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薛涌看中国

薛涌看中国

作者:薛涌

分类:文学

ISBN:9787550613218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标签: 薛涌  中国研究  随笔  社会  中国  比较文化  时评  社会科学 

章节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危机在哪里 排行榜上的中国 失败的中国足球 中国幸福吗? 胡润百富榜揭示出的落后 均富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平等刺激经济发展 中国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过大 参赛者的奥运与看客的奥运 中国要为失败作准备——答《上海电视》记者木叶问 怎样做大国——答《华商报》记者王锋问 第二章 血汗中国的心理诊断 为什么日本工人的收入比中国工人高50倍 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心理学基础 困乏中的“科学管理” N连跳背后的心理机制 清算“衬衫经济学” 第一出口大国的未来购物指南 “衬衫经济”的现实 张五常经济学的道德基础 第三章 创新社会的挑战 加薪、工潮、人民币升值中的历史机会 工会的逻辑 讨薪:沃尔玛告诉了我们什么 寻求“熊皮特增长”:政府停止给企业当保姆 国家心态:为什么不愿意被称为“第一能源消耗大国” 创新社会的管理 盗版盗不出创新社会 贫富怎么才能均 银行的贷款应该流向何方 “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富人怎么当穷人的大哥 二十年后,我们能告赢下一代吗 第四章 住房——国家红利 房价为什么会高 房价究竟高不高 房价上涨的后果与中国城市的目标 中国能从新加坡、荷兰学到什么 高房价会降低城市人口素质 “逃离北上广”说明了什么 中国不能再向土地资源要房价 中国如何面对城市化社会 中国城市的未来构架 为什么不能圈自家的地 为什么要收房地产税 精英城市与精英阶层的前卫生活方式 买房阻碍经济发展 中国的村治比日本落后两百年 “住房涨价部分要归公”的底牌是什么 发展经济适用房的两策

内容简介

薛涌最新力作,谈民生,说经济,论时政 公民的身份,对照的视角,寻常生活里绕不开的话题与思考 薛涌如是说—— ⊙我写文章都是一种草根的观点,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人跟一个街头卖肉的老头都是一人一票,平等的,他们在公共领域有平等的发言权? ⊙我说过中国需要“美国学”,美国是跟中国现代化关系最大的国家,美国是最大的一个市场。 ⊙中国现在是一个民众觉醒的时代,公民权利觉醒的时代。 ⊙我对我批评的人:吴敬琏、茅于轼、江平,我也不想一棍子打死,我对他们抱一种希望。 ⊙中国应该集中精力营造“人重物轻”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多少年来一直呼吁:中国人的生活不应该克隆美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厂家也不应该总盯着开发美国式的产品。 ⊙美国的白领和精英阶层有“自行车复兴”的趋势,社会文化习性为低碳生活、热衷运动、偏好步行和公交。而中国的大城市,其实还是制造业的核心,即使是白领阶层,其习尚也是蓝领的习尚,比如工作之余不好动,喜欢机动车等等。

下载说明

1、薛涌看中国是作者薛涌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旧金山湾区房产Alexandra的评论
    在读《薛涌看中国》 网页链接
  • 鱼观鱼的评论
    近日,因一朋友喜欢从事投资活动,向其推荐了薛涌先生《怎样做大国》一书。几日后,朋友一脸兴奋地对我说:“厉害啊,这本09年出版的书,对这几年的经济社会形势判断得很准!”薛涌先生是留美学者,既熟悉国内情况,又能站在国外的角度看中国,因此其洞察力相当敏锐。可惜到现在还不是很出名。
  • NoNopig2013的评论
    读过《薛涌看中国》 ★★★★ “这是我第二次读薛涌了。以前看了《坏民主》对薛涌印象很一般,感觉就是一普通带路党而已。看了这本书却对他肃然起敬了。这书里面有些文章写的早,但现在证明他的观点和判..” 网页链接
  • 新闻抢先阅的评论
    《薛涌看中国》:逃离北上广说明了什么?_凤凰博报 - 不幸的是,高房价作为城市的门槛,已经在发生效应。其中的一大迹象,就是“逃离北上广”正暗潮汹涌。高房价使年轻一代无法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立足,纷纷作逃离… 网页链接
  • -HuPei-的评论
    #多看书摘# 木叶:中国的富人,你一直在说他们缺这缺那,最致命的是缺什么? 薛涌:缺正确的价值观念吧。 #薛涌看中国#
  • 俊宏NOTREADY啦的评论
    #精品阅读时光# 我正在使用多看阅读Kindle版看《薛涌看中国》,Kindle上的精品阅读时光,与我的朋友齐分享。@多看
  • 风房子的评论
    《薛涌看中国》:声讨富士康经济 - 薛涌的博客 - 我的搜狐 http://t.cn/zT8bdrE@mark
  • 小宇清风的评论
    薛涌_《薛涌看中国》:声讨富士康经济 血汗中国的心理诊断 2010年是让中国企业界震惊的一年。自杀、罢工、加薪……这一切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也促使我们反省所谓“中国模式”的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