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作者:[奥] 奥托·帕希特

分类:文化

ISBN:9787100131605

出版时间:2017-4-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标签: 艺术  艺术史 

章节目录

中文版序
美术史的实践
一 走近艺术品
二 陌生的空间观念
三 陌生的时间观念
四 “形式的机会”
五 建筑的形式阐释
六 从发展的角度“看”
七 归属与鉴定
八 作为注解的艺术史
九 知识之眼
十 图像志的必要性
十一 书本知识与艺术自主性
十二 比较
十三 历史之链中的艺术品
十四 发展观与决定论
十五 直觉与发展逻辑
十六 历史的不可逆
十七 历史与个体
十八 历史中的延续性问题
注释
奥托·帕希特著述年表
奥托·帕希特维也纳大学开课年表(1963-1972)
插图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奥托·帕希特是20世纪伟大的美术史家、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关键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引导读者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品。他强调回到观看本身,美术史所关注的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本书为奥托˙帕赫特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上的经典文献,是一部有关美术史学和研究方法的经典著作。书中荟萃了帕希特杰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探讨了美术史研究的诸多关键问题,对发展论、图像志、图像学、风格问题、鉴定、历史与个人、心理学与艺术史研究等做了深刻反思,同时剖析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泽德迈尔等重要美术史家的思想与方法。书中不乏对图像形式的生动描绘,既表现出德语界学者严密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作者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对艺术的直觉感知力。作者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书中深入剖析了从李格尔到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重要艺术史家的思想,一直强调要回到观看本身。帕赫特最大的贡献在于让学生和读者懂得面对艺术品时如何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本书可被列入艺术史经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这使得帕赫特能与沃尔夫林、李格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齐名,成为西方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史的布道者。

下载说明

1、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是作者[奥] 奥托·帕希特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摸鱼少女阿白的评论
    每一章围绕一个美术史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强调视觉本身,强调以艺术品为中心。序言里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一种研究方法并非始于思辨推论,而是来自对眼睛观察艺术品的感知过程加以理性的思考。艺术史所关注的内容始于眼睛而非文字。”
  • [已注销]的评论
    非常好。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艺术史研究的有效方法,不如说是在提醒研究者要注意哪些问题。尤其是在接受过一些基本训练、有一点实践经验之后再来看,想到这些“基本原则”有时曾被自己忽视,如履薄冰。译文流畅,未收录伍德的序言、滥用“[ ]”符号扣一星。外封不耐脏,拿掉封面会获得一种高级感。
  • junepig的评论
    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写法特别扎实,对西方艺术史学史上几种非常重要的学说都进行了很深入的追问。翻译上,总还是有一些别扭的地方,比如“形式的机会”,“锯齿风格”和“棱角风格”的部分。。。
  • 夏後知的评论
    由问题与方法形成的讲稿。每一章用观点的辩驳或实例来呈现一个问题,并进而引出下一个环节。这让整本书有古典音乐的气质。严谨而又有美感。值得反复读。
  • 郁则的评论
    真挚的讲稿,“有意激发年轻艺术史学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节其实都在提出问题引起警惕,尤其是针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研究者。对于一般读者,一切合乎情理,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性的说辞进行阐述。例子选用十分精到,也很节制,点到为止。强调了几个问题:艺术对象本身并非艺术作品;在情境中观看(“形势的机会”,知识之眼,比较,历史之链,发展观等等语境);艺术家的理性意志可能与“我们似乎被迫接受的艺术家创作的真正动机完全不同”(怀疑精神以及试错法);对艺术发展逻辑的评估(不断检视已确定的风格序列,“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的预测);艺术史家的职责(区别于历史学家和其他“人文科学家”、即呼吁地位,筛选作品,阐释内涵、假设与证明)。有种莫名的亲近,大概是让我感受到了“以情度之”的代入感。
  • 鹅杆菌的评论
    极好
  • Aimaraimar的评论
    作者本人的艺术感知力,是对其观点的最佳阐释。
  • 会按摩的铲屎官的评论
    艺术史研究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注解。对艺术史研究方法和领域术语的探讨。
  • 风声鹤唳的评论
    可以说是艺术史研究的必读书了,每一章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一种研究方法或规避一种研究误区,阅读体验极佳
  • Dtsemeplz的评论
    从泽德迈尔的直系接班人一窥新维也纳学派。侧重于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讨论了风格断代、细节鉴定等传统美术史研究方法的缺陷(风格断代实际上是从后往前的回溯,而细节鉴定法事实上忽略了艺术家作品中的整体意志。)最重要的地方依然在于其结合泽德迈尔的格式塔心理学调和天才论和历史论的尝试,其中分析伦勃朗如何通过埃尔斯海默、古德特一路而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关于文字描述画面这一实际上涉及图-文转换的艰难任务进行了超前的反思,给我很大的启发。
  • 今天学gre了吗的评论
    总觉得这种过于宏观的逻辑组构与写作方式很容易让入门者陷入研究对象与方法论的往复纠葛之中
  • fishland的评论
    帕希特用辩证视角对美术史方法论进行剖析,从整体说他是发展论拥护者,对李格尔“艺术意志”持肯定态度,核心观点从形式分析出发。另一方面,无论是前后章节的首尾相扣还是对不同方法论代表的正反打写法都形成了奇妙的对话感,尽可能不陷入“主义”式的独断,与他对艺术史研究所要发掘的内在“张力”观点互为表里。他时刻提醒我们任何方法都是基于通向理想之路上暂时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理想可能永远无法实在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中,但对阐释有效性做评估,对个人与超个人关系做厘清,对个人艺术发展融入事件连续统一进程做询问都是必要的。所见之物的概括与被描绘对象对描绘的抵抗之间的冲突,具体历史情境与艺术家形成的变调中的相同旋律,都是意在排除任何绝对的进步论而将事物放在进程中以期寻找自身的语言。好奇“长袍”问题。凡·艾克兄弟译错扣一星
  • 酸木瓜洞的评论
    例证挺丰富的
  • 小淘气的评论
    不说什么了,有的部分章节读了3遍,章与章之间衔接密切,基本每章都有我感兴趣的内容,后面的注释更是不容错过。个人偏爱4,6,7,8,12-15章,也还有没读懂读到位的地方,值得放在枕边。开头对凯尔经讨论也蛮有意思。
  • Propylée的评论
    除了帕希特对“艺术发展论”无可救药的辩护,其他部分可以说是典雅精确的示范。
  • arcadia的评论
    艺术创作并非孤立而是绵延不断的发展,艺术史并非始于文字而是始于眼睛。作者隶属新维也纳学派,从辩证角度看待李格尔的艺术意志观念,认为每个时代价值标准的不同导致了风格的相异,选择受限无碍于创作自由,真正的艺术家应从作品内部寻找规则。翻译不及同系列其他译著,后几章因内容充实增色不少。犹记以“作为注解的艺术史”这一称谓指斥贡布里希的图像学研究。怎么大部分人都给满星?
  • 麻袋装乌豆的评论
    回归本源?作者的思维太跳了 吃不消 改明再读一遍罢。
  • Mnemosyne的评论
    能看到太多大家的在场。作者的语境与我的有太多重合(当然不重合之处我看不出来),读来非常舒服。我觉得作者的key point有两个:一是观看,这是为寻求艺术史之独立;二是历史,这使得艺术判断能够尽可能接近客观。
  • 嘤嘤?的评论
    美术史家和媒体工作者挺像的,在一段时间内想说什么说什么,牵强附会也好,睁眼扒瞎也好,反正面子都挺足的。一到时代翻篇的时候,冲水马桶的按钮按下去,他们就从一个灯光照耀的环境里消失了,去了哪都不知道。
  • Isn't的评论
    赶在寒假前草草读了一遍。前半部分讨论了很多观看问题,强调艺术品的语境及与之相应的观看模式。第十四章开始大量谈及李格尔(当然前文也有),应是对李格尔的辩护(仅为直觉 目前对维也纳学派不甚了解)。还涉及艺术史学科地位问题,全书最后一句话——“艺术史研究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