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

作者:玛丽•艾肯 (Mary Aiken)

分类:心理学

ISBN:9787508689647

出版时间:2018-8-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标签: 心理学  社会学  互联网 

章节目录

序 人类与技术的碰撞 V
第一章 恋物癖的常态化 001
网络性探索一开始可能会令人兴奋。你告诉自己说,不过是把脚趾放进水里,试试水而已。但如果感觉很好——很精彩,会怎么样?不久之后,如果你成天都想把脚趾再次放进水里,又会怎么样?最后的最后,你可能就会站上跳板,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水里。
第二章 目的就是让你上瘾 031
互联网让人难以抗拒,因为它总会给人带来疯狂的惊喜,快速交付、探索机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间歇奖励结合在一起,创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媒介。各种提醒、推送通知和其他视觉触发信号,像原始求偶信号一样,不断地刺激我们。
第三章 网络婴儿 077
如果宝宝花太多时间接受网络刺激,与现实世界没有任何联系,不接触真实的人、真实的宠物、真正的玩具和真正的物品,宝宝的早期认知能力,如同情心、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受到损害。
第四章 弗兰肯斯坦和小女孩 113
如果机器伤害了人,该由谁来负责?是行业、技术的设计师,还是机器的主人?就像经典电影《弗兰肯斯坦》里的一幕:怪物与一个在湖边摘花的小女孩成了朋友。整件事看起来很温馨,直到怪物把女孩扔进了水里,女孩淹死了。
第五章 青少年、猴子和镜子 165
网络自我是个理想自我,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正忙着组装、创造和体验这样的虚拟自我,忙着用技术来绘制自己的自画像。但如果这个“最好的自我版本”被人说成“愚蠢”“丑陋”“失败者”,青少年会如何看待剩下的自己、真实的自我?
第六章 网络时代的爱情 213
正是因为技术本身,才让我们无法学会如何与人亲密,才会在亲密、关怀、面对面的关系中,感觉到不自在。这个容易搭讪的时代,似乎带来了更多的网上亲密关系,甚至更多的性行为,但并不是实际的接触性关系。正如特克所说的那样,更多的人在“一起孤独”。
第七章 网络健康焦虑症与疑病症 243
在线医疗搜索会让原本就很复杂的信息不断过载,从而使得所有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陷入恐惧的漩涡之中。忧心忡忡的人不会去找那些研究过概率和风险的医生,让他们提供深思熟虑、科学的意见,反而去关注出现在搜索结果列表顶部的最极端、最恐怖的情况。
第八章 黑暗空间:深层网络 277
在互联网的公海上,有许多可供网络罪犯隐藏的秘境:安全的港口、隐蔽的洞穴和电子海湾。在那里他们可以航行、抛锚,以及购买和交换工具、武器与其他违禁品。虽然在网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网络罪犯,但在最黑、最深的浑水中,他们却在自如地开展犯罪活动。
第九章 网络心理学研究前沿 319
在某些方面,生活还在一如既往地继续。商人仍然通过网络赚钱。朋友仍然要交流。人们仍然会坠入爱河。青少年仍然痴迷于颜值。但他们都很孤独,都在盯着自己的电子设备,而不是盯着彼此。这样的生活,怎么能把他们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反过来,他们又会如何改造社会?

内容简介

《五十度灰》如何利用恋物心理,成为全球仅次于《圣经》的畅销读物?

为什么相对于亲朋好友,你更愿意向网络陌生人敞开心扉?

上网时总感觉时间飞逝,原来是网络的时间扭曲效应?

网络游戏中埋伏了哪些“上瘾”机关,暗中操控着你的行为?

为什么科技越发达,我们就越怕死?

......

网络空间是一个巨大的兔子洞,里面集合了新奇、刺激、喜悦、痛苦、不安等各种元素。在日复一日的冒险中,无论是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还是外在的行为模式,都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改变了。

《网络心理学》一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为你揭开网络时代无处不在的隐形行为设计开关。通过阅读本书,你就会明白,虚拟恋爱、网络霸凌、电子上瘾、极度自恋、网络焦虑……这些现象为什么越来越普遍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以及怎样才能在网络时代保持清醒,保护自己不被操控。

下载说明

1、网络心理学是作者玛丽•艾肯 (Mary Aiken)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Bananafish的评论
    我的天,这本书评分怎么可以这么低?喜欢这本书!能够解释很多行为。
  • 飞来飞去的星星的评论
    不仅仅是网络,还包含了电子产品,智能机器人等
  • 小傻鸟的评论
    很好 知识很密,很新,逻辑严谨,有启发性。不知道为啥豆瓣评分这么低。。
  • 喜读奇书奈健忘的评论
    正确的译名是:网络效应
  • 鎏旧的评论
    在立场上,本书作者属于坚定的监管派。由于缺乏有形的监督,以及在线权威的缺失,才会让大家看到数不胜数的自毁行为,网络的这点特性对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影响更为深远。在这个容易搭讪的年代,技术的进步似乎带来了更多的网上亲密关系,但这些并不是实际的接触性关系,只是更多的人在一起孤独罢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大脑并不介意刺激究竟是来自于哪里,反正它们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所以游戏或者色情永远无法治愈我们的孤独。相反,这些刺激会逐渐成为一种安慰剂,让人最后回到网络空间。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无用。
  • N/A的评论
    把大部分现象都写了一遍,不太深入
  • Amadeus的评论
    很久没有读到行文如此散架又抛不出核心观点和理论的书了,关注什么,监管什么不是观点。有点启发的是成瘾,现已加入研究计划豪华套餐。研究自控力和网瘾要明冲动与强迫之别,知道不确定的海量信息意味着什么。是多巴胺驱动的探索需求与正反馈。而这种类似于大脑汽油的单胺,仅仅是一种对执行过程的生存鼓励,而非结果。讽刺的是哺乳动物最终在这一过程中上瘾,枉顾可能的不良后果。网络自我与网络爱情是两个有趣的话题,触目惊心的结论就是,信息的交换似乎增加了亲密关系,但实际上,更多的人在"一起孤独",而那个我们小心翼翼维护的网络自我,最好的版本,一旦遭受负面信息的攻讦,那个真实的自我又会如何呢?也许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揭示了这一悲剧
  • 已注销的评论
    看了一半,言之无物,弃。
  • 仆仔的评论
    个人觉得蛮有意思,如果有更多人能看到,或许对网络会有更深的思考。 磨磨蹭蹭三个月,终于看完了。
  • 抱一的评论
    处处透露着对互联网的恐惧,新卢德主义。
  • 朱猪猪的评论
    看了第二章,学术性不强,还挺好读的。
  • 冰yu的评论
    水货
  • Selah的评论
    就是一个简单科普,讲讲各种现象,有很多实例。简单翻阅,不太感兴趣。
  • 雨中有座浪淘狗的评论
    太泛泛,保守
  • 方聿南的评论
    没啥东西
  • 芣苢的评论
    引人深思:关于网络空间的悖论。商人仍然通过网络赚钱,朋友仍然需要交流,人们仍然会坠入爱河,青少年仍然痴迷于颜值,孩子们依然会在一起玩耍。但他们都很孤独,都在盯着自己的电子设备,而不是盯着彼此。这样的生活,怎么能把他们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反过来,他们又会如何改造社会?
  • 还是不想输的评论
  • mcpoet的评论
    嗯,心理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太依赖场景而不具有通用性。就这本书来说,作者的态度还有点浮潜了,批判的态度妨碍了学者去接纳分析这个新兴的事物。
  • Moon的评论
    网络色情、网络欺凌、让人沉迷(上瘾机制设计)的网络游戏、助推自恋的社交网络、充满毒品、暴力犯罪行为的暗网……网络上充满了刺激和诱惑,并且营造出了特别的氛围让人放松警惕、放开限制、不停探索,最终落入陷阱之中成为猎物,或干出不明智的行为沦为罪犯。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历数了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滥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针对婴儿和青少年,如此沉迷于网络已经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相关报道屡见不鲜。全人类正在向网络世界迁徙,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变,但后果如何却不得而知。至少,作者在这本书中指出的问题给了我们足够警示,网络并非只有好的一面,且其负面效应正在愈发明显呈现出来,如果现在不加以治理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当然人工智能亦是如此。要知道任何进步都是有代价的,任何技术都有其不可预料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