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

  • 中国文学史(全2册)

    作者:台静农

    中国文学史(套装共2册),ISBN:9787532564552,作者:台静农 著
  • 迷楼

    作者:(美)宇文所安

    “迷楼” 原指隋炀帝在七世纪初建造的一座供其恣意享乐的宫殿,其本义就是“让人迷失的宫殿”,无论是谁,只要进入迷楼,就会迷而忘返。本书模仿迷楼的架构,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探讨,由此论述中西诗歌中的爱欲问题。 作为一种比较诗学,本书不拘限于欧洲传统中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是突破常规,将经典的与陌生的、古代的与当代的作品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奇妙的指涉关联。本书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提出了什么观念结构,而在于这些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以及当我们放慢脚步沉思这些诗作时感到的快乐。
  • 唐代科举与文学

    作者:傅璇琮

    《唐代科举与文学(文学类)》把唐代的科举与唐代的文学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课题,是想尝试运用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试图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或沟通,掇拾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做综合的考察,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以作为文化整体研究的素材和前姿。
  • 西方文论讲稿续编

    作者:赵一凡

    本书封面为红色,专门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左翼思想家。分为两编:“西马英雄传”主讲西马五大思想家:卢卡奇、葛兰西、本雅明、阿多诺、阿尔都塞,并描绘西马在英国和美国的一系列当代群像;“后学面面观”则论及引领时下潮流的批判学者,从欧洲巨子福柯、哈贝马斯、布迪厄,到美国学界领袖萨义德与詹姆逊。 本书作者的前一部书《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封面为蓝色,评述现象学、阐释学和结构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两部书彼此交织,绘出欧美思想百年变迁的宏大学术地图。
  • 异域之眼

    作者:兴膳宏

    本书收录日本中国学家兴膳宏教授的十八篇论文,涉及从潘岳、郭璞、庾信到卢照邻、皎然,以至欧阳修等著名的中古时代的文人学者,也涉及《真诰》、《文选》、《诗品》、《金楼子》、《翰林学士集》、《隋书·经籍志》、《文镜秘府论》等重要的中古时代典籍,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论述。这些论文,特别是其中有关文学与宗教的论文,一方面可以说代表了最近几十年来日本中国学界在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研究上的一点进展、一种方向,另一方面也恰好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不足。
  • 怎样做理论

    作者:(德)沃尔夫冈·伊瑟尔

    文学理论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艰涩和深奥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因此,著名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写下了这本举重若轻的导读,简洁流畅地解释了文学理论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理论流派的原因;对部分影响很大的流派进行了阐释,包括现象学理论、阐释学理论、格式塔理论、读者接受理论、符号学理论、心理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文学人类学理论、艺术经验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勾勒出每一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梳理了该流派的产生与发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译者前言 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导论 为什么需要理论? 硬理论和软理论 理论模式 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话语 第二章 现象学理论:英伽登 分层次的作品结构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实例 第三章 阐释学理论:伽达默尔 理解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实例 第四章 格式塔理论:贡布里希 图式与矫正 实例 第五章接受理论:伊瑟尔 对批评现状的反应 文本/情境、文本/读者之间的交叉 第六章符号学理论:艾柯 图像符号 审美的个人言语 实例 第七章精神分析理论:艾伦茨威格 创作过程 实例 补编——“镜像”:拉康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威廉斯 反映论 生产论 实例 第九章 解构主义:米勒 解构主义的运作 解构主义应用实例 第十章 人类学理论:冈斯 生成人类学的基本原理 人类学文学观 第十一章 杜威的《艺术即经验》 宙美经验 循环性 实例 第十二章 肖沃特的“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诗学” 作为读者的女性 作为作家的女性 修改和增添 第十三章 理论视角 知识图景 理论的构造 理论的多样性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十四章 后记——后殖民话语:赛义德 话语的基本特征 后殖民话语的策略 作为帝国话语的小说 抵抗的模式 后殖民话语的秩序 术语表 附录1 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 附录2 埃德蒙德·斯宾塞:《牧人月历:二月》 附录3 T.S.艾略特:《荒原》“火的训诫” 索引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

    作者:戴燕

    2008年秋天起,《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作者在复旦大学用了一个学期,给中文系的研究生开一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专题的课。《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就是这门课的讲义汇编。通过阅读近代以来的这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可以帮助同学比较快地 接触到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它的历史以及与这种历史形成有关的思想文化背景、它曾经关注过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用的方法,等等。
  • 钱锺书英文文集

    作者:钱锺书

    虽然有个别篇目仍然缺漏,而且校对不精,但这毕竟是第一本集中地收录了钱锺书先生英文作品的书,其价值不容小觑。文章24篇,其中包括钱锺书先生在牛津大学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以及曾刊于《天下月刊》、《中国评论家》、《书林季刊》等英文杂志上的书评、随笔等。内容涉及东西方的古典文史。有人认为钱锺书先生是近代以来写英文写得最漂亮的中国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比较一下,看看辜鸿铭、林语堂、吴经熊、陈世骧、夏志清这些同样以英文文笔著称的作家跟钱锺书比起来,到底谁的文笔更地道些。在我看来,单论含蓄的嘲讽这方面,钱锺书先生的英文堪称独步。
  •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

    作者:谢泳

    本书是由作者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一课所用的讲义稿整理而成的。 在书中,作者提示了史料与研究之间的种种关系,叙述平实,不卖关子。分别讲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念、范围、类型、成型的与不成型的现代文学史料及掌故之学,并针对搜集史料的所应具有的意识和应掌握的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在阐述现代文学史料的整体观中,尤其强调开放兼容的史料研究态度;而对史料研究与使用的具体指导,则体现在作者就扩展史料的先行规则、基本方向,以及应用史料的规范所作的系统阐述之上。 作者提出,不论研究对象有什么变化,养成史料先行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作者努力把自己研究的感想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给出具体的史料类型和可能存在的寻找方法,又力图诱导出可能存在的史料方向和学术灵感,后一点尤其重要。
  • 浦安迪自选集

    作者:浦安迪

    《浦安迪自选集》是作者的自选文集,收录了其有关中国早期思想与经典、明清小说、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等的研究文章24篇,展现了其一以贯之的中西比较的理论维度和阔大的视野,比较全面地反映他多面的研究领域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通全的理解。
  • 鲁迅与终末论

    作者:[日] 伊藤虎丸

    对留日时代“初期鲁迅”的阐释和对《狂人日记》的解读,作为“伊藤鲁迅”的本体论,具有一个出色的学术模型所具有的优点。作者对“竹内鲁迅”框架的继承与突破,把鲁迅放在明治三十年代背景下的问题提起,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微宏兼备的阐释,对《狂人日记》的处理,均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道人之所未道,体现着学术的继承性、独创性、开放性和可能性——在作者看来,“鲁迅研究”非但不是一个过去的课题,而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课题。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作者: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ISBN:9787539926711,作者:周作人
  • 十四朝文学要略

    作者:刘永济

    十四朝文学要略》(上古至隋)是刘永济先生1928年在沈阳东北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的讲义,因编至隋代而罢手,固用此名。然卷首叙论乃当初编写时为全书而设,并非专指十四朝。凡行文中遇有疑难或需解释之处,皆以小字详加注明,征引赅博。是一部体例、结构和见地均有特色的中国上中古文学史专著。
  • 门外谈红

    作者:黄裳

    黄裳自幼爱读《红楼梦》,也一直在努力收集《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和谈“红楼”的著作,久而弥笃。这本小书就是黄裳读《红楼夢》的心得,从语言风格到版本考证,从曹雪芹的头像到林黛玉的眉眼,于雅丽、工致的辞藻间,展现了“红楼”之魅。 目錄 前记 《红楼梦》的语言及风格 《红楼梦》杂谈 读《红 楼梦》札记 周汝昌《献芹集》序 春夜随笔 “新”“旧”“红学家” ——春夜随笔之二 关于“自叙说” ——春夜随笔之三 麦克风之类 ——春夜随笔之四 冬日随笔 一夜北风紧 论焦大 话说乌进孝 林姑娘的眉眼 林黛玉的“遗产”承受 荔枝与《红楼梦》 《红楼梦》与电视剧 《红楼梦》到底是谁写的? 文采风流第一人 闻高鹗被解脱有感 曹雪芹的头像 “曹雪芹画像”新说
  • 如何现代,怎样文学

    作者:王德威

    本書增訂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論〈西方理論視野下的現代中文小説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歷史文化的建構發生空前裂變。因應這一「千年未有」的變局,「如何現代」成為學者文人念茲在茲的課題。而「怎樣文學」往往被視為通往現代的主要門徑之一。現代與文學間複雜的對話關係,大自國家神話與意識形態圖騰的形成,小至文類秩序與象徵體系的搬演,在在可見端倪。時序到了另一個世紀初,由文學所銘刻、體現的各種現代及後現代經驗,依然值得我們另眼相看。 本書以小說為重點,探討現代及後現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清末以降,小說成為文學現代化最重要的表徵,不僅形式實驗推陳出新,更憑敘事虛構見證或介入公私領域的蛻變。藉著研讀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本書所集結的21篇論文,觸及了下列議題: .「被壓抑的」現代性 .小說與政治、意識形態的辯證 .文學的現代「性」之路 .歷史的空間想像 .流派、典律及典範間的互動關係 .小說創作與文化生產 所徵引的作品則包括清末的《品花寶鑑》、《三俠五義》以迄當代的《秧歌》、《赤地之戀》、《長恨歌》、《豐乳肥臀》、《饑餓的女兒》、《狂城亂馬》等。
  • 何枝可依

    作者:李零

    《何枝可依》内容简介:韩非子讲过一个故事: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庄稼汉,别提多傻。他家地里有棵树,给他带来好运。有只倒霉的兔子,眼神不好,一头撞死在树上,让他想入非非(他算了一下,兔肉总比粮食值钱)。从此,他把手中那件叫“耒”的吃饭家伙扔了,天天蹲树下等兔子,就像《敖包相会》唱的那样,耐心等待,眼巴巴等兔子来,等它们前来送死(《韩非子·五蠹》)。 战国那阵儿,大家尽拿宋人打镲,逮谁犯傻,就说谁是宋人。他的事,据说在宋国都被人耻笑,可见是个超级死心眼儿。过去,我也纳闷儿,天下傻子多,怎么全在宋国?我猜,当时的聪明人之所以糟改宋人,只因宋国是古国,特讲老礼儿,打商代传下的老礼儿,太古板。 兔子会撞在树上吗?我一直不信。 然而,有一天,我终于信了。 1981年10月7日-12月10日,我参加过一次考古发掘(作为研究生的毕业实习),地点在陕西宝鸡县西高泉村。那里真的有泉水,泉水挨家挨户流,夜深人静,哗哗作响。
  • 追忆

    作者:(美)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焦虑;更体现了 “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 有文化的文学课

    作者:龚鹏程

    北大名师,台湾才子用其敏锐的才思和超人的智慧,引领我们走出惯有思维、 僵化意识,带我们看见不一样的文学; 作者摒弃以往文学史鉴赏文学作品、探究作者生平的叙述模式,颠覆以西方文学 框架阐释中国文学的观念,力图恢复和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文学解读。 作者用博学、审问、慎思来扭转一直以来对文学庸俗、刻板的认识,纠正了一些 流传已久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作者以幽默活泼语言,深入洞察的真知灼见,常常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如 悠悠冬日里的一声惊雷,分外分明、惊人。
  •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

    作者:王德威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写实主义。 本书对1930年代写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家茅盾、老舍和沈从文做出了精辟研究。 茅盾和革命,对一代革命者的献身和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有着深刻体验; 老合从庶民生活里看出传统和现代价值的剧烈交错; 沈从文则刻意借着城邦与乡村的对比投射乌托邦式的心灵图景。
  • 波伏瓦与双性气质

    作者:(英)玛丽亚姆・弗雷泽

    本书在近来后结构主义和同性恋争论的语境下,提供了一个关于身份和主观性的新概念。作者指出,分析、甚至“解构”身份和自我的各种努力仍然有赖于西方关于身份的一些核心技术,如个性、有界性、自主、自我实现和叙述等等。正是通过对自我的各种创作方式和被归于波伏瓦的性别气质的探讨,本书的分析才具有了超出波伏瓦个体的普遍意义。本书对所有关心自我、身份、性别气质和欲望问题的人来说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而对当代女权主义理论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将主要采用德勒兹(Deleuze)对福柯的分析(1988年)。德勒兹声称,福柯的著作改变了“思考的含义”(德勒兹,1988年,p120);福柯则宣称,“本世纪将被认为是德勒兹的”(福柯,1977年,p165),这进一步加强了这两位思想之间概念上的联系。罗西·布雷多蒂(Rosi Braidotti)指出:“哲学因福柯—德勒兹的联系而成为创造性、积极性和批判性的工作”(布雷多蒂,1991年,p67),如果不联系德勒兹,福柯的著作就绝对是不完整的,因为德勒兹“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追随福柯,并且以多种方式继续进行远远超出其创始者目标的福柯式事业”(布雷多蒂,1991年,p66)。本书肯定了布雷多蒂的主张;我将会表明,虽然福柯的著作提供了一种有用的自我技术分析,但他自己的自我概念,即一种自我美学,却最终不足以说明本书所提出的“双性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