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

  • 爱的多重奏

    作者:【法】阿兰•巴迪欧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 再解读

    作者:唐小兵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内容简介:“再解读”作为一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作品重读为主的方法曾经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把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各种文化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引入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对于把文学研究推向更具体更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就是在这一解读过程中最好的成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一共收入14 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刘禾、黄子平、孟悦、周爱民、贺桂梅、唐小兵、李杨、戴锦华、马军骧等等,虽然学术背景和学术路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再解读”的策略是共同的:都是重新进入文本,试图重构文本的语境和体制,并由此进一步梳理和解释文本与泛文本之间的间隙、共谋、不对称和相互补充。
  • 与齐泽克对话

    作者:[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英]格

    目前,齐泽克著作的中译本已经出版六七种之多,但老实说,其著作并不好读。对于许多既不熟悉他思想的两大来源———黑格尔和雅克·拉康,也不熟悉他经常玩弄的大量好莱坞电影典故的读者来说,要直接进入齐泽克的思想空间是非常艰难的。《与齐泽克对话》问世后,普通读者终于可以得其门而入。该书非常清晰、非常准确地勾勒出齐泽克的思想轮廓,其中齐泽克本人对大量哲学、文化、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很可能属于当代最卓越的思想之列。由于该书的出版时间很近,因此有机会触及诸如“9·11”之类当下最紧迫的问题,所有关心左派思想最新动向的人都不应错过《与齐泽克对话》一书。
  • 机器新娘

    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是最早研究广告的学术专著,初版于1951年。有了这本《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麦克卢汉的现代大众传播最杰出、最风趣批评家的地位,就确立下来了。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之一。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非凡的感知能力将他推上了国际舞台,使他成为信息时代的先知。
  •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作者:赵毅衡

    本书介绍: 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无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
  •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作者:[法] 德勒兹,加塔利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 从革命到共和

    作者:陈建华

    本书收入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本书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探讨晚清“革命”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而关于拿破仑一文说明其英雄传奇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到“新小说”中却被描画成“英雄末路”,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于“革命”价值的接受出现某种转折。 本书主要论述民国时期的都市通俗文学、电影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关系,描绘文学与文化多元竞争的盛况。重点之一是针对现下学界的流行看法,强调“通俗”(即“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在大众启蒙及打造时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切入都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共和”宪政的自由与民主理念。
  • 视觉文化的转向

    作者:周宪

    视觉文化的来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视、网络、广告、图文书、身体……今天无数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参与到这一文化的建构中来。那么,视觉文化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书从理论研究和个案分析两个层面,广泛地讨论了视觉文化复杂的社会文化意味。作者在历史描述中聚焦于当下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在主体视线的文化分析基础上,饶有意趣地解析了视觉消费、虚拟现实、读图时代、时尚设计、奇观电影、老照片、身体审美化等问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视觉文化的转向 视觉文化的来临 文化的视觉化 何为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研究什么? 视觉文化如何研究? 第二章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 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 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视线的文化意义 看与生存 视线的文化关系 投射的眼光 欲望的眼光 权力的眼光 反观的眼光 第四章 消费社会中的视觉消费 消费社会及其文化 视觉消费 炫耀性消费 消费偶像 景象的社会 商品的符号交换 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 日常生活“审美化” 第五章 视觉技术与虚拟现实 视觉文化与视觉技术 镜子,相机,电脑 亚里士多德与模仿 本雅明与机械复制 波德里亚与虚拟现实 几点反思 第六章 “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 遭遇“读图时代” 文化“主因”与三种文化 词语与图像 图像霸权与图像拜物教 第七章 作为视觉符号的时尚 时尚的界定 时尚与现代性 时尚的矛盾结构 时尚的文化实践 时尚与先锋性 时尚与品味 从时尚到设计 设计的不同文化取向 现代与后现代设计 第八章 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 “叙事电影”及其范式 “奇观电影”及其范式 奇观作为电影主因 《英雄》的奇观分析 从叙事到奇观的文化转变 第九章 摄影与图像生产 摄影与图像志 “老照片”的怀旧话语 “封面女郎”的图像修辞 第十章 旅游景观与凝视 作为视觉体验的旅游 再现景观 “发明”景观 旅游者的凝视 照片中的凝视 第十一章 社会空间中的身体审美化 身体问题 身体的张力 身体的塑造 身体的认同 第十二章 视觉文化及其超越 视觉文化与视觉自然 视觉文化的悖论 重归自然的视觉冲动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

    作者:热拉尔·热奈特

  • 经典影片读解教程(上下)

    作者:田卉群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 暴力电影

    作者:汪献平

    《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将立足于暴力电影作品本身,探讨暴力电影存在的理由,梳理其发展的历程,并对其在类型片中的不同存在形式、表达方式和深层意义等方面作出客观的分析与阐释,试图总结出不同暴力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可重复操作性。但同时不忘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导演作者的个性和原创性,主要以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中国香港、美国三地导演的暴力电影进行比较来裨缺补漏。暴力电影如同一把双刃剑,行进在商业与艺术的两难之间。此外,《暴力电影:表达与意义》还将涉及一直较少被人关注的女性及青少年暴力影片,挖掘暴力在其中的起因与意义。
  •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

    作者:李恒基,杨远婴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之一,全书分上下两大部分对电影理论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收入了包括于果·明斯特伯格,巴拉兹·贝拉,爱森斯坦,吉加·维尔托夫,鲁道夫·爱因汉姆等电影大师的知名电影理论,适合电影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 科学人生纵横

    作者:何毓琦

    《科学人生纵横:何毓琦博文集萃(汉英对照)》内容简介:科学、教育、人生——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何毓琦博士在他的科学网博客中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科学家生涯,一个完整而丰满的人生。何教授将他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教学和人生体验浓缩在数十篇博文中: 美国大学教授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如何设计研究课题?如何指导学生?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到国外做博士后?等等。不论是资深的教授,年轻的学者,抑或刚刚迈入科学大门的学子,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受益。 作为世界知名的自动控制专家,何教授很擅长化繁复为简洁,化深奥为通俗。这本书收录了数篇介绍决策论、博弈论等方面的科普佳作,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属难得一见。 此外,何教授以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眼光审视这个纷乱不断的世界,写下了诸多见解独特、精辟深刻的时事评论。 何教授还拥有令人羡慕的完美婚姻和家庭。与夫人长达半个世纪相知相恋、相濡以沫,儿女成才,子孙满堂。《科学人生纵横:何毓琦博文集萃(汉英对照)》中何教授也将与您分享婚姻成功的秘密、幸福的秘方。
  • 陈寅恪丛考

    作者:张求会

    陈寅恪丛考,ISBN:9787308100687,作者:张求会
  • 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

    作者:余英时

    本书为余英时先生评价恩师钱穆的文集。余先生以此作为纪念钱穆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献礼。文集既收录了和钱穆先生直接相的文字,也包括二三篇间接涉及钱先生的学术和思想的文章;其中有对恩师的深切怀念,更着重肯定了钱穆先生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并对质疑钱先生学问的观点予以了回击。
  • 袁枚年谱新编

    作者:郑幸

    《袁枚年谱新编》是作者博士阶段的学位论文,曾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的称号。年谱以清代著名文人袁枚一生的经历、交游及创作活动为主要内容,广征史料,细致考订,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袁枚乃至整个清中叶文坛的基本面貌。《袁枚年谱新编》试图剔除袁枚晚年在盛名之下以修订早年著述、重述早年经历等方式对其生平所作的粉饰,作者不仅首次采用诸旧谱未曾利用的袁枚早年单刻别集《双柳轩诗文集》,也注重捕捉其晚年数次修订《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著述时所作的微妙文字改动。这一追索谱主著述尽可能早的文本并将其作为年谱编纂基础文献的方式,也为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作了新的尝试。
  • 致青年学者

    作者:[西]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致青年学者: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传世之作,该书在100多年前出版时曾轰动西班牙,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至今,在很多国家被列为大学生、青年学者的必读书籍。19世纪的西班牙,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不是欧洲的强权国家,年轻的卡哈尔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进入了科学界,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西班牙少数能享誉国际的科学家,并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卡哈尔将他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心得以及在大学执教所作的思考进行总结,撰写了《致青年学者: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希望帮助刚刚迈入科学研究大门的年轻人建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方法。《致青年学者: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谈到了作为一名学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研究时的态度与方法,比如勤奋,耐心,抱负,认真的态度;甚至谈到了研究者的婚姻观,爱国情操,及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社会因素,涵盖内容丰富,而这些对现在的研究者来说仍然十分重要。 无论你是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新人,正着手一项研究项目;或是还在上学的学生,正在苦于自己的学位论文,《致青年学者:一位诺贝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都将带给你无穷的启发。
  •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

    作者:凌晓峰,杨强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讲述你有过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吗?想走进科学家的生活一探究竟吗?想知道科学研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神秘吗?刚刚开始学术研究的你,想知道如何挖掘好的研究课题及想法吗?有了课题和想法之后,下一步的研究又该如何展开呢?对于那些发表在顶级期刊和会议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如行云流水,轮到自己写文章时纵有思路万千,却下笔无神。想知道如何将新的想法和研究结果有条理地组织在一起并撰写成高质量论文的秘密吗?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导师,角色的突然转变让你还有些无从应对吗?那么,如何高效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快速在研究领域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呢?对于这一连串的问号,你将会在《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中找到答案。
  • 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

    作者:钱理群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鲁迅一样,周作人曾经是一个让许多青年景仰的名字,但在四十年代初出任侵华日军卵翼之下的伪华北教育督办后,周作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并在抗战胜利后一度以“汉奸罪”身陷囹圄。1967年5月,周作人在身边无一人的境况下凄然离世。与此相对照,自周氏殁后至今的几十年间,其作品多次翻印、重印,编入选集者不计其数,坊间关于周氏的论著亦已不鲜。 周作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本书在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发掘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周作人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全面总结了周作人在文学与文化研究诸方面的贡献,对周作人与章太炎、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郭沫若、郁达夫、茅盾、郑振铎、梁实秋、俞平伯、废名等同时代著名学者、文人之间的交往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并对日本侵华期间周作人“落水”一事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与解剖,为了解、透视周作人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清晰的线索与开阔的视野。 本书采取讲座的形式,搭配多幅书影与人物图片,一改案头论著严肃刻板的面目,并以同情与冷俊兼而有之的笔墨,引导读者审视历史、贴近人物,是一部非常耐读的著作。
  • 忍寒庐学记

    作者:张晖 编

    榆师(龙榆生)在诗词上的贡献,简单说来有三点:诗学王荆公、杨诚斋,晚年写的五言古诗尤其好,词的功力更深,能融吴梦窗与苏辛为一体;对词曲的发展、词曲的作法两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整理,这是过去的词人以及当代讲古典文史的人都没有能做到的;试图把传统的诗词用之于今日的音乐创作,早在三十年代便作此努力,这照我看应是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的,至少在学习音乐的青年接受一点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上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黄永年 龙榆生先生给我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他对学术虔诚的态度。龙榆生先生是一个天资很高的人,他在三四十岁撰写的多篇词学论文就展现了他把握宏观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仅仅依靠天资就可以获得的,龙榆生为此付出了极为艰苦的劳动。他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工作,终身如此。第二个深刻印象是他尊师重道的品格。依靠自学成才的龙榆生感激每一个给予他指点和帮助的师长前辈。所谓学术传承,首先老师要“传”。若无师长引路,后学终究不得其门而入。他毕生整理师长前辈的遗著,倾其所有为之校勘出版,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张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