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在中国发现历史

在中国发现历史

作者:[美] 柯文 (Paul A. Cohen)

分类:历史

ISBN:9787520106054

出版时间:2017-4-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标签: 历史 

章节目录

批判精神的内化
中文版前言
“中国中心观”:特点、思潮与内在张力
英文平装再版序言
2010年新版序言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第三章 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
第四章 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索引
东亚研究所学术成果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以费正清与列文森为代表,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19世纪红叶西方冲击之后,才能向近代社会演变。相反,柯文则认为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避免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反对把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视为西方历史的延续,倡导以中国本身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和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美国史学界第一次对中国中心观做出明确详细的描述,也是对几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批判性总结的第一部著作。

每一位研究中国的历史学者都应该阅读此书。柯文揭开了塑造和扭曲美国关于19、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隐藏假设。他道出了大多数美国历史学者对中国的过去所提的问题,以及他们据此写出的历史,既受他们自己的文化偏见所限制,也为中国自身的历史现实所左右……一次提升意识的体验。——《美国历史评论》

下载说明

1、在中国发现历史是作者[美] 柯文 (Paul A. Cohen)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BOXING的评论
    數年后重讀。中國中心觀早已延伸出微觀史、「向下看」或區域史等眾多議題,衝擊﹣反應,傳統﹣近代,帝國主義等框架也被談論頗多。借柯文寫作思路,或可追問,衝擊﹣反應等框架如何為中國學界乃至官方「利用」,如何演化為大眾常識。此外,如何把柯文和後現代史觀並置討論?Review範文。
  • 我就是楚囚的评论
    收的第3个版本。再次重读此书已无当年的激动矣,毕竟许多观点现在已经成为常识了。
  • 4G小u盘的评论
    薄薄一册书有近一百页的前言,罗列了大量西方汉学解构方法,系统阐述了作者的思路:冲击回应(双变量完善),以中国资料为核心(去标签化),横轴以区域为主体(由外层入内),纵轴偏向中下阶层。看完的感觉是,之前那本《历史三调》需要二刷了。
  • 怀疑的一代的评论
    蛮可以和《重构近代中国》对照读,此本考察美国研究中国近代问题的三个范式,而《重构》也如是。
  • 轩羊羊的评论
    三分之一的序言加导读,正文匆匆翻了一下,都是各种引用别人的话再反驳的,作者就是想说中国的近代史要从中国史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学术的理论,讲真,这本书水准特别一般
  • 粟阿姨的评论
    专业性太强了,看着好累好累。
  • vanguard的评论
    真正影响过学术界的重要著作,可惜甲骨文的情况就是如此,经典得分并不高,《地中海三部曲》之类的历史小说倒是捧得不得了。
  • 解放西井斯塔的评论
    大致了解了美国汉学发展趋势,如果以后有人能把其他国家的汉学纳入比较就好了。冲击-回应模式影响了美国的东方问题研究,对“近代”分期观的质疑和反思不止发生在中国历史领域。什么是西方/中国?什么是传统/现代化?这些概念都不是静止、单一、二元对立的。所以区域研究开始盛行,随之越来越强调学语言,接近人类学后,又容易忽略宏观洞见。总体来说很适合做历史专业必修课reading,可重点读译者序和第四章。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美国学者柯文关于海外中国研究方法论探讨的名著,在对冲击—回应说、传统—现代说和帝国主义说这三种西方中心论学说进行详细述评的基础上,提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采取尊重中国现实的中国中心史观的观点。本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海外中国研究学术史和重要文献的梳理性论著,值得细读。
  • Professor阿泽的评论
    回家路上看了一部分,晚上看完,也没有特别仔细地阅读。对于书中评价的史家都不是很了解,但可以看出来这是本很牛逼的综述,对于美国的清史研究也不是非常了解,所以读起来未免有些 隔。很可惜,之前看过一些知网论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很大程度被曲解为“以中国视角写作历史”。柯文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提倡的开放式的研究,内外视角的结合,对于“物自体”(对象)的多方位的观察,找寻原有框架解释范畴以外的史料,以此为基点进行研究,而不是以大量史料填充原有框架,进行重复性的研究。
  • 琸洳的评论
    中国中心论的观点早已不是学术新星了,但确是我第一次静心读它提纲挈领之作。“冲击-回应”、“传统-近代”、“帝国主义模式”这三种西方中心模式的梳理,和“内部取向“,”横向区分地区差异”“纵向区分社会阶层”以及“鼓励跨学科研究”的中国中心研究范式,在这本薄薄的书中一一阐述。每章论文的结构都是传统而经典的,从文献梳理、观点反驳,到范式的提出,结构清晰,严谨。值得后辈学习。真有些想继续好好做学术呀。
  • 贺拔岳的评论
    范式反思的经典著作
  • 一大坨的评论
    梳理美国关于中国近代史著作,点评作者观点,认为应该放弃1840与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作为传统与现代分野的研究方式,应该更微观的更中国视角的来审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与内驱因素。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大型近代史书目
  • ZZZ的评论
    一代宗师,受影响的学者很多,从选题到问题意识,常常能看见受柯文的影响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按需。
  • 沐浴经年的评论
    在第一章“抗外运动”中,柯文基于情绪的不同而将排外主义分为四类:各阶层共有的愤怒为中心的排外主义;受过教育的阶层以恐惧为核心的排外主义;受过教育阶层以蔑视为核心的排外主义;日益增多的中国雏形民族主义者所特有的以自愧为核心的排外主义。柯文认为,只有最后一种才是中国针对西方本身提出的问题所作出的总回应的一部分,其他三种则比较含糊。
  • Pluto的评论
    這個版本最容易看。
  • 松亭一醉的评论
    中心观产生的同时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人为地为研究设下了藩篱呢?今天看来,我们需要的不是西方中心观,也不是中国中心观,而是融合各方,公平立论,超越中心观之上,这或许是今天学人们的任务吧 。
  • [已注销]的评论
    准确的说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解读历史的历史类书籍。作者叙述了美国历史学者对中国历史从冲击-分离到近代-现代再到帝国主义的几种不同叙事方式的解读过程,更多的是以评论而非陈述的方式表达,相比较(自己)思维中已经成型的观点,确实能让人有别开生面之感,开卷有益系列。
  • soloye的评论
    其实是柯文对美国汉学的反思,可惜写得早了点,现在能有这么一本点评各家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