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爱欲之死

爱欲之死

作者:[德] 韩炳哲

分类:文化

ISBN:9787508697086

出版时间:2019-3-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标签: 哲学  社会学  爱情 

章节目录

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1
忧郁症 11
承认“无能为力” 23
徒劳的生命 35
色 情 51
想象力 57
爱欲政治学 67
理论之殇 73
注 释 83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

【名家评论】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珍稀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下载说明

1、爱欲之死是作者[德] 韩炳哲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鋼の錬金術師的评论
    《爱欲之死》在德国是畅销书。作者在书中思考了当代社会中爱欲面临的威胁和色情的魅惑,以及他者的想象之于爱欲的必要性。对于韩炳哲来说,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在一个个体自恋和技术沉迷的社会里,他者已被消除。在如今日渐纳西西提(自恋)的时代,我们只能在“同质化的地狱”里寻找爱欲。
  • 把噗的评论
    韩国阿兰·德波顿?文笔更差的那种。
  • Laputa的评论
    爱是无能为力,取消他者变成无差异的消费,无面孔的性爱展示,是爱欲之死
  • 已注销人士暗蓝的评论
    很好读。如果说爱是如塞林格所言“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那么爱欲之死无非就是“管不住这手”。自我无比膨胀,消灭了他者,拒绝保有不可触碰之物,于是爱欲变成了占有与消费,性爱变成了色情与剥削,存在变成了自我奴役。虽然可能缺乏洞见,但这部短小的作品对很多文本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很适合作为阅读相关主题的起点。
  • malingcat的评论
    爱,诞生于对他者的肯定,对自我的拒绝,和向死而生。而新自由主义的无差异世界,使爱欲死亡,可以消费的套路化的色情大行其道。本书的特别之处,是对几部电影的另类解读,尤其是《忧郁症》。
  • Marza的评论
    消极面其实是爱的本质的一部分
  • 新起点的评论
    爱欲的丧失意味着对他者的擦除,爱欲的重新获取只能通过先行入死的过程。这是一个双人舞的世界,而固步自封的自我却让这段舞步黯然失色。
  • Mr.Sun的评论
    为什么我和蜂蜜柠檬蛋糕的那点事情,要被韩炳哲先生拿到全世界去说..
  • Fever的评论
    解答了最近遇到的感情问题,生活的绩效化和效率至上,使很多真挚和深刻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了,书中引用了很多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对照,最喜欢的一点是作品贴近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状态
  • 见识城邦的评论
    德国哲学界的新星、新生代哲学家韩炳哲,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以哲学小品式的文字,对他者消失、爱欲已死的当代发出悲情扣问!
  • 吴了了的评论
    道出了当下时代精神状况的核心问题。
  • 尼不可的评论
    同样是箴言式的文字,这本的观点更震撼,对偏离本意的常识概念一方面作出与时而进的阐释,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提醒人们正本清源的要义。
  • 刺点Punctum的评论
    好短好短,最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吧
  • 食菠萝的评论
    哈果然是金句式哲学家。批判路径:爱欲之死,他者的消失,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恋情结与同质化,信息扼杀感受与想象,失去爱欲激情,新自由主义推动的是全社会的去政治化。主体过程:坠入爱是无法把握、无可占有、无能为力,认可爱欲中的疼痛和消极性,如果他者必然带来变形与伤害,那么需要概括承受的巨大勇气,从自我到达他者再回归自身。
  • song的评论
    最近越来越觉得,我们面临的是一个重新反刍文学哲学的世代。正如打一副牌,每个人的牌技和套路已经相当熟练的情况下,如何打出乐趣?这是哲学和文学的范畴。我们当前面临的每种问题,都可回溯,也需警醒。韩炳哲的长处在于,可以用最平实的语言建构起一幅幅游走在电影、文学、绘画、哲学长廊之间的连环画。每一幅连环画必有一个时兴的命题,讲的却其实是过去的故事。
  • 陆钓雪杜诗镜铨的评论
    在一个不设限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爱情变得不可能。遭受批评的还有日渐冷却的激情。比起无止境的选择和自由,一件更糟糕的事正在发生。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难怪苏格拉底被称作atopos,意为独一无二,难以收纳入任何类别、任何范畴。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针对“他者”的消费是不存在的。消费社会力求消灭异质化的他者世界的差异性和可消费性。爱欲与忧郁是相互对立存在的。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于是就产生了成功后忧郁症。
  • 坦克手贝吉塔的评论
    大部分都认同,写得清晰但也太轻了,没什么特别之处。
  • XU的评论
    喜欢理论之殇那篇
  • Kuebiko的评论
    那些优秀的情欲片导演,大概都明白‘情欲是将生命升华为死亡的更高级媒介’这句话的含义吧。
  • Настя的评论
    H的安利 | 早先听人自陈却无法领会的所谓"自我意识过剩" 在这里找到了对我而言颇具说服力的位置 它曾带来的不适也得到了解释 当代人忠于自我精于自我又困于自我的处境让区别于爱情色情等局部提取物的"爱欲"本身无处可去 因为后者的美丽正在于和自我的彻底疏离 不可控 无把握 却因为不计得失而永远也不会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