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从革命到共和

从革命到共和

作者:陈建华

分类:文学

ISBN:9787563390168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陈建华  文化研究  思想史  文化  民国  近代史  学术  文学 

章节目录

革命话语与文学革命 “革命”话语的转型与“话语”的革命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末 孙中山“革命”话语与东西方政治文化考辨——关于“革命”的历史化与“后设”诠释问题 民族“想象”的魔力——重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拿破仑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从《泰西新史揽要》到《泰西历史演义》 报刊杂志与政治文化 《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的批评功能 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周瘦鹃与《申报·自由谈》,1921-1926 19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与文学公共空间的转型——以文学杂志“通信”与“谈话会”栏目为例 文学、电影与都市文化 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周瘦鹃《影戏话》读解 格里菲斯与中国电影的兴起——1920年代通俗文学与电影的整合及其文化政治 殷明珠与1920年代初好莱坞明星文化 文本、文学主体与欧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的主体形成——以周瘦鹃《九华帐里》为中心 质疑理性、反讽自我——张爱玲《传奇》与奇幻小说现代性 张爱玲与塞尚——1940年代的“写实”与“超写实”主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本书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探讨晚清“革命”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而关于拿破仑一文说明其英雄传奇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到“新小说”中却被描画成“英雄末路”,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于“革命”价值的接受出现某种转折。 本书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的都市通俗文学、电影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关系,描绘文学与文化多元竞争的盛况。重点之一是针对现下学界的流行看法,强调“通俗”(即“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在大众启蒙及打造时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切入都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共和”宪政的自由与民主理念。

下载说明

1、从革命到共和是作者陈建华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困克妈的评论
    10月21日:《开卷八分钟》第30天。呵呵,满月了。《港澳档案中的辛亥革命》、《从革命到共和》、《百年孤独》四集。
  • 口腹不饥的评论
    报纸上有一个大标题,号召“掀起真正的阅读革命”。革命似乎还没有被忘记。然而应当注意,这个“阅读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动辄“刺刀见红”的政治革命,而是指日常的、和平的变革。这样具有普世意义的“革命”,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梁启超通过日本的翻译语而引进到中国的。———《从革命到共和》,陈建华
  • 糖皮橡I的评论
    当当的书也到了,陈建华 <从革命到共和 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另:之前看过他写的<革命与形式:矛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是一本很棒的文学评论。)
  • 老骆47的评论
    “郑(正秋)、周(瘦鹃)式’社会伦理‘类型与默片时代相始终,除其他原因之外,与电影的技术革新有关,当女性在银幕上发声时,与沉默忍让的伦理规范相连的闺房美学也随之消失。”——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电影的兴起》,《从革命到共和》第283页。此说很有启发性,但似也有不少反证。
  • 东海西川李红涛的评论
    #一本书引发的连锁反应# 今天研究所在杨梅岭聚会,聊天中听 @邵志择 老师说起《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一书,大为推荐。回来之后马上上网查,谁知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抖手又买了《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从革命到共和》、《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想象的城市》等六本书
  • iHazy的评论
    #我的春节书单#张大春《城邦暴力团》,邓野《民国的政治逻辑》,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村上春树《1Q84 (BOOK3)》,余言《我把时光邮寄给你》。
  • iHazy的评论
    【子读】《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思想的改变,首要是话语的改变。重塑想象力和改变批评形态是首当其冲,去掉话语霸权和树立公共空间是必要之选,勇于质疑世界和反省自我则难能可贵。而愿意为丝毫的改变而付出代价乃至不惜个人,则已缺失。我们不缺经验,缺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