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尚书古文疏证

尚书古文疏证

作者:閻若璩 毛奇齡,黄懷信 吕翊欣 校點

分类:文学

ISBN:9787532557219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标签: 经学  閻若璩  尚书  經學  清代  尚書 

内容简介

《尚书古文疏证(附:古文尚书冤词)(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介绍清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被认为是“伪古文《尚书》”的“定案”之作,长期以来享有盛誉。如黄宗羲曾谓其“取材富、折衷当”,“仁人之言,有功于后世大矣”(《尚书古文疏证序》);纪昀等人谓其“反复厘剔以袪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四库全书提要》)。《尚书古文疏证》原书八卷,目録凡列一百二十八条,有缺失。此书为《尚书古文疏证》之点校本,且有详细的导读,可帮助读者理解。

下载说明

1、尚书古文疏证是作者閻若璩 毛奇齡,黄懷信 吕翊欣 校點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程-达的评论
    作为“笨鸟”,没有聪颖的天资,甚至远不及他人,必须“先飞”补拙才可“早入林”!古今中外有不少笨鸟,先飞而早人一步。清朝学者阎若璩自幼口吃,“入学读书千遍犹未熟”遭到同学耻笑。但他并不灰心,每夜读书,终于30岁时写成《尚书古文疏证》,以一只“笨鸟”先飞的姿态,成为比众人强的“灵鸟”!
  • 子夏曰的评论
    相传孔子删定《尚书》百篇,后多散佚。东晋时梅赜献出一部《尚书》,比当时版本多出25篇,据称是失传多年的《古文尚书》。此后这部《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代代相传,偶有学者质疑,终归不了了之。直到清初,阎若璩(字百诗)著《尚书古文疏证》,给出128条论据,证明东晋时多出的篇目系伪托之作。
  • 雪域龙骑士的评论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幼患口吃,资质愚钝,记性不好,读书数十遍还背不熟。直到十五岁时,忽觉开朗,读书竟过目不忘。曾潜心研究《古文尚书》三十余年,撰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引经据典,确定《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伪著。梁启超说“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
  • 茉莉-晓的评论
    【国学】《尚书古文疏证》,淸代阎若璩撰写,他用了巨大精力对传世《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进行考证并揭露其来源。共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将这两本书判定为伪书。成书半帙就得到黄宗羲的肯定;尚未刊行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仍未辩胜,于是这部《尚书古文疏证》的声名大噪。
  • 南槐国大宗师的评论
    今年中秋夜,月很明、很圆。一晚上在读《尚书古文疏证》。有好书相伴,倒也不觉得太孤单。
  • 嘲笑鸟之Mockingjay的评论
    乾嘉学术,先吴后皖,主流是皖。东吴惠氏,四世传经(惠有声、惠周惕、惠士奇、惠栋),咸通古义,上承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胡渭《易图明辨》的理路,下启乾嘉复兴汉学之风,以“求古”为门径,“求是”为主旨,崇汉儒,扬汉帜,以易、尚书为核心,尊信汉儒家法,引领一代学术从理学到汉学的转型。
  • 得堂的评论
    今天看到一条:胡胐明注庚子山《哀江南赋序》华阳奔命句"华阳在今雒南县,武王归马处"(见《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下引)。李详案:子山自江陵使于周,取道商洛入武关,此华山之南,正其所必经。 见李详《愧生丛录》@封龙君
  • 凌祯的评论
    <尚书古文疏证>的编者们,出书之前你们能好好找一两个专门学者校对一下么?我们上课一共读了四页出现了3个很明显的且很单纯的错误。。。我们老师脾气很好的人,看到这些错误念叨了半堂课。
  • 你的幸福幸福的评论
    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說段茂堂的文字如短兵寸鐵,閻百詩就是長槍大戟,橫貫直下。讀《尚書古文疏證》的當口,我覺得他說的都對,這種閱讀體驗是怎麼造成的呢?有天我突然領悟到,這就好比潑婦駡街,人家成本大套滔滔不絕說了半個小時,你過了十分鐘才緩過神來,
  • 时光那么凉Dancy的评论
    阎氏著的到底是古文尚书疏证,还是尚书古文疏证呢?@西虢氏
  • 吴忧吴虑吴英杰的评论
    孔子曾言,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其实,如果掌握可靠的理论工具,依靠有限的文献也能有重大的发现。例如,对于东晋梅氏古文尚书,南宋朱子即怀疑其真实性,至清考据大师阎若璩著《尚书今古文疏证》则遍举其不实处。此次清华竹简的最新研究成果则证明梅氏古文尚书确为伪书。
  • 谭耶夫的评论
    清初学者阎若璩撰写《古文尚书疏证》一著,专辨东晋梅氏所献《古文尚书》及汉儒孔安国之传,皆为伪造。——谭:孔安国是孔子十一代孙,再想想当代在中国和日本以孔子后代之名行世者,很纳闷,到底是儒学的问题,还是他们个人的问题?
  • 素書樓丅崑崙奴的评论
    有清一代,有多少人認可接受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有多少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