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洪水与饥荒

洪水与饥荒

作者:[美] 穆盛博

分类:文化

ISBN:9787510892882

出版时间:2021-1

出版社: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历史  环境史  中国近代史  社会学  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章节目录

导 论
军事化景观中的能量学
能量和力的释义
地理与环境
战争与华北的农业景观
第一章 军事化的河流:1938年黄河水灾及其后果
以水为兵
毁堤后的控制工作
日军的对策
日占区的水利工程和地方矛盾
水利管理军事化及其对地方的影响
结 论
第二章 逃生故事:难民迁移与生态适应
水灾难民流离失所
难民的谋生策略
地方差异
陕西的难民安置和土地开垦
结 论
第三章 军队的新陈代谢与1942—1943年的河南饥荒
黄河水灾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冲击
军队的能量需求
造成饥荒的多方面因素
救济的阻碍
痛苦的收获
国民党的军事崩溃
从强征到保护:共产党根据地的政策变化
结 论
第四章 对抗洪流:水力不稳定性与生态耗竭
国民党控制区的堤防修建与维护
日占区的堤防维护
河防军事化及其生态成本
地方为河防所付出的代价
结 论
第五章 迁徙生态学:难民迁移的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
第二次浪潮:饥荒难民
饥荒、植物和动物
灾难与性别
在陕西的河南饥荒难民
饥荒难民安置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结 论
第六章 土地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土地:
战后恢复的开始
推迟返乡
战后景观
2能量平衡与疾病环境
黄泛区的土壤条件
农业生产的障碍
燃料和木材短缺
走向复苏
结 论
第七章 重建与变革
返回的难民
土地开垦
蝗灾防治
改造土地
土地占有制
生态变化与军事形势
人民的泛区
结 论
结 语
向回看
向外看
缩 写
注 释
档 案
参考文献
致 谢
译 后 记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

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

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

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 编辑推荐

☆题材独特:本书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本书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本书,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本书注重故事性。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最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 名人推荐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下载说明

1、洪水与饥荒是作者[美] 穆盛博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no one的评论
    整本书穆盛博老师写得超级流畅,除了能量流这个概念很开心能在2021年看到中译本面世!立个 flag,写篇长书评!
  • fateface的评论
    首先要感谢后浪赠书。书译得很流畅,阅读体验很不错,从学术书的畅销书化这一点来说,这本书做得不错。但是,从学者的角度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打了很大折扣。第一,很多档案材料没法恢复到原文,可以理解,但译者也没有注明哪些是根据英文回译的,哪些是根据史料还原的,所以这本书里面的直接引文基本上就是没法用的。第二,这本书的书名是“战争的生态”,并不是“战争和生态”,作者强调的是以生态的视角来理解战争(比如能量的流转,军队的新生代谢等等),而不是战争和环境的互动。现在的翻译把作者最重要的点给扭曲了。这本书本身我觉得功夫花得并不大,能量流转的角度其实是发展了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里那个著名的“巨寄生”的概念,仔细来看史料的集中度很高,研究的角度讨巧,但实际上的工作量并不大。
  • 食蹠的评论
    听说是事先没有经过作者知情的译本。这个中译本改动书名做的并不好。首先,“洪水与饥荒”,未能反映作者长期关怀的“中国军事化景观”的研究主旨。其次,副标题把原书“战时生态”这个主题缩限到“黄泛区”。这也并不恰当。其实书中有相当内容在讨论河南难民来到陕西黄龙山后给当地带来的环境影响。
  • 陆钓雪等待瑶宝的评论
    环境史研究。战争、社会和环境之间出现了多方面和多方向的关系。河南的军队在故意破坏水利系统之后,又耗费了大量的能量去谋求控制河流以达到其战略目的。为了满足新陈代谢需求,军队消耗了越来越多的粮食能量,于是,农业生态系统被撕碎了,农业生产被破坏了。军事系统以征召士兵和劳工的方式从当地社会汲取了大量的劳动力,尽管这种方式造成了死亡、流离失所和人口损失,但军队的方式仍旧如此。战争引起了人口的急剧下降,因此,当地社会(或残余的社会组织)就无法投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所需的劳动力和资源,而农业生态系统正是他们获得粮食和生物量的重要来源。所以,当水利系统受到破坏时,洪水便会导致额外的劳动力和物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河南泛区灾民迁往陕西西部,受灾地区也就失去了另外的能量来源。45年战后灾民回豫东泛区,就看国共了。
  • 虾米的评论
    战争生态史。作者自创了一个概念“能量流动”,借来了一个概念“军事寄生”,两个都很有意思。“能量”分两大类,以人为表现的劳动力和以物为表现的物质能量。花园口决堤后,劳动力大量流入征兵和造堤,又有一部分逃避兵役和劳役,严重削减的劳动力致使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以农业产出为主的物质能量则在国民政府、中央军、地方军、日军之间瓜分,而国民党军队在实物税和征购之外又以临时摊派和强征方式剥夺受灾群众业已稀缺的资源,其“军事寄生”所采取的掠夺性政策杀死了寄主,导致劳动力和物质能量的再生成为不可能。与之对应的是,共产党军队则成功摸索出一套良性的保护性“寄生”策略。日后国府将锅甩给日军,曝光事败后又以“救国即正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自辩,终难掩其执政合法性的丧失。
  • 一遇风云便化龙的评论
    能量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