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人类大瘟疫

人类大瘟疫

作者:[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

分类:历史

ISBN:9787521716269

出版时间:2020-5-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标签: 历史  科普 

章节目录

序 i
高晞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译者序 ix
谷晓阳 李曈 首都医科大学
前言 xv
鲨鱼和其他掠食者
第一章 01
蓝死病
第二章 51
天使之城的鼠疫
第三章 93
鹦鹉热大流行
第四章 139
“费城杀手”
第五章 171
军团病卷土重来
第六章 191
美国的艾滋,非洲的艾滋
第七章 241
SARS:超级传播者
第八章 283
跨越国境的埃博拉
第九章 331
终篇:寨卡
结语 379
流行病的世纪
致谢 388
注释 391
别册:新冠大流行·特集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现代医学和技术的高歌猛进曾让人类无比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流行病。然而我们错了。

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贵妇人神秘死亡的鹦鹉热,到感 染后会出现大出血的埃博拉,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

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讲述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后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尚有哪些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感染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编辑推荐】

● 10场全球性流行病大暴发,9种潜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的致命病菌突然出现在人类大都市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曾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可以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我们错了。

大流感 1917年,从全美各地招募来的新兵被派往美国的几十座大型军营接受训练,准备开赴欧洲战场。然而,来自不同免疫学背景的人被迫在几个星期内大规模聚集在一起,这为流行病的传播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一种致命的流感病毒正在伺机而动。

鼠疫 对于1924年的洛杉矶人来说,黑死病只是发生在中世纪的遥远传说,是不可能出现在这座以清洁著称的现代都市的。然而,“黑色死神”突然降临“天使之城”,将人类打了个手足无措。

鹦鹉热 “一战”后的美国歌舞升平。养宠物成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喜好,象征“忠贞爱情”的鹦鹉成了很多家庭主妇的新宠。谁曾料到,如此美丽可爱的鸟儿身上也潜伏着致命的病菌,贵妇人们纷纷中招。

军团病 1976年,两千多名“美国军团”的退伍老兵在费城一所豪华酒店举行年会,会后,相继有人患上肺病,并有人死去。导致疾病的元凶是什么?豪华酒店这样的现代建筑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艾滋病 1980年,美国一些城市的男同性恋群体中突然暴发了一种怪病——患者满口长疮,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一时间,美国民众把矛头对准了同性恋群体,同性恋者迅速被集体污名化,甚至有人将这次流行病暴发称为“同性恋瘟疫”。事实果真如此?

埃博拉 2013年,有“血疫”之称的埃博拉在贫困落后、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西非国家暴发。满怀热情的国际抗疫人员来到非洲帮助当地人抗疫,但随后他们发现,他们不仅面临着疫病的威胁,还要面对传统社会的不理解和挑战。抗疫之路充满坎坷!

寨卡 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巴西一些地方突然出现了大量小头畸形婴儿病例。巴西社会出现恐慌,上百名卫生专家联名呼吁国际奥委会将此次奥运会改址或推迟。作者亲赴疫区,为我们一探究竟。他发现,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都是贫民区……

SARS 中国人的一段共同记忆……

新冠 正在席卷全球……

● 病毒猎手、防疫专家与无形敌人的精彩对决,悬念丛生,迭宕起伏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对抗疫情的前线作战人员,那么病毒猎人、防疫专家等“微生物猎手”就是防疫指挥官,实验室就是抗击致命病菌的中枢。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寻找导致疫情的真凶,探索和开发战胜疫病的“灵丹妙药”,为前线人员指明方向,带去希望。这是一场生死时速,他们越快成功,就会有越多的人得到救治。

然而,他们的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探索过程跌宕起伏。他们可能被既有的理论所误导,不断走弯路;可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误解,在现场调查疫情时被当成“巫师”和外国间谍追杀;也可能自己也被病菌感染,生命垂危;甚至可能追寻一生,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然而,只要有人锲而不舍,一直追踪,真相最终将浮出水面,或者说,至少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我们将与病菌继续搏斗下去,希望之火不会熄灭。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重新定位和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关系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在空间狭窄、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感染大量人口,导致成千上万人死去。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流行病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出现”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先从人类力所能及处着手,在以科学对抗瘟疫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一本生命攸关的书,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制超好读的瘟疫史著作

作者新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背景与从业经历,使得本书既能从容地呈现跨越百年的历史长卷与思想史深度,又不乏新闻广角的宽度和热点。尤其是,作者采取了一种探案式的写法,善于设置悬念,然后为读者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揭开真相,让读者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很过瘾。

本书两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译者,为相关医学专业术语增加了数十条注释,进一步为我们扫除了专业壁垒,更加方便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

●反思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倾力推荐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从历史中我们能学习到哪些经验与教训?本书荣获《金融时报》2019 年年度最佳图书;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欣然作序,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倾力推荐;《自然》《科学》《时代》《卫报》《新观察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百家国际国内媒体合力报道。

下载说明

1、人类大瘟疫是作者[英] 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私享史的评论
    读《病毒星球》时我说过:“无奈从生物学的角度区区病毒实在没啥可写的,原理大同小异,从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的角度来写才会更有料。”那么这本书显然击中了后一句,这才是面对疫情时大众最需要了解的知识,一气读完!不过从流行病学切入仍然会存在叙事逻辑上的重样(毕竟存在“规律”),但作者已经非常努力地去让叙事生动了。总的说来,作者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方面,是科学界每一次面对新病毒,都有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中间会遭遇无知或自大的挫败;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发展造成的对地球原有生态的改变以及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让那些原本不怎么跟人类打交道的细菌病毒可以大量滋生或更容易接触到人并快速传播。前一方面大概是可以进步的,比如新冠就很快鉴定了,而后一方面只要人类不改变发展模式,悲剧就会不断上演。新添的新冠一章纯属应景。
  • 诸葛福媛的评论
    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纪录片、系列新闻报道的历史剪影合集。作者能像记者一样讲故事,也能像医史学家一样扒史实。牵涉到很多细菌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的干货,都写得清楚又亲民,这种科普写作的风格值得吾辈学习。 PS:人类仿佛在一百年里进步了许多,但拿新冠和西班牙流感对比一番,就感觉我们确实在不断前进,也在不断作死……
  • TerrenceLee的评论
    看完这本和另外一本大部头,真切体会到了系统的知识还是得看书而不是看报道/纪录片。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人类大瘟疫》是我“新冠时期特别书单”上的最后一本。读到它的时候,生活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虽然这种正常是一种勉为其难、噤若寒蝉的正常。关于公共卫生、医学、生物学、生态学的科普我会常态化地继续看下去,但我很庆幸这本书是我“新冠时期特别书单”上的最后一本,因为这本书无论在内容还是视角高度上,都特别适合总结前面的所有阅读。
  • 茶煲的评论
    今年看了不少疫情相关的书,《世纪的哭泣》《1918年之疫》《血殇》各自说艾滋、大流感和埃博拉的爆发,类似“单行本”,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背景均有分析,或细致或远观或生动,各有特色,总体来说偏人文。《张文宏说传染》则是“科普向的合集”,按传染方式细分,将传染病一网打尽,逻辑清晰,语言简单。同为合集,《人类大瘟疫》偏重人文,更多关心疫情背后的爆发原因,尤其是“人”的因素,颂扬无惧无畏的医学工作者,也同样为人性中的傲慢自私所担忧,如同作者所说:“天启日益逼近…却并未来临”。虽然受篇幅和体谅所限,单个疫情的内容不如“单行本”丰富,但依然是震撼的,细菌的发现,病毒株的分离,疫苗的研制,哪一个都是惊心动魄的,实验室里的斗争,颇有点儿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思。
  • GritWing的评论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库这本《人类大瘟疫》书中作者以时间线的方式,选取了9例特大传染病案例,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与病毒相生相杀的历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重要人物的行为,重现疫情暴发时人们所做的准备和应对历程,加上对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的描述,为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完整地呈现每一次疫情大爆发的全貌。
  • LaCipolla的评论
    很喜欢这个作者讲事情的态度,把刨根问底的过程一板一眼地展示出来,废话少,“1918大流感的一百年以来几次典型的传染病”这个选题范围也非常恰当,回溯了科学事实的探索过程,也没有忽视文化与政治对疾病发展的重要影响,事实在印证他收集到的结论。
  • 沈一贯的评论
    文风像《众病之王》,但是过于散乱和啰嗦了。三个教训:1、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流行病一定会再来。2、与自然和谐共处,守护生态平衡。3、谣言比任何病毒传播更快,恐惧是瘟疫的最大帮凶。
  • 经济人读书会的评论
    沈大园推荐:这本书的原版副标题叫“一个世纪的恐慌、歇斯底里和狂妄自大”,能看出来瘟疫故事的中心是人而是病。作者引用萧伯纳的话,“一种疾病特有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它的病因”,提醒我们应该关心传染病爆发的环境和社会诱因。环境失衡,官僚体制,传统观念,我们要面对的永远不只是病毒,还有我们所有的历史。
  • 羽落弦的评论
    瘟疫从未远离。历史给人类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 书茗的评论
    2020.6.2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起源于美国,当时杀死了大约500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了传播作用,人类对病毒认识不足也加剧了疫情。直到今天,人类对于病毒及其变异性显得方法有限。 鼠疫中,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皮肤呈现深蓝甚至黑色,所以又名黑死病)死亡率60%,通过跳蚤传染,肺鼠疫则会通过空气人传人。天使之城洛杉矶1924年的鼠疫流行,很大原因是政府没有进行必要的隔离,与今日何其相似啊!
  • 水净陈桉的评论
    “恐慌到一定程度就是恐惧了。”传染病从未远离,人类面对流行病,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本书资料详实,极尽客观,专业性强。值得阅读。
  • 陆钓雪的评论
    One hundred years of panic, hysteria, and hubris. 我们不该因为人类在某些大瘟疫后幸存,就无视自己曾经的傲慢与纰漏。回首瘟疫史,在纪念人类展现出的智慧、力量与勇气的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那些痛苦的离别、牺牲和哀愁。Anatomy of Satire.
  • 无明的评论
    专业又通俗,非常应景。人类若不反思流行病何以能反复暴发,进而改变应对此类危机的态度与方式,迟早有一天会尝到更苦涩的恶果。
  • 薛定谔的猫的评论
    正值新冠大流行之际读此书,感慨颇深。本书回顾了人类近代史上的几次流行传染病,更多的从社会层面展示了传染病的来龙去脉和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在应对传染病的时候,我们或许更多的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征服自然的自负,以及更需要关注危机来临时的谣言、恐惧和歇斯底里。
  • 赵简的评论
    绝了,中信速度好快。(看完之后洗了三次手
  • 独步论史的评论
    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的瘟疫历史,既是科普书,重点描述了科学家们如何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和应对流行病,给我们普及了一些流行病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是一部医疗社会史,从生态环境、贫富分化、政府政策,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等多维角度反思了瘟疫暴发的原因和机制。作者提醒我们,现代科学并不能消灭流行病,不能因为一次抗疫战争的胜利就放松警惕,不能心存侥幸,要为下一次流行病的暴发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在当下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了。
  • 加利利人的评论
    专业与通俗并存,关于瘟疫的通识好书
  • 阿紫的评论
    新的病毒、新的瘟疫永远都会冒出头来威胁人类社会,人类的应对却没有多少不同,历史总在重复。(不太喜欢本书每一章内纪传体的写法,显得时间线混乱,西方传记作家通病式文体,总有故作神秘的故事开头、对个人特征的过多着墨和对无关细节自作聪明的臆测,有点冲淡有意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