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重说中国近代史

重说中国近代史

作者:张鸣

分类:历史

ISBN:9787514502022

出版时间:2012-2-1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标签: 中国近代史  历史  近代史  中国历史  中国  民国 

章节目录

第一讲  中国近代政治史开场白
 对于近代史的“三妇”心态 
 中西两种体系 
 中国的抵抗 
第二讲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
 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
 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直接碰撞
 鸦片——打破中英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第三讲 两个世界最初的碰撞(续)
 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开放教禁带来了西方的输入
 传统历史缔造的两个神话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下载说明

1、重说中国近代史是作者张鸣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柚子味的小甜甜的评论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3 页(位置 #101-10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下午10:28:17 第二种是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充其量就是挠人一把,还挠不到脸上。但是我们觉得很好,还很推崇,因而创造出很多神话。如果当时斗争真有这么波澜壮阔,那英国人根本进不来,我们也就根本不会有这段被称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5 页(位置 #104-10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下午10:28:31 第三种是情妇心态。它跟前面两种心态正相反,在它看来,殖民历史也是好历史,不殖民我们怎么进步?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5 页(位置 #112-11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下午10:34:04 所谓近代史,如果按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就是晚清史。中国传统史学,是朝代史,唐史、宋史、明史、清史这样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5 页(位置 #115-11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下午10:34:16 晚清历史的本质就是西方把中国拖入它们的世界体系的过程。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6 页(位置 #133-13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下午10:35:45 因为西方世界迎合了人类创造和追求财富的需求,一旦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普及开来,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人们去进入它们的世界。这就是一个近代史的过程。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0 页(位置 #192-19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上午7:53:23 日本的开放不是从明治维新时开始的,而是从幕府时代就开放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 页(位置 #199-19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上午7:53:58 你现在成功了,人家才会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现在什么也不是,那么你的过去就是一堆垃圾。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4 页(位置 #248-25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上午8:06:30 他把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之前的历史分为六段,其时间节点的选择与如今通行的说法有所不同:第一段是鸦片战争,以及洪秀全初创拜上帝教;第二段是亚罗战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段是中法战争;第四段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五段是义和团运动;第六段是日俄战争和中国的新政改革。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41 页(位置 #643-64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2:20:43 所以说,现在回望当年的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军队在物质上的差距并不算大,关键是战术境界差了档次。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43 页(位置 #681-68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2:24:41 说,关于新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在以前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可能长期被低估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48 页(位置 #736-73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2:31:17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事儿都是在上海发生的。越往后,上海的重要性越强。上海的出现,使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改变。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49 页(位置 #752-75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2:32:46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英国人和法国人要求续约的时候。这场战争在国外被称为“亚罗战争”,也就是由“亚罗号事件”引发的战争。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59 页(位置 #911-91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4:45:24 就清朝而言,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前后,清王朝内部的统治矛盾和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它的矛盾转化并没有遵循“土地兼并—农民流离—饥民遍地—领袖揭竿—起义蜂起”这一逻辑。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62 页(位置 #961-96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4:51:19 明朝从始至终,一直有几个大问题解决不了:一是藩王,朱元璋不让自己的子孙经商,于是那些藩王就一直待在藩王府里造孩子,国家财政对其生计供给一直很紧张;二是边境一直不太平,早先是蒙古,后来又有满洲,因此一直从民间征饷加赋,而且明朝的加赋没有章法,老百姓的负担无比沉重。[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63 页(位置 #968-97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4:52:05 其一是文化修补能力弱,这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制度修复和更新的能力弱,明朝后期至少还有张居正的改革,但清朝却很难出现这样的大幅变动(至少在洋务运动以前是如此),比如明明都知道漕运问题丛生,但就是改不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63 页(位置 #972-97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4:52:22 其次,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的统治方式必须发生相应改变,但当时的统治者就是墨守成规,坚决不变。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68 页(位置 #1030-103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4:57:59 其实洪秀全想出人头地,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是客家人,当时客家人在珠三角这个地方不太受人待见,常常被歧视。而且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70 页(位置 #1070-107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5:02:19 人性,在历史上很难有变化,几千年来估计都是这样。通过正规渠道上不去,那就走邪道,只要能出名就行。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72 页(位置 #1096-109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5:12:26 此外,拜上帝教在信徒中实行禁欲主义,这也是太平军战士勇猛无畏的一个原因。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74 页(位置 #1120-112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5:14:48 按照我的推断,太平军只要打到北京城下,皇帝肯定会跑,因为满人是个游猎民族,没有守城的经验和信心,也从来不守城。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76 页(位置 #1138-114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5:18:17 他经常需要靠杨秀清来管理自己的妻妾,洪秀全常常让杨秀清亲自来天王府搞降神附体,装神弄鬼,说我是上帝啊,现在下到人间来教训众娘子们,大家都要听从洪秀全的话。洪秀全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了,还得让别人来装神弄鬼帮忙制服,实在是可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0 页(位置 #1185-118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10:03 农民不是没有力量,但这种力量需要整合,没有人来整合,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事,太平天国的历史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0 页(位置 #1184-118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10:18 没有士大夫,他的起义就缺乏组织,难以塑造统一的文化,而且战略战术都难以提升。农民不是没有力量,但这种力量需要整合,没有人来整合,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事,太平天国的历史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0 页(位置 #1188-118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10:46 古代史分期问题、历代土地制度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及汉民族的形成问题等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统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2 页(位置 #1246-124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17:42 任何一场农民起义,如果没有士大夫的参与,基本上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6 页(位置 #1304-130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25:10 实际上太平军没有女兵,而且对妇女的禁锢比清朝还厉害,男尊女卑礼法的讲究也比清朝厉害。[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8 页(位置 #1322-132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27:37 太平天国对于中国历史的贡献之一,就是它的确改变了中国当时的政治格局。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8 页(位置 #1330-133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29:01 清朝就两个重要的督抚,一是直隶督抚,一是两江督抚,两江督抚有时候还会授予汉人,但是直隶督抚很少授予汉人。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89 页(位置 #1338-133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29:37 信任汉人是从肃顺开始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92 页(位置 #1381-138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34:08 所以淮军的风格跟湘军完全不一样,但是确实很实用。淮军的西化程度也非常高,只要有用什么都可以学。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93 页(位置 #1388-139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34:43 大家不要认为西太后是一种尊称,在满人眼里是以东为尊的,东边是大的,西是小的。也就是说,凡是讲史,称叶赫那拉为西太后多少带有一点贬义;称她为慈禧太后则为褒义,因为慈禧是她的封号,是很光明的形象;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94 页(位置 #1409-141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36:42 五口通商之后,上海的地位很快就超过广州,因为它腹地很大,但是它迅速膨胀是因为太平天国。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95 页(位置 #1428-142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38:34 苏北人在上海地位不高,就是因为苏北人没有开工厂的,没有富人。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97 页(位置 #1449-145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41:56 后来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节实际上是美国人蒲安臣,他最初是美国驻中国的公使,他觉得中国人挺可怜的,退休之后要求替中国出使他国,代表中国的利益去谈判。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98 页(位置 #1462-146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43:14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因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把中国汉人士大夫的积极性焕发出来,那么,即使是英法联军逼得朝廷签了条约,中国还是变不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99 页(位置 #1532-153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44:09 而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在于它只变器、不变制,是一种低层次的改革,或者说仅仅是局限于经济方面的改革。即便是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03 页(位置 #1585-158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54:41 一般的帝王是不会干这种事儿的,臣子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再大,也是他们的分内之事,哪会有皇帝感谢臣子的事呢。但是西太后的确就有感恩思想。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04 页(位置 #1596-159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55:38 洋务运动当时称为自强运动,这个运动,有三套逻辑。第一套逻辑,就是地方势力崛起的逻辑,由地方倒逼中央。第二套逻辑就是汉人崛起的逻辑,汉族士大夫的积极性自此被激活,这使得行将就木的清朝重新焕发了活力。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05 页(位置 #1601-160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6:57:40 由此导出了第三套逻辑,就是学习西方的逻辑。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09 页(位置 #1655-165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07:09 当时也办了一些教育事业,比如福州船政局附属的船政学堂,这是很有成就的。起码我们现在知道那里出了一个严复,还有甲午海战中死去的那些烈士们,比如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他们都是从这个学堂毕业后留洋,然后再回来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09 页(位置 #1666-166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08:03 当时外国人来北京有三样事情必须做,就是上长城、看故宫、观梅戏。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11 页(位置 #1688-168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10:13 地方主导的变法很重要的缺陷在于,缺乏改变全局的力量。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12 页(位置 #1704-170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11:42 中国人打枪不瞄准真是太普遍的现象了,所以后来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讨逆军交火时,英国《泰晤士报》的驻中国记者,曾担任过袁世凯政治顾问的莫理循在一旁观战,他说两边打了几百万发子弹,但一个人也没打着。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13 页(位置 #1712-171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12:32 住。当时军事现代化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对内维护统治的稳定。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14 页(位置 #1726-172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14:54 因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很难想象一种无法具体化的新事物。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14 页(位置 #1734-173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15:30 中国搞现代化,其本身条件要比很多国家好,甚至比刚开始搞现代化的欧洲国家要好。[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15 页(位置 #1741-174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16:23 中国的变法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次改革都没有走完它应该走的路,然后很多人就喜欢跳出来对变革进行反思,反思道路选择得正确与否,进而怀疑变革本身的正当性。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0 页(位置 #1798-180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21:40 所以,不管如何评述,洋务运动毕竟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的变法,毛病很多,但不能因此说它不行,甚至说是失败。为什么很多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呢?是因为中国旁边有个邻居日本,日本人向西方学习的成绩比我们好。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5 页(位置 #1896-189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29:48 由于法国的入侵,中国一直以来关系最为牢固的藩属国——越南已经丢了,此时问题的聚焦点在朝鲜,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5 页(位置 #1907-190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31:04 请政府之所以有这种奇怪的举动,关键可能还在于传统天下观、天下秩序、天下结构等因素的残留,所以不仅没能积极地解决问题,反而惹出了更多更不好的反应。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6 页(位置 #1914-191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31:55 其实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并没有优越的资源或条件,但它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很踏实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7 页(位置 #1926-192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32:57 所以,尽管我们树立的英雄都很英勇,但这支军队本身的素养是有问题的,它的基本规章制度以及士兵的训练都是大问题。[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7 页(位置 #1929-193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33:48 日本士兵整体上都很勇敢,但是关键仍在于他们基本的战术素养真的非常好。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8 页(位置 #1949-195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42:17 岛国居民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从来都是很不满的,就算到今天,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也是很强的,想到大陆上去是他们持久的愿望,当然,一直没能真正实现。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29 页(位置 #1952-195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42:45 尽管日本当时的确野蛮,但特别在乎别人这么对它进行评价,因为它还在学习西方文明呢,因此才对中国做出了一点点让步。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0 页(位置 #1974-197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44:46 所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那是真的危机来临,列强真的动了瓜分中国的念头,因为瓜分以后就可以防止日本坐大——西方人的确非常害怕东方会崛起一个大日本。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2 页(位置 #1993-199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47:06 小站练兵最初不是袁世凯主持的,而是胡燏棻,他是个文人,从来没当过兵,却提出编练新军,然后朝廷就让他开始练了,小站新军就是这么来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2 页(位置 #2001-200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48:42 但到了甲午之后,已经没什么真实的顽固派了,满人面对危机已经拿不出什么办法,更想不出什么理由来阻挠变法了,他们已经失去了言说的能力,很多反对变法的言论都苍白无力、极其肤浅。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3 页(位置 #2004-200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48:54 当时稍微有点上进心的、要求变法的知识分子,都会被人视为“康党”。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3 页(位置 #2010-201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7:49:32 其实康梁在当时只是个虚架子,但声势很大,因此普通士人可能就会觉得变法的鼓吹者和实践者都是康党。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6 页(位置 #2047-204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8:06:44 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海外回来的人蒙国内的人,国内的人出去蒙海外的人。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6 页(位置 #2054-205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8:07:51 李鸿章当时是真想贴上维新派,所以即使变法失败,他还利用自己的门生人脉关系保护了一批人,他甚至对西太后说,他就是康党,他绝对是倾向变法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38 页(位置 #2077-207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9:15:46 也就是说,维新派一直没有和洋务派结成一种本来可以结成的奥援。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42 页(位置 #2164-216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9:21:02 一方面,我们以敌为师,我们向打败了我们的人学习,这种心态很好,反映了国人的气量。另一方面,这种心态也隐藏着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想走捷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45 页(位置 #2191-219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9:35:00 最激烈的一项,就是科举考试废八股。注意,不是废科举,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说百日维新废科举,没这回事,它只是想废八股,就是保留选拔人才的形式,但改变选拔的内容和标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49 页(位置 #2249-225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9:41:03 忠孝二义一直是历朝统治者所强调的核心统治观念,这种伦理性的政治结构本身便存在一些后门。[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53 页(位置 #2303-230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9:45:29 西太后也不是想尽废新法,但是如果不尽废新法,她可能就很难得到那些顽固派势力的支持,难以再度临朝。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55 页(位置 #2331-233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42:14 德国人的野蛮行径引发了列强强租中国港口的狂潮,比如俄国人租大连、法国人租广州、英国人租威海。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55 页(位置 #2340-234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43:11 也就是说,在戊戌变法前夕,列强的作用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同时也刺激了很多士大夫的“愤青”情绪,或者叫民族主义情绪。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58 页(位置 #2383-238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46:51 这次埋葬变法的戊戌政变之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倒退。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61 页(位置 #2428-242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47:34 庚子之变,也就是常说的义和团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我们过去讲清末有两次革命高潮,它就是其中之一。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61 页(位置 #2430-243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47:45 义和团运动兴起主要有两个背景:其一,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了整个朝廷的政治出现反动和保守势力的回潮;其次,随着基督教势力进入中国,民教冲突逐渐呈现扩大之势。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65 页(位置 #2481-248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53:13 第一,天主教禁绝偶像崇拜,它绝对排斥偶像。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65 页(位置 #2486-248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53:42 第二,天主教从反偶像崇拜出发,动摇乃至否定了中国的祖先信仰。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65 页(位置 #2489-248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54:02 祖先崇拜大于神灵崇拜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特色。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66 页(位置 #2493-2493)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下午11:54:41 第三,中国民间一些习俗和地域性风俗也与天主教的主张产生了矛盾。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83 页(位置 #2740-274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4日星期六 上午12:17:50 事情发端在山东,也有其特殊的原因。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确实动了瓜分中国的野心,其中第一个下手的就是德国,德国人非常蛮横地占领了胶州湾,然后还修了胶济铁路。这一举措就更加激化了山东一带的民教冲突。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85 页(位置 #2758-275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上午8:49:29 义和拳,或者说后来的义和团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去追随,在于他们有一套能够忽悠人的本事。中国人就是这样,无论宗教也罢,气功也罢,必须得有点本事能够马上露两手,这样民众才肯信。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89 页(位置 #2816-281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上午8:56:58 中国封建传统都认为女人是不洁的,妓女就更不干净。黄莲圣母之所以存在,其实就是基于这种传言,她是要作为一种象征来跟洋人对抗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190 页(位置 #2828-282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上午8:59:10 她其实一直是个很明智的统治者。但她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权位之间,总是选择个人权位。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0 页(位置 #2946-294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18:31 日本在中国的占领装出了文明的倾向,所以后来在日俄战争中,中国的舆论大都是站在日本那边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0 页(位置 #2977-297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19:14 赵凤昌早年以佐幕湖广总督张之洞而闻名,其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苏报》案以及南北和谈中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1 页(位置 #2993-299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20:12 西太后死前匆忙指定的接班人是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摄政王载沣。载沣和与他同齿的一些少年亲贵当家,开始搞收权活动。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3 页(位置 #3012-301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21:43 而在这次新政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新鲜事物:一个是媒体的壮大;一个是新市民的兴起与发展,士绅和绅商团体的壮大;其三是准议会的出现。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4 页(位置 #3035-303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23:30 此外,由于在变法过程中地方自治、地方士绅的声音逐渐提高,他们的政治需求借着媒体和其他传播媒介被极大地放大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5 页(位置 #3040-304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23:49 所以,在我看来,清末的新政实际上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变法。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6 页(位置 #3060-306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25:59 沈家本真的是一个中国法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仅就司法而言,从晚清到北洋政府,再到国民党执政时期,这次改革是做得最认真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7 页(位置 #3070-307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26:57 第一个就是预备立宪的问题。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09 页(位置 #3094-309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29:02 立宪的日本战胜了野蛮专制的俄国,这是日俄战争给中国人留下的最直观的启示。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11 页(位置 #3123-312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32:08 这种设想基本上没戏,军人在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较为长久的统治阶层,因为中国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文人政治传统,这在其他国家里都是没有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12 页(位置 #3140-314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33:58 对自身利益的认知,个人判断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启蒙才能得到。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16 页(位置 #3192-319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39:17 西方的研究者,诸如何炳棣等人说,科举之废除,把士绅和朝廷联系的纽带掐断了,因为科举是底层士人上升的阶梯,现在阶梯被撤掉了,因此传统的联系也就断掉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17 页(位置 #3210-321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5日星期日 下午11:41:00 教育的出口主要是面对社会,主要培养各种社会型人才。这样的改革路径才是对的,而朝廷一下子废除科举事实上并不见得是对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24 页(位置 #3297-329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上午10:56:25 这就是个趋势的问题,首先要想明白你不可能永远掌权,然后再想你是光荣退休,还是被人赶下台,或者是被人砍掉头,这才是实际的选择。从来就没有能使人一辈子掌权的选择。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29 页(位置 #3388-3390)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上午11:04:47 因此,相对而言,革命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当然了,从另一方面讲,其中也存在一些必然的因素。比如说,革命党在持续地发动革命,还是很有韧性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29 页(位置 #3397-339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上午11:05:55 会党对历史的作用被长期夸大和高估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34 页(位置 #3465-346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上午11:15:47 像兴中会和光复会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中小士绅家庭出身,兴中会的大部分成员是华侨,也有一些是广东本地的中小士绅,他们都读过书,受过一些新式教育。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35 页(位置 #3478-347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上午11:16:44 这些革命党人都是有强烈的英雄史观,而不是农民史观,他们相信农民是办不了大事的,也不用管农民,只要自己能把事办成了就完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38 页(位置 #3524-352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1:11:12 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要去发动群众搞社会革命,他们就是希望控制革命的规模和烈度,尽量减少社会震荡;他们也没想过要去反什么封建,因为农村士绅是他们的盟友;至于列强呢,则是他们的老师。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39 页(位置 #3534-353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1:12:04 而若按照阶级观点来看,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是最狂热的、最彻底的,每场革命都是如此。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44 页(位置 #3598-359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1:22:36 所以说,即使宋案不是袁世凯自己授意的,也应该是他手下或身边的人干的,而袁世凯的嫌疑无疑仍然是最大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47 页(位置 #3635-363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3:49:21 后来蒋介石找到了一个主义和一个党,这个党和主义显然是比以前强多了,在某种程度上蒋介石建构了一个忠诚体系,但这个体系远不够牢靠。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51 页(位置 #3740-374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03:10 也就是说,国民党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而经过几次交锋之后,袁世凯已看透了国民党的诸多弱点,也看透了孙中山等人的毛病。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53 页(位置 #3764-376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06:02 在袁世凯与国民党的对峙过程中,显然袁世凯得到了国内大多数人的支持,人们认为国民党比较没理,因而国民党相当孤立。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58 页(位置 #3833-383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13:15 后来的历史证明,日本人当时有一个很大的图谋,就是搞臭袁世凯的声望。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65 页(位置 #3919-391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21:20 所以袁世凯死后,中国的地方割据真正开始,各地军阀并起。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66 页(位置 #3934-393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25:23 那是个丛林时代,西方的列强,尤其是日本给不给中国这样一个转变的机会,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67 页(位置 #3976-397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39:18 袁世凯的失败使得中国在经历大变革之后失去了政治重心,唯一一个有希望统一中国,有希望成为政治强人的领导者去世了,他的去世使中国陷入了一种因权威缺失而导致的混乱。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67 页(位置 #3979-3981)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41:03 北洋时期包括:袁世凯当政时期,也就是从1912年到1916年这四年;然后是皖系,从1916年到1920年一共四年;然后是直系,从1920年到1924年,又是四年;最后是奉系,从1924年到1928年,四年。四四一十六年,北洋统治时期基本就是这样安排过来的。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69 页(位置 #4000-400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47:05 像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平起平坐,而且跟他们资历基本相同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张勋、陆建章、段芝贵等,其实有一大堆人,原来都是称兄道弟的,基本都差不多。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71 页(位置 #4025-402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55:42 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经历过什么事儿,就会对这一段历史有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当这件事折腾得很厉害,或者自己被卷入的程度很深时,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对你产生很大影响。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72 页(位置 #4044-404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4:59:18 所以,自从段祺瑞以后,北洋政府里只有两个部门比较有钱,一是财政部,二是交通部。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75 页(位置 #4077-407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5:01:50 权术并不是不能用,但若是一个人没有大韬略、大格局、大想法,那么,权术用多了,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78 页(位置 #4118-411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5:32:54 辛亥之后,有几支部队不是新军,一个是张勋的,一个是张作霖的,一个是陆荣廷的,他们都不是新军,其前身都是巡防营或是土匪,但都久经战阵,他们总打仗,新军反而很少打仗。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2 页(位置 #4177-417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5:51:23 孙中山在国民党内部已经离心离德了。此时孙中山既想抗衡北洋势力,又缺乏应有的本钱,于是只能依托西南军阀,依托陆荣廷、唐继尧他们,然后举起护法的旗帜。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3 页(位置 #4187-418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5:53:15 湖南是南方的门户,因此首先就要打湖南。湖南守不住,向南宁求助,桂军一加入,双方就开始拉锯。一开仗段祺瑞就发现一个问题:他没有嫡系武力,想找人打仗就必须给人钱,而这帮军阀拿了钱还不一定就出力打。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3 页(位置 #4197-4198)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5:54:22 吴佩孚本来是曹锟手下不得重用的一位将领,曹锟从来没觉得吴佩孚是个人物,一直让他当副官长,一直到曹锟驻扎在湖南时才开始重用他。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4 页(位置 #4206-420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5:55:52 吴佩孚也属于那种不爱钱,就喜欢带兵,就喜欢训练军队,喜欢琢磨怎么打仗的人。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6 页(位置 #4234-423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6:02:56 经过五四运动,直系声望直线上升,直皖矛盾也日益激化,皖系政府的合法性受到严重削弱。[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6 页(位置 #4241-4242)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6:03:54 五四以后,吴佩孚变得非常“进步”,因为他占了进步和爱国的便宜,得了甜头。他对于张作霖这种思想落后,又是绿林出身的人,压根就看不起。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7 页(位置 #4253-4255)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6:09:31 紧张。孙传芳崛起于东南,吴佩孚也在各地军阀的拥戴下再度出山,号称十四省联军总司令。于是形成了张作霖、孙传芳和吴佩孚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这个时候,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开始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8 页(位置 #4265-4267)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6:12:02 段祺瑞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还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就此而言,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所希望取得的,恰恰可能也是段祺瑞“门生满天下”的效果。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89 页(位置 #4302-430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6:12:36 过去我们把五四运动作为近代史和现代史分界的标志,按革命史的划分,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野的一个标志。[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292 页(位置 #4335-4336)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6:18:39 实际近代很多变化都有这样的意味,只要打出科学、进步的招牌,如果再打出人民的招牌,那么对方基本上就只能缴械了。 ========== 重说中国近代史 (张鸣) - 您在第 301 页(位置 #4453-4454)的标注 | 添加于 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下午6:39:34 只有两个人不这样看:一个是梁漱溟,他说,虽然你是爱国的,但你必须承认你的行为是违法的,还有一个北大法学教授也说学生这个行为真是违法的。 ==========
  • 小狐狸的评论

    以往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三种惯常的态度。

    第一种是怨妇心态,凡事以哭闹为主,就是觉得你们总欺负我们

    第二种是泼妇心态,凡事讲打,打不过我挠,我要反抗,把整个近代史写成仅仅是反抗的历史,这个反抗的过程虽然可歌可泣,但毕竟没打过什么胜仗,充其量就是挠人一把,还挠不到脸上。但是我们觉得很好,还很推崇,因而创造出很多神话。如果当时斗争真有这么波澜壮阔,那英国人根本进不来,我们也就根本不会有这段被称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第三种是情妇心态……在它看来,殖民历史也是好历史,不殖民怎么进步?但是被殖民的过程实际上是很屈辱的……尤其是对这个民族的上层精英来说。如果这些上层精英曾受过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熏陶,他们就会感到更悲哀。但是情妇心态把这一层抹掉了……

  • 小瓜的评论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这个马背上打下来的朝代相对于明朝更加闭关锁国,且在思想言论上实行高压统治,是一个皇帝不让士大夫胸怀治国平天下之雄心的朝代,所以胸怀儒家思想立志修齐治平的士大夫阶层既没有多少自主性,也缺乏积极性。当时的中国是“朝贡”体系,而西方国家经历了文艺复兴之后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商业为基础的近代国家体系。张鸣教授认为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被逐步拖入西方体系的历史。 1,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之崛起还是的等到二十世纪。而且,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等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大规模入侵,以及中国共产党等在民间的宣传,这种意识才最终培植起来。 2,当时英国公使威妥玛曾经嘲笑中国的总理衙门大臣办事效率极低。如果要办理交涉事务,首先会摆一桌宴席,外国人只是想办事,但到中国人这里必须先吃,吃完再说。而且在宴席上也是超级无趣,首席大臣如果不说话,其他人就都跟着附和。由此可见其体制之僵化。 3,自强运动从整体上来说,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开明官员的实践中,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士大夫的集体自觉行为。科举没有变,考的还是八股、四书文,这是当时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最大问题,科举不变,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就不会变。(但科举制度应该是选官制度,而不应该视其为整个教育制度。) 4,之前水师曾聘任英国军官作教习训练水兵,但中国人一发现自己会开了,就把大军舰开到外洋去了,就觉得不需要外国人了,干脆中国化算了。当时所有人都热衷搞中国化,然后就发生了权力纠纷,最后把当时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 5,作者评价洋务运动不彻底时写道:“这与当时整个中国对于变法的需求不够存在很大关系。士大夫对于变法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虽然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了,但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乃至改变,士大夫仍然活在中世纪,在儒家构建起的天下秩序里思考现实。这与当时变法所涉及的方面十分有限存在关联。再一个就是,科举制度还没有变,人们学的东西、用的东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东西跟新事物关系不大,所以普通人没有强烈的需求去学习新学,也没有意愿要投入这场变革中去。 6, 当时中国的儒释道三教已经合流了。特别是在江南,某间庙到底是由和尚来主持或道士来主持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无所谓,就算尼姑待在里头也并无不可。很多庙既供奉观音菩萨,也供奉太上老君;好多地方供观音,也供妈祖,供碧霞元君;在南方闽粤等地,既供妈祖,也供关公。对老百姓来说,巫术的信仰、佛教的信仰和道教的信仰都是一回事,它们基本就是融合的。而自元朝之后,在和尚与道士之间,道士和巫婆、神汉之间也都基本没有发生过论战或仇杀。这种宗教冲突只是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以及排佛运动兴起时出现过,之后外来宗教大多都本土化了,彼此相安无事。大户人家要请人做法事时,往往会请一对喇嘛、一对和尚、一对道士、一对尼姑,这就叫“四全”。有四对,这样才觉得气派,这些请来的宗教人士也不会因为彼此念的经不一样就起冲突,就各念各的,相安无事,非常和睦。 7,中国人对于宗教没有特别的信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虔诚,很多人信教都是有功利心的。任何一种神灵体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都是他处理世俗问题的助力,可以来帮他忙的,你灵,我就信你;你不灵,我就去拜其他的神。多信一个神和少信一个神,对他们来说无所谓的。在中国人眼里,各种神灵或者宗教信仰体系的区别和边界向来是不清楚的,他们也不愿意分清楚,他们所在乎的,只是这些神灵是不是够厉害,是不是有真本事,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实用理性的心理,他们对外来宗教的排斥性也不是很强。 8,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种能够让人永远掌权的选择,如果选了这样一个选项,就相当于按下了自我毁灭的按钮,因为这一选择得罪了太多的人。 9,白话文运动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于传统学术,传统科学,传统技艺,我们应该怎样保持、保存它们?即使谈不上发扬,但都把它当垃圾淘汰掉肯定是大有问题的。 10,帝制结束后,再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统住这些人了。既然大家都不忠君了,我凭什么忠于你?五代十国也是如此,籓镇也是如此,一旦上司不忠君了,底下就可以叛变了。只是这可能要经过一个代际的转换,第一代没有撕破脸皮,第二代就可能这样做。第二代跟第一代思路不一样,代与代之间很多东西是会发生转换的。 11,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发生在中国人以为自己最牛的时候,民国以来最顺利的时候。 12,无论是乡土社会本身的改变,还是洋教的大规模进入,其实都使得大部分民众对维新变法持一种不理解的态度。虽然当时他们没有声音,但一旦改革失败,他们就会表现出一股很强的义愤。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张荫恒被变法牵连而发配新疆,沿途都有老百姓打他。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甚至还曾经有过传闻,说康有为进红丸想毒杀皇上。康有为怎么可能去毒害光绪帝呢,但这种流言被第一个人造出来以后就不胫而走,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另一个问题: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现在及未来依然还需启蒙,文化改造依然还会是个难题。短板效应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 朽月的评论

    袁世凯称帝时,古德诺那篇《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影响很大,古德诺当时是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文章本身没什么大错,中国的国民的确不适合总统制,但是他也没说现在就是适合复辟。袁世凯此时是当不了皇帝的,因为各种势力都在反对。而且,由于历史已经走到这里了,进化论的价值观还没人能够质疑,它是一种很强势、很有市场、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就认为,袁世凯称帝,就相当于反对人类进步,反对历史进化。总之,不管反对者所持的是什么居心,各自有什么样的怀抱,进化论的声音已然把所有的想法都统一起来了。这就极大地孤立了袁世凯,连他的亲信大将冯国璋、段祺瑞等人都反对他,所以袁世凯最后就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还好袁世凯死的时候像一条汉子,他没有把复辟一事推诿于人,而是承认是自己糊涂,贪恋权位,并对没有听严修的话悔恨不已。袁世凯认为严修不求名不求利,乃真正之国士,国士在前,自己却听不进忠言,以致落到今天的地步。袁世凯觉得自己是咎由自取,但是没办法,现在局面已经变成这样了。 再说杨度。复辟的主意出得很馊,但是杨度在中国历史上也能算一个智者,他先是办新政,后来又到袁世凯处当幕僚,做得都挺好的。本来袁世凯想让他做教育部部长,但他不屑于做,他一直以帝师自诩,自认为学的都是屠龙之术,要做的是大事儿。杨度看到中国当时不适于共和制,可能恢复帝制要好得多,便把希望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不过,他确实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虽然说从道理上讲,当时中国有个皇帝最好,但在情势上,没人有资格做皇帝,谁做谁倒霉。袁世凯曾说过,让他做皇帝,简直是把他放在火炉上烤,但是最后他真的就坐上去了,而且还是杨度把他推上去的。杨度是一个真诚的君主立宪者,他认为中国适合的就应该是君主立宪,所以他一手策划的复辟并不是说要回到君主专制,而是要建成君主立宪。张勋复辟之后,杨度非常失望,认为张勋彻底地把他的理想糟蹋了,所以后来就比较颓唐了。 当然,袁世凯的死亡也存在偶然性。袁家流传着一个迷信,说男性都活不过六十岁,所以袁世凯只能活五十九岁。不过我觉得,如果没有称帝这回事儿,他应该能够活得更久,他称帝就赶上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然后他在一急之下就病倒了。即便他不死,复辟失败后他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了。经过这次大挫之后,他肯定是当不成总统了,即使可能还会在总统的位置上待段时间,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完结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的政局就陷入了一种更加混乱的境地,没有当家人了。以前至少有一个人还能当总统,但现在想找一个能服众的人来当总统也是不可能的了。黎元洪为人不错,他是早期的海军学生,后来一路走来当陆军军官,在武汉新军当旅长,随后任湖北都督、副总统。他杀张振武是被这帮革命党人逼的,实在没办法才出此下策,而且他也没把在报纸上抨击他的人怎么样。他算是个好人,但是,他的确没什么用。忠厚老实的好人当不了中国的总统,他只能挂牌当虚位总统。段祺瑞可不可以当呢?段祺瑞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次于主公袁世凯,他很有政治野心,也很有手腕和想法,也有很多特别的优点,比如用人不疑,对自己帐下的人非常信任,从来都不吝啬,自己不贪财、不好色,等等。但实际上,从气局上讲,他要比他的主公差一点:他能够对进入自己帐下的人全力包容,但袁世凯也是对所有人都能包容的(如果不是革命党在宋案之后挑起战端,他连革命党人也能包容,可以给他们找块地方设个职位),而段祺瑞还是有一定的门户之见。另外,段祺瑞在知人方面的确远远不及袁世凯,袁世凯对自己所用的人是非常清楚的,但段祺瑞常常会用一些草包,这些草包经常会给他坏事儿,就算用的是能人也有问题。比如他的第一号谋士徐树铮的确算个能人,但太过独断专行,后来段祺瑞很多事儿都是被他搞坏的。 除了北洋系之外,当时的西南军阀也较有势力。比如唐继尧,此人野心也很大,他自称是东大陆主人,自诩东亚第一人,他创办的云南大学当时的校名就叫东陆大学。他特别自信,但事实上能力比段祺瑞还要差。而草莽出身的张作霖、陆荣廷等就更不行了,他们的修养和文化水平比段祺瑞、唐继尧等人差得更远,可能他们会一点笼络之术,但除此以外就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本事了。至于说已经没有什么实力的孙中山等人就更不行了。总体上说,当时中国真的没什么人物了,中国当时就处在一个无权威状态。 而这样陷入无权威状态的中国正是日本人所希望看到的。中国处于政治上的纷乱状态对日本人而言极为有利。所以袁世凯死后,中国的地方割据真正开始,各地军阀并起。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解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死后,这种事情就没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当然,也不是说中央完全控制不了地方,而是要想控制,就得先给钱。往往地方从中央拿一万块钱,就给中央办一千块钱或者一百块钱的事儿,要是中央不给钱,地方啥事也不办,中央政府对此毫无办法。整个体系,上下不服从的问题更为严重,原来是革命党不行,他们捣乱有余、治国不足、内讧不断,现在问题迁移到了北洋系身上。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 有人讲,如果袁世凯不称帝,那么他可能会慢慢走出困境,可能会使中国顺利地往前走一点。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袁世凯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能不能坚持他的信条,按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做法坚持做下去,能不能让中国变个模样,他有多少有效的杠杆、有效的手段,这些其实都不好说。在国家转型过程中所积累的许多问题,他也曾试图解决,比如面对社会伦理道德水准不断滑坡的现实,他也尊孔,主持祭天了,有关军事的问题他也在动手解决。但这些改革的效果都不太明显。向前看,他无法摆平那些先进知识分子的舆论抨击;向后看,那些遗老遗少也对他很不满意。在没称帝时,袁世凯就是因为看不到能够解决问题的出路才出此下策,想通过称帝的方式来重塑权威,进而雷厉风行地推行一整套治国策略。可能今天看来,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是有问题的。就是说,什么事都希望通过中央集权这个杠杆来解决问题,这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如果换一个思路,按照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慢慢走,可能中国还有希望。不过我们也不能太乐观,毕竟现实的环境实在恶劣,当时的外部环境和世界秩序都不允许你慢慢变法图强。那是个丛林时代,西方的列强,尤其是日本给不给中国这样一个转变的机会,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1] (白朗起义纵横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等地,自1913年起持续了一年多,其间袁世凯曾派陆军总长段祺瑞拼凑二十万人的军队进行围攻,仍使其走脱。北洋军号称劲旅,但面对区区万余人的流寇竟大费周章,其战斗力固然存在疑问,但各省之间互不通气、信息隔绝乃至相互猜疑和陷害,乃是最主要的原因。)

  • 朽月的评论

    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再也不管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了,但是民间的抵抗力仍然存在。直到1949年,全国的天主教教徒不过二百七十万人,加上新教的,也就是三百万人左右。由此也可看出,天主教与乡村传统之间的张力仍然是很大的。不像现在,农村的士绅没有了,儒释道也都没有了,所以天主教以及新教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就非常快。在当时,宗教传播的主要阻力来自民间,而这种阻力其实又得到了官方的加持。我们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包括当时很多士大夫都认为,一旦出现民教冲突,官府总是向着教会。其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从每一场记载民教冲突的档案来看,官府在一开始都是向着民方的,而且是无条件地向着民方。官府一开始屁股就坐歪了,根本就不是理性、中立的裁判者,一般都是到最后官司打得不可开交,外国公使干涉进来,甚至派来炮舰,总理衙门也派人来调查之后,官府的态度才被迫翻转过来。所以说,官府并非是死心塌地地向着传教士,恰恰相反,自从教禁开了以后,他们一直有意地培植民间对天主教势力的敌视情绪。 民间也很有意思,他们和天主教的冲突并不见得都是他们的错,其实教会在某些时候也理亏。比如教会的组织很严密,对教民的人身控制很强横,确实也有文化侵略的因素在里面。而且,也不是说这些传教士个个都是正人君子,没有人跟中国妇女发生过苟且之事。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一旦被发现了就会被中国人无限制地放大。此外,有些传教士是兼搞经营,做些买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和当地人出现一些经济纠纷。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问题其实很难引起什么大冲突。那些大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一些很荒唐的事情激化的,这些事情在当时使得民众对天主教产生了极端的仇视情绪,进而转向暴力。 比如说,有传言称,传教士常常在终傅之礼上把人的眼睛挖了,或者借做弥撒和做告解之机奸淫妇女,组织群交。此外还有一个谣言的集中关注点就是育婴堂。天主教在中国开设了许多育婴堂,很多嬷嬷都来中国干这件事,他们主要是救助在中国的孤儿。但在那时,一般没人会把孤儿送给他们,所以主要靠他们自己去搜集那些被人遗弃的婴儿。那些刚被扔掉的弃婴还可以救助,有些被扔的时间太长,都快不行了,但只要有一口气,天主教的嬷嬷们就会把他们带回去。这些嬷嬷把弃婴带回去后也很奇怪,她们不是立即组织抢救,而是先进行洗礼,在她们看来,灵魂得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些婴儿没死之前,一定先要让他们的灵魂得救。很多弃婴本来就快不行了,被他们这么一折腾,很快就呜呼了。因此,育婴堂的死亡率非常高,但并不能说这些死婴是嬷嬷们害死的,他们要是不被带回来,肯定也会死在外面。中国当时弃婴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弃女婴,实在是太多了,中国历史上遗弃女婴简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风尚,太可怕了。 弃婴大量死在郊外的现象本来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些弃婴被育婴堂捡回后仍然大量死亡的事实引起了中国人的怀疑。东一个西一个的婴儿死了可能没人管,但搁到育婴堂里一块儿死了,然后还集中掩埋——于是有人就传言,说这些小孩儿是被育婴堂的嬷嬷们害死的。收这么多孩子,肯定有问题。有的说法是嬷嬷们挖小孩子的心肝和眼睛做药。取人眼睛和心肝入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说法,一些古代的医书也认为,取小孩子的心肝可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在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是不能入药的,所以存在这种说法也很正常,但在西方却很少听说有用人体器官做药的。 很多关于民教纠纷的档案里,都有关于传教士挖人眼睛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有中国人对此作出解释,说眼睛可以做成药水,把眼睛制成的药水往铅上一洒,铅就能变成银子了,而且,唯有中国人的眼睛才有这种功效,因为中国人很贪财,所以中国人的眼睛有效,外国人的眼睛无效。这种说法今天看来是很荒唐的,甚至有点污蔑我们民族的意味,但在当时却有很多中国人相信这套说辞。还有的传言说传教士常常把中国人的心肝炼成油,然后插上灯芯去找宝藏。教会在中国找宝藏也是早期盛行的一个流言。怎么找呢?因为中国人的心也特别贪,所以只要地下有宝藏,灯芯上的火苗就会倏地一下钻到地下去了。这怎么可能呢?但大家也都相信,然后传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挖了大量的宝藏,所以才会很有钱。 在今天看来,这些事儿都是荒诞不经的,但在当时,恰恰是这些说法最为广大的底层群众所乐于接受,往往民众和教会打官司,去教堂闹事,乃至把教堂砸了,把传教士杀了,都是基于这些传言或理由。那些正经冲突,比如经济纠纷、房屋纠纷等,完全可以理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对簿公堂,但此类官司反而一直没人去打。民众控告教会的全是前面所说的那些荒唐事儿——而且不是告,是直接把教堂砸了烧了,把人杀了,闹完了以后再去告。中国老百姓的理由充分,指责传教士不是人,尽干这种鬼事儿,所以我们打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们现在想想,这种理由怎么可能赢得了官司呢?尽管一开始官府都是向着民众这一边,但最后肯定是民众这一方输。 这里又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了。民方输了,但官方多数不出来澄清,不向群众说明传教士没有挖人眼睛心肝、盗取中国宝藏,官府就是不想让民众知道真相,而是想保持民众对教会的敌意。在他们看来,这样做对于阻抗基督教的传播有好处。 我们可以看看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例子。天津教案的起因就跟育婴堂有关系。天津的育婴堂和别处的一样,都是搜集和抚养孤儿,而且会对那些主动送来孤儿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算是辛苦费。但是有一些人渣败类,为了这几个钱,就拐卖正常人家的孩子送过去。当被人抓住时,这帮无赖马上就找理由,说是教会的育婴堂让他们干的。群众不明真相,就相信了这帮无赖的话。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混混拐卖孩子就是由教会指使的,但是人们都相信这些混混的话,于是就激起民愤。人们冲进育婴堂,把嬷嬷们杀了,把育婴堂也砸了。此时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赶了过来,认为中国人的理由太荒唐,中国人则指责外国人太野蛮,于是双方要动手打起来了,为了喝退中国人的进攻,丰大业朝人群开了枪。一个外国领事敢于朝中国人开枪,还不大乱?最后死了几个中国人,丰大业也被人打死了,这么一闹,事情就大了。外国军舰就开到天津港口,要求中国人偿命。 怎么善后呢?本来啥事儿都没有,最后硬是闹出了这么大的事件,朝臣也开始对教会妖魔化,多数大臣认为不能对列强退让,不惜一战决高低,所以当时情势很紧张。但是,没人愿意出面负责处理这件事情,大家叫嚷得厉害,但都躲得远远的。最后就由曾国藩出面处理了,当时曾国藩已经生着重病,却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这的确是曾国藩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能够担当。不过在当时,这种事情真的是谁处理谁倒霉。曾国藩抱病到了天津后,实事求是地查,发现没有传言说的那些事,而民众的证据也完全不足以证明他们暴力行为的正当性。而且曾国藩还发现,天津当时非常混乱,很多被杀的外国人其实与教会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无辜的游客。但中国人义正词严,认为只要是外国人都该杀,而且还乘机抢夺财物——为了抢外国人的戒指,直接把他们的手指剁掉,这种事当时也是有的。曾国藩查到最后,发现的确是中国人杀嬷嬷和焚烧教堂完全没有道理,因此只能赔款,处分相关的官员,杀人者也按中国的法律抵命。最后抵命的人都是被强推出来的,当时那么混乱,哪知道是谁杀了人,于是就选出了几个替死鬼,但当时社会舆论都认为这些人是“义士”。曾国藩本来极高的名望,经此事后一落千丈。但没办法,对他而言,只有这么处理才能平息列强的愤怒,目的是想挽救清廷在并不平等的国际交往中仅存的一点地位和信誉。 由此案例即可看出,民教之间的问题的确很大。但即便是经过了这么大的教案后,老百姓也仍不明白育婴堂到底有没有拐过孩子,有没有挖过人的眼睛。在老百姓看来,所有关于传教士的荒诞传说都是真的,而官府则是害怕洋人,所以就曲断案件,让中国人赔钱偿命。在这种情况下,民教冲突的确有升高的迹象。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升高,比如北京地区就相对平静,但有些地方就不行,越演越烈,尤其是到了1897年、1898年德国人强占胶州湾,强行修胶济铁路以后。德国人的这一行为跟之前其他列强跟中国的冲突有本质的区别。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想用武力逼迫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把中国纳入西方世界体系中去。但德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等它崛起的时候世界上已经没有多少殖民地了,它便不甘心,因为此时它也很强大。还有一个理由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甲午以后,西方国家都认为日本将要吞并中国了,但他们都知道不能让中国被日本吞了,于是也有些国家动了瓜分中国的念头。此时德国便抢先一步吃螃蟹,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的行为的确是最蛮横的,其实在此以前,中国人对德国的印象一直是不错的,因为它比较守规矩,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喜欢胡来,但这一次的确做得非常野蛮。现在我们看当时的德国档案,里面明确记载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希望在中国强占据点的想法,先下手为强,怎么下手,就是靠抢。德国当时进入的是山东这样一个民风比较强悍的地方,而且山东在当时也不够开放,所以德国人以及后面接踵而至的其他列强进入山东后,很快引起许多问题,以前存在已久的民教冲突再次被激化。我们知道,德国占胶州湾,一个重要借口就是民教冲突,传教士被杀。这事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中国当时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少起传教士被杀案件,完全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但德国人却因此而强占中国领土,而且马上就修铁路,这一切被串联到一起以后,很快就引起中国人的强烈反弹。

  • Lainey的评论
    中国是不可能走军国主义道路的,军人在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较为长久的统治阶层,因为中国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文人政治传统。
  • max&mini的评论
    实际上我们人来很难,作为人,很难有一种状态是感觉非常好的。当我们回头看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既然我们不可能逃脱这个命运,那么我们的感慨,我们的愤慨,或者我们的不满意都只能是一种牢骚而已。那么我们干嘛要这么折腾呢?这样想来,心情就会好一点,就会平和。我们可以设想,有没有可能摆脱这条道路?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这个想法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国人一直都想走一条特色道路,一直都在想。
  • max&mini的评论
    《庄子》里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老头在浇园子,院里有一口浅井,老头每天那个瓦罐跳到井里,打一罐水然后爬上来浇。自贡问他为什么不弄个桔槔,那样多方便。老人说他知道那个东西,但是他不用。为什么要用那玩意呢?它是机械,人用了机械就起机心了,就想着怎么取巧,从此天下就不得安宁了。其实道理就是如此,一旦把这个大工业文明唤出来之后,人们就天天想着怎么取巧——我们去发明创造,翻着花样的想着怎么去榨取资源——人类几万年的历史都没有弄出这么些事来,但这几百年就都实现了,而且后面会怎么样,人类还不知道。但是世界一旦进入这个轨道,潘多拉匣子一旦打开后,就回不去了。
  • 而而的评论

    权术并不是不能用,但若是一个人没有大韬略、大格局、大想法,那么,权术用多了,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 而而的评论
    现状啊。

    毕竟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有一个皇帝。今天我们很难想清这一点,但在当时就是如此。在我们这个伦理型国度, 强调的是天地君亲师和忠孝仁义,这些伦理结构其实都是围绕着君主来建构的,孝也是为了忠,一旦君主没了,那么这个重心就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人心就会开始晃。由此会带来许多治理上的问题,比如一些刁民就很难治——没皇帝了就没王法了,那我还怕什么呀。

  • 冬坡的评论
    作为文理分科时代的理科生,中学时的我对于历史即不关心也没好好学,以混过会考和会背朝代顺序为目标,但是背了几年书,心里对近代史的屈辱感也是十分强烈。 与很多人一样,我觉得四大发明从来都是在中国人既聪明又爱和平的最佳象征,尤其是火药。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伤人,而是庆祝节日,结果天杀的外国人拿它来制作火枪炮弹,用我们的发明攻击了我们的百姓、占领了我们的土地,逼迫我们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令人发指! 我一直怀着这样的心情,直到读了张老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 且不说它学术研究的成就,反正我也不是专业人士,至少它让曾经深受历史教科书洗脑的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思考这段历史发生的原因、思考直至今日我们都还不曾直面的事实。 既然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专门管火器的神机营,到清朝鸦片战争时,我们的兵器与英国的兵器相比也没有差太多,那“外国人用坚船利炮逼中国签下卖国条约”这种有盲目煽动爱国情绪倾向的历史思维就有大问题了。我隐约记得教材里说三元里抗英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在情绪上或许是,但事实上根本没伤到人家啊。算是自欺欺人想找回点颜面吧。 当时中国的军事的确是不行,但并非不行在硬件兵器上,而主要是在软件军事思想上。虽然千年前就有了孙子兵法,但是配合热兵器的现代战争的战术并不能直接从孙子兵法里蹦出来。操作系统跟不上,再好的硬件也没法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后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终究没能起什么作用,因为他们还是相信我们只是工具差了些,脑袋不差,说不定还更胜一筹呢。 如今面对很多年轻人想要移民去西方国家的想法,老一辈常常嘲笑他们,外国人吃穿用度还不如我们呢。可是同样平民阶层的人,外国人却好像总是更快乐一些。在物质条件上,我们东部的很多地方已经完全可以媲美发达国家了,但是在制度保障、自由空间等方面,那些傻呵呵的老外真是挺令人羡慕的。旧制里那些实实在在的屈辱,时至今日,并没有完全消除,或许已经穿上了貂皮大衣,但举手投足一样是粗鄙莽夫。 不能直面历史问题,就无法解决当今问题。每次官方谴责日本政府歪曲历史、粉饰侵略事实的时候,我常常想,其实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好好理清自己的历史啊。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也不是拜改革开放所赐,那些短视、逃避、狂妄、不负责任的想法其实一直在我们文化基因中,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是时候做一些处理了。
  • 而而的评论
    我也发现,中国人对事物的理解,总是非黑即白的极端判断。对事物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不多,并且不大愿意看清事物的复杂多元性,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别人怎么引导,自己就按着道儿走,一起痛骂或者同声称颂,特别听话、非常纯真;不辨真伪、同仇敌忾。你把眼光吊高了看,即使外貌上千人千面,但其实遇事只有“两个人”:正方和反方。之所以会这样,我想是因为每个国人都被捆绑在“关系”里,人人、人臣、人父,纠缠侵扰。所以做事情、晒观点并不忠于自己的看法,多少都要看着些别人的“脸色”。往根里说,这是中国自古来的农耕文明决定的。说近点,跟对儒家思想的误读和畸形传导有很大的关系。再有就是近代外来文明的强行侵入造成文化底蕴的断档与迷惘。自有文明摒弃了,外来文明没吃透,人也就在这种文化背景里彷徨失措,信仰、理想轻易被出卖,没有什么是坚定清晰的,还何谈坚持个人观点。 但,总有那么一根脉,再弱、再远,也是存在的,应该找到它。找到它,融汇西学,贯通成适应时代的新学。用它充盈自己的骨血,滋养一个人的精神,使个人内外统一,善良正直、坚定踏实,有益有趣。读史,我想不是为了沉浸于历史的伤痛,或者貌似看透后的消极叹谓。读史知势,应该是帮助自己定位于当下,好好活出一个有风采的今生来。 <原文开始过去曾有种说法,说铁路一通,沿线的挑夫都会失业。于是一些学者派人去铁路沿线调查,结果发现那附近没有专职的挑夫,这工作都是农闲时候的农民出来干。但是铁路修了以后,他们真的失业了吗?并没有,以前是长途转运,现在直接就待在车站里干,一样有工作。而且现在货物更多,他们工作的机会更多了,沿途还会有客车经过,他们就可以做小贩兜售各类商品啊。以前没通铁路时,可没有这种机会啊。 所以我说,过去的历史记述常常很奇怪,常见的叙事逻辑是这样的,某某新事物出来以后,就会对旧有的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继而引发大量失业,然后人民就会造反。但这些编历史的人却从来没有想过,原有的工作没了,是不是还有许多其他的机会啊?有教授曾经说,农民失去土地了,就要造反了。我当时就提醒他,农民失地和失业不是一回事啊,如果农民发现有其他行业比在田地里劳作赚得更多,那么他们也不会固守在农村里不出来的。不然,中国就没有其他行业的发展了,全国只剩下一种行业,就是种地。实质上真没这回事。只要还有别的赚钱的行当,而且可能比种地挣得多,那么农民肯定会去干的。但很多传统的理解就是这样,一根筋似的理解。 >

  • 而而的评论
    今年过年,我家也贴这个五福圈圈大对联吧!

    然而,一旦国家上层下令要办新学堂,而且把科举废了,那么,科举与教育之间的牢固联系就被一下子掐断,底层就开始乱了……后来有些农村的文化根子断了,没人会写对联,于是过年时只能拿口大碗,在碗边上蘸墨后就往红纸上扣,盖成几个大圈圈,然后就当是对联往门上贴。或者说就像现在城市里这样,只要花钱就能买到写好的对联,但是上面的话都差不多,显得特没文化。

  • 而而的评论
    一直在想,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打哪里来的?应该跟性压抑关系很大!对人本性的畸形压抑,必然会阻碍人格的发展确立,使得身体成熟的国人在心理上无法"成年"。但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们汉文化的初衷,其间可能会有理解、传导、执行时的多重误读吧。这才是断在了根上。

    还有就是习俗和风俗等问题。一堆男女一直在一间密闭的屋子里活动,老百姓对此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教民会说他们在念经、谈体会、过组织生活,但老百姓肯定不这么认为,什么组织生活,肯定就是乱搞男女关系。天主教的七项圣事中有一项是告解,就是密室忏悔。做告解是不分男女的,一个传教士(一般是男的)在里面,男信徒可以去忏悔,女信徒也可以去。男的还好说,女的进去后,小黑屋一关,你想想看,这种事在中国传统社会能激发起人们多么丰富的联想。当时,性意识是被高度压抑的……

  • 而而的评论
    要是有机会穿越回清朝。我才不要把功夫耽误在什么四阿哥八阿哥各种阿哥身上呢。我要出国称帝师!比优比优比优……论穿越夺情与穿越致富哪个可还行?

    我们常常讲“康梁变法",其实都是被康梁二人误导了,这个变法就是戊戌维新,但康梁却自认为这是他们主持的变法。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变法中能起多大作用,能说多少话是显而易见的。康自称向皇帝写了很多上书,但其中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编的,好像光绪帝整天就去看他的上书,听他的教诲。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落海外,仍然以帝师自居,称他是皇帝的老师,这是哪儿跟哪儿啊。海外那帮人也搞不明白,只好被他蒙。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海外回来的人蒙国内的人,国内的人出去蒙海外的人。一般而言,出去蒙海外的人还比较容易一点,因为海外的人对皇帝还是很崇拜的,一听说康有为是帝师,就纷纷为他募捐,拼命送钱给他。

  • 而而的评论

    在今天我们对变法进行研究时,一定要避免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所有的变法操作者都是康梁的门徒。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康梁的实际地位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地位……

  • zhkzyth的评论

    重说中国近代史张鸣 2013-12-05 12:21:43 第三种是情妇心态 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2014-04-30 22:25:54 只要把长江这里一掐,就能断绝漕运路线,北方政权没有粮食,可能就要完蛋。但 2013-12-18 13:53:58 中国最根本的变化是要靠信息的输入,而不是枪炮, 2014-04-30 22:34:52 中国最根本的变化是要靠信息的输入,而不是枪炮,枪炮只是一个引子,要想真正让这个古老的帝国发生变化,其实还主要得靠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时的信息输入者之一就是新教。所以说,关于新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在以前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可能长期被低估了。 2013-12-18 13:59:40 本来这一地区就有很强大的商业潜力,而且有根基很深的市场网络和商业传统,所以很快就能跟外商达成一致,很多原来在澳门、珠海一带跟洋人打过交道的人也很快在上海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于是这个地方很快形成了一批买办商人,上海的广东帮逐渐形成,并在上海立足 2013-12-18 13:59:22 1850年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2014-05-01 00:56:40 燃起了戰火,廣州淪陷,葉名琛不戰、不和、不 2014-05-01 10:50:27 其实,叶名琛的行为并不是个笑话,在那个时代,叶名琛要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自己是个负责任的忠臣,他能做的最多就是这样了。他以及他所率领的军队的确抵挡不了英法联军,换谁谁也抵抗不了,只有当俘虏;当然,他可以死,但是使命没有完成,皇帝不让他死,是要他主持交涉的,所以只能当俘虏;当了俘虏他表现得很英勇,不食敌粟,自己带了几袋米到加尔各答,把这几袋米吃完后,就绝食死了 清末统治的主要问题 2014-05-01 11:13:01 在我看来,当时中国的官民矛盾一直大于贫富矛盾。因为所谓的富人在很多场合需要依赖权力致富,而官府则可以凭借权力来获取超额资源,所以官民矛盾大于贫富矛盾。 2014-05-01 11:17:52 但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之精髓不在于考据,而在于对经典的阐释,并凭借对经典的发挥创造出新的思想体系。两汉的经学、宋代的理学和明朝的心学均是以建构新的学术思想体系,并对民族、国家作出根本性指导为目的的,考据在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终极目标。 洪秀全创教史 2014-05-01 11:39:59 新教本来就是从天主教中分离出去的,有很强的可塑性 2014-05-01 11:52:12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太平军起义 2014-05-01 13:30:50 人性,在历史上很难有变化,几千年来估计都是这样。 湘淮两军——汉族士大夫的崛起 2014-05-02 01:05:17 曾国藩打了胜仗以后,咸丰皇帝本想让他当湖北巡抚,然而当时的朝廷军机大臣祁离藻说,曾国藩是在籍侍郎,一介匹夫,没有官职,匹夫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此非朝廷之福 洋务运动的开展 2014-05-05 08:54:19 士风不开,就使得当时的变法只能停留在表面。 2014-05-11 10:40:37 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尤其是男人,与欧洲在开展现代化时的工人的文化水平相比,一般都要高出很多。欧洲的农民长期是不识字的,而中国印刷术发明得早,出版业一直很发达,所以书籍传播很广。而且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很普及,所以农村的成年男子多少都曾读过一点书。一个家庭,不论家长职业是什么,一般都会送孩子去读几年书,所以中国当时的识字率很高。这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在成为工人后,显然要比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在学习新技术时更有优势。中国搞现代化,其本身条件要比很多国家好,甚至比刚开始搞现代化的欧洲国家要好。 2014-05-11 11:01:36 其实,中国的变法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次改革都没有走完它应该走的路,然后很多人就喜欢跳出来对变革进行反思,反思道路选择得正确与否,进而怀疑变革本身的正当性。 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2014-05-11 11:09:01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制度比较新,人也比较勤快,比较愿意卖力气,于是也就干得不错。但到一定时候就开始因循玩忽。 2014-05-11 11:13:43 日本的经济改革就比我们的彻底,日本政府扶持起一批大企业后就开始逐步放权,直接把企业卖给私人财团,实现彻底的民营化。今 戊戌变法 2014-05-11 11:19:44 士大夫中,那些得风气之先的人非常活跃,在国家生存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办一些报纸,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就在甲午之后出现了。此时士大夫的舆论和呼声空前高涨,既是一个自由舆论的高潮,也是一个启蒙的高潮。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 2014-05-11 11:36:46 钱穆先生曾讲过,清朝政府仍然是部落政治。 2014-05-11 11:49:14 关键是改革的具体操作确实出了一些问题。维新派人士所面临的政治结构是帝一后二元结构。 列强对于变法的态度 2014-05-11 11:52:25 其实此时的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对中国都有多重心态,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对我们就一种态度,即亡我之心不死。 民众对于变法的态度 2014-05-11 11:55:18 。和尚和寺庙在乡间存在了几百年,这本身就说明其担负着相应的社会功能,如果在摧毁之后没有其他人或组织来进行弥补,事情就很麻烦了。 民教冲突的产生 2014-05-11 12:04:55 。大户人家要请人做法事时,往往会请一对喇嘛、一对和尚、一对道士、一对尼姑,这就叫“四全”。有四对,这样才觉得气派,这些请来的宗教人士也不会因为彼此念的经不一样就起冲突,就各念各的,相安无事,非常和睦。 2014-05-11 12:05:05 但是新来的天主教却不是这样的宗教。它坚守教规,严格排他,不允许信徒信仰其他宗教,而且它的组织形式也是非常刚性的。 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2014-05-11 12:06:29 第一,天主教禁绝偶像崇拜,它绝对排斥偶像。 2014-05-11 12:06:24 第二,天主教从反偶像崇拜出发,动摇乃至否定了中国的祖先信仰。 2014-05-11 12:08:31 第三,中国民间一些习俗和地域性风俗也与天主教的主张产生了矛盾。 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2014-05-11 21:33:14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实用理性的心理,他们对外来宗教的排斥性也是不强的。 2014-05-11 21:34:31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宋以后基本就实现了三教合流,三教可以合流,多教也能合流。 东南互保 2014-05-11 22:32:02 人民的力量要想被整合和发挥出来,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机制,靠义和团这样的低效能组织是没戏的。每次农民起义能够成事,一般都是由于有地方精英的加入,比如太平天国起义;而武装群体之所以能够成事,在于这一群体中有熟练的武装人员的加入,比如明末陕北的起义,就是因为裹挟了大量劲悍的边军戍卒。农民揭竿起事必须要具备一些条件,不能不讲条件地认为他们都很厉害。 新政的成就 2014-05-11 22:54:33 。越到后来,它的吏治腐败程度其实越是在逐渐降低,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人监督,报界能监督各地自治的士绅,后来的省谘议局能够对官僚系统实行监督;一方面商业发展之后,国家整体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官府也有了相当的储备,不必再像以前那样竭泽而渔了 预备立宪 2014-05-11 23:40:34 若是放在中国,中国是不可能走军国主义道路的,这种设想基本上没戏,军人在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较为长久的统治阶层,因为中国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文人政治传统,这在其他国家里都是没有的。 废除科举 2014-05-12 00:03:12 西方的研究者,诸如何炳棣等人说,科举之废除,把士绅和朝廷联系的纽带掐断了,因为科举是底层士人上升的阶梯,现在阶梯被撤掉了,因此传统的联系也就断掉了。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就是说,朝廷把科举当成一个教育制度给废掉了,但是科举制度就其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选官制度。作为选官制度,科举没什么错,依考试选官是一个非常适当的制度创造。但是,科举错在哪里呢?错在它把教育制度绑架了,绑到最后,朝廷就误认为它是一个教育制度。当然,不仅仅是朝廷这么认为,士大夫也持这种看法,先进的士大夫都这么想。 2014-05-12 00:06:08 张一磨一直活跃于袁世凯的幕中,曾担任机要局局长,执掌要务,是袁世凯很重要的幕僚。所以,科举改变一下考核内容,还是能够取到人才的,并不是一个已经没用的制度。正因为此,我认为这种考试的方式也是有可取之处的,科举的形式可以保持,然后逐步改变其考试内容,另行兴办一整套的教育体系,让教育体系跟科举考试脱钩。教育的出口主要是面对社会,主要培养各种社会型人才。这 2014-05-12 00:08:29 废除科举的确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纷扰。但它到底是不是像西方所讲的那样,这种不稳定足以颠覆整个王朝呢?我觉得不是。废科举的确把士子上升的传统阶梯抽除了,但它并没有中断地方精英跟朝廷的联系。士大夫跟政府还有其他的沟通渠道,比如谘议局、地方自治团体等,这些都是一种沟通方式,读书人完全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入仕途。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当兵,当时在南方,读书人加入新军后的升迁机会要多很多,随便去参加一个随军开办的学堂,出来就可以升为班长、排长,这样就是军官了。当 满族亲贵收权 2014-05-12 00:13:08 他没有被外放到哪个地方去当个地方官,因此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理念。骤然之间就把这样一个大国的担子放在这样一个人的肩上,一般人是不敢接这担子的,但那个时候,载沣就敢干,然后发现权不在自己手里,于是就筹划着收权。 会党的特点 2014-05-12 00:31:09 。但是这些传说恰恰也是底层民众所需要的,民众就是需要一些神话,如果太真实了,就缺少吸引人的地方了。 袁世凯这个人 2014-05-12 12:49:31 与复辟帝制相关的,是关于共和的问题。这样一个模仿美国建立的当时最先进的制度,其实在应用到中国时,生出了很多很多的矛盾。孙中山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解决,毕竟他只是一个过渡性领袖。而纵使袁世凯是个政治强人,他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很多军阀也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陈志让讲的,原有的忠诚和服从意识丧失,属下总是发生叛乱。若是某人当了某省或地区的督军,一般都要兼任一个主力师的师长,不然就有被人架空的危险。这种模式会不断向下复制,一个师长要想控制住自己的军队,必须兼任一个主力旅的旅长,而旅长又要兼任一个主力团的团长,循次往下,否则就没戏。这 袁世凯与国民党的对峙 2014-05-12 23:48:48 康有为的新三统里面曾经说过嘛:君主专制,据乱世;君主立宪,升平世;民主共和,就是太平世了。我 白话文运动 2014-05-13 00:54:52 今天来看这个白话文运动,它其实不是很成功的。把中国语言强安在这种主谓宾、定补状的结构里,害得现在语文教学很失败。语文界的大师吕叔湘先生说,我们的母语教学真是很失败,孩子们从小学到大学,几万个小时下来,还不能很自如地掌握语言。为什么这么失败?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汉语的方式,我们实际是用英语的方式教汉语,我们强加于汉语这样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把这个语言教死了。反过来,私塾的教育方式非常有效。一些电视人对我说,他们最头疼的是“的、地、得”,总得请教语言专家怎样分辨。我说这玩意其实就是从“五四”冒出来的,以前没有。“的、地、得”跟语法结构有关,古文不讲语法,更不要提什么“的、地、得”,那你会因此而看不懂古文吗?会因此而觉得古文不美吗?古汉语的魅力不在这,汉语本身是讲究抑扬顿挫、合辙押韵的,那才是它本质的魅力。 五四运动的吊诡之处 2014-05-13 01:07:05 。新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解放,提倡个人的自由,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只要民族主义起来了,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Kindle

  • 热肠冷眼的评论
    农民不是没有力量,但这种力量需要整合,没有人来整合,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事,太平天国的历史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 热肠冷眼的评论
    实际上,当你发现占了很多小便宜时,可能你已经吃亏了。
  • YingingQ的评论
    “五口通商之后,上海的地位很快超过广州,因为他腹地很大,但是它的迅速膨胀是因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闹到江南之后,当地的士大夫都往上海跑,因为上海有租界。...... 在太平军闹起来之前,上海的商人主要是粤商,太平军闹过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了宁波人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