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告别的年代

告别的年代

作者:[马来西亚] 黎紫书

分类:小说

ISBN:9787530222317

出版时间:2022-9-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 黎紫书 首部长篇小说

✨《亚洲周刊》“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 第11届花踪文学奖

✨ 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 第四届“红楼梦奖”专家推荐奖

※编辑推荐※

✨ 十年之后 重版出来

✨ 书中之书 叙述中的叙述

✨ 向已然消逝和终将消逝的一切,Say Goodbye!

✨ 在《流俗地》之前,黎紫书曾经毫无保留,将自己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才情,灌注在《告别的年代》之中。

逃离的男子,焦灼的女子。迷失的文字,潮湿的小城。暂停在歌声中的交错时空,与兀自流动着的命运。

《流俗地》诞生之后,回首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告别的年代》无疑有了新的生命。在退回生活本真之前,它保留着年轻作家身上难得的才气与野心。

※内容简介※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你” 是一个少年,住在一家叫“五月花”的老旧旅馆里。母亲因病去世后,你循着母亲的遗言,到图书馆沉寂的角落,翻出一本“大书”,即《告别的年代》。

杜丽安是街头流动小贩的女儿,机缘巧合,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黑社会小头目钢波。她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小说《告别的年代》中的主人公。

“你”读完这书,杜丽安的故事渐渐走向明朗,而你黯淡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名家推荐※

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文学评论家 郑树森

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著名作家 黄锦树

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著名作家 骆以军

下载说明

1、告别的年代是作者[马来西亚] 黎紫书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十年熬成肥婆的评论
    十年前读过的书,重新翻开,潮湿的记忆扑面而来......
  • moo的评论
    和马来同事聊了很多才知道她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告别的年代》和metafiction。听了很多马来的荒唐政治故事后我开始理解为何513成为黄锦树的麦格芬。杜丽安的故事并不复杂,metafiction的手法自有人研究,对我来说有意思的是编织在里面的闪烁的思想,黎紫书的疑问与不安。通过第四人传达的对消失的不安中,深层或许也有民族、身份、自我、地域文学、边缘这些层面的意识骚动。细处闪现的文字好妙,读得我好舒服。
  • 黄蠢蠢的评论
    犹犹豫豫还是想给三星半。毕竟是首部长篇小说,比起《流俗地》弱了些。三层故事的设置在我看来略显多余,两层就够了,第一个杜丽安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有时候过分注重技法反而丧失了意思。
  • 臺北夜沒有車的评论
    比起《流俗地》,技法更加显形,但精心铺排的结构并没有给作品增色,还好,其他部分足够出彩。那些时光流转带不走的人事物,被悉数收入,挥不散的遗恨、难忘怀的情欲,伴随着八九十年代的粤语金曲,引领我探访一段不曾体验过的南洋乡愁。“岁月留给我的遗物有多少,小说就有多长。”太喜欢黎紫书了。
  • 迷糊的评论
    显然是《流俗地》更自信更舒展,但是没有《告别的年代》就不会有后来的《流俗地》。
  • Cheer.S的评论
    恍惚又迷人。有了这本的弯绕层叠的探索,才诞生了更加舒展自由令人爱不释卷的《流俗地》。很喜欢她文字里的韵律,细腻却不腻人,忧伤却不悲苦。确实运用组合的技巧有些繁复了,三个层面的叙述加解读层层嵌套,给文字增添了神秘幽深的色彩。当揭开朦胧的面纱,会发现不同的视角彼此互相照应,互相阐释的。故事里的人在看书,而故事外的人在看你,你在琢磨着他人的命运,而生活本身也在给予与索求。世间并无太多新鲜事,镜中有你有我,一根细微又坚韧的丝线,将我们紧紧绑在一起。 第一层杜丽安的故事就足够精彩动人了。其他层面并非完全必要,但也算是一种补全残缺针脚的方式,穿越了时间,超越了年代,把读者拉进了所创造的世界里。读完觉得有很多种阐释方式,但似乎并不重要了,如同电影散场后,有一种很美妙很动情的体验能持续荡漾好久好久。
  • 凉埃的评论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不乏有些炫技的成分,青涩之感掩盖不能。但仍然是一个好故事,而且掩卷后竟然觉得这么好的故事也必然需要这样复杂的叙事,方能在留白与循环中找到平衡。这种世间悲欢家长里短裹着南洋的风,倒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让人读的津津有味。人生不过了了,凄苦也罢享乐也罢,最终留下的也不过是别人的评说。
  • Vivienne的评论
    读完之后被两句歌词洗脑: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哥仔啊靓啊靓的妙......
  • 麒麟的评论
    感动了,谢谢
  • 几枝的评论
    “那么,为什么还要写长篇呢? 这是因为,作为小说家,我们的工作就是以小说对抗匮乏,拒绝遗忘,建造持久而且具有意义的世界。在文学类型中,长篇小说最接近一种世界模式。我们唯有利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去抗衡或延缓世界的变质和分解,去阻止价值的消耗和偷换,去确认世界上还存在在文学类型中,长篇小说最接近一种世界模式。我们唯有利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去抗衡或延缓世界的变质和分解,去阻止价值的消耗和偷换,去确认世界上还存在。”
  • LaBusea的评论
    留恋告别的年代吗?我不知道。不过...我想同寒冬夜行人上流俗地瞧瞧。
  • 瓦片外婆的评论
    读了这本才会真正明白为何大家评价《流俗地》会用到“返璞归真”这个词,后者抛下了太多作者本已熟练运用的技艺。 可黎紫书还是很让人尊敬,能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献身”文学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其实并不常见,今年读林棹很感动的一点也在于此。文学之于她们,像生命。 《告别的年代》用了三重叙事视角,层层叠加,技巧性很强也很难,初看以为是像《时时刻刻》那样的叠加和致敬,慢慢发现,依旧陷在文本造势本身,唯一的遗憾是,第一重故事本身就足够精彩,后两重总有些不相称的味道。
  • Atlas Galt的评论
    《流俗地》之前的黎紫书虽不够成熟,却更加鲜明,人物、作者、读者、评论家的身份以岁月为载体,在记忆和想象中交织融合,既留有福克纳的韵味,又凸显了马华文学的别具一格。
  • 乌切洛的钟的评论
    《告别的年代》呈现的是小说家的满身技艺,读完更觉得《流俗地》珍贵和不易。告别是少作,别着急,她会一直写下去。
  • 没有刘海的评论
    因看完《雨》,对马华作家产生了极大兴趣,于9月中在北京图书市集上立马下手了这本。国庆节花了六天时间读完了…马华作家给我们带来潮湿的南洋气息,风情万种的杜丽安仿佛只有身处南洋那个背景下才会更显得她那诱人的身姿,那八面玲珑的处事和她做人的态度,只有在南洋…关于故事中的故事,我想起来《雨》,一层层的故事线非常吸引人!
  • 孔迩的评论
    适合一气读下来的书,盈盈绕绕,多线并陈,但也能看到作大书的决心。
  • YY小Y的评论
    真正要离开的人是不会大声说出来的。
  • SOUND-BRIGHT的评论
    4星: 慕《流俗地》之名而来,杜丽安那条线根本就是《流俗地》的前身,笔调和叙事手段都一脉相承。三条线索走下来,确实有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文本3.5,多半星给年轻黎紫书的决心。
  • Charis_的评论
    理性的剖析,精妙的比喻,克制的叙述,故事架构宛如炫技,被裹挟在紧凑的叙事节奏中。阅读起来直呼过瘾。相比起来,《流俗地》松弛了很多,有种悲悯慈悲的温柔。
  • Kop.的评论
    别的不说,光这装帧,先打个五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