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后的礼物

最后的礼物

作者:[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分类:小说

ISBN:9787532790883

出版时间:2022-9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标签:  

章节目录

1 一天
2 搬家
3 逃跑
4 归来
5 仪式
译后记
附录: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奖演说“写作”

内容简介

《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赞美沉默》的姐妹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岁时抛妻弃子,逃离故乡桑给巴尔,成为一名水手,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过着居无定所的阿飞生活。直到十五年后,他在英国埃克塞特与一位出生后即遭遗弃的黑人混血姑娘玛丽亚姆一见钟情,二人决定在诺里奇定居,开启一段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

然而,人生并非从此幸福美满。英国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终如梦魇般弥漫整个家庭。而阿巴斯闭口不提桑给巴尔的一切,更是令一对儿女如同无根的浮萍,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迷失了自我。阿巴斯在六十三岁那年中风,此后便缠绵于病榻,直至过世。在这段临终岁月里,他用尽大半生努力淡忘的那片遥远故土,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发清晰,令他魂萦梦牵。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最终对着一台录音机,缓缓道出了他完整的人生故事,为孩子们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下载说明

1、最后的礼物是作者[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judetheobscure的评论
    “残酷,爱与软弱”:无比伤痛又无比抚慰人心。 精彩绝伦的杰作,有些段落都舍不得一口气读完。
  • 闻雪僧的评论
    说一句实在话,译者宋佥老师的译后记比小说更加精彩,且译文流畅舒适,为本书增添更多光彩。每个人都是人世间的游荡者,但对于承受更多苦难记忆的人来说,他们的游荡是苦行,而高傲者的游荡是观览这些苦行僧。这些漂泊者藏匿在臆想的凝视与斥责里,用沉默以抵抗。而他们的“敌人”,并不是具体的某些殖民者,而是刻在固有的人性中的高傲与冷漠。他们被历史裹挟太久,忘记了如何生存,禁锢在缄默里,留下的却是记忆想挣扎出世的怨诉与呐喊。
  • 30天内的评论
    看过译后记
  • 音行试过了的评论
    非常非常好看。人生来就是生活在目光中的。
  • 上海译文文学室的评论
    “也许好多人都是这样子的,躲躲闪闪、迂回曲折地在生活中穿行,在伤皮不动骨的打击不时落下时龇牙咧嘴一下,面对一个愈战愈强的对手做出一场虚弱且无望的抵抗。”
  • sizuka的评论
    第220页借哈伦之口说出了一段总结:有时候,当我陷入自己究竟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思考中时,心中还会惊诧不已。不过呢,我猜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也都是这种感觉。也许各种事件总是杀得我们措手不及,又也许我们后来会走上这样的路,其蛛丝马迹早已浮现在了我们的过去之中。我们只需回头看,就能知道我们已然成为了怎样的人,对此实在没有惊诧的必要。
  • 224的评论
    很喜欢译后记的解读,我们要为自己而活,而不要为了看不见的假想敌而活。
  • 西窗随笔的评论
    第四本古尔纳,真是杰作啊,太好看了。其实每一本都是相似的主题和人物,这本更是赞美沉默的姊妹篇。但每一本又都如此迷人,全赖古尔纳笔下的叙事之美。
  • 巴斯光喵的评论
    第一代移民,不管是重婚的父亲还是弃婴的母亲,都背负着历史创伤和身份焦虑。而这种创伤和经历都在深深影响着移民第二代,尼克傲慢的姿态,正是殖民者的现代化身,他们是如此高高在上,可以重重说出“你们这种人”,又可以轻轻说出“要不再来一次”。
  • 小岛书单的评论
    读的第二本古尔纳,我们活在他人的目光中,也活在一种自我的假想中,而诚实的述说,才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最后的礼物,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诚实。
  • 慎习斋的评论
    充满细节的故事,微妙又美妙——特别当读者能领悟其中意味时,收获是双重的。书中令我感到无解的一点是:种族之间或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蔑视或不屑,是可以消除的吗?“桑给巴尔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组成部分,面积2654平方公里,由温古贾岛、奔巴岛及20余个小岛组成,与坦大陆最近距离36公里。人口约130万,98%信奉伊斯兰教。”读的小说越多,越觉得地理、宗教、历史,这些似乎大而概之的东西却是理解的根基和前提。作者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末附录的演讲录“写作”令我印象深刻:“一种新的、简化的历史正在构建中,改变甚至抹除实际发生的事件,将其重组,以适应当下的真理。”“我渐渐认清了有一些东西是我需要说的,有一个任务是我需要完成的,有一些悔恨和愤懑是我需要挖掘和推敲的。”
  • 怪櫯櫯的评论
    阅读的过程就像加入了阿巴斯的家庭疗法,沉浸式地跟着古尔纳像坦白一桩罪行一般解剖家族创伤遗传史;他们的身份危机在两个地方极限拉扯直到悬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非洲,一个是英国,这是一次家庭精神上的去殖民化运动。 阿巴斯一家被囚禁在内心潜藏涌动着的羞耻与痛苦中,可来自英国的尼克一家却居高临下地支招:你们应该反抗争取,你们的问题找侦探找医生就能解决,何必自怜自艾又绑架他人的心情呢。这个分析似乎是理性的,但同时也是殖民者的口吻。就像尼克出轨、威胁、口出恶言后,还能道貌岸然地对汉娜说:来最后一发吧。他的逻辑永远是粉饰推脱,而不是从根源上杜绝,即使他/英国就是悲剧的始作俑者。 父辈的创伤逐渐结痂,小儿女们也开始给自己松绑——去移民心态,去受害者心理,去主宰自己的人生,去看看爸爸年少时剥花生的那棵树吧。
  • 冷建国的评论
    如果说《赞美沉默》凝神于飘零的一人或一代,作为续篇的《最后的礼物》则好像一张网,被一家四口之间的沉默与张力牢牢撑起,这张网不仅浮动在桑给巴尔和英国之间的后殖民海洋,也漂荡于更广阔的离散叙事中(玛丽亚姆是波兰人吗?是犹太人吗?)。作为移民、难民、黑人、“逃兵”的具身感受,沉默或负疚,疏离或应激,如基因一般在父辈与子辈之间流传,是残酷历史混入今日空气烧起来后一代代人都难逃的灼伤。
  • 王林武的评论
    开头真的很好。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①外来移民的疏离感、错位感和漂泊感写得特别容易共情。两代移民的区别也很经典。②虽然文化背景差很多,但全世界农村凤凰男超越阶层的体验果然还是共同的。③巧妙地讨论了性别的问题,尤其是通过不同文化的婚姻概念和女性身体检查中对医生作为权威的身体zz。④生活细节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诺里奇、布莱顿、超市的名字……
  • 于则于的评论
    最后一节实在没有必要
  • Ashen的评论
    意料之外的非常好读,但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吧,叙述文笔流畅,女性视角写得不错,但素材的选取和组织都比较普通,这种格局的故事放到历史里很容易被淹没。这也是古尔纳获得诺奖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吧,他写得挺好的,但显然没“那么”好,诺奖给了他光环,但这光环压在他头上又显得有些不协调,但这又不是作家本人能左右呢,更不是他争取的,所以你又不能为此而苛责作家,不过往好处想,能读到这么一位作家和他还算不错的小说总不是件坏事,是好事是好事。
  • 荷尔德森的评论
    这本比《赞美沉默》好看。古尔纳庖丁解牛一般阐述人心里软弱和黑暗复杂的地方。男人的逃离和女人的逃离,是非常不一样的。
  • 的评论
    “破烂的移民悲剧”意味着被殖民-移民-新生代的命运是由世世代代承担的。 译后记写的很好,“阿巴斯们应该对自己说的,不是“我不怕任何人”,而是我不欠任何人任何解释。我要将我的全部人生,投入到追寻我个人的幸福与价值之中,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在那些无意平视我的人身上。”
  • 琳琅的评论
    我大概,能够理解为什么他能够得诺奖了,虽然本质来说在我看来他大概是不如帕慕克的:我想,古尔纳写得不是真正将自己的思考和感触扎根于那些非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混乱、血腥、肮脏之中的苦难的,他写得更像是一种绝对的(种族的明显又直观的差异,奇怪的夹杂着某种倨傲的悲悯)异类在生活中的困境和隐隐来自遥远故乡的根源,他的作品中涵盖着回忆和现实的交织、多线和多视角的叙事以及那种因回忆而造成的痛苦的磨损和减轻感等多种写作技巧,但,他运用得并不算多强烈,不像拉美文学如略萨或意识流如福克纳那样文体就有着压倒人的魄力和架势,而是在给一个单纯的而又简单近乎生活的彷徨留有余地,读来仅仅感到淡淡而又真实的悲哀。我没觉得他写得多好,说到底,他得诺奖大概也不是他个人的天资卓绝,他必然是代表着一个流离于白人国度的群体而得的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