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后的期末考

最后的期末考

作者:[美] 陈葆琳

分类:心理学

ISBN:9787513922395

出版时间:2018-12

出版社: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标签: 心理 

章节目录

引 言
第一篇 生命的秘密
第1章 窃尸贼还是名医
第2章 死亡伟大而恣意
第3章 凌驾于生死之上的人
第二篇 治疗的真相
第4章 不为人知的医界成规
第5章 谁该为病亡者埋单
第6章 可视女子玩具
第三篇 临终之美
第7章 医生还是神奇魔法师
第8章 很遗憾地告知您
第9章 “永生者”技艺
后 记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学校不太会教的生死课

更多的治疗,并不代表更多的爱

◎ 编辑推荐

☆奥巴马总统健康政策顾问及《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华人世界身心灵小说女王张德芬感动推荐!

☆从医生视角出发,追问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以及人性与疾病的关系,揭示比治愈疾病更重要的事 !

☆因真实和挚诚打动万千读者,引领我们怀着温情与敬意,从“生死课”中体悟生命的尊严与美好。

◎ 内容简介

本书可谓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的纪实版,成规教导医生把复杂的临床问题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却在解构难题的同时,忽略了人性的联结,使得医者聚焦于治疗之余,往往忽视了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以及人性与疾病的关系。

医生是生命最终的监护者,引领病患和家属,走过通往终点的艰难路段。而医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终点,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支持,如同医者面对的严苛“期末考”。

陈葆琳追溯自己的求学与训练过程,探讨现今的医学教育如何过度偏重克服死亡的知识,却抹煞了病患的人性面,使医者对死亡的疑惧一再在医界复制繁衍,导致医生不自觉地从濒死病患身边逃开,或无法开口和病人及家属讨论不乐观的病情。当医者深入理解自身死亡焦虑的根源,以及治疗的意义(更多的治疗,并不代表更多的爱),才能做好某些比治愈疾病更重要的事:陪伴在病患和家属身边、聆听他们的感受、缓解他们的伤痛。唯有如此,医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疗愈者”。

◎ 名人推荐

本书富于启示,充满真情实感。陈医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少有人知的世界……她的故事感人至深,尤其是在我们凝望死亡时,在医生和患者因直视死亡而感到困惑时,能给予我们温暖的慰藉。

——阿图•葛文德

本书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同时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自然流露,让人备觉温暖。这是一本生命之书,也是一本温暖之书,解释了生命的真相,也给现代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抚慰。

——张德芬

◎ 媒体推荐

(全书)流淌着炽热的情感……陈医生的故事中蕴含着无穷力量,均衡且完美,每一句话都如导弹般击中读者的内心深处,迸发出炫目的光。

——《纽约时报》

陈医师凭借明澈而坚定的洞察,揭示了隐藏在医疗神话背后的真相,值得我们所有人静心聆听。

——《旧金山新闻》

陈医师凭借外科医生的敏锐和精准,勇敢地面对难题,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她完美地通过了这次“最后的期末考”。

——《纽约邮报》

陈医师用优美而清晰的笔触,生动且坦诚地讲述了一个个重要场景,展现了医生们从学习时期第一次面对死亡,到最终摒弃个人化情感的整个过程。

——《洛杉矶时报》书评

陈医师用克制而又充满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医生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Elle》杂志

(本书)满怀同情,发人深省。

——《人物》杂志

陈医师温柔、清晰的笔触,仿佛在与亲密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关切……叙述中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美丽的人性光辉。她对病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她对生死问题的坦率真诚,使本书尤为引人入胜。

——《落基山新闻报》

下载说明

1、最后的期末考是作者[美] 陈葆琳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清歌的评论
    虽然我们有时候会抱怨活着很困难,但是真正面对死亡时,还是会对这个世界很不舍,不敢想象那种情绪。
  • 后浪的评论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华人世界身心灵小说女王张德芬感动推荐!本书可谓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的纪实版,成规教导医生把复杂的临床问题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却在解构难题的同时,忽略了人性的联结,使得医者聚焦于治疗之余,往往忽视了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以及人性与疾病的关系。 医生是生命最终的监护者,引领病患和家属,走过通往终点的艰难路段。而医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终点,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支持,如同医者面对的严苛“期末考”。 当医者深入理解自身死亡焦虑的根源,以及治疗的意义(更多的治疗,并不代表更多的爱),才能做好某些比治愈疾病更重要的事:陪伴在病患和家属身边、聆听他们的感受、缓解他们的伤痛。唯有如此,医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疗愈者”。
  • 慕月的评论
    可以和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参照阅读。但个人觉得《最好的告别》更让人思考作为一个普通人(作者面对至亲的绝症,扮演的已经不再是医生的角色,而是一个亲人)在面临衰老和死亡时应该如何应对,这本书则重在展现医生群体在两大终极问题面前的成长历程以及最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作者文笔看得出是受过训练(写作班没白上),知道如何平衡讲故事和讲道理,既拥有换位于患者的细腻感性,也有深入浅出讲解医学知识并对职业不断作出反思的理性精神。但虽各有侧重,两本书给到的最大启发其实并不仅仅在如何通过最后一场考试,而是人在每一阶段的重大选择面前该如何通过评估辨析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欲望、愿意为之付出的代价以及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获得了成长。
  • 李出来的评论
    不再压抑本我的自然情感,这也是每个人一生里的重要功课吧!
  • 恶楠的评论
    这本书精彩的让我不敢随便推荐,怕对方因为我不能穷尽的词句而错过投入的阅读,反反复复,它真的很精彩、很好看,有深刻、有感动,有故事、有思考,值得多读一遍。
  • 锦衣暮夜行的评论
    不少关于解剖的内容,医生也不是容易当的哈
  • 一条独立的鱼的评论
    作者具有普通医生难得的人文情怀
  • momo的评论
    扣一分是因为翻译实在太前糟糕了。但陈医生确实写得非常好。从素材病例到文献背景,从观察到自省,生动再现了工具理性压抑之下的人性灵动与深沉情怀。她是一位很好的倾听者,也是一位很好的讲述者。
  • 前折口的评论
    做外科医生好难,若是系统脱敏,不免麻木无情;若是敏感细腻,又恐郁成心病。毕竟他们,不独是生死大考监考官,最后还会走上考场,成为考生。
  • Be water的评论
    在无数个读到靠技术救人和伦理道德交锋的时刻,感慨没学医或许是注定自己选了一条好走的路。科学家工程师也好,会计师律师也罢,他们的对与错,比医生要容易分辨太多。作者说“掌握了所有知识、训练和技术,我为什么还是无法拯救患者”,我想这大概是命运里任谁也不能改变的部分。而且我会想,医生把自己变成一个治疗身体没有感情的机器,真的是错的吗。
  • S1lence的评论
    原来临终关怀才是医生最难做的手术
  • 左麓的评论
    昨晚翻开这本书,看了几页,作者的笔触细腻,描写了她在医学院上解剖课时的场景。每块肌肉和纤维组织好像一幅幅工笔画,轮廓和色彩鲜明,透过文字,读者仿佛也站在作者身旁,共同注视着解剖台前发生的一切。 晚上我梦见被一只黑狗咬住了手,一边挣脱一边想找人求助,却发现周围的人只能在情感上为我担忧,实际上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只能自己一个人经受疼痛和恐惧。 今天继续读这本《最后的期末考》,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自己面对过死亡经历,反思治疗与死亡之间的关联,探讨医学界是否能有更人性化的临终关怀。 读完书,想起昨晚的梦,那只黑狗就是我对死亡的恐惧。每天过着好像永远不会死的日子,不敢望向死亡的深渊。然而,为临近的深渊做好准备,才可能活得更从容更清醒。
  • 梵高的二维星空的评论
    是的,《最后的期末考》教会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教会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死亡,也许还能促使我们思考一些从来没思考过的东西。
  • 松蝴蝶的评论
    人从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越早思考和准备这个话题,我们就能越从容应对自己的人生,并且造福他人。而这段思考并接受它“总会到来”的心路历程,最终会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珍惜当下,充满感恩。
  • 青缃语丝的评论
    宗教信仰可以给予生命最后阶段的慰藉,但若没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又该如何自处?家人如何安抚他?谁都不愿意面对死亡,可是谁都无法逃脱。眼见临终病人害怕、惶恐、焦虑,家属也心痛不已。对于这种情况,陈医师在书里提出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 漫风点点的评论
    这本书,是我读的最慢的一本书了。因为时不时,就会沉浸在作者陈葆琳描写的场景中,潸然泪下。中国人,其实是一个很忌讳谈论死亡的民族。因为不敢触碰,所以内心深处,其实埋藏了太多的恐惧。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好,大意就是我们总以为自己和亲人,是不会死的。我们可以接受陌生人的死亡,但对死亡的意义,其实和孩童一样无知而浅薄。作者陈葆琳,是一位华裔同时是一名外科医生,尽管看尽生离死别,但也无法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她选择用笔尖倾诉。她认为,除了用更好的技术和手段减少死亡,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用真诚陪伴患者走完最后的一段人生旅途。感谢后浪,感谢这本书,让我在19年的春天,就能和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相遇。毕竟,只有了解死亡,才能更了解活着。
  • 初小正的评论
    用外科医生这一独特视角记录对人性和生死的思考。本科时期的情感剥离,实习期间学会的宣告死亡,到现在,可以用坚强的意志和人性关怀温暖被死亡笼罩的人们。作者不仅是优秀的医生,更是一位高尚的人。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和翻译的节奏,阅读感受非常好。
  • Mr1127的评论
    本书完全从医生的专业角度写,医生的精神压力不容忽视,他/她们都需要人分担
  • 章鱼院长的评论
    这本书可以引起人生思考的内容真的很多。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潜意识里,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不会死。但是死亡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到了最后的阶段,我们会希望家人如何对待自己?医生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跟着作者一起成长,许多温馨、悲情的现实故事也曾让我眼睛湿润。很开心能读到这么一本好书。
  • 陌上亦初的评论
    一堂人人都应该学习的生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