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西洋现代史

西洋现代史

作者:[美] 罗伯特·帕克斯顿

分类:文学

ISBN:9787510039393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标签: 历史  欧洲  大学堂  近现代 

章节目录

目录 序言罗伯特·帕克斯顿 1 译者序 3 第1章 极盛时期的欧洲:1914年 3 1.1 欧洲与世界 5 欧洲的商人、旅客与投资者 5 帝国主义 6 欧洲的艺术家与科学家 9 1.2 欧洲风光:城市与乡村 10 城市生活 10 东欧的乡村生活 12 1.3 富人与穷人 13 阶级与社会阶层 13 穷 人 14 富 人 15 中产阶级 16 提升社会地位 19 1.4 妇女与家庭 20 控制生育 20 妇女的地位 21 1.5 政治体系与群众运动 23 君主政体 24 议会的作用 25 社会主义运动 26 民族主义 28 1.6 传承的信念 29 自由主义 29 保守主义 32 有组织的宗教 33 1.7 迈向新的觉醒 34 科学的革命 34 艺术与思想的革命 35 “文化革命”的反应 38 第2章 战争来临 41 2.1 1914年的7月危机 43 巴尔干半岛:没落的帝国与兴盛的民族主义 43 德国的“空白支票” 48 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49 2.2 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到大陆战争 51 俄国的动员 51 法国的意向 52 德国宣战 52 施里芬计划 53 英国参战 54 2.3 战争起因的长期观点 57 主权与国家的荣誉 57 帝国主义的动机 58 国内纷争 59 联盟体系 60 战争机器 60 行使选择权 61 第3章 马恩河战役及其之后:1914至1917年 63 3.1 战争热 65 社会主义者的两难困境 66 战争与社会和平 67 3.2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 68 3.3 东方战线 70 坦能堡与马苏里亚恩湖:1914年 70 奥地利前线:1914至1915年 71 3.4 寻求西方战线的突破 72 “攻破壕沟” 73 主要攻势:凡尔登、索姆与香槟 74 新式武器 76 3.5 不断扩大的战争 78 3.6 海 战 80 3.7 美国参战 81 第4章 总体战的影响 83 4.1 适应消耗战 85 4.2 战时政府:比较观察 86 英 国 86 法 国 88 德 国 89 俄 国 91 奥匈帝国 92 意大利 94 4.3 社会冲击 94 妇女的地位 95 有组织劳工的地位 96 社会分裂 97 4.4 经济冲击 98 战争获利者 98 通货膨胀的影响 98 4.5 对国内秩序的冲击 100 罢工活动 100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者对战争的评论 101 警察的权力 103 舆论的控制 103 4.6 对知识分子的冲击 104 第5章 革命:1917至1920年 109 5.1 俄国革命:1917年 111 “二月革命” 111 临时政府与苏维埃 112 “十月革命” 116 5.2 布尔什维克政权 118 列宁的“和平、土地与面包” 118 建立新的独裁政府 119 内 战 122 5.3 西欧的革命活动:1917年 124 5.4 德国革命:1918至1919年 126 迈向革命 127 社会主义者的争权 128 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 129 5.5 奥匈帝国的瓦解:1918至1919年 131 王朝忠诚的崩溃 132 建立新国家 133 库恩政权 135 5.6 英国、法国、意大利:1919至1920年的动荡 136 5.7 事件的余波与结果 139 成功与失败:比较性的观点 139 第三国际与欧洲“左派”的分裂 140 第6章 巴黎和平解决方案 145 6.1 背景:交易、利益与意识形态 147 战争目的 147 “十四点原则” 147 战时的条约与承诺 148 列强的国家利益 150 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 151 6.2 解决方案 152 6.3 《国际联盟宪章》 153 6.4 西欧的解决方案 155 分离莱茵地区的企图 156 领土变更 156 德国的“非军事化” 156 赔 款 157 6.5 东欧的解决方案 160 领土变更 160 边境问题 160 各民族的不平等待遇 164 东欧解决方案的评价 166 6.6 和平解决方案的实施 168 高压政治的年代:1919至1924年 169 和解的年代:1924至1929年 172 洛迦诺时代: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 173 裁军失败 177 6.7 新外交? 179 公众涉入 179 共产主义的威胁 181 外交机器 182 第7章 革命对抗革命:法西斯主义 185 7.1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187 墨索里尼:从工团主义到法西斯主义 187 早期的法西斯主义 188 法西斯主义的新路线 189 政府的危机 190 “进军罗马” 191 墨索里尼的个人统治 193 7.2 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 194 战后的反革命民团主义 195 希特勒的崛起 196 纳粹党 197 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 198 7.3 匈牙利的反革命运动 199 7.4 近观法西斯主义 201 法西斯主义的意义 201 法西斯主义的根源 203 第8章 “常态”: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209 8.1 回归“常态” 211 新自由主义经济:解散战时政府 211 新自由主义政治:议会民主制度的扩展 212 8.2 英 国 213 三党体制 214 第一个工党政府:1924年 215 回归保守党的“常态” 216 8.3 法 国 219 左翼联盟 219 彭加勒:回归“常态” 221 8.4 魏玛德国 222 魏玛共和国的重担 222 “魏玛联盟” 223 “大联盟” 225 8.5 东 欧 228 农村优势与农民的不满 229 少数民族的问题 231 8.6 伊比利亚半岛 233 8.7 法西斯意大利 234 8.8 稳定世界里的革命俄国 236 布尔什维克的挑战 236 “工业化的争论” 237 巩固独裁政治 238 斯大林的崛起 239 8.9 脆弱的稳定:评价新自由主义 240 第9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243 9.1 大众文化:无线电与电影的年代 245 大众传播媒体的技术基础 245 创造阅听大众 246 无线电广播与电影的政治用途 247 大众媒体的控制 248 广告的角色 249 9.2 新式的休闲活动 250 有组织的娱乐活动 251 体育活动 252 旅 行 253 9.3 大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影响 254 9.4 两次大战之间的高级文化 257 实验美学的价值 258 新的忧虑 260 9.5 两次大战之间的文化背景 263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263 寻找大众阅听人 264 学术界与学者的世界 2267 反对实验艺术 269 第10章 经济大萧条及其影响:1929至1936年 273 10.1 经济大萧条的源起与过程 277 国内危机 277 国际金融危机 278 10.2 补救经济萧条 279 自由主义经济学 279 社会主义经济学 280 新的经济解决方案 281 “回归土地”的呼声 282 10.3 自由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282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国家 282 英 国 283 法 国 285 魏玛德国 289 10.4 权力主义国家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治 291 纳粹德国 291 统合主义意大利 293 苏联的“二次革命” 295 10.5 结 论 299 第11章 20世纪30年代的权力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扩展 301 11.1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掌权 303 纳粹主义的复苏:1929至1932年 303 魏玛共和国的结束:总统制政府,1930至1933年 305 掌权后的革命:1933至1939年 309 11.2 教权主义的权力主义 314 葡萄牙:萨拉查 315 基督教社会的奥地利:陶尔斐斯与舒施尼格 316 西班牙:佛朗哥与长枪党 318 11.3 东欧的法西斯主义 319 匈牙利与保加利亚 319 罗马尼亚 320 11.4 西欧的法西斯主义少数派 322 法 国 322 英 国 324 低地国家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326 11.5 法西斯主义的魅力 328 第12章 人民阵线年代: 1934至1939年 331 12.1 从“阶级对抗”到人民阵线 334 共产党的策略“阶级对抗”:1928至1934年 334 共产国际策略的逆转:1934年 336 自由主义者的反动 337 社会主义者的反动 338 12.2 法国的人民阵线 339 勃鲁姆内阁的成立 340 法国的新政 341 12.3 西班牙:民主、革命与内战 345 第二共和国的产物 345 共和政府的政治阶段 346 内 战 348 12.4 欧洲知识分子与人民阵线 351 12.5 人民阵线之后的欧洲“左派” 352 第13章 巴黎和约之毁:侵略主义与绥靖主义,1933至1939年 355 13.1 希特勒的初步行动 357 在奥地利的挫败 358 第一次违反凡尔赛和约 359 13.2 莱茵河地区的军备重整:1936年3月359 13.3 意大利的转变 362 占领埃塞俄比亚 362 与西方国家的决裂 363 联盟的模式 364 13.4 希特勒的东欧计划 364 优秀种族的生存空间 365 经济考虑 366 德奥合并:纳粹目标初试 366 13.5 捷克斯洛伐克与绥靖政策:1938年 368 捷克斯洛伐克的不稳定局势 368 绥靖政策 369 捷克斯洛伐克与日俱增的危机 371 《慕尼黑协定》 372 选择战争 375 13.6 波兰危机:陷入战争,1939年 376 绥靖政策的抛弃 376 《纳粹─苏维埃条约》 377 13.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380 第14章 希特勒的欧洲:占领、合作、反抗,1939至1942年 383 14.1 1939年冲突的本质 385 14.2 东线战争:1939至1940年 387 波兰的闪电战 387 俄罗斯在东欧的斩获:1939至1940年 387 14.3 西线战争:1940年 388 法国沦陷 389 不列颠战役 391 14.4 东线战争:1941至1942年 393 巴尔干半岛的闪电战 393 攻击苏联 394 14.5 希特勒的“新秩序” 396 纳粹的战争经济 398 占领区的政策 398 党卫军 399 屠杀犹太人 399 14.6 合 作 402 意识形态的合作 402 为民族与经济利益而合作 403 消极的默认 404 14.7 抵 抗 406 德国境外的抵抗活动 407 德国境内的抵抗运动 409 抵抗运动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411 抵抗运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411 第15章 从热战到冷战:1942至1949年 415 15.1 西方的美国霸权 417 策划第二战场 417 开辟第二战场:北非与意大利 420 “攻击开始日”与突击德国 421 15.2 东方的苏联霸权 423 苏联的幸存 424 苏联的西进 427 15.3 三巨头与欧洲的未来 427 汇集政治议题 428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 429 苏联在巴尔干的行动 430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431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434 15.4 冷战之起源 436 苏联的和平目标 436 美国的和平目标 437 对立的起因 438 15.5 冷战的第一回合 441 波 兰 441 德 国 443 15.6 分裂为两大阵营的世界:1947至1949年 446 第16章 毁坏与重建:1945至1953年451 16.1 重建工作 454 新领袖与新政党 454 经济恢复与社会变化 456 16.2 英国的工党政府:1945至1951年 458 贝弗里奇报告书:“充分就业” 459 不列颠福利国 459 经济失调 460 16.3 法兰西的第四共和国 461 寻找领导者 462 国有化与计划 463 16.4 战后的意大利 464 政治权力之争 464 重 建 465 16.5 两个德国 466 分裂的国家 467 西德的“经济奇迹” 468 16.6 苏联的重建与正统 469 第17章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的苏联集团 471 17.1 苏联:从经济萧条到“去斯大林化” 473 17.2 1945至1953年的东欧:成为苏维埃附庸的继任国 474 民族阵线政权:1945至1947年 475 苏联的控制程度 477 苏联在东欧的镇压行动 479 人民民主国家 480 强制集体化 481 17.3 苏联的权力斗争:1953至1957年 481 “去斯大林化”与“解冻时期”:1956至1964年 482 17.4 东欧——解冻时期与叛乱:1953至1956年 485 17.5 赫鲁晓夫的垮台:1964年 487 第18章 冷战中的欧洲:处于超级强国之间,1947至1961年 491 18.1 蘑菇云下的欧洲 493 18.2 西欧:冷战时期的国内与国际政治 494 共产党的孤立 494 欧洲“左派”的分裂 496 中间派与保守派政府 497 殖民战争 499 18.3 西欧:整合运动 502 欧洲联盟的缔造师 502 欧洲联合的要求 503 防御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04 欧洲统一的难题 504 政治统一的尝试:欧洲理事会 506 经济统一:欧洲煤钢共同体与共同市场 507 18.4 苏联在东欧的还击 510 第19章 “新欧洲”:西方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1953至1973年 513 19.1 消费社会 516 财富分配 517 社会流动 519 19.2 消费社会的政治:1953至1968年 521 “意识形态的终结” 521 共识政治 522 19.3 “新欧洲”的大众文化与高级文化 524 大众文化 524 艺 术 525 宗教复兴 527 科学成就 528 19.4 消费社会中的不满:1968年及以后 529 学生的不满 529 工人的不满 532 新女权主义与妇女解放运动 533 落入恐怖主义 533 第20章 冷战缓和:独立的萌芽,1962至1975年 537 20.1 冷战:从解冻到缓和 539 20.2 共产主义世界里的多元中心主义 541 中苏关系破裂 541 东欧的民族共产主义 542 20.3 戴高乐主义与西方的“第三势力” 544 20.4 共同市场的转向 547 20.5 美国与欧洲的经济竞争 549 20.6 “缓和”的不同版本 553 第21章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集团 559 21.1 苏联的问题 561 21.2 混乱的东欧: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到勃列日涅夫的政策,1968至1985年 564 东欧的不满 564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春天” 564 波兰:动荡与“团结工会” 567 匈牙利:卡达尔的“匈牙利共产主义” 56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力量与无所不在的警察 569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专制与民族主义 570 21.3 勃列日涅夫的遗产:不景气与导弹 571 第22章 西欧:后工业化社会与“滞胀”,1973至1989年 575 22.1 经济压力:石油、工作、贸易 577 “后工业化”社会? 579 移民与新右派 579 22.2 压力下的福利国家 582 北部欧洲:保守主义复兴 582 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欧洲:“左派”掌权,同时转变 585 22.3 经济衰退时的欧洲共同体 593 22.4 智识与精神的确定性受到挑战 595 一个时代的终结:稳健与降低期待 597 第23章 1989年的革命及以后 601 23.1 戈尔巴乔夫的实验:1985至1991年 603 倒塌的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东欧 604 德国重新统一,冷战结束 607 苏联的垮台 609 23.2 那天早晨以后 611 处于困境中的俄罗斯 611 中东欧:创建民主,创造市场 616 新德国 619 南斯拉夫内战 620 23.3 西欧对1989年革命的反应 625 欧洲联盟:深入与扩展之间 625 西欧:极右翼与“新中间” 629 23.4 结语 911事件之后的欧洲与美国 632 延伸阅读 634 出版后记 670

内容简介

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西洋现代史》(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初版于 1972年,2005年出版了第四版,这也是目前的最新版本。 二十世纪的欧洲人经历了非凡的成就以及巨大的不幸,对全世界、全人类影响极深。本书论述时间范围为1914至2004年。本书结合欧洲文化背景,从一种比较的视角揭示了欧洲的权力、财富、创造力及其转移。发端于欧洲、持续了四年时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了血腥、毁谤与浩劫,而战后短短二十年中欧洲又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革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肆虐以及经济大萧条……续之以波及范围更广、更加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书还论及普京在俄罗斯的崛起、冷战后民族主义争斗、巴尔干半岛的科索沃危机、欧洲一体化以及“9.11事件”之后的美伊战争等。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能够让读者了解这些重要事件的演变过程。本书配有许多图片和地图,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对于研究二十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颇有助益。

下载说明

1、西洋现代史是作者[美] 罗伯特·帕克斯顿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