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西方美学史(全两卷)

西方美学史(全两卷)

作者:朱光潜

分类:历史

ISBN:9787100086295

出版时间:2011-12-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标签: 美学  哲学  历史 

章节目录

上卷
 序论
  一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 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 希腊文化的概况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 赫拉克利特
   四 德谟克利特
   五 苏格拉底
   六 结束语
  第二章 柏拉图
   一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二 文艺的社会功用

内容简介

朱光潜是当代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全书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后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专题研究。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下载说明

1、西方美学史(全两卷)是作者朱光潜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被偷换的孩子的评论
    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到公元前四世纪,由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开始遇到危机。政治中心由雅典移到北方的马其顿。马其顿帝国是一个横跨欧菲亚三周的庞大帝国。这个滴过统治下的许多民族既是仅凭军事力量统一起来的,内部组织松散,所以亚历山大(马其顿国王)一死,它立即四分五裂。从此西方政治中心就逐渐由希腊移到罗马。罗马鼎盛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此前三百年中,希腊文化还经过一个“同化希腊的”或亚历山大里亚的阶段。罗马之所以接受希腊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亚历山大里亚的媒介。 亚历山大里亚的文化是西方文化进入长期低潮的开始。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的那种希腊盛世的整治情况已经一去不返,个人已从社会分裂开来,进行一些独立的分散的活动。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大半是脱离现实的关在书斋里辛勤钻研的学究,不像柏拉图和早期诡辩学派那样积极参加政治斗争。这个阶段没有成就突出的伟大人物。 通知这个时期乃至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有三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三派在人生观方面接近,反对情感的激动,提倡个人心境的安宁静穆。 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对文艺的研究,已由文艺对现实的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影响之类根本问题转到形式技巧的分析。他们的功绩在于奠定了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基础,铸造了两门科学中的一些术语,提出了一些分类标准。他们对古典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树立了一些典范。在传统的“摹仿”概念之外,提出“想象”这一概念。 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大半都受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影响。在罗马时期,开始了长久通知西方的崇拜古典的风气。无论创作方面还是理论方面,罗马人都把古希腊的成就看做不可逾越的高峰。希腊人强调艺术摹仿自然,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个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却更强调“摹仿古人”。 古典主义的简介。在罗马时代就已开始形成,它广泛流行与文艺复兴时代,演变为十七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罗马时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的。一,罗马文艺的鼎盛在公元前一世纪奥古斯都时代,这时罗马人通过长期侵略战争,已把一个共和政体的城邦变成一个军事统治的庞大帝国,罗马统治阶级最艰巨的任务是维持政权。这迫使他们倾全力与军事、交通、贸易、政治、法律、税收以及农业、水利、建筑之类实际工作。因此,罗马文化的突出成就也主要在这些方面。他们没有余力也无需要,在哲学和文艺方面独自开辟一个新天地,由于罗马和希腊同时奴隶社会,基础大致相同,意识形态不妨一致,所以罗马接受希腊古典遗产是顺理成章的事。此外,在罗马本土以及罗马所统治的许多地区,希腊语是广泛流行的,文化教育也主要是希腊的。利用原已存在的统一的文化作为从思想上统一被征服的各民族的统治工具,着从政治角度看,对维持罗马帝国的政权有利。也由这个缘故,罗马帝国后来接受了基督教。 罗马文艺作为希腊文艺的继承来看,不免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希腊文艺落到罗马人手里,“文雅化”了,“精致化”了,但也肤浅化了,甚至与公式化了。罗马的拉丁古典主义与其说近于希腊,毋宁说更近于亚历山大里亚。在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方面情形也大致如此。
  • 被偷换的孩子的评论
    一 亚里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亚理斯多德是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他是以前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单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直接继承者,而且也受到早起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影响。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体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做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的思想专著:《诗学》和《修辞学》。 亚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拿他和柏比较,他是及批判是说而有继承师说的。亚认识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它写成了欧洲第一步逻辑学《论工具》。他先把艺术和“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区别出来。找出它的特点在创造,然后再就艺术(包括工艺等)中分出我们所了解的美的艺术,即他所谓“摹仿的艺术”找出它们的特点在“摹仿”于是再用摹仿的“手段”或“媒介”,“对象”和“方式”作为标准来区别是和其他艺术以及诗本身各种(如史诗、悲剧、喜剧等)的特质和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同异和关系。亚把一些其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领域里,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带来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带来艺术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重要观点,从历史学带来艺术种类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念。他认识到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的统一,“理”即在“事”中,离“事”无所谓“理”,这推翻了柏拉图的超感性世界的永恒的“理式”以及整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他认为事物的成因有四种: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和最后因。实际上亚里士多德把“自然”或”神“看做一个艺术家,把任何事物的形成都看成艺术创造。这种目的论影响了近代莱布尼茨和鲍姆嘉通等人所代表的的理性主义的美学及康得的美学。 亚认为人类活动有三种:认识或关照,实践行动,创造。他认为认识或关照是最高等的。他所说的”实践活动“指城邦公民所应尽的职责,也就是伦理和政治方面的活动。 亚对艺术的定义简单的说就是艺术是创造。一座房子和一颗树不同,一棵树自然产生,自然存在,在它本身中就有必然产生和存在的道理,而房子确实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的,所以他本身没有必然存在的道理,他的存在理由要夙愿到建筑史,在这个意义上它有些偶然性。在人类活动区分的问题上,亚吧认识、实践、创造看成三种分立的活动。 亚把科学氛围三类来容纳他的著作,即理论性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实践性的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创造性的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二 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亚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象世界更真实,艺术所摹仿的绝不如柏所说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这可以看出亚的美学观点与哲学观点之间的矛盾,在哲学观点中他忽略了,在美学观点中他却承认了,现实世界按内在规律的发展。关于诗的高度真实性,亚做了如此说明:”真正的差别在于历史家描述已发生的事,而诗人却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是更在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然而,亚对于历史的认识还局限于编年记事,所以见不到历史也应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他比较诗与历史的用意是明白的,就是诗不能只摹仿偶然性的现象而是要解释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要在个别人物事迹中现出必然性与普遍性。亚在《形而上学》中说:“因为艺术家知道原因而只有经验的人不知道原因。只有经验的人对于事物只知其然,而艺术家对于事物则知其所以然。”《诗学》中列举三种不同的摹仿对象,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找食物的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第一种就是简单摹仿自然,第二种是指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发生的事”。亚认为第三种方式最好。 “按照事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这句话有两种解释。唯心的解释是艺术家凭主观而对事物加以“理想化”;唯物主义的解释是承认这是理想化,而这个理想却不单纯是诗人的主观产物而是按照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形成的。他区别出“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和“不合情理的可能”,而认为前者更符合诗的要求。所谓“不合情理的可能”是指偶然事故,虽可能发生,甚至已经发生了,但不符合规律,显不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诗所写的现实是经过提炼的现实,是比带有偶然性的现象世界更高一层的真实。因此,艺术可以化自然丑为艺术美,《诗学》第四章里说,“事物本身原来使我们看到就起痛感的,在经过重视庙会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亚断定悲剧是希腊文艺中的最高形式,因为它的结构比史诗更严密。呀只强调过动作的整一,后来新古典主义者加上时间与空间的整一,合成所谓“三一律”。 亚认为“最富于摹仿性的艺术”是音乐。音乐的运动形式直接摹仿人的动作(包括内心情绪活动)的运动形式,例如高亢的音调直接摹仿激昂的心情,低沉的音调直接摹仿一遇到心情,不像其他艺术要绕一个弯从意义或表象上间接去摹仿,所以说音乐是最富裕摹仿性的艺术。亚看文艺问题,主要从科学出发,要求一切都有一个理性的解释,所以抛开过去的一些神秘观念。柏所认为的灵感是因神灵凭附而转入迷狂状态,亚确要求诗人清醒理智。亚对“摹仿”的理解较“柏”深远:它不是被动的抄袭,而是要发挥诗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是反应浮面的现象,而是揭示本质与内在联系。这种文艺思想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 三 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亚里斯多德认为的理想人格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本能,情感,欲望之类心理功能既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就有要求满足的权力;给他们以适当的满足,对性格就会发生健康的影响。他对诗和艺术进行辩护:文艺满足人的一些自然要求,因而使人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它对于社会是有益处的。在《诗学》中替文艺辩护:“首先模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因为不仅摹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文艺的目的是什么?快感,教益,还是快感兼教益?柏片面强调教益而力图扼杀快感。亚是最早的一个替快感辩护的哲学家。他指出艺术标准和政治标准的不同,但是这不能得出二者互不相容的结论。《修辞学》中“美是一种善,其所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这足以说明亚对于诗的评断是否“都根据审美和逻辑的理由,并不直接考虑到伦理的目的或倾向”。亚给“人”下的定义是“政治的动物”,作为“政治的动物”,人就不能离开政治和道德来考虑文艺问题。在这里作者认为“为文艺而文艺”是片面的,出发点不正确。 亚对于悲剧情节结构的分析,首先冲到得方面来考虑。悲剧的特征在于摹仿引起哀怜和恐惧,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情节在逻辑上就不宜与悲剧而只宜于喜剧。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既合道德标准(亦即政治标准),又合逻辑标准(以及现实标准)在亚里斯多德看来,它就已符合艺术标准了。 亚有两个极重要的关于悲剧的理论:一个是悲剧主角的“过失”说,一个是哀怜和恐惧的“净化”说。过失说:一方面他要求或不完全由自取,另一方面祸有几分由自取,“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他要求悲剧主角的性格有“和我们自己类似”之处,意义极深。只有这样,诶局主角才能叫我们同情;也只有这样,悲剧作品才能成为社会的财富。净化说: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公认的说法是悲剧的的净化作用对观众可以发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柏拉图也提到过古希腊人用宗教音乐来医疗精神上的狂热症,从他所指的净化与亚所指的净化来看,可知“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是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亚认为悲剧净化哀怜和恐惧,宗教音乐净化过度的热情。人受到净化之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亚里斯多德的这种“净化”说正是针对着柏拉图对诗人的的控诉。柏拉图说,情绪以及附带的快感都是人性中“卑劣的部分”,本应该压一下去而诗却“滋养”它们,所以不应留在理想国里。亚里斯多得替诗人申辩说:是对情绪起净化作用,有益于听众的心理健康,也就会有益于社会,净化所产生的快感是“无害”的。 悲剧的主要的到的作用不在情绪的净化,而在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场面,认识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 关于音乐净化的引文,亚在谈音乐歌曲的功用时,把教育的功用摆在第一位。这个事实粉碎了资产阶级学者认为亚里斯多德只顾审美标准的谬误。 美学家谈到“美感”,大半把它看坐在一切什么实例中都相同的一种通套的快感。呀的看法则是:产生美感到东西不同,所产生的美感也就不同。 亚也是心理学的祖宗,在《诗学》和《修辞学》中,他都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的分析。 对“丑”的讨论:丑能否化为美?抽在艺术中是否可以有地位?丑是否可以作为审美的对象?丑与美的关系究竟如何?“可笑的东西是一中队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悲剧定义中着重行动情节,喜剧定义中却着重人物性格的丑陋乖讹,这种分别是正确的、重要的,一般戏剧作品都可以证明。 四 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点的阶级性 亚从社会观点看文艺,有时流露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的例子是他做订单悲剧主角的条件之一是“享有盛名的境遇很好的人,例如俄狄浦斯,提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这样家族的名人”。这就是说,只有上次贵族阶级的人物才可以当悲剧主角。这个思想长久地统治着西方戏剧界。 他认为只有统治阶级的青年才是文艺教育的对象。轻视职业性的技艺以及把文艺作为职业性的活动。 亚对文艺所采取的观点完全是静观的观点。他谈到文艺,也想把它看成只关观照的认识活动,不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希腊人的最高幸福理想是神的生活,而神的活动,据亚看,是寂静的,不带动态的。人应该像神一样,从静观默想中得到最高的快乐,艺术也应该表现出深的庄严静穆,才真达到到最高的风格。这就是一百批评家们所常说的“古典的静穆”。 五 结束语 亚里斯多德所处在希腊哲学,文艺以及一般文化都已发展到可以做总结的时代,而她在哲学方面特别是在逻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豆邮足够的修养来做这种总结。他的《诗学》和《修辞学》都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性的有关美学的著作。由于他一方面总结了希腊文艺的最高成就,一方面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所以他在西方文艺思想界发生了长久的深刻影响。 他的基本哲学观点是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他的看法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的。
  • 被偷换的孩子的评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的贵族阶级,二十岁跟苏格拉底求学,学了八年直到苏被当权的民主党判处死刑为止。他曾被卖为奴隶。四十岁回到雅典建立学园,授徒讲学,同时继续写他的对话。 柏拉图所写对话全部有四十篇左右,内容涉及广泛,主要是政治、伦理教育以及当时争辩剧烈的一般哲学问题。柏拉图的哲学著作除《苏格拉底的辩护》外都是对话体。在绝大多数对话中苏是主角,此外这些对话里充满着“苏式”幽默,并且有些对话并没有最后的结论。纵观所有的对话,柏拉图对文艺提出的问题以及他的结论很明确。总体来说他要解决的还是早期希腊哲学家遗留的两个主要问题,意识文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是文艺的社会功用,此外也涉及艺术创作原动力的问题。 柏拉图文艺理论提出的背景:雅典社会剧烈变化,贵族挡雨民主党阶级斗争,柏站在贵族阶级立场上。他对文艺的两大问题也是从政治角度提出和解决的。柏还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为哲学高峰的时代。在此之前是神话、史诗、悲剧和音乐统治者希腊精神文化。到公元前五世纪,诡辩学家开始瓦解神话,另一部分诡辩学家把古代文艺作品看做寓言。到柏时代,希腊戏剧接近尾声却仍是公民的主要消遣。柏拉图对此很不满,认为戏剧迎合民众的低级趣味。从“理想国”的角度柏对荷马以下的文艺进行全面检查得出两结论,意识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二是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这场斗争实际是政治斗争,他控诉诗人的罪状也是针对政敌的:诗不表现真理的罪状针对代表民主实力的诡辩学者把诗当寓言的论调;诗败坏风俗的罪状针对民主政权统治下的戏剧和一般文娱活动。 柏从政治立场去解决文艺队现实的关系和文艺对社会功用两个基本问题。下文从这两个问题说明柏的美学观点。 一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柏拉图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矛盾。在《理想国》中,他认为“理式”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收不到感性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会饮》中他却承认要认识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必须从感性客观世界中个别事物的美出发。因此他对艺术和美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是艺术只能模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另一种是美德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最高真理就是美。 柏拉图心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世界不依存于另两种较低级的世界。 意识形态为他所自出的社会基础服务。柏的“理式世界”是宗教中“神的世界”的摹本,也是政治中贵族统治的摹本。唯心哲学是神权社会的影子。(这个观点我表示怀疑,因为对唯心哲学知之甚少。)柏攻击荷马和悲剧家们的一个理由是他们把神写得像人一样坏,“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因”。 在认识论方面柏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种以为要人是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进行概括化,所以他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也自相矛盾。他了解的摹仿只是感性食物外贸的抄袭,见不出实物的内在本质。艺术价值是像照相机把事物的影子摄进来,用不着主观创造活动。由于对艺术摹仿有这种庸俗的歪曲看法,所以艺术和诗的地位被他摆得很低。它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需要了解的是希腊人所说的“艺术”和我们了解的不同。音乐、雕刻、图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是艺术。另一个历史事实是,古希腊时代雕刻图画之类的艺术,和手工业和农业等生产劳动一样,有努力和劳苦平民去做,奴隶主贵族不做这些。他们对“艺术”的鄙视,类似中国古代对“匠”的鄙视。 柏拉图心目中的“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无需创作艺术作品,而他们所“爱”的“美”也不是艺术美。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凝神观照”,这种真理财师最高的美,是一种不带感性形象的美,凝神观照时的“无限欣喜”便是最高的美感,柏称之为”神仙福分“。这种思想的要点是”凝神观照“为审美活动的极境,美到了最高境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它也不产生于实践活动。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所说的从“直观”去掌握现实而不是从“实践”去掌握现实。凝神观照理式说的第二要点是审美对象不是艺术形象而是抽象的道理。他要用哲学代替艺术,否定艺术的崇高地位。 然而,柏不否认一般艺术美。他对美的定义:没就是有用的;没就是恰当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美就是有益的快感等等。柏对感性食物的美有三种看法,一是“效用”,即苏的看法;二是“摹仿”,艺术摹仿感性事物,后者又摹仿“理式”;三是神秘看法,灵魂隐约“回忆”到未依附肉体以前在天上做见到的真美。第一种看法替美找到社会基础,后两种看法则把艺术美看做绝对美的影子。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柏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二 文艺的社会功用 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所谓“正义”,就是各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 应所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形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柏把理想国公民分三等,最高是哲学家,其次战士,最低农工商。人的性格中也有三个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是李志,相当于战士的是意志,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 从柏的政治教育观点去看,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和戏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他们既破坏希腊宗教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的性格中理智失去控制,让情欲那些“低劣部分”得到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因此就破坏了“正义”。 关于音乐,他反对音调爱玩的吕底亚式和音掉肉换文弱的伊俄尼亚式,只准保留音调简单严肃的多利斯式和激昂的战斗以为强烈的佛律葵亚式。(这里音乐的式样在建筑柱式中有相同的) 概括柏对文艺的态度: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好坏必须首先涌整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 ,那么,无论他的艺术性多高,对人的引诱力多大,哪怕作者是荷马,也必须毫不留情的把他清洗掉。柏在西方是第一个明确地用政治教育效果定义文艺的评价标准,对路缩合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点起了一些影响。 三 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使人凭什么写出他们伟大的诗篇,柏的答案是灵感说。他对灵感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狂迷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众着他去创作。第二中解释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灵感说强调文艺的无理性。 四 结束语 柏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实力上市时代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柏鄙视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与肉体有关的本能,情感和欲望,鄙视劳苦大众,鄙视实践活动以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 就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他歪曲了希腊流行的摹仿说,虽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柏拉图明确地肯定了文艺腰围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 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柏的灵感说抹杀了文艺的社会源泉。 柏的两个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都遭到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和亚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从文艺创作方法到底角度看,古代四向家中柏拉图和朗基努斯所代表的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倾向,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所代表的主要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在西方近代两大文艺运动中,柏都起了不小影响,一个是文艺复兴运动,一个是启蒙运动。
  • 被偷换的孩子的评论
    一 希腊文化的概况 希腊美学思想,就有历史记载可凭的来说,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西方古代文化发源于地中海严寒,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这是多民族地区,发生过民族大迁徙,实行奴隶制度。 希腊早起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即美学起源的时代,希腊经济基础开始发生激烈的变化。在像雅典那样有海港的城邦,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阶级力量对比改变:原来经营农业的贵族奴隶主日趋没落,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日渐上升。形成两大政党——民主党与贵族党。我们要研究的美学思想家中,大半属于贵族党,只有德谟克利特可能是例外。 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希腊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阶段,就已经有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神话。这套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荷马史诗在古代是一般人民的主要教科书,流传广,影响深。其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看戏就是受教育,它是雅典公民的一种宗教和政治的任务。此外,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很繁荣,特别是雕刻,它发展到欧洲后来一直没有赶上的高峰。这是希腊美学理论的丰富的文艺实践基础。 如前所述希腊文移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陆续出现。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有三:一、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日渐繁荣,这带动了哲学的研究;二、工商业的发展造成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这种“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三、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 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他们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该学派对于美的看法。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他们最初把这种理论用于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后来又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他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黄金分割”就是该派发现的。他们也有时认为圆球形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他们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 毕达哥拉斯学派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提出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看法,一个是“小宇宙”(人)类似“大宇宙”的看法(近似中国道家“小周天”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所以欣然契合。另一额看法是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他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医学上去,得出类似中医里阴阳五行说的结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思想对柏拉图、普洛丁和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专心钻研形式技巧的艺术家们发生深刻影响。 三 赫拉克利特 西方早期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最大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前470左右)。重要著作是《论自然》。他受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但是放弃了这派的为新的和神秘的色彩,明确地走唯物主义的方向。 他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结合体是由完整的与不完整的,相同的和相异的,协调的与不协调的因素所形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前者把数量关系加以绝对化和固定化,而后者则强调世界的不断的变动和更新。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中,像流水一样,前水已不是后水,没人能在同一河流里插足两次。相信赫拉克利特的看法,没就不能是绝对永恒的东西。“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这是美的标准相对性的形象化说明。 四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左右)是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原子论的创始人。据传记,他写过《解耦组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轮绘画》等。就残篇看,很大部分是谈灵感问题。 他认为:音乐是最年轻的艺术,因为音乐并不产生与需要,二十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余力说”的萌芽。依据这种余力说,人在满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余力时,才进行自由的艺术活动,创造出多少是超功利的美的作品。 德谟克利特的贡献在于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他肯定唔知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也指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五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在西方哲学中起过深刻的影响,却没留下一部著作。主要贡献是他的门徒克赛纳芬得到《回忆录》。他标志着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转变。此前的学派或哲学家都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要替美找自然科学的解释;到了苏格拉底才主要地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要替美找社会科学的解释。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此外,苏格拉底对于艺术创造的看法值得注意。他接受当时普遍流行的“艺术摹仿自然”的信条,但他反对把“摹仿”理解为“抄袭”。他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描绘外貌细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使人看到就觉得“像是活的”;他还说艺术不应奴隶似的临摹自然,而应在自然形体中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因此,他认为艺术家刻画出来的人物可以比原来的真人物更美。 六 结束语 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以前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基础。美学的主要问题大体明确了:那就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