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

  •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美)杰拉西

    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科学界,一个在局外人看来洁白无暇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分子生物学教授康托,这是一位自信的科学家,据他自己认为,“只有少数科学家既诚实又富有原创精神”,而他自认他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他在某个凌晨灵光乍现,冒出一个将要赢得诺贝尔奖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就是“非常谦虚地说,是一个天才的想法”。他为此而构思了一个实验。但恰恰是这个实验给他日后的研究生涯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烦恼……
  • 论天人之际

    作者:余英时

    《论天人之际》主要在探讨中国思想的一个主要特色,大致以“天”代表超越世界,以“人”代表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轴心突破”以前已存在,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因“突破”而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是余英时先生自称为“收官之作”的重要作品。
  •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作者:陈世骧 著,张晖 编

    中国的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一个抒情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传统。陈世骧率先提出的“抒情传统”论,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本书是陈世骧相关论著的翻译、结集,首次完整地呈现了抒情传统论的全貌,将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 席勒经典美学文论(注释本)

    作者:(德) 席勒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首先是一位剧作家,早期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和晚期作品《华伦斯坦》都是德国戏剧作品中的经典;其次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和叙事谣曲一直被人们传诵,《欢乐颂》更因贝多芬将之作为《第九交响乐》的合唱词而享誉 世界。同时也是一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自成一体,影响深远;美学著作则是美学领域的经典。 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席勒和歌德的友谊。从1795年到1805年,席勒和歌德结成友谊同 盟,由此创造了德国的古典文学,将德国文学推向高峰。
  • 新编中国哲学史

    作者: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一册主要介绍古代中国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学说。第二册主要介绍汉代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佛教哲学。第三册上下主要介绍唐末思想之趋势与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乾嘉学风与戴震的思想。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该书于20世纪80年代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与唐君毅、牟宗三齐名,被誉为“香港人文三老”。该书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
  • 涅槃与再生

    作者:乐黛云

    《涅槃与再生:在多元重构中复兴》为乐黛云先生21世纪以来学术论文的自选集,取名“涅槃与再生”,既对自己60余年的学术生涯作一总结,同时亦蕴含着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多元文明的交汇与震荡中走出过去的思想樊笼,从而在继承先民丰厚遗产的基础上创建新世纪所要求的新人文精神,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复兴所寄予的美好祈愿。 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国人所面对的多元文明的冲突与共存,探讨在美国梦、欧洲梦与中国梦必然发生碰撞的情势下所应持有的态度与策略,从而为自身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开放性的时间经验与历史经验。第二部分是著者对在当下世界日益产生深广影响的建构性后现代思潮与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认为只有承认和尊重差别,并由此达成多元文明的共生共存,才是未来人类世界的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反思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学说所包含的民族智慧与特性,认为若能将这一有益的思想资源发扬光大,便可为当今世界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不应以所谓东方中心论对抗西方中心论。第四部分回顾一百余年来法国、美国等主要学术流派的演变与递嬗,认为中国学人近年在这一学科已崭露头角,并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
  • 心理学称霸世界战争篇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中,为了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特征,勒庞援用了集体行为的三大基本准则:非理性和集体冲动强于理性和个人冲动;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情绪推动,而并不是按照理性计算。同时,勒庞还认为,各种潜在性格构成了心理,稳定不变的人格仅仅源于稳定不变的环境,在不同环境的压力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潜在性格特征都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当然,仅凭环境因素这一点,还不能将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心理转型合理解释。同样重要的还有“心理感染”因素。心理感染是“个人依照周围众人的意志行事”,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就此产生。
  • 长安学术(第六辑)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安学术》(第六辑)分为四个部分:学科总论、台港澳文学研究、东南亚华文研究、北美及欧洲华文研究。 在学科总论部分,各位专家学者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内涵、外延做了自己的理解与界定,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启示性意义,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在台港澳文学研究部分,学者们高度关注今日台湾创作,同时也有对较早文本的重新阐释。 在东南亚华文研究部分,既有对马华文学教学电子化的深入探讨,也有对马华文学的整体观照,特别是从微观角度对黄锦树的散文,庄杰森的诗歌进行解读,深入而具体。 在北美及欧洲华文部分,专家们更进一步深入了前后几代众多作家的文本,在微观视野里做深入的分析研究。如张爱玲、严歌苓、黄玉雪、汤婷婷、陈河、哈金等,可谓对北美华文文学所做的整体性观照。 梁启超在赴欧美考察时得遇王老吉凉茶,感慨不已,特在《新大陆游记》中大书一笔。自然,有华侨的地方就会孕育出华文文学。历史上对华文文学的研究从港澳台等特殊地区文学创作开始,目前主要阵地还包括东南亚华文文学和欧美华文文学。华文文学的创作既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汉文化,同时也是在异乡(与祖国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的深思与表达,既有作者当时当地的情怀也有对祖国大陆或文化传统的回想。因此对华文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文学理论,其本身也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史料。 《长安学术》(第六辑)是一本华文文学研究专刊,不仅论述、梳理了三十余年来世界各地华文文学发展,更加注重对当代华文文学及研究成果的介绍,特别是一些文章以某一特定作家为媒介,如白先勇、张爱玲、王鼎钧、黄锦树、严歌苓、汤婷婷、哈金等,深入挖掘,层层剖析,可使爱好华文文学的读者大快朵颐。
  • 九品中正制研究

    作者:张旭华

  • 论项羽

    作者:张大可

    本书由新创《项羽本纪疏证》与相关已刊的几篇论文合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其一,《项羽本纪疏证》,对研究项羽的原始资料《项羽本纪》所做的解读,这是新创《史记疏证》的一篇。《史记疏证》工程是全新的一种古籍整理方式,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借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羽研究,率先推出《项羽本纪疏证》,向广大读者征询意见,也为项羽研究爱好者提供资料参考。 其二,《论项羽》包括了三篇论文。其中《论项羽》与《楚汉相争》两篇论文是作者对楚亡汉兴历史深层原因的探索,也是出版本书的主题,故以《论项羽》为本书的书题。另一篇论文,是对项羽南驰乌江的考察报告,也是项羽专题研究这场学术论争的见证,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 长安学术(第七辑)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辑主要收录文学人类学领域的论文。这些论文运用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文学史、民俗史、考古学等方面的若干问题。
  • 人间词话门外谈

    作者:杨成凯

    《人间词话门外谈》,杨成凯著,本书是对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探讨与讲评。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人间词话》《人间词话补编》《人间词话附录》,第一部分为《词话》本体部分64则讲评;补编和附录两部分是作者旧稿所作。皆是对《词话》一书的探讨与讲评。
  • 围棋入门

    作者:翟燕生,徐莹 编著

    《围棋入门(修订版)》由北京棋院资深著名围棋教练翟燕生和他的学生全国女子围棋个人赛冠军和世界女子围棋赛冠军徐莹合著,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翟老师曾培养出张文东九段、徐莹五段、少年世界亚军陈耀烨九段等职业棋手及一大批业余五六段围棋高手。《围棋入门(修订版)》第1版经26次印刷,印数高达69.6 万册,曾荣获“金盾版优秀畅销书奖”。本次修订使《围棋入门(修订版)》内容更加科学、系统、完善。《围棋入门(修订版)》是围棋爱好者自学成才的良师益友,是围棋初级教学的好教材。
  •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作者:[日]内藤湖南

    本书为论文及文章集成,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
  • 中国青铜时代

    作者:张光直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作者:孙立群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从读书生活、住与行、衣与食、聚会结社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组成结构及其分化,阐述了古代士人与仕途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了中国古代士人自身存在的弱点及为我国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 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作者:钱穆

    本书集钱穆先生几十年来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所选文章既有根据钱穆先生20世纪50-60年代在新亚书院讲课记录而成的文章,也有钱穆先生发表在港台学术杂志上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及其出发点,以及钱穆先生对古人阅读《论语》之评点和他本人对《论语》的认识过程。
  • 风流去

    作者:鲍鹏山

    “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三种,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最深也最好的文章,2006年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和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决非当今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夸议论的套路,鲍鹏山受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文章“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他做的,不是枯燥的无聊的无趣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情,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