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作者:葛兆光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 许倬云观世变

    作者: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稔西方历史,擅长将其它学科当作精研历史课题的工具,有如此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人文素养,作者谈论起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等诸多关乎世界、历史、人世的大变局,自然是出乎意外而又入乎情理,发人所未发之思,给予我们穿透历史时空、文化地域的启迪。 ------------------- 目录 序 许倬云/1 中国与世界 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3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17 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30 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的比较/48 中国古代文化与埃及文化的比较/58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比较/71 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的比较/85 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96 体系网络与中国历史上的分合/106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112 中国的特质 中国历史特质/129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147 中国文化发展的点和线/156 从考古学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161 古代中国的面貌——从现有的考古资料说起/173 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182 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192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203 神祇与祖灵/211 汉之为汉——中国人自称汉人的文化意蕴/223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动/228 历史与变化 历史与变化/263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284 我们走向何方——试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292 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态度/308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 /313 元中都考古怀今/339 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从生活史角度谈中国的饮食文化/343 中国中古时期饮食文化的转变/347 编后记 许医农/364
  • 1421:中国发现世界

    作者:加文·孟席斯

    《1421中国发现世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在总兵太监郑和的带领下,历史上最宏伟壮观的船队从中国出发,其中不乏150米长的巨舰。中国船队如同海上仙山,阵容最浩大时各种舰船达100余艘,各类人员28000余名。其出航的目的为“宣德化而柔远人”,这次旅行历经两年.并环游地球一周。当他们回航时,盛极一时的明成祖朱棣早已体衰势微,中国也走上锁国道路。巨船任其腐朽,远航的记载也遭到毁弃。从此再也没人知道那段历史的真相。《1421中国发现世界》作者的研究结论是:早于哥伦布70年.中国人发现了美洲大陆,并且在麦哲伦的100年前便已环游地球。除此之外.中国人更是在库克船长的350年前就发现了澳洲与南极洲.并且领先欧洲人,300年解决了经度测量的问题。作者加文·孟席斯(GavlrI Merlzles)花了14年时间研究这段中国船队惊人的传奇之旅。他应用得天独厚的天文导航绘图以及航海专业知识并广泛搜集古地图、东西方断简残篇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成功地解释了近年所发现的中国船队沿路留下的遗物与碑文,以及中途的沉船,还有水手在各地祭拜妈祖的遗址。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两册)

    作者: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力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共叙五十一个学术人物的思想,指出汉学家对不天下治乱之用心所在。该书引证广博,考证精深,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各领风骚,并行于世,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 治史三书

    作者:严耕望

    严耕望先生是当代史学名家,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著者不矜其能,不放言高论,举凡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 余英时访谈录

    作者:陈致

    余英时先生于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此奖项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先生,请余先生畅谈学术与人生,内容颇丰。前面两篇曾先后在《明报》发表,第三篇是应中华书局要求,为本书做的专访。附录两篇,之一是刘梦溪先生访问余先生的《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之二是余先生自撰《我走过的路》。这两篇对深入了解余先生生平与学术都非常有益。
  • 理解早期文明

    作者:(加)布鲁斯·G. 崔格尔

    本书对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商代中国、墨西哥谷地的阿兹泰克及周边人群、玛雅、印加和约 鲁巴等七个记载最丰富的早期文明,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对于不同文明的社会政治组织、经济制度、宗教和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令人惊异,发人深省的卓见。与此前研究不同的是,本书对不同文明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给予了等同关注。本书尤其注重阐释早期文明中人类行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 书中诸多发现不仅质疑了对早期文明的当前理解,也对现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理论基石提出了挑战。
  •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

    作者:茅海建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全二卷)

    作者:[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布罗代尔在历史学界有着崇高的地位,我国在70年代即已引入他的作品,本书是其代表作,也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作。本书精辟的叙述了一个地区(地中海地区)、一个时代(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历史,前后150万字,行文严谨,史料丰富,是历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者: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它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实为梁氏学术论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术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学者和广大读者所推崇。
  • 西方的遗产

    作者:[美]唐纳德•卡根,史蒂文•奥兹门特,弗

    《西方的遗产》由西方史学界多位顶级权威学者撰著,以其充实的资料、明晰的语言深受西方读者的热爱。多年来一版再版,不断修订,堪称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典范之作。第八版,不仅秉承了先前版本的一贯特色,更增补了新千年以来历史学者们关注的最新问题。除叙事体的正文外,本书另包含特色栏目如下: 回顾历史 谈及日常生活或通俗文化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题材多样,丰富了本书的社会历史内容。 艺术与西方 突出一件艺术作品或建筑,讨论分析它是如何说明和反映西方的艺术遗产及其创造时期。 西方与世界 对西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制度进行对比,并讨论西方文明的发展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原始文献 三分之一以上的原始文献为第八版全新增补。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献熟悉原汁原味的历史,亲密接触过去的人,体会他们关心的问题。 大事年表 每大部分前均有精美插图的大事年表,铭刻下西方历史中政治与政府、经济与社会、文化与宗教的里程碑性事件。 地图与插图 为帮助读者理解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近百幅地图中,半数具有立体特征。正文亦包括近500幅彩色插图,其中半数为第八版新增。 《西方的遗产》试图对西方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行全面而公正的评价,将西方的遗产介绍给读者,促使他们对西方的价值观、制度、世界影响、西方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展开热烈的讨论,以便其更好地了解这个新兴的全球化时代,成为文化感觉更加敏锐的公民。
  • 明朝没有沈万三

    作者:顾诚

    顾诚先生治学谨严,在钩沉史料、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他撰写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史札记,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谈清官》《谈万寿无疆》《从李自成的诗谈起》《明代的宗室》等,既史料充分又颇有趣味。本书收入顾诚撰写的文史札记、随笔等共计39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见解深刻。
  • 历史学家的技艺

    作者:布洛赫

  • 中国古代房内考

    作者:[荷] 高罗佩

    “房内”一词是中国古代对性事的雅称,“历代房内考”即是对悠悠历史长河中性文化的考证。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性文化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性崇拜、性禁忌到逐渐形成性文化雏形的奴隶社会;宽松的两性关系、房中述的兴起和性艺术、性文学的兴盛为代表的汉唐时期到对性进行残酷的禁锢与剥夺的宋元明清时期;从二十世纪初的“性博士”奇人张竟生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人们的性观念、性意识一直在禁锢与解放中交错演进。 全书以洋洋二百万文字,近千幅图片将5000年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史,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一页。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历代中国性文化的宏篇巨制,一部生动直观描绘中国房中术的精美典籍。本书首次透过古代中国性文化的渊源看当代性文化的发展;首套集性文化、性科学、性医学、性风俗之大成的巨作;首部公开披露历代民间性学秘传本、手抄本及宫廷房中理论的典籍;首次登载并以学术眼光研究性文物、春宫画、秘戏图的精美读物。
  • 历史讲稿

    作者:雅各布·布克哈特

    本书是雅各布·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 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作者:雅各布·布克哈特

    这是一部展现古希腊无穷魅力的文化史巨著,是文化历史学大师布克哈特里程碑式的力作。本书系布氏身后出版的演说集《希腊文化史》的最新英文选译本,芬利、穆瑞等当代古典学名家曾为之付出了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书中,布克哈特展现了对古希腊文化本质的深刻的洞察力,他对希腊的赛会精神、悲观主义、希腊民族及其城邦政体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希腊的艺术、宗教、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对后来的古典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也因而被誉为现代关于希腊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阐述。 本书不仅是对布克哈特学识的一部总览,还可由此洞见十九世纪晚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 ——《纽约客》 本书不仅仅是研究十九世纪历史学,还是研究古代世界的必备工具书。 ——《出版人周刊》 布克哈特是第一位揭示出政治在希腊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的学者,是他奠定了希腊政治和政治制度研究的现代理念的基础。布克哈特不断地使我们感到惊讶:他的著作仍然是现代关于希腊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阐述。 ——奥斯温• 穆瑞 这是一部个性十足、智力强劲的史著,就像柴科夫斯基的乐曲好听好读,容易把读者引入耐人寻味的分析和概括而不能自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古希腊文化的意味深长的入口。 ——郭小凌 布克哈特此书后来的影响表明,维拉莫威兹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时至今天,我们对希腊文化一些根本特征的理解实际上恰恰是来自于布克哈特的这本著作。 ——黄 洋 目录 中译本序言/郭小凌 前言/奥斯温•穆瑞 序言/奥斯温•穆瑞 希腊人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希腊人和他们的神话 第三章 城邦 第四章 希腊人生活的基本特征 希腊文明 第一章 介绍性的评论 第二章 英雄时代 第三章 赛会时代 第四章 公元前5世纪 第五章 公元前4世纪到亚历山大时代 第六章 希腊化时代 附录:学习古代历史在思想上的必要性 注释 德文版原文和英文选译本相对应的页码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陈寅恪集

    作者:陈寅恪

    《陈寅恪集》再版重印介绍 《陈寅恪集》自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列入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陈寅恪集》共计13种14册,分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杂稿》,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凡现在所能找到的作者各类著述尽收其中,总计约350万字,另附各类图片140余幅,比较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面貌。时逾八载,多数品种市场阙供有年。 今年10月是陈寅恪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我们再版重印《陈寅恪集》,既是对作者表达深切的纪念,也是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自初版至今的七八年间,有不少热心的读者朋友提供资料及指出《陈寅恪集》中讹误。我们和编者借此次再版重印的机会,对部分内容做了校核文献,订补文字、注释的修订工作。除《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外,其余各册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订,尤其是《书信集》更正了致傅斯年、致胡适、致闻宥少数函件的时间认定,编排顺序也相应有所变动。 在装帧方面,认真地斟酌改进,由平装提升为精装。既保留了首版的设计风貌(深受读者欢迎,在2004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奖”社科类的金奖),也提升了品质,更符合这套书的定位,并且便于读者使用和保存。 为方便不同读者的购买要求,在销售上仍然采取单册定价,同时也有部分的盒装,整套销售。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作者:孙机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千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作者:陆键东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作者:荣新江

    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