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医疗再生

医疗再生

作者:[日] 大木隆生

分类:生活

ISBN:9787532789986

出版时间:2022-8-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标签:  

章节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美国医疗体制的“光”和“影”
日本媒体歪曲报道下的真相/无法保护弱者的保险制度/因病导致的个人破产/商业保险招致的家庭悲剧/需要经营手腕的骨干医生/汇报与内部举报乃公民义务/互不信任的患者和医生/难以构建具备信赖基础的医疗的国家/医疗诉讼中异常高额的赔偿金/审查医疗失误的第三方机构/合理的美国专科医师制度/充实医疗辅助员工的队伍
第二章 日本医疗崩溃的原因
医疗崩溃的实质是住院医师体制崩溃/警察介入医疗界的国家/对医疗事故报道的过度反应/杂务缠身、疲敝不堪的住院医师/逃避风险、离开医院的医师们
第三章 外科医生的工作——让初心跃动的宝库
“心动感”的追寻者/最初的挑战/大木,你救了这个人的命!/梦想破碎,成为血管外科医生/追随“超级医生”,越洋前往美国/即便是完成的手术亦不意味着没有改善的余地/“盗用”明星医生的技术/开发新设备,挑战不可能的手术/翻找手术室,独自开展研究/学术会议上与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对决/无法拒绝的工作机会/向慈惠医大递交辞职信,背水一战/不成正比的收入和幸福感/一个绝对没有优势的工作机会
第四章 变革意识重振外科——安心和使人雀跃的农村社会
疲敝不堪的外科/“血管外科”的造势活动/构建安心和使人雀跃的农村社会/力排不合理的人事安排/加强人际联系的村庄活动/向学生传达外科的魅力/榜样工作的职场/外科医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在灾区发挥外科医生的精神和体贴/为地方医疗事业所做的贡献/重建医疗制度靠的是意识上的改革,而非金钱激励制度
第五章 日本医疗的未来
金钱激励制度不适用于医疗界/器械审查滞后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机制/世界首次日美共同治验的结果/医疗器械国/改良手术器械/医疗的终极目的
参考资料 《读卖新闻》专栏连载

内容简介

在美国,医生为什么需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

美式商业医保真的优于日式全民医保吗?

“高薪养医”可以解决“医疗崩溃”吗?

“知情同意书”是医院的免责声明吗?

把治疗方案选择权交给患者真的好吗?

……

在日本,医生短缺、医疗事故等引发的“医疗崩溃”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医疗的不确定性缺少认知,往往以结果责任问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商业模式看齐,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在本书中,作为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的作者回顾了自己孤身赴美十二年,从无薪的实习医生到年薪过亿的明星医生的经历,此后他又放弃高薪回国,接手了重振因医疗事故而陷入危机的母校医院外科的重任。他从日美两国多年从医经验出发,考察两国不同的医疗制度的利弊,从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保体系的优劣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医疗崩溃”后的再生契机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之道。

下载说明

1、医疗再生是作者[日] 大木隆生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把噗的评论
    比较了日本医疗体系的异同,抨击了美国医疗过度商业化的弊病,并为日本医疗的未来提出建议。“人最普遍的欲望是让他人开心”,讲得很对,爱己而及人。
  • 基瑞尔的评论
    标题的感觉反而莫名被放“大”和拉“高”了很多,其实读完只感觉更像一个“医者仁心”的故事,最多加塞一点像《美国病》那样的亲历观察。带着满腔抱负与理想穿行于异国,只为了找到一份零薪酬的机会;在深造与高薪之外,也只愿从职业生涯里觅得那份“心动感”;若说钱太多像流水会被斥责以虚伪,却依然愿用德行和真诚践行自己的准则。喜欢大木隆生毫不刻意、不立足于高点的平实叙述,尽管他的呼应或是认识注定不会是具有决定性作用或拥有完美认识的,但或许也是一次宝贵的启迪。【2022 #130】
  • U-N Riede的评论
    不存在完美的手术,也不存在完美的医疗
  • Ein的评论
    慈惠医“曲线救国”的天才血管外科医生。第一部分比较批判美日的医疗体制写的朴素真诚,之后的自传部分跟看爽文似的,年薪/职位-心动感折线图强到炸。反观医疗现况中显现的问题跟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国内的环境下,头部医生恐怕既无动力又无兴趣去说这些吃力不讨好又容易惹一身骚的话吧
  • Eva的评论
    在美国有近十二年外科医生从业经验的大木隆生选择回到日本,目的是把更为先进的美国血管外科治疗方法引入日本,同时重整母校慈惠医大医院现状,把重振外科医局为己任。日本外科界陷入“医疗崩溃”且备受媒体夸张报道批判。人们对医疗界越发不信任。媒体借日美医疗环境及水平进行比较报道。有着日美两地多年外科医生从业经验的大木医生,指出日美两地医疗环境的优劣:①日本实行全民医保制度,美国需要自行购买个人商业保险;②保险公司和医生拉锯战;③日本医生是医院直属员工,美国遵循金钱激励制度;④护士兼任职责不同,日本专科医生数量少,杯水车薪。美国给予条件研发覆膜支架技术。“衣食丰,寻初心”让大木医生选择回国,回归本心,为医疗条件稍落后的祖国带来先进医疗技术,培养和发展优秀人才,努力建成他梦想的“安心和使人雀跃的农村社会”。
  • 当心马路骗子的评论
    原版出版于2016年却并不显得脱节,因为太多日本发生过的状况正在身边重现,医患关系医疗资源紧张的新闻又在印证《医疗再生》的必要。作者作为一线精英以对日美两国的观察,指出人才培养,医师助理和专科护理师的必要,医保体系,医疗事故监督,医疗技术器械开发审批等的区别。看过译文纪实《不让生育的社会》会发现很多问题相通,大木指出的产科儿科医生压力大正是不愿生育的原因之一。对事故的处理能看到《捏造》中媒体和警察不专业介入的恶果。必须说医生行业还得靠专业性强的人,绝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大木提出使人安心的“农村社会”目标也只有专业、充满热情的人才会想到。在精密且责任重大的心脑血管外科,积累经验、完善保障、学习先进技术,才可能“医疗再生”。大木医生的实践和对比能看出,无论日本美国都不存在完美,但中国可以借鉴改进
  • 蓟川的评论
    很精炼的医疗体制科普,好像关于国外医疗体制的通识书国内出的不多,作者作为日裔外科医生在美国做了十几年外科医生后回到日本,分析比较了日美两国的医疗体制问题,作者自然面向的是日本读者,希望消除日本读者对美国医疗体制的幻想,但也适合中国读者看清不同体制的优势与弊端,任何国家的医疗体制都存在自己的问题和长处,只有具备了比较的视野才能更好地看清本国的位置,盲目崇拜与盲目贬低兼不可取,如作者,看清各国的问题之后如何在本国推进改革以取长补短才是应该努力的
  • 荆乐堂二爷的评论
    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美国的医疗体系是一个功利十足的地方,得有钱才可以获得好的医疗保障,反之,自己扛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医疗技术还是美国先进,超越日本很多很多。作者秉承着一颗回国报恩的心,在西半球行医十几年,之后将新的医疗技术、医疗理念传播开来。 作者开明行医风气,没有死搬硬套美国那一套,因地制宜,建立一套新的体系,新的团队,打造全新队伍,看到这里很激动,一股全新的力量充满字里行间。 不过也有许多弊端,作者没有过多展开,医患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存在,分匀众人的目标是所有人的愿望吧。
  • LEE WAN的评论
    一本简短个人从医经历,对美国与日本医疗体制的不同有更深了解,作者本身也是血管外科界大佬,外科医生对术式及医疗器械创新令人印象深刻。美国的医疗监督,引入第三方医疗事故评审机构,保险公司审核机制,内部检举。
  • 方芳芳的评论
    中日医疗对比纪实报告
  • Echoberry的评论
    医届良心,希望被广泛复制。
  • 寒马的评论
    原来全世界都有种美国真好的错觉啊(笑)。
  • 豆腐仔的评论
    作者是一名在美国工作了十二年的日本外科医生,但这本书其实并不怎么涉及医学细节,作者更多的是站在政策比较和医疗管理的角度对日本和美国的医疗体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回到了母校慈惠医大医院时实施的管理改革,真的是一套很理想的管理学应用工具,从人力资源、技术设计、政策管理各个方面都有很深刻的改进,想必是留美十二年学成的余波。PS:日本的医院管理和医疗体制其实更类似于中国,当然了并不是说美国的医疗管理体制一定很好,但是我们都可以从美国和日本的管理细节中看到中国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且做得更好。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作者关于日本和美国医生培养体制和医疗现场的科普挺有用的。这可以让普通读者更了解医生是如何养成的,他们又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这个既脆弱又苦逼、既伟大又贪婪的矛盾群体。
  • momo的评论
    【纸质书】这本挺清晰的,有比较也有一些展望。还蛮钦佩作者的,从学生口中的“活得更久”到作者希冀的“消除痛苦和郁愁”,能感受到一些赤诚。当然,体制的更替永远是个大难题。
  • 刘cheechee的评论
    看完这本书,我好像能对日本人的“热血”精神更了解了一些,或许就是那份对凭借真心和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内心愿望的坚信。
  • 大笔记和大报本的评论
    绝对值4星,非常有情怀,有担当,有民族精神。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作者认为,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痛苦和郁愁。”实在是太好了。
  • huyouyou的评论
    书很薄,一天就读完了。大木医生是一个有情怀的医生,愿意做“无薪”研究员,更加愿意放弃高薪回日本去做自身喜好的事业。这些医生多一些,世界才会光明。#20220903
  • youxia的评论
    医患之间信任的构建在现今的体制中尤其艰难。2021年8月20日出台了《医师法》,第三条对医者做出了超脱于世俗,如菩萨般崇高的要求。第二十五条虽在告知医疗风险和替代医疗方案上做出了更严谨的要求,但实际操作上就如书中提到的,“知情同意”形式上体现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达到所谓的保护患者的目的,但却是在事先把患者并不彻底明了的治疗所伴随的风险摆在眼前,让其做出决定。该“知情同意”从某一方面来讲成了医方的免责声明,助长了患者对医方不信任的心理。医疗的市场化是罪魁祸首,但大家选择性忽视这头巨兽,把矛盾焦点引向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既要存活又要平衡各种政策,而一头雾水的患者则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要明白医患之间本不应是对立的关系,是冰冷的体制造就了这种割裂。我们应该让医疗回到它本来的面目。
  • 连木木的评论
    虽然也读过外科医生写的书,诸如亚当·凯《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斯蒂芬·韦斯塔比《打开一颗心》《刀锋人生》等,但是像《医疗再生》这样,对不同国家的医疗体系等进行比较了解,这还是头一遭。而也正因此,大木隆生教授的纪实思考,更显得难能可贵。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对现状的描述中,并放大至对整个医疗体系的观察、反思和改善呼吁中;这种充满“现场感”的纪实,让读者有机会临场体会到社会差异、制度制定、立场拉锯、意识区别等,具体到医疗体系,所体现出的光与影。一如大木隆生在每次突破时所怀有的“初心”——零薪赴美是为了靠近名医和学习,还债留美是为了精进技艺和器具,而降薪归日则是为了重振母校和治疗的动心感......如果忘记了消除痛苦和郁愁才是医疗的最终目的,那么作为社会最基本保障的医疗,终会有遗憾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