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万古江河

万古江河

作者:许倬云

分类:历史

ISBN:9787556116904

出版时间:2017-12-1

出版社: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标签: 历史  中国历史  人文 

章节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第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内容简介

★ 与余英时、黄仁宇、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余英时、姚大力、葛兆光、王子今、许纪霖、白岩松一致推许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 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葛兆光: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下载说明

1、万古江河是作者许倬云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李小骚的评论
    这算是许的代表作了 唉 不说别的了 王小波这老师其实比余英时差好远… 发现理想国最近跟别家出版社乱搞 学林 台海 这又湖南人民 品牌大了就是牛 只是换掉老搭档广西师大 不习惯~
  • 魏小河的评论
    这是许倬云先生的中国通识,他所着眼的不是朝代更迭,权力战争,而是中国文化的成长和发展。 这本书将中国放入更大的视野中去看待,在叙及每一个时期的文化时,许倬云都会从西方找一“他者”来对比,参差对照,可以看到更多东西。
  • 晓林子悦的评论
    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中原与边疆、南方与北方、他者与我者,相互作用构建一个共同体。“中国”之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古代部分突出了考古学的作用,中世和近世强调比较分析,明确当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变动的原因。简明清晰的中国通史。常识普及之功。
  • 呵呵好吗的评论
    写史的书,脉络一定要清晰,这书定位略尴尬,文字章节也太碎片化,而且大部分都是拼凑他人之论,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走。干货不是没有,太少,让读者要大浪淘沙一般从一堆零碎的文字中慢慢去找寻,阅读感差了。整本书跨越了几千年历史,却竟然能让人觉得冗长,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whig的评论
    没看出写这本书的理由,见解在哪儿呢?放在中学生课外读物丛书里或许可以得三星
  • [已注销]的评论
    看了序我就知道作者功力很深啊,读者是不是太苛刻了?
  • Frida的评论
    喜欢许悼云是因为他对历史脉络的划分非常清楚,自成体系。
  • 9527的评论
    多处振聋发聩,尤其是对近代以来把“西化”与“现代化”划等号的惯性思维的反思和探讨
  • 乾元的评论
    标题起得很弘大,内容写的很浮泛,无所洞见
  • 大嚼云朵的评论
    实在是一本极佳的中国史入门读物,深入浅出而且有理有据。
  • 邢月亮的评论
    大家小书,汉声的中国历史普及读本,相比起历史课本,更注重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文采斐然,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强推装帧!阅读友好型!厚但是不重,纸薄、不刺眼,可平摊,排版、设计简约高级!手不释卷!
  • 李玉米的评论
    并没有什么新颖的观点和角度
  • 汀汀的评论
    一本关于中国通史性质的书,作者有意与以往史书区别,在长江与黄河流域上着墨,但最终仍无法跳出朝代更迭的框架,时间序列使然,想法很好但实际实施太难。书中各时代刻意将当时中国历史情况与同时代世界其他地区历史做对比,很有意义,此外,很多总结论述颇具启发意义,尽管整个阅读过程经历了兴奋,疲倦再到兴奋的过程,总体上阅读体验很棒,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兴趣,引人思考,值得推荐
  • 空山的评论
    换了个靠谱的出版方,准备再买了再读一遍。
  • timeregister的评论
    读这本书,想起卡尔·萨根在《宇宙》里说的一句话:当背景足够广阔时,人们的目标就会相同。萨根从宇宙空间的辽远无穷,许倬云从历史与时间的万古绵延,阐发对人类共同目标的憧憬与期许。我们读大历史的意义便在于此,挣扎于纷扰争斗的现实中,需要时不时地浮出水面喘一口气,在广阔的时空之中放长放宽眼界,廓清心胸,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许师的写法,着眼于文化的腾转散播,是故不同于传统通史以政治军事为核心,重心在民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承转,体现其基本关怀所在,而文字纵横,常有精辟之言,更不掩自己的疾恶喜憎,为本书注入了鲜活的生气。清华今年将此书赠予每一位入学新生,眼力不差。
  • 咕噜嘟的评论
    纯粹的书,好过迎合市场的书
  • 周流六虚的评论
    此书可做为学生必读之通识读本
  • 风之刀的评论
    大历史
  • 晴耕雨读的评论
    定位略显模糊,有点鸡肋。473页,“乾隆六十年(1795),一般认为是清代的盛世”,括号数字为误标,应为1736-1795,非指一年,指一朝也。
  • 阿卷的评论
    此书给我的印象:充满形容词和论断句,避实就虚,通篇精神和文化,主题是歌颂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教科书即视感。食之无味,遂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