能带来反噬。

专业评论:

价值连城,为今天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保罗,肯尼迪 《华尔街日报》

清晰明了,并且在学术上和思想上都发人深省。——吉迪恩‧拉赫曼 《金融时报》

穆德……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年的制裁并且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这些教训令人警醒。——《经济学人》

《经济制裁》考察了一个戏剧性的逆转过程:一种最初被理想主义者期待用以阻止战争、维持和平的国际法强制执行工具,沦为全面战争的催化剂,并在不断滥用之中逐渐失去原初的威慑力。在一个经济制裁遭到严重滥用的世界里,本书的历史钩沉与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际体系的内在局限,并将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思考,建立在对人性更为丰富的理解基础之上。——章永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在今天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中,经济制裁越发成为了一种霸权者的武器,与霸权者的国家利益重新捆绑在了一起。这也打破了过去40年间,“自由国际秩序”所竭力维护的神话,即作为霸权者的国家已经退场,取而代之的是被叫做“国际机制”的制度性平台。然而,霸权从“国家”向“机制”的转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霸权国家宰治全球的武器库。《经济制裁》一书,用一种历史的视野与方法,向我们展现了经济制裁的发展及其全球实践。它在国家间以及帝国主义竞争中诞生,又曾在抵御帝国主义扩张中发挥过一定作用。这一历史讨论,能够更好地帮助国际关系、国际法学者跳出规范性视角的牢笼,从一个长时段、广域的维度,来进一步审视今天国际秩序,并发现其背后霸权与反霸权的多重可能性。——殷之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经济制裁,是战争武器还是和平工具?《经济制裁》这本书清晰地展开了一部历史画卷,告诉我们,这是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它是历史的产物,也在创造历史,它不仅改变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界限,而且悄悄让自由与强制之间的边界模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本书的深刻思考,也在警醒我们,制裁是政治国家的决定,也是私营部门的合谋,对社会造成严重伤害;制裁曾经试图维护和平,却正在制造更多的不确定性,给和平蒙上阴影。——魏南枝,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通过追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经济武器”和“经济战”的讨论,它揭示了作为一项国际政策的“经济制裁”的诞生过程和运作机制,以及它对塑造和建构当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它呈现出经济制裁制度运作所依托的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封锁和反封锁得以开展的海权和陆权斗争。最后,它还是一部充满反思精神的批判性作品,通过阐释美国对经济制裁的扩大化和常态化适用,它批评了美国霸权对全球互联互通的破坏性影响。——孔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年度图书,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殷之光推荐。一场全球化和自给自足之间的博弈!

下载说明

1、经济制裁是作者(美) 尼古拉斯·穆德 (Nicholas Mulder)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伯安的评论
    译者来认领一下这本书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这本书其实走的是欧洲史的研究路线,研究方法也更偏质性,这一点反映在本书的副标题“封锁、遏制与对抗的历史”中,也反映在作者“康奈尔大学现代欧洲史专业助理教授”的身份上。基本上是:一,经济制裁作为一种创新的初心是什么、以及这种初心带来的、作为其立身之本的合法化问题;其二,经济制裁作为一种实践引发了初心(防止战争)之外的影响(主要是严重的经济灾难),至于这个影响到底是什么、如何在定性和定量上研究,这本书并没有非常系统地进行分析。这本书真正让我感觉有趣的地方是翻译的用词。欧洲各国以“欧洲列强”、“列强”的面貌出现在一个美国人写的书的中文版里,还是很有趣的,让我不禁好奇原文的用词到底是什么。
  • 把话都说完了的评论
    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一开始,美国佬以为经济武器是和平鸽衔着的橄榄枝,没有想到封锁的结果是走私,偷渡和被制裁国国内压迫的加剧,维护国家尊严的需求激起了被制裁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估制度的作用往往与低估人的血性相伴相生,50年前如此,今天依旧如此。
  • 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评论
    花了两三周断续读完这本书。感觉最后两章很能调动人思考,结语则是联系冷战与今天的实际进行延伸叙述。读下来就两个感觉:第一,所谓“制裁”实际上只有英美能做。作者这本书聚焦两次大战间国联制裁的失效与二战初和战时制裁(经济战)的有效,说白了就是美国是否参与——这决定了大英帝国是否用心。第二,制裁只对中小国家有用(威胁就够了),对大国没用反倒会激化事态。当然,今天美国认为自己双打中俄没压力,那就做呗。 如果说缺点,从内容看:第九章关于“自主政治”与“自给自足经济”的差别我觉得不存在,纯属人为牵强附会、观点也不清晰。从翻译看:总体上比较流畅,但某些历史名词翻译错误(“纳粹党卫队”、“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美国海军作战部长”)。
  • 鲸书的评论
    不错的断代专门史,像从战间期国联研究改出来的。聚焦战间期国际经济政策,不限于制裁。从一战封锁讲起,还原了从封锁、禁运到限制外汇再到经济援助的积极制裁等多种经济武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程,暗线是从英法到美国的大国权力更迭过程。思潮、政策辩论充实并连缀经济武器的多次变化。脱胎于世界大战的现代制裁取消了中立的可能性;人道主义问题反映了制裁植根于理想民主制度假设的逻辑。就成效而言,作者以广阔的视角发现了制裁背后的帝国结构。大国和有地区志向的大国有能力施加、拒绝和通过国家建设应对制裁,只有难以摆布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小国被成功威慑。充分证明制裁的强权政治属性,标榜为了和平但并不带来和平。不过作者以史家素养能相对客观冷静地审视历史和当下,批判看待但也意识到,制裁已经深深嵌入国际(主要是西方)国际政策思维。
  • u758212的评论
    关于1945年以前国际制裁非常棒的研究,要是后续能延伸到当代就更好了。读完搞清楚了制裁的起源、执行和两次大战期间的影响:威慑小国尚可,威胁大国适得其反。结尾的总结非常精炼:“经济武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政治工具。但最终,将敌意植入国际事务与人类交流体系之中的行为,对改变这个世界而言,终究意义有限。”
  • 卷帘的评论
    战争能一次性杀死上万人,经济制裁能无声地杀死更多人并且不受人道质疑。
  • 失望的奥利瓦的评论
    更接近战间期的历史著作。现代经济制裁诞生于一战中协约国对同盟国的经济封锁,本身就与战争密不可分。可两次大战成功拉低了人类敌对行为的下限,一通比烂下来制裁反而成为止战良方。从此“中立国”的概念逐渐淡出国际舞台,墙头草的商业行为也会成为打击对象。自由主义的政治战胜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正如施米特歪打正着的预言。这不意味着制裁是有效的,实际上大部分事例是无效的。真有效靠威胁就能起作用,无效的话非但不能扭转制裁对象的行为,反而会刺激对象国采取更激烈的自给自足吞并政策。当今的制裁多还是停留于金融上的“财政部理论”,军事封锁原材料的“海军部理论”尚未卷土重来。看似“历史回归”的我们,其实还远没有摸到百年前的影子。
  • 澜瑟的评论
    书挺厚,我获得的信息有限,因为书写的太细碎,导致我总是在寻找结论中迷失。大概就是讲了制裁的起源与发展。罗列与铺陈,体系化不强。
  • 陈钢的评论
    19世纪地缘政治和市场之间是互相分离的,经济制裁几乎不可能在当时成为一项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国家政策。从一战开始,军队本身不再决定一场世界大战的胜负,战略形势是由世界经济形势决定的。作者从一战之后对苏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最后到二战时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有些扭转了局势,有些则没有作用。美国从二战之前反对经济制裁,变成二战后成为经济制裁的热衷者,并且将其常态化。
  • 尤里卡的评论
    作者虽然将讨论的历史限定在1914至1945年之间,但在二战结束以后,经济制裁作为战争的替代手段仍被广泛使用,冷战、冷战结束以及20世纪头20年,这种例子太多了。诚然,经济制裁虽可视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它的效果也是十分暴烈的,如造成无数的饥荒、疾病与死亡。这可能也是经济制裁十分不可欲的后果,很多时候制裁因这个国家的政府实行专制独裁或者破坏国际秩序和贸易规则,然而统治者极少受到影响,其不良后果被普通民众尤其是下层百姓承担了,朝鲜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 zhenzh的评论
    主要是讲到联合国成立为止,西方世界对于制裁武器认知的变化。但很可惜没有深度细讲二战之后对于这一经济武器的发展。
  • つづく的评论
    这估计就是国际收支中“涉敏国家”的来源了吧…
  • Deus的评论
    不久前看过新闻,俄罗斯被经济制裁一年后GDP显著上升。对照这本书来看,越发有讽刺意味
  • 藤椒麻麻鱼的评论
    非常推荐!封面设计加分!!
  • 爱打嗝的海螺的评论
    一直期待有一本讲这个题材的书
  • 小陈?在!的评论
    经济制裁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战争形式,其产生的后果往往是超出我们想象之外的。
  • 吃外卖的小魚的评论
    当下阅读最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