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文凭社会

文凭社会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

分类:文化

ISBN:9787301292686

出版时间:2018-6-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社会  教育 

章节目录

中文版序
推荐序
第一章 技术管治的迷思
第二章 组织中的事业
第三章 文化的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历史上的美国
第五章 文凭系统的兴起
第六章 专业的政治学
第七章 闲职社会的政治学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下载说明

1、文凭社会是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一只小企鹅的评论
    教育系统的本质是一种强行规定价值的通货。Randall Collins1979年写的作品,成功预言了教育文凭必然要面临的通货膨胀命运。全书围绕四个问题:(1)教育文凭是如何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通货?(事实层面);(2)教育文凭为何能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通货?(机制层面);(3)文凭社会中教育文凭为何会走向通货膨胀的命运?(价值层面);(4)如何应对教育文凭贬值的通货膨胀命运?(策略层面)。伴随着教育文凭的日益贬值,本科生就业难之后是硕士生就业难,而硕士生就业难之后是博士生就业难,当然期间需要较长时段的不断累进。而当有一天就连餐馆里的服务生都需要研究生文凭作为就业门槛的时候,这意味着文凭自身的彻底异化。对此,Randall Collins的建议是相当激进的,认为要通过立法来彻底废除文凭系统。。。
  • 伯樵·阿苏勒的评论
    有些地方argument得不够顺当,读到一半有Abbott职业社会学的感觉,宛若又看了部简化版的《职业系统》~在学术上并非Collins登峰造极之作,在话题上也有点老了(没办法,小30年前的书),但是对当下中国的credentials inflation、“新读书无用论”同样很具解释力~非企及性地解释了,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并不来源于对知识/学历的迷信,而是来源于一松手就下滑的对地位和财富失去的恐惧~
  • 韩一一的评论
    当读过李银河的序言时,整本书也就结束了。
  • 抱紧我的冷板凳的评论
    柯林斯的微观社会学考察真的厉害,对组织内部政治的分析很有启发性。在现代社会,文凭是对出身、社经地位、智商等的综合证明,以形式上的公平使得优势群体在在闲职岗位就业,延续其权威和更体面的生活。
  • Lincredible#0的评论
    强调文凭通胀的历史根源,认为文凭本身为社会“闲职”人员和社会阶层再生产提供了一个趁手的工具。论述还算不错,结论的解决方案实在太粗犷——自己都一直强调权力无时不刻在塑造教育和职业团体,怎么到这儿就天真了呢?将教育和职业放在一起讨论当然没问题,可是作者好像很容易就导向了纯粹的工具论——因为教育和职业身份有关,所以教育只能(或者说,其重要之处仅仅在于)催生某种职业的获得,人文教育自身的膨胀被完全用精英俘获+利益群体的套路解释了,这实在太社会学了……能想到很多词儿反驳“政治劳动”相对于“生产劳动”的无用论,但想想还是算了,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机会也是好的。总之,讨论的是很重要的问题,但从材料到方法到写作再到结论都乏善可陈,而且很多讨论太美国了,对我们的启发没那么大。
  • emma的评论
    柯林斯在本书中揭示了一个由文凭构成的社会结构——文凭如通货膨胀般变得廉价的同时,自身又成为一种社会壁垒。柯林斯的“教育”视角更偏工具理性,即他所说的教育更像是一种职业教育。他直观地将教育水平和工作职位做线性关联,论证教育水平并不能直接提高工作技能,因此他给出的建议也十分激进,即废除文凭。或许将这本书和努斯鲍姆的《功利教育批判》结合来看,可以更温和地理解教育的社会功用。
  • 妙荔的评论
    文凭通胀并不是文凭或者教育无用,恰恰反映了在社会分层中作用愈发强大。现在的小孩子学变态奥数,小学开始读英文原版,是文凭竞争的范围和深度逐步加剧体现。学校提供漫长而对今后职业没有直接作用的教育,只是扮演固化社会阶层和为阶层提供晋升的机会。这两种功能看起来相互抵牾,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发生。精英阶层的教育指向培养精英,那些严苛而无实际用处的筛选保证了学校大门向精英阶层敞开。而那些想要通过教育试想阶层跃迁的家庭,则也是在相邻的细分的教育体系上努力较劲。
  • 东南亚匿名书包的评论
    私以为这本书不算作者特别好的作品。很多部分的推论很难说服我甚至有些激进(所谓的冲突论的视角?)。说文凭是通货,文凭膨胀以及文凭制造壁垒我都理解,但至于文凭为啥会膨胀以及导致的后果这里头逻辑好像没说很透。最后甚至很惊悚地提出要废除文凭的建议,并称有利于实现收入平等。美国如何我不太清楚。但在中国,可以认为文凭反映学习能力;就算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工作无关,但这种学习能力可以很快嫁接到工作上来。另,教育和阶层/社会流动的关系也很复杂,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定夺的。
  • 白汁的评论
    研究虽写于四十多年前,但对当前社会也依旧具有借鉴反思之意。由于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社会分工及工作结构出现了变化,致使文凭成为向闲职或非体力工作的通行证,被提至很高的位置。统计表明,工作质量优劣与文化水平几乎无关系,作者抛出了文凭无用论的看法,提倡去文凭化。但反观当前中国社会,在单一意识形态的掌控下,废除简直为纸上谈兵,对于人口众多的地区而言,文凭是认证一人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的最便捷的方式吧。评判学校所学是否有用,也不应当只是片面地与工作效率结合,毕竟大学所提供的,除了学习之外,还包括社交圈与三观培养等。
  • 经济人读书会的评论
    柯林斯说,与其说大学在培养高技能劳动者,倒不如说是把人留在学校里,减少了市场上的劳动力竞争,从而防止了失业率的攀升;另一方面,教育需求同时还能制造了大量原本不必存在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岗位。因此,教育系统扩张的实质作用是让社会在失业危机面前免于崩溃,这是文凭凯恩斯主义,这话没错。 面对这种境况,柯林斯主张废除文凭,让学校回归其本质的知识生产功能。嗯。那啥。。我们都很容易犯一种“指明问题一针见血,给出方案信口开河”的毛病。故本书4星。
  • 独行睘睘的评论
    二三十年前在美国出版的书却非常应景中国当代社会,说明中国也正在经历这种学历通货膨胀,也难怪此书在当代中国如何畅销受到追捧。教育从来不是阶级上升的工具其实布尔迪厄早已论证了,但作者认为教育是制造闲人创造就业的观点无疑相较布尔迪厄的观点更符合现实社会。作者主张废除文凭崇拜,这当然很合理,不过却有点书生之见,毕竟资本首先考虑的筛选成本而非选拔所谓人才。
  • 缘督的评论
    文化通货时代的文凭社会对每个个体的义务性规训,既新奇又习以为常。作为一种体制的教育本来不是帮助你,只是清理你。
  • 去你妈的的评论
    表面上看起来是冲突论,但由于写法显得非常不“结构性冲突”的一本奇怪著作……核心观点(教育不促成阶级流动反而促成阶级分隔)是很有意思的,可惜解释太rely on American culture,导致观点是否普遍适用有待商榷。
  • 阅湖的评论
    当教育供给超过职位需求后,必然引发层层加码——需求端的用人单位水涨船高,供给端的中产阶级穷追猛赶,终而使得“文凭”变成换取“闲职”的通货。Collins的问题诊断无误,但开出的药方却要审慎对待,正如李银河在推荐序中所说——废除资本对精英选拔的操控,交给权力来主宰,难道就会更好么?
  • cub18的评论
    柯林斯的这本书可以用“非同凡响”来形容。人们一般认为扩张高等教育能够有效助推国家发展,并将美国视为最为成功的案例。柯林斯却认为这是倒置了因果联系,高等教育实是社会资源过盛后的奢侈品。学历要求的水涨船高,并非出自各行各业的真实需求,而是为了巩固社会分层。文凭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通货,人们投资它是为了抢夺劳动力市场上更为高级的“闲职”岗位,由于投资能力与家庭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因此教育绝非社会流动的阶梯,而是障碍。 柯林斯最为可爱之处是在中文版序言中坦陈,他在70年代末写作该书时不留情面地揭穿高等教育的低能无效,并于出版后潇洒地从大学辞职,转为全职作家,但几年后又灰溜溜地回归大学,理由无它:还是在大学教书薪水高啊……
  • 嗨呆客的评论
    有一点价值和启示 三十年前的著作了
  • 离歌笑的评论
    已读080,读得太幻灭了,作为一个教育系统的受益者......回顾过去,的确在学校教育系统浪费了许多时间,换来一纸仅仅只能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身价的文凭。我不能说读过的书写过的作业对自己的智识发展、人格形成完全无益,只是这本来可以通过更开心、更高效的方式完成,可我们都逃脱不出这个体系,唉。。。。。。
  • 北冥的评论
    马上又到了一年高考的发榜时,古代对科举功名的执迷已经演变为今日对文凭的狂热,昔日对科考的“十年寒窗”的苦熬则复活为今日在“黑色六月”的热煎。为了获取一纸学历的身份功能,考生们甘愿牺牲其他虽“虚”却更重要的人生价值,把整个人生最珍贵的年华都搭进去,真的值吗?
  • 残夙、的评论
    对作者的一段话深有同感:“现在,当学位已经发生通货膨胀,它们的主要价值就是重新投入教育市场,用来获得更高的学位。理论上,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明清两朝时那样,学子们不停地参加科举考试,一直到三四十岁;只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影响到的可能是绝大部分人,而不再仅仅是少数精英。不同国家教育通胀的速度也有所不同,但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它们不约而同地都走上了这条道路。”
  • 宝妈的评论
    值得一读的好书,读完不禁让人感慨:文凭“让人欢喜让人忧!”而教育又“如何承受得住如此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