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

  • 尧风舜雨

    作者:王军

    尧风舜雨,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国的营建与规划,其思想正在于达致这一理想。

    本书以中国古代典籍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揭示了其取义《尚书·尧典》的意义,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继道统而新治统”的包容性与稳定性,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呈现了其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

    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证明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渊源以及重大意义,以不朽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时髦的空话

    作者:[美]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 / [比]让•布里克蒙(Jean Bricmont)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图书

    ☆《波士顿环球报》《旧金山纪事报》年度畅销书

    ☆“索卡尔事件”核心文本

    1996年,索卡尔模仿时下流行于后现代主义学者之中的写作方式,使用大量高深的科学词语讨论社会问题写成了一篇文章,并将之发表在当时作为思想界之一流行标志的《社会文本》期刊上。后续,索卡尔自己揭露了这种故作高深但实际语焉不详的荒谬手法,随即引爆了思想界,也即“索卡尔事件”。“索卡尔事件”引发了学术界广泛而强烈的争论,其影响深远,更延伸到了普通读者处。原本苦于无法理解这种讳莫如深的写作方式的读者/学者,或者因此而对这些作者持仰慕之情的读者/学者,他们的各种评论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山呼海啸般涌来。此次事件,可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与科学派的“世纪之战”,得到了许多主流媒体的关注,本书也成为各大媒体一时无二的谈资。

    《时髦的空话》一书作为“索卡尔事件”的引爆者索卡尔本人在此次事件后的直接回应性作品,可堪这次影响深刻而持久之事件中的核心文本之一。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读者直观而全面地了解此次事件。同时,索卡尔与布里克蒙本身即是物理学、数学教授,有极强的科学专业性,他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具有其独特的科学视角和思考,能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1996年,《社会文本》(Social Text)刊登了艾伦•索卡尔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索卡尔以荒诞的笔法,模仿当代理论家,胡乱引用与科学有关却晦涩难懂的术语。这一恶作剧迅速得到广泛关注,并在学术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之后,索卡尔又与布里克蒙合作,揭露了时下广为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中存在的对科学概念的滥用情况。从雅克•拉康、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到露西•伊利格瑞和让•鲍德里亚,作者列举出一系列后现代主义者在利用科学以支持自身的论点时所犯的明显错误。《时髦的空话》一书逻辑严密又不失诙谐幽默,对“科学理论仅仅是一种叙事或社会建构”的观点加以充分驳斥,探索了科学在描述生存条件时的能力与限度。

    ◎名人推荐

    现代科学是人类杰出的成就和文化瑰宝,我们应当对其报以充分的尊重并审慎地介入其中。索卡尔和布里克蒙向我们表明,人们是多么轻易地便忽略了这些自明之理,而其后果又会对知性生活和人类事务造成多么巨大的伤害。同时,他们还针对实证研究中的许多基本议题提出了深思熟虑且极具建设性的批判分析。这是一项恰逢其时且意义巨大的贡献。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在《时髦的空话》中,索卡尔与布里克蒙向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任何一个拥有理性能力的人都会认为,索卡尔的恶作剧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也是完全正当的。一部佳作。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作者

    ◎媒体推荐

    索卡尔与布里克蒙的这本书应该对之后至少一代的学生产生影响。虽然他们两位在书中关注的重点是十余位法国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曲解与滥用,但这本书仍然提出了一个更为重大的主题——在当代文化中,科学那令人忧虑的地位以及对科学理性的理解。

    ——托马斯•内格尔,《新共和》周刊(Thomas Nagel,The New Republic)

    一次对真相的大胆揭露……两位作者的热情以及他们作品的严谨准确带给读者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做研究是有趣的

    作者:刀熊

    如何入手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做研究是有趣的工作?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文献、做文献笔记、训练学术思维?如何看懂一篇实证研究?如何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如何合理地使用理论?国际期刊投稿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参加国际会议和做学术报告?在美国读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教学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本书所探讨的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设计研究等话题既适合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阅读,也适合于对世界和人类充满普遍好奇心、对社会科学拥有广泛兴趣的读者。书中展现了社科学者的日常、智识思考的乐趣、自我进阶的思索,非科研类读者将能通过了解社科研究的思路来升级个人思考世界的方法。

  • 艺术史导论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 [德]海因里希·迪利 / [德]沃尔夫冈·肯普

    这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其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

    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顶 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关于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等章节,关于性别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较大修订。可以说,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诸多权威的艺术史推荐书单。

    我国目前有诸多艺术史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艺术史专业学生与跨专业学者,此书可作为一本常备的方法论手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艺术史学科全貌。

  •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作者:[法]皮埃尔·克拉斯特

    ★ 比肩《忧郁的热带》,击败时间的民族志书写

    ★ 作者师从法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翻译本书英文版并作序推荐

    我相信,你简直无法不爱上这本书。

    作者写作时的慎重与耐心,观察之犀利,其中的幽默,思维之严谨与书中的悲悯——这些 品质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这部重要又令人难忘的著作。这是一个人经历的真实故事,提出的都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类学家是如何得知信息的,两种文化之间会进行什么样的交易,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守秘密?

    在为我们刻画这个未知的文明时,克拉斯特的写作带着优秀小说家的狡黠。他对细节的关注一丝不苟、无比精确;而他那种将自己的思想融汇为胆大又自洽的论点的能力往往令人称奇。他是那种极为少见的、毫不犹豫就采取第一人称写作的学者,而最终的成果不仅仅是一幅他所研究的民族的肖像,也是一幅他本人的自画像。

    —— 保罗·奥斯特

    --------------------------------------

    与南美丛林中最后的食人部落一同生活,见证出生、成年、婚配、死亡、节日、祭祀……

    浸入瓜亚基人的生活与头脑,真挚发问:

    人类能不能放弃追求一切,告别惶惶不可终日,

    拒绝屈服权力,也拒绝过度生产,更从容、自由、坚定地生活,摆脱外部世界的束缚?

    --------------------------------------

    瓜亚基人,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一道,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生活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安置”……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

    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对他们在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书写。

    在书中,克拉斯特直面瓜亚基人的残忍、习俗之状况,以及他们缓慢的衰亡。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志书写,情感充溢全篇:克拉斯特于瓜亚基人一同经历了生育、成年、死亡与逃亡;它也是一种客观的民族志,摈弃了一切道德偏见:面对瓜亚基人的吃人风俗,卡拉斯特并没有止步于猎奇与惊叹,而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面对这部作品,感叹道:“这本奇妙的著作标志了一种新型民族学的开端:它富于感性、积极于行动,又充满政治性;它是‘种族大屠杀’一词彻底的对立面。”

  • 慢教授

    作者:[加]玛吉·伯格(Maggie Berg) / [加]芭芭拉·西伯(Barbara K.Seeber)

    邓小南、李连江、应星、项飙一致推荐!

    ☆ ☆ ☆ ☆ ☆ ☆ ☆ ☆ ☆ ☆ ☆ ☆ ☆ ☆ ☆ ☆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校园的时钟滴答作响,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效率能再高些,成果能再多些,却全然不考虑这些考核会如何破坏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在《慢教授》一书中,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慢原则”,用“慢”来修复人文学科的生态。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从教学、科研到同事相处,依次展开,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在提升教学、科研和学院生态的同时,又能减缓个体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学界朋友,在你们觉得快得停不下脚步时,不妨试着翻开这本《慢教授》。

    ☆ ☆ ☆ ☆ ☆ ☆ ☆ ☆ ☆ ☆ ☆ ☆ ☆ ☆ ☆ ☆

    在一个推崇效率的时代中,《慢教授》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该书就其本质而言是理想主义的。书中讨论在大学“公司化”的取向下,追求思想智识的师生如何面对今日的挑战与焦虑。作者强调学人在制度语境内的行动力,娓娓道来的是校园内习见的日常,尝试疏解的是抉择的困惑与纠结,呈现的不是答案而是贴切的建议。所谓“慢”与“宽”相关联,关系到我们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重新理解与感知。自主地“慢下来”,让学术过程更从容、回旋天地更舒缓,通过情感的融通和智识的韧性,激活学人交流对话与深度思考的能动力。

    ——邓小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 ☆ ☆ ☆ ☆ ☆ ☆ ☆ ☆ ☆ ☆ ☆ ☆ ☆ ☆ ☆

    田雷教授翻译《慢教授》,固然因为与作者会心不远,更多因为他自爱与博爱。自爱助他超脱,在考核杠杠重压下谋定了生存,就踏实耐心地培养发扬才能,不在虚荣鞭子驱赶下荒废生命。博爱令他度人,不忍见谋定生存的同仁匆忙依旧,费心费力分享他了然于胸的智慧。

    ——李连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不发布,就出局》作者

    ☆ ☆ ☆ ☆ ☆ ☆ ☆ ☆ ☆ ☆ ☆ ☆ ☆ ☆ ☆ ☆

    在国内学界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所谓“学科建设”中,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读一读《慢教授》这样的著作了。两位作者给我们清晰地还原和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学术终究是比慢而非比快的。急促、焦躁与跟风不仅会毁了教授,也会毁了学科,最后只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新父”们在学术舞台上自鸣得意的拙劣表演,而且各领风骚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促。只有慢才是真正“以科学作为天职”的学人的守身之道!

    ——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

    ☆ ☆ ☆ ☆ ☆ ☆ ☆ ☆ ☆ ☆ ☆ ☆ ☆ ☆ ☆ ☆

    一个人走进博物馆,对讲解员的述说很不耐烦,而不断问这些展品值多少钱。只有钱数让他对艺术品产生有意义的感知。不要嘲笑这个人的无知。这正是大学教授们对待同事的研究、甚至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方式。研究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脑子里想的只是发表了多少、在哪里发表、这些发表在职称和奖金上如何兑现。强调早出、快出、多出成果,不是让学者多做贡献,而是相反,是让学者避免深度分析、避免干预历史、影响现实。无法控制自己时间的人,最容易被控制。慢下来,不仅是降速,而且可能带来根本的转向。对少数以快为乐的人,《慢教授》可以是一个及时的惊醒;更少数的已经在“慢性抵制”的学者,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取力量;对大部分在快和慢之间挣扎的学者,这本书也许能够为你开出一片新天地。

    ——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 中国文学史新讲

    作者:王国璎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 学者、国学世家的传承者王国璎延续数代学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用细腻亲和的笔调,重新讲述中国文学悠长跌宕的“一生”。从先秦的神话传说,一路走过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丰沛的情感与思想跨越3000年岁月,在当代与我们重逢,并激发着血脉深处的共鸣。 这部文学史重视体悟文学之美,而且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叙述路线——它不是单纯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的流变为叙述线索,兼顾中西比较、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作品精读与时代风潮。整部文学史如同一部宏大乐章,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声部”时而独自奏响,时而震撼地合奏,时而彼此影响、应答。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现在眼前,其壮美与丰饶则将久久震荡心魂。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部面向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它重视体悟,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感染力,像讲故事一样将中国文学的“一生”娓娓道来,帮你重新发现文学之美。 2、作者王国璎家学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历史语言学家,曾师从傅斯年、汤用彤,与台静农、许世瑛等国学大师长期共事。王国璎深得其父言传身教,堪称数代中国学人知识的传人。她不仅有扎实的文献功夫,还有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新观点的广泛理解、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与精当品评。 3、王国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名校,与学者袁行霈、叶嘉莹合作开课。她以半生所学打造这部《中国文学史新讲》,获得了诸多认可,被台湾辅仁大学等名校推荐阅读。 4、采用新的叙述路线,使文学的体系更为明晰完整。这部书的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 5、对当代人来说,这部书会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你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6、装帧精美,适合收藏。封面取自北宋画家许道宁《秋江渔艇图》,三卷可连成连绵的山水,意境高远。

  • The Chicago Guide to Your Academic Career

    作者:Goldsmith, John A./

    With a perpetually tight job market, the road to an academic career can be a rocky and frustrating one. There are lots of questions, and this book attempts to provide good, frank answers to them. The three authors, with more than 75 years of combined academic experience, talk openly about what is good and what's not so good about academic life. The book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finding a mentor, avoiding the pitfalls when writing a dissertation and negotiating job listings.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tough issues such as departmental politics, dual-career marriages and sexual harassment. There are also short essays that offer advice on financing graduate education, publishing your first book and leaving academia for the corporate world.
  • 文思泉涌

    作者:保罗·J·席尔瓦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需要写作。然而,写作让许多人感到头痛。拖延症,是学术圈的流行病,是学术生涯中的顽症…… 心理学家席尔瓦的这本小册子,实用、励志而轻松。它告诉你写作不需要太多的天赋或特殊才能,而是需要策略、方法和行动。熟读此书,你不用熬夜,也能成为文思泉涌的学术牛人,既不耽误享受生活,又能获得高效率写作带来的成就感,走向学术生涯的高峰。
  • 变态心理学派别

    作者:朱光潜

    向来传统心理学者只以健全的成人为研究的对象,而对于成人的心理又只注意到意识生活一部分。近代心理学的最大成就在把这种窄小范围大加扩充。 扩充的方向有二:一是离“心”的,一是向“心”的。因有离“心”的扩充,心理学现已把动物和婴儿都包在研究范围之内。 从前惟我独尊的成人心理学固然退处于附庸之列,而意识生活也被视为无关紧要了。这种运动的先驱者要推美国发生派心理学者和行为派心理学者。行为派主将华德生甚至于把整个的“心”完全割去,专讲刺激反应,因为刺激反应是动物界的普遍现象,可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的。心理学在现在还是一种意见纷歧,莫衷一是的学科。各派学者都很有理由攻击他人的主张,可都没有理由掩护自己的缺点。以“专家”自傲或自欺的学者,往往明于一家之说而昧于他家之说。《变态心理学派别》是以不偏 不倚的态度来展开论述的。
  • 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

    作者:P.J.费贝尔曼

    不论你的研究生教育、智力和技术才能如何,你的科研职业还不能令人放心。永久性的职位是不多的,而正规的研究生教育很少讲科学生存技巧,这方面好的咨询师又很难找到。这本独特的书讲解了你达到一个完善的长期研究生涯之前,所要面对的事情。本书集中在重要的生存技巧上,提出了把你自己打造成一名科学家的理性方法。它就这样一些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忠告:选择论文或博士后导师;在科研实验室、政府实验室和工业研究所之间挑选研究职位;为聘用面试做准备;确定研究项目,等等。此书帮助你做效果很好的口头报告,使人对你的刊物论文发生兴趣,使你申请经费获得成功。每一位站在科学职业门槛上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 Crafting Your Research Future

    作者:Charles Ling,Qiang Y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researcher or a scientist? For young people, including graduate students and junior faculty members in universities, how can they identify good ideas for research? How do they conduct solid research to verify and realize their new ideas? How can they formulate their ideas and research results into high-quality articles, and publish them in highly competitiv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What are effective ways to supervise graduate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establish themselves quickly in their research careers? In this book, Ling and Yang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n a step-by-step manner with specific and concrete examples from their first-hand research experience.
  • 太炎先生尚书说

    作者:章太炎 讲,诸祖耿 整理

    章太炎精研《尚书》,老而弥笃,亲为弟子讲授。诸祖耿作为章氏弟子,有闻必录,并将太炎的有关文章观点散入其中,可以集中反映章氏的《尚书》之学。全书分四个部分:尚书故言、尚书略说、书序、尚书二十九篇全文讲义。书后有四个附录。本书价值极高,为研治《尚书》者所必备。
  • 古籍整理释例

    作者:许逸民

    本书收录许逸民先生近十年来,为古籍整理工作所撰写的多篇文章。全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对"古籍"概念厘定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操作规范上的说明,同时,更有对古籍数字化等新问题的回应。经由此书,读者可以获得对古籍整理工作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与一般古籍整理著作相比,本书最大的优长,在于提供一个明确、具体、可供参考的操作指南。本书中关于"二十四史"修订工程的数篇文章,经过数年修订的实践,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可以视为这一工程新成果的一部分。因此,本书的出版,可以视作修订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问世的先声。 许逸民先生长期致力于古籍整理工作,书中所提示的操作指导,是作者长期工作摸索的结果,也代表着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领域耕耘多年所形成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古籍整理工作,或者编辑工作而言,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中国学术通义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学术通义(新校本)(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欲考较-国家-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非停滞不前,则迷惑失途。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销而云散。 中国文化传统,绵亘数千年,乃由吾中华民族所独自创建,自有其独特性之存在。印就中国社会风俗言,虽数千年来历时递变,然亦有其前后相承,一贯不断之独特性。郎以当前可目睹者言,全球社会,各地风俗,可谓无一相似。风俗然,学术亦然。中国学术,显亦有其独特性。苟不然,此社会风俗之独特性,又由何来。惟风俗易晓,学术难明。其间分别,如是而已。中国与外族文化之接触,最先为印度佛教之东来。佛教虽为二不教,而其所内涵之学术意义亦特丰。佛教之中国化,则胥由中国学术传统中所赋有之独特性之功。南北朝、隋、唐高僧,多兼通内外学,遂使中国学术逐渐渗入于佛教信仰中,而佛教之在中国,乃亦随之而变。
  • 书法

    作者:邱振中

    中国书法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欣赏、学习书法是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书法7个问题:一份关于书法的知识、观念和深入途径的备忘录》对书法进行新锐而深刻的解说,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书法的魅力和当代进展介绍给读书界。这些进展揭示了书法从未被人窥知的一面,以及书法对于整个艺术、文化、哲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作者高屋建瓴的阐述,使得《书法7个问题:一份关于书法的知识、观念和深入途径的备忘录》既是一本专门的书法学习教材,更是一部书法艺术的研究论著。 《书法7个问题:一份关于书法的知识、观念和深入途径的备忘录》生动、睿智,往往从不经意处提出有意味的问题,从人们熟悉的作品中引发新颖的思考,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引导读者深入书法艺术最前沿的话题。书中配有数百幅相关插图,特别是大量古典名作的配图,使读者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全面感受古代杰作的魅力。与《中国书法:167个练习》配套使用,将理论学习与技法训练相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章太炎学术史论集

    作者:章炳麟著,傅傑 编校

    《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内容简介:章太炎先生一生作过多次国学演讲,也有不止一种的记录稿行世,其中以其晚年在苏州国学讲习会的讲录最为系统。这部讲录包括了《尚书》、《说文》等专书研究的内容,十分深入,关于国学的主要方面都涉及到了。这部讲演稿由当时在讲习会任讲师的王乘六、诸祖耿先生记录,孙世扬先生校订。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学作为内部资料翻印时,又由吴永坤、程千帆先生重校。
  • 汉学书评

    作者:杨联陞

    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显示了先生学问之博雅。这些书评篇篇皆有深度,或纠正原著中的重要讹误,或澄清困惑学界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诸多独到卓见。本书所收英文书评多为首次翻译出版。
  • 刘盼遂文集

    作者:刘盼遂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

    作者:唐长孺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之一,编选20世纪出版的、对当时史学发展或对其后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即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者。 本书共由《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第二部分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