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

  • 意会时刻:用人文科学解决棘手的商业难题

    作者:克里斯琴•马兹比尔格(Christian Madsbjerg) / 米凯尔•拉斯马森(Mikkel B. Rasmussen)

    人们普遍认为,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决策者,完全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企业只需借助先进模型、大量调研和大数据分析,就能真正了解消费者行为了。人们还认为,创新就等于稀奇古怪,创新就意味着剧变,创新有一定的套路可循。但真的是这样吗?

    ·

    在《意会时刻》一书中,两位研究人类行为的专家深入检视了商业世界关于消费者行为和创新的10条错误假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源自人文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意会法。

    ·

    凭借与乐高、三星、康乐保、阿迪达斯及英特尔等企业的直接合作经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意会法帮助企业确立发展方向,推进业务增长,更好地解决那些涉及人类行为变化的商业题难。

  • 游牧

    作者:青年志Youthology

    本书以中国一、二线城市中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在这样一个复杂混沌的时代,讲述青年志呼吸与观测青年文化的方法与思考框架,分享青年志对于这个时代的观察以及前瞻性的趋势判断。书中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接着将深入阐释个体演进时期的宏观背景——“大平原时代”,今天“游牧青年”的核心向往与焦虑以及核心行动准则。之后,我们将论述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个体化的三大命题,提出他们对于生活、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三大向往、相关焦虑和实践,以及对应的商业启示。最后在结尾,我们将对商业未来作出前瞻,并系统阐述和探讨,商业在今天社会与文化的新情境下,应该具备的新角色、新使命、新能力与新方法,推动商业创新。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吴晓乐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

    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No.1,读者有人愤怒,有人哭泣

    同名网剧由台湾公视制作,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 -------------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

    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

    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这九个故事:

    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

    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

    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 名人传

    作者:  [法] 罗曼·罗兰

    此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基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遭遇的悲惨,或有内心的迷茫和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难,几乎让他们窒息,毁灭了理智。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

  • 好好听话

    作者:学诚法师

    继《好好说话》之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又一力作重磅来袭与您分享佛陀的听话之道。

    ★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史上最强科研实力寺庙”北京龙泉寺方丈,中国佛教界“博客第一人”精彩开示。其博客点阅量突破千万;微博开通16个语种,读者涵盖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

    ★史上首次将佛经中的听话之道化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智慧学经典。

    ★与市场上宣讲听话之道的同类书相比,本书中展示的听话技巧更高妙、更神奇,其背后的智慧更令人叹服、受用。无论是孩子、成人、老人、男女,都能够从中享受到发善心、说善语、做善行的当下福报。

    ★本书作者学诚法师曾受邀至印尼首府雅加达、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国多地进行演讲和座谈。

    ★专门从“好好听话”的角度讲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佛学励志经典,透过大量古今禅门公案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听话的智慧呈现在读者面前,予以激励和指引。

    ★好好说话是启发别人,说别人需要的话;好好听话是启发自己,是修自己。无论是好好说话,还是好好听话,都是为了消弭主客,都是修行。所谓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用心倾听别人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如何好好生活中国佛学院院长,“史上最强科研实力寺庙”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继《好好说话》之后,第二大力作《好好听话》重磅来袭听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容一个人比较乖巧、懂事;另一种是听别人讲话。好好听话,也有这样两层意思,一种是表达一个人谦虚,爱学习,尊敬师长;另一种是表达能听得进去别人讲的话。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能力,但事实上,很多人理解得并不够深刻,也并不能真正做到。

    2017年10月,一本教人好好听话的书——《好好听话》将出现在公众视野。在书中,法师娓娓道来,透过大量古今禅门公案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听话的智慧呈现在读者面前,予以激励和指引。

    听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形容一个人比较乖巧、懂事;另一种是听别人讲话。

    好好听话,也有这样两层意思,一种是表达一个人谦虚,爱学习,尊敬师长;另一种是表达能听得进去别人讲的话。

    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能力,但事实上,很多人理解得并不够深刻,也并不能真正做到。生活中虚心学习、谦冲自牧是一个人进步和成长的重要素质,也是幸福人生的重要能力。但是,这样的素质也是要靠训练和培养的,那就要学习如何听得进去别人的讲话。

    好好听话的次第:首先是要听得见。如果一个人心里总是装着自己的想法,急于表达,那么,别人讲什么,有可能只能听个大概,甚至很多意思都听不见,因为自己的心已经被自己的想法塞得满满的。

    其次是要听得懂。就是对方讲的话,字面的意思要能听明白,知道人家要表达什么,在说什么。

    最后是要听得明白。不仅要听得懂字面上的意思,也要听得懂字面背后的意趣——依意不依语。

    这三个阶段,是好好听话的次第,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要掌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我们总是紧抓着自己内心的某个东西,死死不放,这时候我们要想听进别人的话就非常困难,就要吃很多的苦头。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类似的问题,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见解和想法,先按照听得见、听得懂、听得明白这样的次第好好听话,才有机会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真正听得进去别人说话,其实是要我们空出心来,如此才能精准地接收到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原有的认知,扩大自己的心量。

    内心如果经常这样自我训练,我们就有可能获得别人更多的帮助。所以,懂得了如何好好听话的智慧,就好比掌握了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 道德浪女

    作者: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 / 朵思.伊斯頓(Dossie Easton)

    開放關係就是劈腿偷吃?多重伴侶就是淫亂多P?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 不懂心理操控,你怎么带团队

    作者:杨祖如

    狼王的哲学告诉我们:拥有独立思维,才能掌控全局;施展雷霆手段,才能赢得主动权;树立领袖精神,才能凝结团队力量;不懂心理学、不会操纵术,如何成为人生大赢家?

    所谓心理操控,实则是指一方使用一些技巧让对方产生信赖感,从而增加个人魅力。这就要求操纵者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参透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感,进而从心理层面影响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 幸福之路

    作者:[英]罗素

    《幸福之路》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作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 开启你的高维智慧

    作者:刘丰

    《开启你的高维智慧》是一把可以打开所有智慧系统天窗的金钥匙,当你能够自如掌握和使用这把钥匙的时候,你的人生可能从此就不同了。

    《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一书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尊异,超越生命中的认知局限,从求同尊异到归同了异,提升你的意识维度并将其融合为万有归一,从归同了异到无同无异,唤醒生命的终极圆满。

  • 纳粹医生

    作者:[美] 罗伯特·杰伊·利夫顿

    《纳粹医生》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它通过对40个左右的纳粹(其中29个纳粹医生)和80个纳粹受害者9其中40个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作者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本书的研究目的并非简单的谴责邪恶,更多地是为了“理解邪恶”。确切地说,作者试图从医生这个角色入手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

    《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历史上奥斯维辛这样的恐怖时刻并不多见,但是现实中像“斯坦福实验”中那样的“微纳粹”时刻却比比皆是:警察的刑讯逼供、强拆中的打手、打人的城管…有多少“普通人”在完成“角色转换”之后可以若无其事地作恶?游行中打砸抢烧,文革中的学生打老师,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又有多少人在“集体”的遮蔽下中施暴?当一个人“脱下”作为个体的自我,“穿上”他者的身份,并隐身于集体的庇护,作恶行就变得轻松自如。而对于小恶汇聚成大恶,有时候“普通人”所需做的全部就是“别过头去”。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 自然选中

    作者:Mark van Vugt / 马克•范福特 / Anjana Ahuja / 安加娜•阿胡贾

    【编辑推荐】

    追溯领导的起源,重新发现领导和追随的艺术,成为卓越的“自然领袖”。

    1.《自然选中》从进化的角度来探讨领导和追随的秘密,提出了第一个领到的科学理论“进化领导理论”,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书中介绍的内容适合人类中的每一个人,世界各地,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我们对领导都怀有热切期望。通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明智的领导,也可以指导管理者更好地领导。

    2.文字浅显易懂,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大众,结合推特现象、怪异时尚或股市崩盘、恐怖袭击等大量众所周知的政治、商业、体育和文化事例来说明问题,分析人们的特定行为方式。

    3.在国外与吉姆•柯林斯的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和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领导引擎》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 只想和你过好这一生

    作者:武志红 / 朱建军 / 李子勋 / 胡慎之 / 韩湘景

    伴随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与亲人相处、与恋人相处、与爱人相处、与孩子相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着自己艰难摸索。但是一旦错了,便会给我们或者我们的至亲内心造成永久的伤害。

    好在,我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一颗智慧和柔软的心,他们就是心理咨询师。

    我们邀请了包括朱建军、武志红、李子勋、岳晓东、胡慎之在内的十九位国内外著名心理咨询大师联手打造了这节亲密关系及家庭幸福成长课,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给自己还有别人带去幸福。

  • 落差

    作者:[法] 米歇尔·勒朱瓦耶

    白宫“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指定心理读物。本书系白宫“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重要成员、国际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米歇尔重磅作品。揭秘心理落差的危害与应对技巧,告诉我们,面对失望的打击,该如何及时化解内心的愤怒、悲伤、压抑和焦虑,停止情绪自虐,预防感染抑郁症,重拾对别人、对自己、对 生活的热情。

    工作不顺心,感情不顺利,对最好的亲友失望至极……你曾不止一次感到失望——对生活,对别人,对自己。失望的感觉有浅有深,有时转瞬即逝,有时却延绵不绝,如同黑云一般裹住你的内心,使你抑郁无助,愤怒迷茫,内心失去秩序,隐隐不安。

    在失望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股愤懑的心理能量。这股 能量杀伤力极大,向外,攻击别人,向内,攻击自己。

    通过这本书,你将得到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学会许多精彩的心理学技巧。你将随着这些文字,到你的内心深处走一遍,看清心中负面情绪的本质。你将一步步打破失望在你心中堆起的壁垒,唤醒真实的自己,重拾内心的勇气和活力,不再抑郁无力。

    请相信,这世上,凡是能让你失望的,都是你需要学会面对和超越的。唯有化解并超越心中的失望,才能活出平和而强大的自己。

    【媒体推荐】

    失望,来源于一种功能的遗忘。《落差: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失望》,通过一些易学的心理技巧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建立“抗失望”的机制,减少我们受到情绪低落的侵袭。

    ——法国《健康》杂志评论

    勒朱瓦耶是一名令人尊敬的精神病医生,他并不隐藏生活的痛苦,他通过一系列哲学的心理学的训练帮助我们直面负面情绪,通过训练我们通过尊重情绪和成熟的思想重新找到自我。这本书是通向更幸福的生活的处方。

    ——法国EGORA杂志评论

    作为一名姓氏是勒朱瓦耶的精神病医生(作者的姓Lejoyeux,在法语中意思是快活的人),面对周围一群不幸福的病人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感。通过这本喜悦满满地新书,作者坚信不用任何药物,所有人都能培养出一种预防抑郁生活方式。一棵树,一条鱼,一点幽默,一点莫扎特,许许多多小事都能制造大幸福。

    ——法国ELLE杂志评论

  • 棉花糖实验

    作者:[美]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

     你是否:无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喜欢的物品总是念念不忘,立马就要买到手?无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让珍视的伴侣濒临崩溃?减肥遥远无望,摆脱不了眼前一顿美食的诱惑?工作严重拖延,还在沉溺于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快买快卖导致投资频频失利?本书告诉你: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看到第二颗棉花糖,自控便无须努力。

     自控力与意志力的热论都源于50年前开始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论一经报道便获得广泛关注,然而这场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却遭到了极大的误读。《棉花糖实验》是实验设计者、自控力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对实验来龙去脉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众对棉花糖实验的普遍误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对从孩子的养育、雇佣新职员,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个人决定的最明智建议。

  • 人生脚本

    作者:Eric Berne

    本书是沟通分析创始人伯恩最重要的著作,讲述人如何在年幼的时候“规划”了自己的人生脚本,又如何践行“失败者”的角色。伯恩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主张是,心理治疗不应该仅仅是使人好受一点或是更适应一点,而是要彻底改变原有的脚本命运,活出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他不仅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脚本,也帮助人们改写脚本,不再受其无形的约束。伯恩的写作风格和他的治疗一样,风趣幽默、又极犀利,使人欲罢不能。

    你新认识了某个人。你说“你好”。对方也说“你好”。接下来你会说什么?你又会做什么?你会匆匆离去吗?你会主动交流吗?还只是等着?还是什么?

    好吧,在本书中,艾瑞克·伯恩说,无论你接下来做了什么,都取决于你的“脚本”。你现在如何回应他人取决于你小时候做出了关于自己、关于他人以及关于世界的怎样的情感决定。脚本是关于你打算如何度过一生的计划。你制订这个计划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它基于你当时对世界的了解。早年决定由你做出,在人生的后续阶段,你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这些决定,即改变你的脚本。

    脚本是了解人类命运的重要概念。脚本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却仍旧无法感到满足;也可以解释另一个人为什么在人生中只是做了点小事,却感到相当欢喜。或者,为什么一个人很会与人打交道,而另一个人却备感孤独;为什么一个人在年老时适应良好,而另一个人却感到想跳下桥头,终结生命。

    脚本的内涵相当深厚。本书是一本经典著作,因为脚本这个概念第一次在心理学及沟通分析领域被提出。

  • 知心书·第二辑

    作者:弗雷德里克.方热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我需要别人喜欢我,我不可以让人失望……”

    “我必须不断CHAO越,让别人高兴……”

    “我必须成功,才配得上我所在的位置……”

    ……

    总有这样一个苛求的声音,对我们不断要求和勒索。

    这个声音曾经保护和支持过我们的心灵,

    我们的生命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

    自我苛求是生命活力的囹圄,

    我们需要找出这个苛求声音的源头,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直视它,与它对话,

    直到它从我们的心灵上松脱。

    ——是时候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了!

    ——今天的读者生活在竞争更加激烈、对成功要求更高的社会环境中,必须更优秀、更完美,所以,也更容易成为“自我苛求”的牺牲品,所以更迫切需要去除“自我苛求”的负面影响,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活得更加舒展、更具幸福感和尊严。

    《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严苛的自我要求有时候能使人进步,有时又会给人压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这种强迫我们行为的自我批评之声,如何掌控它?如何摆脱它?

    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写就,法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弗雷德里克·方热凭借自己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针对“自我苛求”这一人性痼疾,结合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独创了行之有效的心理自助方法,一定能够将你从“自我苛求”中解脱出来,使你获得更富创造力和幸福感的生命体验!

    《疯子的自由》

    “看到那位老人仰望天空惊叹的样子,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欲望去释放精神病患。他应该很久没有听到别人叫他的名字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凄凉吗?再也听不到别人友善地叫你的名字,那几个音节,是母亲把你抱在怀中时曾温柔地念出来的。”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直接的方式之一,是一窥其疯人院里的状况。

    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一个注定无法被历史忘记的名字,其开创性疗法,被视为精神病学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为现代精神病治疗体系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令他确信,疯癫者“之所以难以驾驭,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呼吸新鲜空气和享受自由的权利”。

    对于患者的治疗,同样是医者对自身和环境的再认识。

    这一“由冷酷到仁爱”的变革,恰发生在法国大革命狂风暴雨的洗礼之下……

    《疯子的自由》

    18世纪末的法国巴黎,大革命的暴风雨即将到来,社会激流涌荡,人人似癫如狂。在这个举世皆疯狂的岁月里,那些被送进疯人院的真正的疯子,因为一位医生的到来,逐渐终结了贱民、畜牲与恶魔的境地,重获尊严与自由。菲利普·皮内尔,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的先驱,现代精神医学之父,在与野蛮和贪婪战斗的同时,如何才能真正解除铐在人们心灵上的枷锁?在解放病人的道路上,是否也因此更向前一步,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破碎飘摇的年代里,爱情又将会是什么滋味?

    《疯子的自由:菲利普·皮内尔医生在1789—1795》,一部生动书写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疯人院真实状况的小说。

    《医治受伤的自信》

    自信是我们人格的一大基本元素,

    自信的缺失或扭曲,会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上疑虑重重,

    给我们带来情感和生活上的伤痛,

    使我们害怕做错事、 害怕被论断、 害怕爱别人、 害怕被爱……

    最终,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本书旨在帮我们从自信受伤导致的恶性循环中释放出来,以教学的方式介绍了诸多简便而易行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为世界各地的心理专家广泛采用,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已被证实,我们将从中学会更爱自己,学会勇于行动,学会敢于在他人面前坚立自己。翻开这本书,我们将踏上一段确切有效的治愈之旅!

    《医治受伤的自信》

    自信是人生的重要基石,自信缺失将给人生带来巨大的失败和挫折感。弗里德里克·方热身为心理医生,亲眼见证了无数患者因自信缺失而陷入人生低谷,饱受痛苦。自信缺失的根源通常在幼年时期就已形成,曾经一度被视为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性格特征”。但方热通过数十年的医学实践证明,即便是年长的成人,依然可以审视、建立或重塑自信。本书介绍了诸多心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为世界各地的心理专家所广泛采用,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已被证实。在这个世界上,已有成千上万的人通过修复和重建自信,真实有效地改善并提高了人生品质。拥有自信将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内心舒适和高质量的生活。在这个领域,一切皆有挽回与提升的可能!

    《你好,焦虑分子!》

    焦虑……揉皱纸团般紧迫人心的……可怖长夜中阵阵袭来的恐慌。

    幽默感从来不属于你;

    情绪像滚水,沸腾易怒;

    内心被恐惧撕咬,经常失眠一整夜;

    不想睡觉的时候,却睡着了;

    面对未来,悲观是你的底牌;

    向着梦想开拔的过程中,却距离内心的平静越来越远……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焦虑相伴,而其中的极度焦虑者,必须依靠服用药物才得以疏解。焦虑是如何作用于我们自身的?如何有效走出焦虑情境?如何处理焦虑的家族性遗传并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焦虑发挥出其积极的一面——使你变得更好,更优秀?在《你好,焦虑分子!》一书中,法国心理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为我们全面揭示了焦虑的形成机制,以及避免病理性焦虑症的有效方法。

    《你好,焦虑分子!》

    你是否也是焦虑分子中的一员?

    极度焦虑者,通常有着一种难以得到满足的好奇心。米开朗基罗、维瓦尔第、歌德、弗朗茨·卡夫卡、玛利亚·卡拉斯、伍迪·艾伦、伊夫·圣罗兰,这些大名鼎鼎的人,都是焦虑分子中的一员。

    实际上,焦虑性格有着一副百变的面孔。有外倾型焦虑者、亢奋型焦虑者和冲动型焦虑者,还有内倾型焦虑者、羞怯型焦虑者和易感型焦虑者,以及奉献型焦虑者、悲观型焦虑者和嫉妒型焦虑者,最后还有疑病型焦虑者和恐病型焦虑者。在社交生活中,焦虑者可能表现得争强好胜或善于自省,又或者具有创造力。

    《你好,焦虑分子!》一书旨在帮助每个人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如有必要,还可以改变自己。因为焦虑就像一枚迟迟不爆的小炸弹,它形成于童年时期甚至更早,可能对生活造成干扰。

    本书将从专业和日常的角度,详细讲解和分析焦虑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更重要的,如何应对焦虑。

  • 不完美,才美II:情绪决定命运

    作者:海蓝博士

    《不完美,才美》自出版以来,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誉。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或网上留言,询问能否再出一本讲情绪管理的书,并且能有更详实的具体指导方法。

    应广大读者的反馈和期望,同时也是作者十多年来临床心理治疗的体验,历经8个月的酝酿,海蓝博士笔耕不辍,又隆重推出第二本《不完美,才美Ⅱ:情绪决定命运》。

    这是一部解决抑郁、焦虑等情绪的积极心理学经典。海蓝博士在开篇就提出了革命性的新观念:“我们终生要学的功课就是情绪管理,人生最大的本领也是情绪管理之道。”

    本书干货极多,看完后能让你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身边的亲朋好友,去医院的次数也会大大减少。

    本书双色印刷,装帧精美,国际上有当代四大全球著名心理学权威、哈佛医学院心理学临床导师联袂推荐,国内则有张羽、苏岑、俞敏洪、徐小平等中外各界50余位大家倾情作序推荐。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这是一份通往新生活的请柬。掌控了情绪,一切在你手中!

    随书赠送:

    ①情绪梳理七步法使用手册

    ②“一切在你手中”能量书签

    ③抑郁指数自测表

    ④焦虑指数自测表

    ⑤自我关怀指数自测表

  •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作者: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

    ■《被討厭的勇氣》正宗續集 + 完結篇,再度讓人生為之一變!

    ■中文版獨家,兩位作者特別撰寫〈致臺灣讀者序〉!

    ■深度探討《被討厭的勇氣》中的許多概念,讓阿德勒的思想更具實踐性!

    ■若說《被討厭的勇氣》是了解阿德勒思想的「地圖」,本書就是帶領你實踐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之路的「指南針」!

    ■《被討厭的勇氣》日韓均熱銷破百萬冊,臺灣連續100週高踞排行榜,熱銷40萬冊以上;雙書全亞洲熱銷破350萬冊,紀錄持續更新中!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陳志恆(輔導教師、《此人進廠維修中!》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勇氣再推薦

    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讓人生再度為之一變!

    ◆人人都誤解了阿德勒。

    ◆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愛,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決定。

    ◆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

    勇敢去愛吧!

    去愛的勇氣,就是讓自己變得幸福的勇氣!

    唯有藉著去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唯有透過去愛他人,才能促成自立;

    也因著去愛人,才終於能得到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是為了讓讀者認識阿德勒心理學、綜觀阿德勒思想,也就是宛如「地圖」般的一本書。另一方面,本書則是為了能實踐阿德勒思想、踏上幸福人生的「指南針」,意即讓我們知道如何朝著前作所提示的目標前進,也可說是行動方針。

    ──岸見一郎

    《被討厭的勇氣》論及人生中的多項課題,其核心的關鍵提問可說是:「該怎麼做,人才能獲得自由?」相對於此,本書所要探究的問題則是:「該怎麼做,人才能變得幸福?」

    ──古賀史健

    無論任何人,從這一瞬間開始就能獲得幸福。

    只不過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停留在原地就能享有的。

    睽違三年,辭去大學圖書館工作、成為國中老師的年輕人再度來到哲學家的書房。

    這些年,他在教育現場實踐阿德勒理論,卻備受挫折,如今正為是否該放棄而苦惱不已:

    「阿德勒的思想是一場大騙局,甚至是會帶來毒害的危險思想!」

    「阿德勒的思想在現實社會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阿德勒的思想根本是不經用的論點、流於空泛的理想論!」

    對於年輕人的控訴,哲學家表示:「是你誤解了阿德勒。」

    日常生活中究竟該如何實踐阿德勒心理學?要如何才能步上幸福之路?而阿德勒所歸納的結論──為了幸福,人人都必須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究竟又是什麼?

    如猛藥般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哲學問答,再度揭幕!

    讀者好評:果然是名著!

    ◆最戳中我痛處的,是完全否定「命運」這回事。「命運是要用自己的手去開創的」,讀過這本書之後,應該沒有人的人生仍絲毫不為所動吧?

    ◆從根本來說,本書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都是有如猛藥般的書。

    ◆在內容上,本書對於前作《被討厭的勇氣》中所提到的阿德勒心理學重點之一──人生任務和社會意識有更深的探討,對於工作的目的,也讓我豁然開朗,不但很合理,更讓我對工作的態度有了改變。

    ◆本書的關鍵詞是「教育」和「愛」。所謂的教育,並不是由教導的一方去鞭策,而是教學雙方互相學習、共同育成。個人也是一樣,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尊重個人才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相信整個社會都會大大地往好的方向改變。

    ◆已經購買前作的人,務必再續讀本書;還未讀前作的人,也請務必連前作一起讀。本書有許多和教育相關的內容,特別推薦教師們閱讀。

    〔推薦文〕 蘇絢慧

    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價值、無法對他人的痛苦及需要給予真切的關注,是我們無法通往幸福人生的關鍵。藉由這本書,我再次感受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人類生命的貢獻,也更加確定幸福的人生是可及的實現。

    (諮商心理師、作家)

    〔推薦序〕擁有信任孩子的勇氣   陳志恆

    十幾年前,當我還是輔導與諮商領域的研究生時,在諮商理論課堂上所報告的學派,正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當時對阿德勒的論點仍一知半解,直至二○一四年《被討厭的勇氣》在台灣出版後,才有機會再一次重新認識阿德勒。

    而今,千呼萬喚,《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總算出爐!有別於首部曲做為阿德勒心理學的地圖,二部曲則被作者定位為行動方針,也就是具體的實踐方式,讓阿德勒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有了「落地」的可能性。

    在本書的前作《被討厭的勇氣》裡,阿德勒具顛覆性的理論大大地震撼了讀者,包括我在內。其中「課題分離」的觀點,甚至影響我完成了《此人進廠維修中!──讓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這本以情緒療癒為主題的書籍。

    我是一名中學輔導教師,在長期觀察中發現到,校園中的輔導諮商與教育工作似乎一直是兩回事,甚至隱微地處在對立面。而阿德勒心理學主張,諮商師的任務就是再教育,而教育工作者則要像諮商師一樣陪伴學生;不論諮商或教育,目的都是幫助個體朝向「自立」。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觀點也為學校系統中諮商輔導與教育之間的扞格不入做了解套。

    令人興奮的是,本書探討的各種主題正是以教育場域為核心,其中揭示的教育理念正是要幫助學生「自立」。書中提到,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亦即不再繼續以自己的脆弱來支配別人(這是年幼孩子為求生存的行為模式),而能自己照顧自己的人生,同時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的觀點,與我這樣一名身處教育場域中的心理助人工作者,在學生輔導與諮商方面的理念──也就是協助案主「自我決定、自我負責」,是不謀而合的。

    在現今的教育現場中,可以看到許多師長(包括父母)帶給孩子的教育,事實上是阻礙孩子朝向自立發展的。不論是給予過多的干涉、代替孩子做決定,甚至用威嚇的方式管理學生,都是反「自立」的教養方式。背後所隱藏的,其實是出自於大人對於孩子的不信任。

    因為不信任,所以我們無法以孩子如其所是的樣子看待孩子,也不會因為孩子本身的存在而認為孩子是有價值的;也因此,我們對孩子充滿了是非對錯的評價。在二元對立的是非標準下,我們戴上了有色眼鏡,如判官般用一些行為規準來評價孩子。我們無法看見孩子的全貌,以致孩子總是得忙著追求外在的認同,內心卻匱乏無力。

    從來,我們就與孩子處在不平等的地位上!而「孩子與我們是平等的」這樣的觀點,對許多師長而言,無疑是天方夜譚!是的,身為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擁有「信任孩子的勇氣」,如此才有可能協助孩子朝向自立發展。而信任與尊敬孩子的本身,則是一種意願與選擇,但前提是:大人本身得先做到「自立」才行。

    雖然至今阿德勒心理學的學派屬性仍定位不明,但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先見之明。其真知灼見無疑地影響到後日後各種心理治療理論學派的發展,包括人本、存在、認知行為等取向的心理治療,以及家庭系統療法,甚至近十幾年來才興盛的後現代心理學。

    這一次,兩位作者又採用對話方式引領我們進入阿德勒心理學的世界,這又是一本讀來令人欲罷不能的高水準作品,等著你去領略箇中美妙。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學校輔導教師、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

    各界推薦

    讀者好評:果然是名著!

    ◆最戳中我痛處的,是完全否定「命運」這回事。「命運是要用自己的手去開創的」,讀過這本書之後,應該沒有人的人生仍絲毫不為所動吧?

    ◆從根本來說,本書對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都是有如猛藥般的書。

    ◆在內容上,本書對於前作《被討厭的勇氣》中所提到的阿德勒心理學重點之一──人生任務和社會意識有更深的探討,對於工作的目的,也讓我豁然開朗,不但很合理,更讓我對工作的態度有了改變。

    ◆本書的關鍵詞是「教育」和「愛」。所謂的教育,並不是由教導的一方去鞭策,而是教學雙方互相學習、共同育成。個人也是一樣,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尊重個人才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相信整個社會都會大大地往好的方向改變。

    ◆已經購買前作的人,務必再續讀本書;還未讀前作的人,也請務必連前作一起讀。本書有許多和教育相關的內容,特別推薦教師們閱讀。

  • 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

    作者:  [美] 露西·乔·帕拉迪诺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要么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无所事事、烦躁不安,要么注意力过度集中,感觉紧张焦虑、疲劳过度,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难以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如何才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才能让自己摆脱过度疲劳的泥潭,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本书给出了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步骤。遵循这些步骤,你会找到更好的状态,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

  • 蜥蜴脑法则

    作者:(美)吉姆•柯明斯

    如果人的决定都是理性的,网红为何能大行其道?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见到你就有好印象?

    行为与态度,哪个更容易改变?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一个人戒烟?

    如何让别人更喜欢跟你谈话?

    怎么判断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

    如何把你建议的行为和对方想要的东西结合起来?

    有哪些普遍的人性是我们可以利用的?

    ……

    人究竟是如何做决定的?

    在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吉姆•柯明斯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他发现,行为经济学家Thaler和Sunstein提出的“蜥蜴脑”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Thaler和Sunstein指出,虽然人类自诩为理性动物,但事实上,我们在做大多数决定时,其决策过程与低等脊椎动物蜥蜴并无太大区别。换句话说,人脑的决策过程,与蜥蜴脑的几乎一样。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蜥蜴脑”。蜥蜴脑极其聪明,而且运转极快,能在极短时间内轻松做出准确判断。它不仅高效,而且不知疲倦,昼夜不停,无法阻挡。蜥蜴脑能量极大,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控制我们的绝大多数行为,包括那些事关生死的重要行为。

    所以,无论你是想说服某一个人——比如说你的配偶、孩子或者同事——做一件事,还是想说服成千上万人购买Apple Watch或百威啤酒,只要学会跟他的蜥蜴脑对话,效果就会事半功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