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

  •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

    作者:(日)山下英子 著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的一本心理励志类新书。

    这本书写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严重的时候。在家里度过的时间增加了,人们面对自己的物品和生活困扰的时间也变多了,断舍离的意识更须提高了。物品过多不仅会给空间造成压力,还会给心灵造成压力。还有很多人误认为断舍离在疫情期间不合时宜,所以这本书也会用丰富的案例来阐释断舍离的本意,从而解除误会,让人们珍惜自己,找回精神富足的生活和灿烂的笑容。对于很多感叹断舍离做不到的人来说,也有一些简单易行的事情可以尝试。

  • 情绪修复全书

    作者:[德] 乌多·贝尔 / [德] 加布里埃莱·弗里克-贝尔

    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人生情绪问题全事典,德国首席情绪专家暖心力作

    信手拈来的心灵创可贴,对症下药的情绪成长指南

    ◎ 编辑推荐

    ☺德国首席情绪专家暖心力作,30余年的经验结晶

    贝尔伉俪被德国《图片报》誉为德国蕞著名的情绪专家,他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情绪研究,并著有《情感图书馆》书系,本书为大成之作,集科学性与经典性于一身。

    ☺写给所有人的人生情绪问题全事典

    贝尔伉俪基于以往研究成果,通过筛选和考量,最终挑选了17种情绪作为本书骨架。这些情绪都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与之朝夕相处,却未能很好地捕捉它们,以至于每场情绪起伏对我们来说都像拆盲盒。作者用20余万字的细腻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剖析和处理种种情绪的方法。正如书中所言,“了解并善待自己情绪的人,才能过好这一生”。

    ☺大量能够立刻上手的练习和步骤

    ☄ “与人交流”“创造活动”“写信”“张开五指”等练习能有效驱散羞耻感。

    ☄ 通过接受恐惧、分散焦点、创作“食恐族”、积极运动来与恐惧做朋友。

    ☄ 通过转换层面、位置、方向来给攻击性情绪“降降温”;尝试生小气,以免未来发大火。

    ☺情绪疗愈系列新书

    《如何停止不开心》《整理情绪的力量》《好心情练习手册》《恰到好处的敏感》的姐妹篇,权威巨擘新作,系统而全面地剖析种种情绪。

    ◎ 内容简介

    我们无比注重情绪,渴望每天都快快乐乐。只是每种情绪问题各有特点,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诱导其成长和修复。

    被德国《图片报》誉为蕞著名情绪专家的贝尔伉俪,依据其30余年的治疗经验,全面盘点、深入剖析了大家熟悉或陌生的17种情绪。这其中既有快乐、悲伤、生气等常规内容,也有羞耻、好奇心、自我陌生等“不像情绪的情绪”。针对每种情绪的特点,作者分别用诗意的语言介绍了其基本内涵,立足现实生活进行了答疑解惑,并将操作指南倾囊相授。读者可以在真实案例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尝试按照作者传授的步骤,一点点见证情绪的自我修复与成长,生活得更有质感。

  • 我们为何无聊

    作者:[加]詹姆斯·丹克特 / [加]约翰·D.伊斯特伍德

    我们可能误会无聊太久了——

    “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无聊。”

    《卫报》年度新知图书

    -

    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变得尤其危险;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出发,解剖无聊,而后解决无聊。

    -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

    -

    无聊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吗?

    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

    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

    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华盛顿月刊》

    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无聊,引人入胜,而且极具启发性。——《卫报》

    一部简洁又充满趣味的无聊小史。——《泰晤士报》

    (本书)完成了一个让科学发现和人文思想自由对话的叙述。——《三联生活周刊》

  • 我在深夜书写太阳

    作者:【法】鲍里斯·西瑞尼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总是充满了创伤和压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被遗弃,有些是后天加诸的——比如灾难,毁弃了本该平淡却美好的人生。在《我在深夜书写太阳》中,鲍里斯•西瑞尼克分析了让•热内、罗曼•加里、路易•阿尔都塞等标志性“另类”文人的创伤经历与创作实践,进而论证:为了走出一个人的围城,需要进行“复原”实践,即有意识的情感虚构与记忆升华(尤其是想象与写作),以此修葺破碎的自我,拥抱灿烂千阳。

  • 操控型父母的内心世界

    作者:吴娟瑜 著

    超越内心恐惧,正确教养孩子

    打骂、宠溺、控制、情绪勒索、过度期待……这些引发亲子冲突的不当教养方式,其实大多源自父母潜意识里的恐惧——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才会高压管控孩子

    ◎心存内疚感的父母,便会无限满足孩子

    ◎没有归属感的父母,容易过度陪伴孩子

    ◎抱持优越感的父母,大多会强迫孩子追求高成就

    在亲子教育专家吴娟瑜看来,只要消除了潜意识的恐惧,亲子冲突便会自动化解,孩子也将变得乐观、积极、自信!

    在这本书中,吴娟瑜老师探索了40多种关于个人、家庭、家族、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分享了关于疗愈自我、修复关系的生命信息,从而引导我们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并放手让孩子发展自身的潜能与个性。

    从“案例分享”到“潜意识恐惧分析”,从“成长笔记”到“自我测试”,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引导我们自我觉察,并与书中人物一起成长。

  •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作者:[美] 蕾切尔·西蒙斯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 停止讨好

    作者:【美】迈克·贝克特尔 著

    也许你是一名讨好者,假如不是,你也可能认识这样的人。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

    本书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但也曾长期身陷讨好模式不能自拨。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他发现讨好行为的背后是内心的恐惧在作怪——

    ◎因为担心被拒绝或被误解而选择撒谎(害怕被拒绝)

    ◎就算不是自己的错,也会选择道歉(害怕起冲突)

    ◎工作中早来晚走以博得上司的关注(害怕被忽视)

    ◎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害怕自己不够好)

    ◎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害怕自己不重要)

    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接纳和认可,所以他们的内心被恐惧笼罩,从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本书不仅探讨了导致人们陷入恐惧的5种因素,还研究了实现自我价值的10个基本要素。当你身心足够健康,可以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时,你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过上满意且平静的生活。

    这也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真相:越让自己幸福,就会越使别人高兴。

    你可以成为真正的你,而且你仍然可以当一个好人(甚至更好)。

  • “活在当下”指南

    作者:[加] 萨姆·哈里斯

    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众多“失败的成功者”。他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腰缠万贯,却一辈子汲汲营营,忙碌不休,从未体验过长久的快乐与真实的自由。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做得如此成功,却活得如此不幸?更迫切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蹈其覆辙的危险?

    在《“活在当下”指南》中,国际当红学者萨姆·哈里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趋乐避苦是人类的本能,而快乐本质上稍纵即逝,所以人们天生受困于循环往复的追求,不少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这无形的牢笼中度过。要打破与生俱来的困境,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就一定要升级心智模式,摆脱原始状态。如何做到这一点?身为哲学神经学双料博士的哈里斯独辟蹊径。书中,他将经典的哲学理论、前沿的科学发现、丰富的切身体验巧妙结合,理性睿智、亦庄亦谐地引导读者探寻关乎个体存在之根本的三大问题-意识是什么,自我究竟为何物,以及人生应该以什么为重要追求,从而一步步瓦解顽固的“常识性”认知,实现心智的提升,收获自在的高层级人生。

    在这本书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人文与科学的精彩交融,更能获得关于人生真谛的启迪,以及持续锻炼自己心智、长久改善生活状态的工具。

  • 爱,需要学习

    作者:陈海贤

    与伴侣争吵在所难免,如何将吵架转变为有效沟通,构建积极的沟通模式?

    有时我们渴望陪伴,有时又希望独处,如何与伴侣营造“既彼此独立,又温暖相依”的关系空间?

    孩子的到来让人欣喜,同时又会对家庭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完成二人世界到三人小家的平稳过渡?

    倘若我们最终无可避免地迎来 亲密关系的伤痛甚至终结,如何走出伤痛,又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前任?

    ……

    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爱,爱的能力需要学习。“爱,需要学习”,是一句口号。也是一个鲜明的主张。

    《爱,需要学习》 是著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重磅新作,作者将自己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融入其中,详细解读了一段亲密关系旅程可能遇到 的困境,从不敢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到进入亲密关系后可能会遇到的沟通难题、孩子教养挑战、原生家庭的影响、出轨与分离等。作者不止提出问题,更提出了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习爱的方法。顺利解决亲密关系难题,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运气的诱饵

    作者:[美] 娜塔莎·道·舒尔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 内向者的优势

    作者:张瀞仁

    谁说安静的内向者没有当营销专家的本钱?谁说话不多的内向者成为职场导师没有说服力?

    坚信Success is an inside job(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工作)的作者张瀞仁,就以超级内向者的身份现身说法,描述了她长期以来与外向文化之间的搏斗史,破除一般人对内向者的既定印象与框架。

    她告诉读者:内向者拥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深度的思考能力,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给予主管、同伴、客户强大的信赖感。只要精选战场、用对能量,跨出舒适圈,就能在多种领域取得成功,从事营销专家、国际业务等需要社交的工作也完全没问题。

    在本书中,她从职业规划、人际攻防、社交逆袭、自我提升四个方面,帮助内向者认识自身优势,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在外向文化主导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方式成功的进击路径。

  • 理解愤怒

    作者:丛非从

    知名心理咨询师丛非从最新力作

    以《愤怒分析表》带你理解——

    愤怒的背后,原来是一个未被觉知的自己

    愿你拥有,愤怒的自由!

    *内容简介

    一个人愤怒,是因为他有恐惧、委屈、脆弱、无助等一系列复杂情绪没有被表达。深度解决愤怒,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些隐藏的情绪。理解愤怒,就是看到愤怒是对爱的召唤,是对关系的渴望,是生命力想喷薄而出的愿望。本书通过对真切案例的呈现与分析,讲解了一个有效的心理工具《愤怒分析表》以及它的使用方法,使我们可以快速深入地理解愤怒,看见自己,看见他人,让愤怒之下隐藏的爱,流动起来。

    *编辑推荐

    愤怒时,你是不是在想:你是错的,所以你应该改;我比你厉害,你应该听我的;因为我都没这么做,所以你也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不开心,你也要跟我一样不开心;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也要爱我。

    理解愤怒后,你可能会发现:愤怒是一种评判,愤怒是一种期待,愤怒是自我要求,愤怒是情感连接,愤怒是一种恐惧,愤怒是一种爱。

    这是一本剥开愤怒外衣、从引起愤怒的诸多因素入手、理清并试图理解愤怒是怎么回事的图书。作者认为,愤怒是一种极为日常的情绪,我们甚至每天都会有想要愤怒的时刻,但这种情绪并不像它所显示的那么直白。愤怒的背后,是一个充满恐惧、委屈、脆弱、无助的自己,它让我们不断地向外索求,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被他人认可,想让他人做“我们认为对的事”,长此以往,我们都有可能变成情绪的奴隶。

    所以理解愤怒的关键,首先是看到自己,能够明白:愤怒,并不单纯是一种向外的情绪发泄,它其实是我们对爱的召唤,对关系的渴望,是生命力想喷薄而出的愿望。它关乎我们成长与生活的很多方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亲子、伴侣、工作伙伴)、理解与沟通的能力、人格的养成、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等等。

    当我们冲爱的人发火,并恶语相向时,最先损伤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明明知道:那不是我的本意,我其实很爱、很在乎他们。所以理解愤怒,也是重新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它让我们明白:愤怒其实并不可怕,看到它、理解它、转化它,我们或许会获得更多的情绪自由。同时,也希望会读到这本书的每一个人:愿你拥有,愤怒的自由。

  • 刻板印象

    作者:[美] 克劳德·M.斯蒂尔

    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

    ◎ 编辑推荐

    ☆ 比尔·盖茨推荐书单

    ☆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一致推荐

    ☆ 美国常春藤盟校必读书目,长期名列亚马逊畅销榜

    ☆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先驱力作

    ☆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克里斯多夫•艾斯格鲁伯;多元智能之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霍华德•加德纳 盛赞推荐

    ◎ 内容简介

    《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包括选修非裔美国人政治学课的白人学生成绩每况愈下,以及主修工程学的女学生为了是否参加以男性为主的专业会议而犹豫不决,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

    还好,它并非不可战胜。本书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小的标签如何发挥了强大的力量,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

  • 自愈与成长

    作者:李孟潮

    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的荣格自愈心路首秀,彻底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人生痛苦、彷徨、超越、重生汲取大师强大的自愈力量,开启深刻、独特而丰盈的成长。精华扩展阅读11组,原创自我疗愈工具3个,附赠荣格一生最重要梦境30个(德、英、中三语原文)。

    即使伟大如荣格,依然逃不脱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被性骚扰、学渣恐惧……的命运劫难。公开与隐私,荣耀与屈辱,乐与痛,清醒与迷茫,也许你这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曾是荣格所经历的。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到底是找寻终极幸福、实现自我,还是始终漂泊彷徨,你的选择是什么?

    荣格与你的微妙差别在于,在内心的冲撞浩劫中,他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用分析梦、绘画曼陀罗、找寻原型等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生命故事。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因我们本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如同本书中的荣格。

    心理大师荣格,之所以广受追捧,至今仍有新作频频发表,奥秘在于他本人象征着两种形象:

    其一,象征着追寻灵魂的现代人。从空心青年到巨婴老人,不少现代人丧失人生的意义,呼吸着空虚和焦虑。而荣格几乎从人生的第一场梦开始,就展开其长达 80 余年的内在探索之旅;其二,更象征着受伤疗愈者。传统的疗愈者常常完美无暇、高不可攀,而荣格的一生,更接近于真实的普通人。他自身携带着精神分裂基因,历经无数创伤,但始终在发奋自我疗愈。

    荣格的一生,堪称心理学璀璨史,但更是其个人疗愈成长的宝贵全纪录。围绕其人生不同阶段及最重要的30场梦境,本书为你彻底揭秘荣格不为人知的自愈心路。助你直抵大师强大的内在本源,你心灵的独特、深刻及丰盈将由此开启。

    1、零阅读门槛,从平民而真实的荣格身上汲取力量

    《红书》帮我们窥见荣格神秘多舛的精神世界,只可惜,因神秘而有一定阅读门槛;

    《荣格自传》堪称荣格个人意识研究史,是其思想的精彩呈现,但由于缺少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导致读者在阅读起来有较大的距离感。

    相对于如上的荣格畅销作品,本书的重大特色是,零阅读门槛,亲切亲民。本书通过故事讲述方式,以及文学化语言,帮助读者感受到荣格真实而丰满的人性,及其作为普通人疗伤、成长的强大生命力,在无距离、平视的体验中,照见自己,获得成长。

    2、独特的自愈与成长主题,是现代人关注的热点

    荣格是伟人,但首先是追求内在疗愈、让自己活好的普通人,其一生的主要命题是自愈与成长。本书看似讲荣格,实际是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内在创伤、空虚和无意义感,给予疗愈思路及有效技巧的分享。帮助读者从中汲取荣格强大的自愈力量,成长为更完整、和谐及更具生命力的自己。

    3、架起荣格思想、治疗技术与普通人应用之间的桥梁,独具实用价值

    本书一改荣格以往著作中深奥、晦涩的表达,对其思想及治疗技术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并且通过作者独家设计的多种贴心工具,帮助读者对荣格精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够切实地改善自己的内心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变。

  • 隐谷路

    作者:[美]罗伯特·科尔克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人心

    作者:[美] 艾里希·弗洛姆

    《人心》是弗洛姆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从善恶、暴力、生死、自恋、自由等六个角度,对于人心和人性提出了独特的分析和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每个人都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发展。他按病理程度依次论述了游戏性暴力、反应性暴力、报复性暴力、补偿性暴力、原始的“喋血渴望”,指出不同的暴力形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的无意识动机因素的不同。恋尸、自恋和对母亲的共生固着在弗洛姆看来是恶的本质,它们构成了严重精神病患的核心。

    弗洛姆善于将当代心理学研究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的行为心理做出深刻的批判。

    弗洛姆《人心》语录:

    人类面临的主要危险,不是穷凶极恶的人,也不是施虐狂,而是寻常人掌握着非同寻常的权力。

    善是一切服务于生命的事物,恶是一切服务于死亡的事物。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一切助力于生命、成长和延展的事物。恶是一切扼杀生命、缩减生命、使其支离破碎的事物。

    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往往也具有自恋性质。爱上一个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他的”,他可能会把他的自恋转移到她身上。因为他带给她那些特性,他便对她心生欣赏和崇拜。仅仅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恶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想要回归到前人类状态的企图,消除这一企图需要专属于人类的特质:理性、爱和自由。

    在他人的痛苦不幸或亲切目光、鸟儿的婉转欢鸣或小草的青葱碧绿面前,倘若我们丧失了为之触动感怀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认识能帮助我们。倘若人变得对生命无动于衷,那么任何他可能选择善的希望都将不复存在。

  • 好心情练习手册

    作者:[日] 西多昌规

    日本著名精神科医师×斯坦福大学客座讲师×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带给你的情绪疗愈指南,28个日常小练习立即治愈所有不开心,做一个内心强大、情绪稳定的人!

    ◎ 编辑推荐

    ☆ 被上司训斥后,一直无法平息怒气;失恋后,迟迟无法走出来;看到负面信息,很容易影响心情……生而为人,很难不抑郁,只是一味地压抑或隐藏情绪并不是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快速摆脱负面情绪,及时整理内心,将被情绪影响的痛苦化为前进的动力。

    ☆ 日本知名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专家西多昌规首次探讨现代人的“情绪修复”主题。书中运用脑科学、神经科学知识深刻解析会被负面情绪长久困扰的原因,并结合作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迅速且有效管理情绪,能够及时治愈内心的28个实用性技巧。面对压力,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努力的期限;与其过度在意过去的“创伤”,不如立即开始行动,用“自我行动”来打破当前痛苦的现状;疲惫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风景……

    ☆ 匡威、NB、国誉联名设计师,日本知名插画艺术家Noritake特别绘制封面,并随书附赠4枚治愈书签,带你自我调节,重归平静,用稳定且坚定的内心度过每一天。

    ◎ 内容简介

    愤怒、焦虑、恐惧、不安… …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太多的情绪,包括自己的情绪、周围人的情绪、社会的情绪。当我们无法排除和整理情绪时,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混乱不堪”“焦躁不已”。

    本书作者西多昌规是日本知名精神科医师。他不仅在大学医院看诊,同时也是投身医学研究的精神科医师、医学博士。他在多年临床咨询中发现,情绪问题对现代人的生活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本书中,他针对“如何不被情绪影响”“正确处理负面情绪”这些事项,提出了 28 个一定能够做到的日常练习。比如,给压力定一个期限,尽最大的努力,做不到就彻底放弃;让情绪达到临界值的自己“暂停一下”,暂时放下不愉快的心情,只专注眼前的工作;想烦恼时,就尽情地烦恼,等到大脑里出现其他事情时,就代表烦恼结束了;等等。

  • 0次与10000次

    作者:[德] 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

    伴侣那么糟糕,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离不开?为什么离开了一个糟糕的伴侣,又遇到一个更糟糕的伴侣?为什么你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同样的死胡同?虽然你也会告诫自己“下次再有类似的事,遇到类似的人,不能再这样了”,可一遇到事情,就又掉入了旧有的应对方式中。

    一般来说,你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然而,你还是会经历一些丢失了掌控感的时刻,在类似的事情上吃亏、犯错、受伤。

    你可以拥有真正保护自己的能力。

    作者提出,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是由内在的四部分人格决定的: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当我们去觉察并修正自己的应对方式时,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创伤、心结,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自己难以驾驭的情绪和感受,并通过刻意练习,拥有一个更加稳定的成人自我,一个不被情绪淹没、拥有良好社会属性、能完成任务且自律、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与资源的,更加智慧的自己。

    同时,通过深度的觉察和修正,我们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创造全新的关系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再在积习难改的命运中打转。

    ※【吉塔·雅各布(博士)Gitta Jacob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她的著作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帮助建立了图式疗法】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四个会影响你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自我”】

    内在小孩:童年时期的自己,象征着记忆深处强烈的情绪、未被处理的情绪。

    内在审判者:苛刻和惩罚性的审判者象征着了那些来自我们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完美。

    应对方式:为了应付情绪上的压力和一些困境,我们在童年时期采取了一些行为方式来保护自己,这些行为方式已经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成人自我:活跃、强大的成人自我能令我们活得舒适轻松,有很好的社会属性,可以灵活应对压力和挫折,也有重复感受幸福与意义的能力。

    告别同样的坏感受、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创伤

    从黑暗中爬出来,在阳光里站起来

    觉察并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

    从此让坏体验发生0次,好经历发生10000次

    拥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能力

    ※【以心理学的方式,探查我们内在的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积极修正,为自己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我们之所以会走进同样的死胡同,在类似的事情上吃亏受伤,本质上是我们的“应对方式”出了问题。

    相同的“应对方式”,带来的结果是0次与10000次的区别。

    通过图式疗法的深度觉察和练习,我们都可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在现实中保护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拥有更加稳定的成人自我。

  • 重新长大

    作者:毛冷瞪

    这是一本小说集,讲述了十个痛苦的成年人,他们痛苦的往事。你用童年治愈一生,还是用一生来疗愈童年?如果有机会回到童年,你会怎么做?

    退休的幼儿园园长创办了一所专门为成年人开放的“成人幼儿园”。园所里有各种各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无法适应成人世界的“小朋友”:有拥有三岁小孩的年轻妈妈,有二十多岁一直家里蹲的宅男,有三十多岁突然被裁员的上班族,甚至还有六十五岁退休大爷……在特殊的幼儿园里,每个人都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直面内心创伤,重新活出真实的自己。

    我们心里的痛苦当然不会都来自童年,更不是都来自父母或某个人,但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些难以启齿的痛苦,从来不是丢脸的事情。

    这些一点点被看清的痛苦,跟我们小时候摔跟头磕的疤、年轻时不穿秋裤冻出来的关节炎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病,不是丢脸的事。不要着急,不要沮丧,有很多办法治疗自己。当你开始了解自己的时候,就已经是最棒的自己了。

  • 心力

    作者:邓亚萍

    ·中国体育初代“大魔王”、乒坛传奇邓亚萍个人作品

    ·大心脏世界冠军解读人生关键时刻制胜心法

    ·实力=技力×心力,技力奠定下限,心力成就上限

    ·人人都要学会掌控心态、战胜拖延、提升效率、精准抗压

    ·郎平欣然作序,陈薇、董明珠、曹国伟、白岩松、王潮歌、杨澜、撒贝宁、樊登联袂力荐

    实力不等于简单的能力积累,心力不足就难有匹配实力的表现。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处处有压力,意志力时时要经受考验,即使“躺平”也要有坚定的心态。本书浓缩作者多年直面挑战积累的心理提升技巧,结合心理学经典洞察,针对生活与职场痛点提出稳定心态、提升效率、打造强大抗压力与意志力的可复制技巧,以帮助读者从容应对种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