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关于女儿

关于女儿

作者:[韩] 金惠珍

分类:小说

ISBN:9787559851987

出版时间:2022-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章节目录

关于女儿
导读

内容简介

“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

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

为何不惜置身被嫌恶、被敌视的境地?”

★关于女儿,亦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关于母女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输赢的理解之战,也关于“各式各样”的我们

母亲的期待关乎“正常”,而女儿的期待关乎“自由”;母亲往往把女儿当成自己人生的延伸,女儿却再也不想像妈妈那样活着……

—“那个在我的血肉中诞生的孩子,为何成了离我最远、无法了解的人?”

—“妈难道不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吗?你不是说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吗?不是说跟别人不一样,不代表是坏事吗?这不都是妈说过的话吗?为什么这些话在我身上就变成了例外!”

普通母亲的独白,唤起身为女儿的我们所经历过的共同恐惧,和仍在等待的理解;叛逆女儿的反问,质疑着所有标签与偏见,也反问着整个社会的“厌女”叙事。

献给所有的“坏女儿”,和挣扎着想理解的好母亲。

★《82年生的金智英》之后最受瞩目的东亚女性书写,申东晔文学奖获奖作品,韩国四大主流媒体重磅推荐!

继“金智英”之后,再次掀起韩国女性文学阅读与讨论的新热潮。

韩国三大网路书店YES24“文学作家选定的年度作品”、“文学热销榜年度之书”;韩国最大连锁书店保教文库“年度推荐作家”。

★“即使抛开女性的故事,此类作品也能引起读者关注,在于其对性少数群体和孤寡老人等社会边缘群体强有力的叙事。”

——《82年生的金智英》《关于女儿》韩文版编辑 朴慧珍

从性别议题到职场议题,从被抛弃的老人到被榨干的底层劳动者,以小人物视角揭露一个被资本与偏见支配的东亚社会,以及我们所有人身处的现实。

30年前到遥远的石油之国赚钱的男人;退休后只能在养老院擦屎擦尿谋生的妇女;风能进雨能进只有还贷不能停的房产投资;被卡着转正日期解雇的劳务派遣讲师……

男性缺席之后,三代女性以各自的方式面对衰老、病痛与孤独,撕破东亚传统家庭的虚假温情,实现打破血缘关系的女性互助。家庭并不能拯救孤独,爱与理解才能。

★一幅燃烧母亲的自画像,一段父权制家庭的悼词,一部跨世代女性的互爱互助的接纳史

为蒙受不公的同事争取权益的勇敢女儿,没有得到过任何肯定;为国际难民儿童事业付出全部青春的独立女性,在老去后成为社会的弃品。

无论身处哪个世代,女性依然尝遍偏见、旧俗和“正常”“完整”带来的苦难。但书中的她们都有面向危险的勇气和承担各自选择后果的坚韧。

★可能是东亚文学中第一次,从孤独母亲的角度,书写“性少数派”的女儿;

突破“酷儿”和“女性主义”的标签,一部挑战传统与界限的杰作!

★母亲的掌心,亦是女儿的肌体,由内而外,都是呼吸着的女性血肉

——新锐插画师×知名设计师,匠心设计,倾情奉上

《关于女儿》整体视觉由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使用新锐插画师目垂的作品。富有质感的笔触,安静而充满力量的调色,母亲的掌心,亦是女儿的肌体,由内而外,都是呼吸着的女性血肉。

【内容简介】

“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

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

为何不惜置身被嫌恶、被敌视的境地?”

“我”作为母亲,一生都为女儿而活,对女儿抱有许多期盼。女儿却认为母亲从不聆听自己,更带回同为女性的伴侣,迫使母亲接受她们即将偏离“正常”的未来。

同时,母亲目睹着自己疗养院负责的患者珍女士因为罹患失智症,成为被机构、被社会所抛弃的包袱,在珍的身上,母亲仿彿看到了老后从孤独走向死亡的自己,也看到了以同样可以面临类似悲剧的女儿的未来……

在误解与撕裂,在对话与缝合的反复尝试中,母女俩同时被内在与外部世界的力量所推动着,前行着,逐渐逼近着彼此……

【媒体推荐】

从女性性少数群体身上,更能看清为偏见支配的社会。

——《东亚日报》

本书描写暴露在厌恶和排斥暴与力中的女性的同时,也一直着力于理解与成长。书中的母亲坚持不懈地去理解,不是希望某个人理解自己,而是希望自己能够理解他人。

——《每日经济》

本书尖锐地展示了韩国社会针对本就难以立足的少数群体设立的暴力机制。通过记述和刻画一位“酷儿”的母亲达到“最佳理解”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达成理解的更多可能性。

——《韩国日报》

每个人都可能是彼此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母亲,因为“毫不相干的外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也许凭借这股力量,我们终能走向“宛如奇迹般的理解”的那一步。

——金申贤京(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当人们忙着对“酷儿”和女性主义争辩不休时,本书已超越了“概念”与“界限”,成为一部杰作。

——姜英淑(韩国作家)

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用无条件的爱和牺牲描绘的“主流”母亲,女儿也不会对母亲表现出溢于言表的体谅与安慰。她们在母亲和女儿的身份之下,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烦恼与生活。

——文允江(韩国作家)

平凡的生活或许本就是艰难的,然而艰难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平凡是谁制定的”这一标准的考察。本书展现的不单纯是弱势群体遭受的偏见,还有我们在此时此刻共同所处的现实。

——《锦江日报》

下载说明

1、关于女儿是作者[韩] 金惠珍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叶酱的评论
    时而把自己代入母亲,时而又把自己代入女儿。整本书就是东亚式家庭对亲子关系的一次长长的凝视。剔除男性存在的同时,却又都是父权制下受害的产物。养老院看护的设定很棒,衰老、孤独、死亡,赤裸裸且冷眼旁观的陈述,与无偿照护并替老人送终的走向,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平凡而幸福的日子”,希望我不会变成只希望孩子过这样生活的母亲。
  • 冬惊的评论
    一口气读完,第一次看到从母亲的视角去写女同家庭的冲突,描写生动真实,探讨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韩国的女性文学越来越精彩了!
  • 半岛璞的评论
    围绕女儿的取向问题,母女之间的互相不理解,叙述充满意义,但并非最打动我的地方。相反,母亲作为更接近人生终点现场的人,对于老后返贫,跟临终前护理院中的黑寂人生的洞悉跟恐惧,残酷得叫人动容。“令我担忧的永远不是死亡,而是生活。”
  • 布卤的评论
    母亲一直在控诉,我的女儿怎么会这样?可实际上母女俩何其相似,女儿不愿意随波逐流,发起向学校的抗议。母亲也不愿意随波逐流,执意把疗养院的老人带回家。很多母亲都会感叹自己的女儿不像自己或者说,怎么会是这样?但其实这样的女儿不就是你们亲手造就的吗?!
  • 烨伊的评论
    很迅速地收到了书。欣赏了一会儿装帧就拿给了我妈。对她说:这本书,想推荐你看。想让你看。很久以前就想让你看,想亲自出版了让你看,可惜,没能实现。说完发现自己竟然还有一丝心酸。女儿说不出口的对母亲的了解,就借书说吧。
  • DD的评论
    一度看到了自己
  • 哑古的评论
    尝试理解母亲。只有理解作为父权制受害者的母亲内心的悲哀与恐惧,才能理解“作为女儿”的命运意味着什么。
  • 瓦片外婆的评论
    今年读过最喜欢的一本新书。哭得像个傻子。
  • 空山的评论
    一个简单看似混乱的故事,却抛出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孤寡者老无所养、同性恋歧视、父母子女关系、性别等。且没有抛开经济而空洞谈感情,这点很重要。妈一直在努力理解女儿,但理解好难,人与人之间能做到互相尊重都不容易,何况理解。她怕的不是女儿同性恋,而是怕以往的辛苦付出化为乌有,还有老老相互的珍于自身的投射,怕孩子以后也过上这样悲惨的晚年。什么才是正常平凡的生活呢?是嫁(娶)个不讨厌的人,生个孩子,做一份只是养家糊口的工作,然后孩子长大,自己变老死去,还是不顾爸妈,不在意社会,不拥有那么多的物质而随心所欲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呢?现代社会很多人觉得生儿生女都无所谓,但如果是女儿,一点要很优秀,必须同时满足对儿子与女儿的期待,也就是“具有男根的女儿”。 “我不晓得我能不能理解你们,在我有生之年会不会有那一天。
  • 徐慢懒的评论
    关于何为家人、何为正常的一本书,三代女性的故事互相交织,彼此映衬,巧妙中略带一丝刻意。作者写得很细腻,涉及的社会议题非常贴近当下,母亲这个角色读来不时会让我想起Ali Smith那本Winter中的Sophie。读之前不知为何总是记成非虚构,后来才意识到其实是小说,大抵是讨论的东西too close to home了,明明知道东亚式的“家庭”概念是heteronormativity但具体到个体可能面临太多抗拒。爱人太难。P.S. 想买给妈妈看。
  • HicSuntLeones的评论
    通过珍-“我”-女儿三代女性命运轨迹的并峙与交叉完成了对女性社会处境的细致剖察:拔除了背靠父系家庭所获得的制度优利,生的韧性体现在女人一生不停歇的勤苦劳作与思索当中。“终身想当个好人”的自陈精准点出“我”对女儿的控制欲望从何而来——一种女性化的柔性暴力,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谨小慎微,所以对好女人/女儿/母亲的父权规范足够敏锐,所以对同性恋女儿将会遭受的越轨惩罚无比惊惧。 母亲视角的选取是妙笔也是挑战。令人惊喜的是,在为代际理解提供思想资源的“亲缘之爱”话语以外,非正式工作者、丧偶独居老人、照护劳动者等边缘设定的引入也让对社会正义的关切成为连接的桥梁。一个私愿,不希望让所谓的“东亚性”只停留在家庭内部成员爱恨参半的苦毒与甜蜜之上,而希望这种去理解的尝试成为激活公民意识、要求公共性改变的开端。
  • MaY°玫的评论
    看完之后和朋友聊了很久的天。我每次回家只站在厨房跟我妈聊菜场的事,水果多少钱一斤,梭子蟹的挑选方法,买一箱大蒜回来怎么储藏,交流烧菜心得。其它的大家都相互无法理解。
  • Fleurs.哼哼的评论
    作为男性和儿子的角色,我当然不敢笃定和妄言女性成长的那些必经拐点,结合本书,回忆了一下我历任女友与其母亲关系的心路历程,恍惚有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 类似于男性的成长和裂变必须经历最少一次精神“弑父”,女性也需要在几次特殊的时间点上仪式般地扬弃传统、家庭和母亲的多重影响。 东亚,亚洲甚至类似的父权社会对孕育世界的女性有着罄竹难书的洗脑,不仅仅是书中几代女性不同氛围的迷茫、惶恐、挣扎、反叛…… 女性觉醒更是一个庞大的母题,我不知道如何从根本改变,但隐隐约约我知道,经济基础的夯实拔高和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增广增量绝对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 萨罗迈拉的评论
    本以为会代入女儿的角色,但是在读的过程中,看到母亲的内心留白,全程都在想:这就是妈妈会和我说的话啊。难过的是,结尾并未等来释怀和和解,因为这个世界一步都没有退让。不退让,母亲的焦灼和女儿的诘问就永远没有答案。
  • 昨日的茨威格的评论
    同一个东亚,同一个妈。母女之间是否存在"奇迹的理解"这种可能?也许作为母女关系层面的理解在东亚环境下,这个问题无解。但作为女性关系层面还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因为女性共同体都身处于结构性困境中。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全程代入的是女儿的角色,即便母亲视角的叙述如何细腻深情,也无法站在母亲的视角去理解。没有自由尊重的爱与深情只是一种情感控制。 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母女彼此,而是不平等不包容的社会机制和结构。当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自己而不受到社会机制的约束和惩罚,母女个体间的关系便也不会如此紧张。
  • 揚一的评论
    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就已经放弃了跟父母之间渴望达成的相互理解,在花费了非常多的争论和眼泪之后。 其实我已经觉得我的爸妈算是比较开明可沟通的那一类人了,仍旧还是对于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无能为力,特别是我妈。(不过一旦没有执念心里就舒服多了) 母女关系的确还有非常多可探讨的空间,在诸多的粉饰太平以下,我相信有抛开亲情之外的一些意见、不满、抱怨甚至愤恨。 就像这位母亲的自白:如果我当女儿已经死了,就会感到无限失落;如果认为女儿还在某处活得好好的,就会感觉遭到了背叛。 这本书站在母亲的角度写的很好,东亚父母真是没有国度的如出一辙,达成理解很难,企图理解但最终无法接受更令人悲伤。 所以我后来理解我自己的「怨」,也理解父母的「难」,但双方的受伤无止境也无解。
  • 鸡狗腿子的评论
    非常好看!我好喜欢!母亲和同性恋女儿之间的理解之战,母女间无数的分歧始于爱,最终尝试的接纳也源于爱。 就算不是性少数者、不是同性恋、不是蕾丝边,只要活着,就会遇到一大把叫人难过的事。看着所爱的人,好好活着,努力活着,就已经很好了,不是吗。
  • another.的评论
    能有这样的书,读到就心怀感激。个人来讲,早已放弃了成为一个妈妈“可以理解”的女儿,无论成年后她多少次表达“妈以你为荣”,我也心知自己永远无法成为她理想中女儿的模样。几次大的争吵之后,我们开始学会回避那些让彼此情绪崩溃的话题,用对别人的议论维持表面和谐的母女关系。两人之间的墙壁越来越厚,真正的心情都只能在墙的这边小声嘀咕而已。所以,也想给妈妈看看这本书啊:妈,这是你在墙的那边,想对我说的话吗?
  • 你吃小蛋糕吗的评论
    社会总是在规训我们做个“正常人”,所以妈妈才会默认这一套准则。因为在规则之外的人生会十分艰难,出格的你要解释无数次,为什么你不是“大众”中的那一个。不可能互相理解的,太难。(稍微有一点重复和絮叨)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第一次有一个故事,把一个母亲的心声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有层次感。我是如此喜欢这个故事,以至于我遗憾“关于女儿”这个质朴的书名掩盖了这个故事的光芒。这是四个女人组成的临时家庭的故事,也是超越血缘、基于个人选择的家庭的故事。这甚至不是一个和美的家庭,相反,它充满混乱、充满失智老妇人的尿骚臭、充满母亲对女儿拒绝异性恋婚姻的深恶痛绝、充满对安稳传统生活望而不得的渴望、充满两代人之间的互不理解、充满在非正式工作中挣扎求生、试图撼动社会不公的架构而头破血流的人的痛苦。然而这个家庭却也如此真实——它之所以能容纳这么多炽热的冲突而不倒塌,是因为痛苦的底色里显出了爱的珍贵。爱,却只能别扭地爱,也许是家人的终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