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作者:(英)亚当·斯密

分类:历史

ISBN:9787100028264

出版时间:1997-1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标签: 哲学  伦理学  经济学  经典  英国  经济 

章节目录

告读者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第一章 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下载说明

1、道德情操论是作者(英)亚当·斯密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Drxiaoma的评论
    这是我的第一条豆瓣读书笔记。
  • 爱吃糖的醋小排的评论
    当我努力考察自己的行为时,当我努力对自己的行为判断并对此表示赞许或谴责时,在一切此类场合,我仿佛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察者和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不同的角色;另一个我是被审察和被评判的行为者。
  • MRight100的评论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活得潇洒就好。通过读本书,粗略地认为这种想法是在行为合宜性和责任感上的徘徊、纠结。单从合宜性角度来看,别人的看法对自己行为的合宜性的确没有影响。但是,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不可能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人在很多时候是站在旁观者、他人的角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提出要求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天气再热,你出门的时候还是要穿衣服,热天穿衣服是没有什么合宜性可言的,这还不是因为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乎别人的看法,攀比、虚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 小祝子的评论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论合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1、同情是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当事人的情感,包括好的或坏的遭遇。 2、同情的产生极其特征:A、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B、有关好的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队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记不起我们队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C、同情是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产生的;D、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的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E、我们主要为刺激我们的感官,但对死者的幸福不会有丝毫影响的那些环境所感动。 第二章[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与同伴情感一致能增加快乐和减轻痛苦。同伴的愉快加上我们的同情会更加愉快,同伴的痛苦得到我们的同情会减轻这种痛苦,就如同分担了这种痛苦。因此,想同伴诉说不愉快比诉说愉快更能得到满足,因为爱喝快乐本身就令人满足的,而悲伤和愤恨则需要同伴的同情来安抚。 第三章[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断定他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1、是否赞同别人的情感与是否赞同别人的意见一样,都是以是否与自己的状况一致为标准。但有时候当我们表示赞同之后的表现可能与情感理应反应的状况不同。不过本质也是建立在情感一致的基础上的,只是与当事人处在的情景有关。如,一个好笑的笑话,一个处在悲伤情绪中的人表示赞同,但就是笑不出来。 2、对一个人行为和决定恰当或善恶与否可以从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动机)和意欲产生的结果的利弊两个方面判断。这种判断也是需要借助于我们情感是否一致的原则。如,爱、悲伤等情感行为的过分与否的判断。 第四章[续前章] 在两种不同的场合,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是否一致判断行为的合宜性: 1、激起情感的客观对象鱼判断该情感是否合宜的人没有特殊关系。如,自然环境、艺术作品等。 当一个人对一种事物进行评判,如果这个评判所表现出的鉴赏力普通人也可以很容易表示同情,是不值得钦佩的平常事。只有那种具有欣赏力的人的敏锐和精确的鉴别能力才激起我们的钦佩。我们所谓的明智睿见的赞扬正是基于这个基础。对鉴赏力的称赞也是认为其评价与鉴赏对象相符。 2、激起情感的客观对象呗认为对我们当中的某个人有特殊影响时。 我们感到不幸是因为落在我们身上,而别人没有,所以这种情感与我们没有直接联系。但如果这种不幸落在同伴身上,我们就有必要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当事人的处境,从而达到与当事人相一致的情感。但是,旁观者只能接近当事人的情感,要与当事人情感一致,还是需要当事人降低对这种不幸带来的痛苦的感受。 如此通过不断地换位想象,是当事人与旁观者达到情感一致,便能进行良好愉快或降低痛苦的交流。所以,良好的沟通时回复平静的有效方式。 第五章[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1、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公正、谦让和宽容人次的美德。而当事人努力吧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能赞同的程度确立了崇高、庄重、令人尊敬、自我克制的美德,保留了自己的尊严、荣誉和秩序。 2、相互同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行为构成尽善尽美的任性,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 3、愤怒一般是令人厌恶的,除非这种愤怒符合内心公正旁观者的义愤。 4、对于一般的同情(容易)可以判断行为合宜性,我们会表示赞同;对于困难的同情(如,对言辱的回应克制、以理性的回复、对伤痛的忍耐等)可以称之为美德。对前者表示赞同,对后者表示钦佩。 第二篇{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引言] 人们把各种激情看做合宜或不合宜的,完全是同他们意欲对这些激情表示或多或少的同情成比例的。 第一章[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1、肉体的激情(疼痛、饥饿、情欲)难以引起同情,因为旁观者不具有这种意向,所以旁观者的感受与当事人的感受不对称。 2、节制的美德就存在于对肉体欲望的控制之中。把这些欲望约束在健康和财产的范围是审慎的职责,而节制则能将其限制在清理、礼貌、体贴、谦逊的界限。 第二章[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产生的那些激情] 两性之间倾心爱慕产生的依恋之情就是这种习惯的情感,它也是难以得到同情的。因为我们队爱恋之中的人的情感思路发展是难以体谅的。 但是,虽然这样,我们已经摄像了此种激情所带来的希望、害怕以及各种痛苦,所以,我们队爱情的同情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其中产生的各种痛苦、失落和希望。由此,我们迷恋浪漫和悲剧,又因为幸福的激情对我们的吸引力比担心和由于的激情对我们的吸引力小得多,所以,爱情的本质是迷恋悲剧。 虽然爱情本身是可笑的,但其中带来的人道、宽容、人次、友谊和尊敬让人们报以强烈的同情。(原意说会造成工作疏忽,不追求荣誉,不想写)即使如此,这种情感还是只有两个人才能深深感觉到,所以,虚荣的炫耀难以获得人们的同情,朋友的谈论也是如此,不要期望你的倾诉对象能对另一个朋友对吸引你的程度表示同情。 第三章[论不友好的激情] 1、怎个与愤恨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同情(如,受辱而合理的反抗),但因为其本身的直接效果是不愉快的,所以在另一些人的眼里称为嫌恶的对象。 2、对人们的想象来说,使各种客观对象变得令人愉快和不愉快的是直接效果,而不是简洁效果。如,宫殿玉监狱,手术刀等。 3、宽宏大量和人次的人深感遗憾的不是由于与之相处的人的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而受到的损失,而是这种念头。(P43) 4、动机足够的愤恨是合宜的行为。 第四章[论友好的激情] 恰当友好的激情能得到平静、欢乐、和睦,即使过分悲伤也只是会让人带着某种关心、同情和善意去劝说,而不会带着憎恶之情(宽宏、人道、善良、怜悯、尊敬、友谊) 幸福之于有爱,破坏这种幸福会遭致厌恶。 第五章[论自私的激情] 1、自私的激情即由于个人交好运或倒霉而包邮的高兴和悲伤的情绪。 2、我们通常极易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伤。 日常生活的小乐趣使人持续愉快;青春容易使人们动情;突然跳跃的成功中做到谦逊是得体的,因为妒忌心天性使然。 轻微的悲伤难以引起别人的同情,有些时候容易被拿来开玩笑,沉重的悲伤则相反。如,陷入贫困、疾病、耻辱和失望中。 第三篇{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一章[虽然我们队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到的强烈] 1、由于一些原因我们队悲伤表示的同情倾向非常强烈,对快乐表示同情倾向极其微弱:A,对悲伤的同情在某种意义上比对快乐的同情更为普遍;B、痛苦更具刺激性;C、我们常常努力控制对别人悲伤的同情。 2、然而,在不存在妒忌的情况下,我们队快乐的同情倾向比悲伤的更强烈。 人类天然原始的状态,即身体健康、没有债务、问心无愧的幸福状态,当事人的悲伤比快乐要恢复到这种状态更加困难,即,悲伤状态离原始状态的距离比快乐的更大。因此,我们更容易接近当事人快乐的状态而表示同情。相反悲伤则更困难,往往不如当事人的强烈。<图片1> 如图,旁观者与当事人悲伤状态距离AO大于与快乐的距离BO,所以,旁观者更容易感受到快乐的激情而与当事人情感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沉重过分地悲伤,当事人要控制自己回到原始状态更远更难,而过分地快乐则更近更容易,即A以做和B以右,(A-B是合宜范围内的激情)。所以,相比于过分地快乐,我们更难能宽容过分地悲伤。 综述,在合宜的激情范围内,旁观者更容易同情快乐的激情,BO小于AO;而对于当事人来说,控制过分的快乐比过分的悲伤更容易。所以,我们更宽容后者。 另一方面,我们队快乐的同情总是令人愉快的。(过分狂喜会遭致妒忌,因此要谨慎节制突然跳跃的成功)而对于悲伤的同情是令人痛苦的,因此是勉强的。正式由于对别人的痛苦感觉迟钝,在巨大的痛苦中的高尚行为是值得钦佩的,而控制成功的狂喜只能表示赞同。 第二章[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区别] 1、我们夸耀自己的财富而隐藏自己的贫穷,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同情我们的快乐,而不是悲伤。 2、我们同情夫人与社会地位高的人,这种虚荣是人们追求财富、权利,社会阶级也因此产生。 3、地位高的人,只要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得合宜就能得到人们的尊敬,而地位低的人需通过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和坚强不出去的荣耀。这是由于人们对全市的依恋决定的。 4、人们常常想象自己置身于普遍的同情和关注之中。我们的一切幸福与快乐来自于别人的看法(纯粹天然的,无妒忌的)。所以,同走啊到人们的轻视相比,一切外来的伤害都是易于忍受的。这是我们进取心的来源。 第三章[论由钦佩夫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那个所引起的道德败坏] 1、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只会和美德才能引起的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常不适地在贫困和软弱上。 2、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时候截然相反。 第二卷【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引言] 对合宜感的判断对象是当事人的激情,这种激情与引起这种激情的行为对象是否相称;而对优缺点的判断是引起这种激情的行为的对象,这个对象的行为对当事人产生的结果是有益或有害。两种情况都需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判断,只是判断的对象不同。 第一章[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惩罚] 1、除了上述的感激和愤恨,还有一种激情引起我们队别人幸福和痛苦的关心,即关系融洽所产生的爱和尊敬的感激对象。这种激情可渴望看到他的幸福而不考虑谁是其幸运的创造着,从而会施以回报。 2、另一方面,厌恶和不快虽然让我们对施恶之人的不幸幸灾乐祸,但对我们自动地对自己的这种念头产生愧疚,即使我们并没有参与其中。 第二章[论合宜的感激对象和合宜的愤恨对象] 1、合宜的感激对象:同伴交好运。对感激对象实施感激可以通过自己或者非自我因素,我们都乐意看到。 2、由于我们同情同伴的痛苦,所以我们憎恶引起这种痛苦的对象。而愤恨对于施恶这具有约束作用。 第三章[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标题即是要点。 第四章[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重复了。。 第五章[对优缺点感觉的分析] 1、对行为合宜感的感觉起源于某种对行为者的感情和动机表示直接同情的东西;对优缺点的感觉起源于对受行为影响者的感激表示间接同情。 2、重复了。。 第二篇{论正义和仁慈} 附:亚当斯密正义仁慈范畴图 <图片4> 第一章[两种美德的比较] 1、仁慈不受约束,不能以力相迫。仅仅缺乏仁慈不会受到惩罚,这没有导致罪恶,正义则需要一强制要求人们遵守。法律范围,违背正义,伤害他人,会受到惩罚。 2、愤恨之情是自卫的权利,而且仅仅用于自卫。 3、正义是社会运行的基础,其实一种消极的美德,必须遵守。 第二章[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1、损人利己是自私,会遭致愤恨。利己不损人是自爱,是合宜的,但需要节制,不要过分表露。 2、剥夺我们已经占有的比对只是希望得到的东西感到失望更坏。 3、悔恨能使人产生畏惧心理的一切情感。过程:伤害他人(违背正义)——遭致社会愤恨——逃避社会——难承孤独——回到社会忏悔——正义回报(抑制犯罪) 4、相反的行为则不同,过程:仁慈——受同情——受称赞——快乐安详 第三章[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1、正义和仁慈的作用:正义维持了社会的存在于运行;仁慈使社会运行地更顺畅、和谐。 2、仁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但往往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对不同个人产生的同情。在某些场合仅仅是出于对社会利益的考虑而事实惩罚,如,哨兵站岗时睡觉使军队有可能陷入危险,在恻隐之心和大众利益之间,往往选择后者。 第三篇{就行为的有点活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判断一个行为应受到赞扬或责备,首先考虑行为动机,其次是行为动作,最后是行为产生的结果。动机是判定的根基,但在一起特定场合,结果也会对这种判定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章[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完美合宜的感激或愤恨对象的条件,若缺乏其中之一的赞同,则构成不同场合对优缺点判断的不一致。A、它必须在某一场合时快乐的原因,在另一场合是痛苦的原因。(本质,结果)B、它必须具有感觉那些情感的能力。C、情感产生的动机受人赞同或责备。 若A和C,即结果和动机不一致,则会对判断产生不同的情形。 第二章[论这种命运影响的程度] 好的或坏的动机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就会减弱对其优缺点的感觉;其次,由于偶像因素加大动机产生的效果,引起嫉妒快乐和痛苦,就会增强对优缺点的感觉。 1、如阻碍一个令人期待和赞美的形式过程令人感到可恨,因为动机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减弱了他的优点。 2、增强我们队行为优缺点的感受事例有:A、一种没有对任何人造成损害的疏忽情况,如,楼上扔花盆没砸到人。B、一种没有涉及非正义行为的疏忽是无意、不谨慎引起的。有这种疏忽引起对他人损害应该受到惩罚。C、产生隐患的疏忽。如,失街亭。 第三章[论这种情感变化无常的最终原因] 原因有:A、避免误判。动机易引起误判,排除与法律之外。B、增进行动力。好的动机力求达到预期效果才会受到强烈的称赞。C、教人谨慎行事,杜绝恶念。(疏忽会增强痛苦的感觉) 第三卷【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动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论对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我们评价自己就是让一个公正旁观者表达对自己的看法。如,我们队自身美丑的最初想法是由别人评判的。自我公正评判自己的外貌后,就能接受别人最不利的和最奉承的评判。 第二章[论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1、对赞扬的喜爱基于渴望获得好感,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基于称为这种情感的合宜对象。前者是天生的喜好,后者则加入理性判断事实,使人贵有自知之明而头脑清晰。 2、同样的道理存在于责备和该受责备之中。 第三章[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1、跟一个陌生人的最高利益比起来,自己轻微的利益也要更加重要,这是出于人们自爱的天性。 2、在另外更多时候,当他人的幸福或不幸在各方面都依我们的行而定时,我们不敢再把自爱之心看得更重要,因为这样会成为别人合宜的愤恨对象。 总的来说,还是出于自爱和良心。 首先我们会先有自爱之心,再根据良心进行行事判断。所以,那些一直我们自爱之心的教育来达到事实是依靠良心达到目的的,这并不可取。如,增强我们队别人利益的感受和减少对自己利益的感受,那是不自然,不符合本性的。 3、两种容易感受力过度,一种是亲近的人,另一种是直接影响我们肉体、命运或名誉的不幸。如,疼痛、疾病、贫穷、耻辱等。 第一种,因亲爱的人的不幸而感到伤悲痛苦,虽然外表是痛苦的,但本质是中美德和自我满意的品质。另外,对于父母与儿女相互感情强度比较,前者总是强于后者对父母的孝顺,所以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截肢,而后者则经常会被提醒。 第二种是另外的表现,对肉体、财富、名誉是需要抑制的,因为其对旁观者的影响不大,不过年轻人应该重视荣誉。 4、总的来说,对于自我判定,要尊重公正的旁观者或自己行为的真实情感,自控力越好,自我满意程度越高。 5、幸福存在于平静之中,所有人都必然会早晚适应自己的长期处境。所以,人类生活的不幸和混乱,主要原因是对一种长期处境和另一种长期处境之间的差别评估过大。如,贪婪是高估贫穷和富有的差别,野心是高估地位高低的差别。 6、通过对比投入到更大的痛苦来消除目前的小磨难(对不幸之人的建议)。陌生人相当于内心公正的旁观者,而幸运与否降临能是自己做出合宜的行为(对成功者的建议)。 7、派性和狂热性是道德最大的败坏者。 第四章[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1、考察自己的行为在两种场合,一是打算行动的时候,而是行动之后。前者容易因自爱之心引发的激情造成行为的不公正,后者因自我欺骗造成不公正的评判。 2、一般行为准则:根据经验,此种行为是为人所赞同还是反对。 第五章[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他们被公正地看做造物主的法则] 1、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称为责任感。如,知恩图报,亲近程度正比于付出程度。这个行为准则与社会运行正常与否仅仅联系在一起。 2、天赋是非之心引导我们的行为。 3、造物主行事目的是促进幸福,防止不幸。 4、这是神的规则,神的意志。。宗教加强了天生的责任感。 第六章[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另一情况下,应该同其他动机一起起作用] 1、对情感本身是令人喜欢或讨厌而定,即合宜感。 A、亲切的社会感情同责任感来抑制使人愉快。如,过分地父爱。B、邪恶和非社会性的激情则具有与A相反的准则,要用最温和及最有利的方式解释这条准则。慷慨。。B、自私的激情。既要尊重那条准则,又要看是否合宜。如,少量钱财既要借鉴,又要在一些场合不要过于吝啬。D、重要的私人利益则要引起极大的责任感。 2、精确无误与模糊不清的行为美德决定责任感的程度。 谨慎、宽容、慷慨、感激和友谊的功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对一般准则的尊重程度较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正义是明确的行为,需要极其强烈责任感。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一章[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的广泛影响] 采取和变化方法产生便利和愉快的效用使人感受到各种秩序美、条理美、艺术美和创造美。手段是价值所在,效用推动手段的进程,它就像一直看不见的手使社会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机制而生生不息。 第二章[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关于这种美德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1、谨慎是关于理智和理解力、自控的美德,其对个人最有效用。还有其他品质的小样也令人差生美与丑的粪便,但这种美与丑还是建立在人们深思熟虑后的赞同情感,即这种行为出乎意料。合宜才有效用之美。 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的情感影响】 第一章[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1、习惯是两个不同对象或场景的自动联想。,由一个自动联想到另外一个。风气是特殊的习惯,其是地位高,品质好的人所呈现的(时尚等) 2、一定程度上,美存在于其最常见的形态和颜色之中,即习惯。 第二章[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1、习惯和风气影响不同职业、阶层、国家、时代的道德情感(品质和行为),这区分于一般的道德情感(公正旁观者)。 2.缺乏和卖弄职业道德都令人讨厌,前者更强烈。 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论个人品质从两方面出发:1、对自己幸福的影响;2、对他人幸福的影响。 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他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1、各种谨慎的行为:A、对个人健康、财富、地位和名誉的关心;B、好学、真诚、善交朋友、举止幽默风趣而不是典雅、勤劳和俭朴,量入为出等。C、不自负自己责任以外的事情。 当只关心A时,只受到轻微的尊重,当表现更多B的品质,广泛行善时则受人敬重。 2、谨慎同其他高贵的美德结合在一起时构成高贵的品质,和其他坏品质结合则构成最卑劣的品质。 第二篇{论个人的品质,即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引言] 对行善对象的排序:个人——家庭(恩人)——亲人朋友邻居——社会 第一章[论天性致使我们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1、以感情和亲近程度排序行善。 2、教育不同而疏离的兄弟姐妹感情会减弱,因此相处时间和教育方式对感情影响重大,学法无法取代。 3、我们不需要各种独断的准则来知道我们的行为。这些准则常常使我们不能适应环境,品质、色调和层次以及难言之处。 第二章[论天性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1、国家与社区的繁荣和衰弱与每个国民的幸福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爱自己的国家,努力建设一个美好的国家,政治家们的善行是最广泛伟大的。 2、国体:如何划分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在他们之间分配权力、特权和豁免权,其稳定性取决于此分配得到维护的能力。 3、如何爱自己的国家:A、对世纪已经确立的政治体制的结构或组织的一一定程度的尊敬。B、使同胞们的处境趋于安全、体面和幸福。C、判定维护和改革的时机。 第三章[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伟大的思想家具有思索着全人类最高福祉的愿望,我们乐意做这样的思考,但这种伟大的关怀是神的职责,二人的职责是旅行眼前对自己与身边的人的责任。 第三篇{论自我控制} 1、两种容易误入歧途的激情:恐惧和愤怒。 舒适、享乐,赞扬以及其相应自控的品质是:意志坚韧、刚毅;节制、庄重,谨慎和适度这两种控制本身具有力与美,而不是控制得到美。 2、对自己行为和易性的一切热切关注构成美德的精髓。 3、自我评价过高或者过低带来的品质和行为。 4、虚荣的人难以接受真实的自己。自我矮小,却希望得到外界更高的评价;骄傲的人则更强硬些,他们对自我过高的评价很有自信,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 5、正常人是每个人最需要获得的对待,公正的评判自己。 6、过分的骄傲甚至要好过于过分地谦逊。 [第六卷结论] 1、谨慎——对自己幸福的关心;正义和仁慈——对别人幸福的关心。 2、自我控制符合合宜感原则。 3、考虑事情的后果正式抑制这些激情的原因。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篇{论应当在道德情感中考察的问题} 1、美德存在于什么地方? 2、如何并依靠什么手段实现? 第二篇{论已对美德做出的各种说明} 第一章[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体系] 。。。 。。。 附:亚当斯密情感主义道德判断网络图 <图片3>
  • 无赖ォgood的评论
    - 我的标注 位置1165-116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14:04 罗斯福哥公爵说:“爱情通常会被野心取代,而野心却几乎没有被爱情取代过。”一旦人们心中充满了那种激情,它就既容不下竞争者,也容不下继任者。 - 我的标注 位置1203-1204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18:50 卡迪纳尔·德·雷斯说:“因为可以得到某种荣誉,所以巨大的危险有其诱人之处,即使在我们遭到失败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普通的危险除了可怕之外别无他物,因为丧失名誉总是伴随着失败。” ========== - 我的标注 位置1212-1214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24:48 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财 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地落到贫困和软弱头上。这历来是道德学家们所抱怨的。 ========== - 我的标注 位置1218-1219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46:18 我们面前有两条同样能达到这个我们如此渴望的目的的道路;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 ========== - 我的书签 位置121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47:15 ========== - 我的标注 位置1224-1225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48:11 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并且看来颇为离奇的是,他们往往是不具偏见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 - 我的标注 位置1229-1230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50:44 几乎所有的人对富人和大人物的尊敬都超过对穷人和小人物的尊敬。绝大部分人对前者的傲慢和自负的钦佩甚于对后者的真诚和可靠的钦佩。 ========== - 我的笔记 位置1230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19:55:08 真诚和可靠是基本的美德并且也应该认识到好,两者钦佩的对比错误, ========== - 我的书签 位置1237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02:01 ========== - 我的标注 位置1263-1265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09:31 许多穷人以被人认为富裕为荣,而没有考虑这种名声加给自己的责任(如果可以用如此庄严的名词来称呼这种愚行的话),那样,他们不久一定会沦为乞丐,使自己的处境比原先更加不如他们所钦佩和模仿的人的处境。 ========== - 我的笔记 位置1265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10:22 浮夸与大话 ========== - 我的笔记 位置127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24:53 文件wenti ========== - 我的标注 位置1275-127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24:53 他提升后的地位所带来的荣誉,会由于为实现这种提升而采用的卑鄙恶劣的手段而受到玷污和亵渎。虽然 ========== - 我的笔记 位置127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25:35 文件问题 ========== - 我的标注 位置1319-1320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20:35:35 。在我们报答他之前,在我们在促成他的幸福起到作用之前,我们一直感到,对于他过去给予我们的种种服务来说,仍然是欠下了一笔债。 - 我的标注 位置1319-1320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10:44:25 在我们报答他之前,在我们在促成他的幸福起到作用之前,我们一直感到,对于他过去给予我们的种种服务来说,仍然是欠下了一笔债。 ========== - 我的标注 位置1375-1377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10:56:55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 - 我的标注 位置1408-1408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11:07:00 。如果施恩者的行为看来并不合宜,则无论其后果如何有益,似乎并不需要或不一定需要给予任何相应的报答。 ========== - 我的标注 位置1405-140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11:07:35 因此,对一个人仅仅因为别人给他带来好运而表示感激,我们并不充分和真诚地表示同情 ========== - 我的标注 位置1405-140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11:07:47 因此,对一个人仅仅因为别人给他带来好运而表示感激,我们并不充分和真诚地表示同情,除非后者是出于一种我们完全赞同的动机。 ========== - 我的标注 位置1620-162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14:32:53 。因此,在人们和罪犯的心目中,谋杀都是一种侵犯个人的最残忍的罪行。剥夺我们已经占有的东西,比使我们对只是希望得到的东西感到失望更坏。 ========== - 我的标注 位置1623-1625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14:33:33 。最神圣的正义法律就是那些保护我们邻居的生活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其次是那些保护个人财产和所有权的法律;最后是那些保护所谓个人权利或别人允诺归还他的东西的法律。 - 我的笔记 位置184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8:07:59 同样的行为,在对象不同场景不同的状况下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行为的正确也要包含在正确的对象中 ========== - 我的标注 位置1838-184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8:07:59 。相反,虽然一方面某人的意愿中没有值得赞美的仁慈,另一方面其中也没有值得谴责的恶意,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产生出重大的善果或重大的恶果的话,那么,由于在这两种场合都产生了那个激发人们感情的原因,在一种情况下就容易对他产生某些感激之情,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容易对他产生某些愤恨之情。在前一种情况下,他身上的优点隐约可见;在后一种情况下,缺点油然而生。并且,由于上述行为的后果完全处于命运的绝对掌握之中,于是命运就对人类有关优点和缺点的情感发生影响。 - 我的标注 位置2124-212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16:39:49 妄自尊大的花花公子,摆出一副自己也明知配不上的显赫和高贵的架子;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为妄想得到的赞扬所陶醉的人。然而,他们的虚荣心来自如此粗俗的一种想象的幻觉,以致难以设想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会受这种幻觉的欺骗。 ========== - 我的标注 位置2434-2437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23:24:49 每当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会影响到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镇慑我们心中最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更为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和盲目地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 ========== - 我的标注 位置2693-2694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8:59:46 对别人的高兴和悲痛最为同情的人,是最宜于获得对自己的高兴和悲痛的非常充分的控制力的人。具有最强烈人性的人,自然是最有可能获得最高度的自我控制力的人。 ========== - 我的标注 位置2700-270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13:15 能够最顺当地培养高尚的人类美德的环境,和最适宜形成严格的自我控制美德的环境并不相同。自己处在安闲中的人能够充分注意别人的痛苦。自己面临苦难的人立即会认真对待,并且控制自己的感情。 ========== - 我的标注 位置2689-2690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16:31 具有最完美德行因而我们自然极为热爱和最为尊重的人,是这样的人,他既能最充分地控制自己自私的原始感情,又能最敏锐地感受他人富于同情心的原始感情。 ========== - 我的笔记 位置2688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21:12 生活的精彩,值得赞颂 ========== - 我的标注 位置2686-2688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21:12 成功时,促使我们对他的极大幸福表示祝贺;在自己得到幸运和成功时,促使我们节制自己的狂喜。在两种情况中,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感觉的合宜程度,似乎恰好同我们用以体谅和想象他人的情感和感觉的主动程度和用力程度成比例。 ========== - 我的标注 位置2684-2688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22:29 我们对别人感情的感受,远非跟自我控制这种男子汉气概不相一致,它正是那种男子汉气概赖以产生的天性。这种相同的天性或本能,在邻居遇到不幸时,促使我们体恤他的悲痛;在自己遇到不幸时,促使我们去节制自己的哀伤和痛苦。这种相同的天性或本能,在旁人得到幸运和成功时,促使我们对他的极大幸福表示祝贺;在自己得到幸运和成功时,促使我们节制自己的狂喜。在两种情况中,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感觉的合宜程度,似乎恰好同我们用以体谅和想象他人的情感和感觉的主动程度和用力程度成比例。 ========== - 我的标注 位置2718-272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29:22 你处在不幸之中吗?不要一个人暗自伤心,不要按照你亲密的朋友宽容的同情来调节自己的痛苦;尽可能快地回到世界和社会的光天化日中去。同那些陌生人、和那些不了解你或者不关心你那不幸的人一起生活;甚至不要回避与敌人在一起;而通过使他们感到灾难给你的影响多么微小,以及你克服灾难的力量怎样绰绰有余,来抑制他们的幸灾乐祸,而使自己心情舒畅。 ========== - 我的标注 位置2722-2729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29:53 你处在成功之中吗?不要把自己的幸运所带来的高兴限制在自己的房里,不要限制在自己的朋友,或许是奉承你的人中间,不要限制在把改善自己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你的幸运之上的那些人中间;要经常到同你没有什么关系的那些人中间去,到只根据你的品质和行为而不是根据你的命运来评价你的那些人中间去。不要寻求也不要回避,不要强迫自己也不要躲避与那些地位曾比你高的人交往,他们在发现你的地位同他们相等,甚或比他们高时会感到刺痛。他们的傲慢无礼或许会使你同他们在一起感到十分不愉快;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就可以相信这是你能与之交往的最好伙伴;如果你能凭借自己坦率谦逊的品行赢得他们的好感和喜欢,你就可以满意地相信,你是十分谦虚的,并且你的头脑没有因自己的幸运而发热。 - 我的标注 位置2871-287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8:28:43 他的行为动机可能只是一种对已经确立的责任准则所表示的尊重, ========== - 我的标注 位置2949-2950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8:45:09 ?财富和人们的尊敬是对这些美德的恰如其份的补偿,而这种补偿它们是不大可能得不到的。 ========== - 我的标注 位置2951-295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8:48:52 。诚实和公正的人不会因得到财富而欣喜,他感到欣喜的是被人信赖和信任,这是那些美德通常会得到的补偿。 ========== - 我的标注 位置2973-297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8:55:40 。人类的法律——人类感情的产物——剥夺勤劳和谨慎的叛国分子的生命和财产,而以特殊的回报来酬答不注意节约、疏忽大意但忠诚而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公民。这样,人就在造物主的指引下,对物的分配进行造物主本来自己会作出的某种程度的改正 ========== - 我的标注 位置2979-2981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10:03:47 造物主所遵循的准则对她来说是合理的;人类所遵循的准则对人类来说也是合理的。但是,两者都是为了促成同一个伟大的目标:人世间的安定,人性的完美和愉快。 ========== - 我的标注 位置3014-3015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10:18:31 正是这样,宗教加强了天生的责任感,因此,人们通常会非常相信似乎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那些人,诚实正直 ========== - 我的标注 位置3072-3073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10:41:35 对有关私人利益的很特别和很重要的目标来说,情况完全不同。一个人不去为了这些目标本身而相当认真地追求它们,就显得卑劣。 ========== - 我的标注 位置3075-3078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10:41:46 一个议员对自己的竞选显得毫不热心,他的朋友就会认为他完全不值得拥戴而抛弃他。甚至一个商人不力争获得人们认为非凡的一笔生意或者一些不寻常的利润,也会被他的邻居们看成是一个胆怯的家伙。这种勇气和热忱就是有事业心的人和无所作为的人之间的差别。 - 我的标注 位置3167-3167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8:46:07 效用是美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已为每个多少考虑过什么东西构成美的本质的人所注意到 ========== - 我的标注 位置3204-3206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8:52:55 在他的幻想之中浮现出某些更高阶层的人的生活情景,为了挤进这些阶层,他投身于对财富和显贵地位的追逐之中。为了获得这一切所带来的便利,他在头一年里受尽委曲,而且在潜心向上的第一个月内含辛茹苦,费尽心机,较之他在没有财富和地位时的全部生涯中所能遭受的痛苦更有甚之 ========== - 我的标注 位置3207-3211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8:54:04 。他勤奋好强,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以获得胜过其竞争者的才能。然后,他努力在公众面前显示出这种才能,以同样的勤奋乞求每一个就业的机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向所有的人献殷勤;他为自己所痛恨的那些人效劳,并向那些他所轻视的人献媚。他用自己的整个一生,来实行享受他也许永远不能享受的某种不自然的、讲究的宁静生活的计划,为此他牺牲了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的真正安逸,而且,如果他在垂暮之年最终得到它,他就会发现,它们无论在哪方面都不比他业已放弃的那种微末的安定和满足好多少 ========== - 我的标注 位置3225-323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8:58:47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为什么旁观者怀着如此钦佩之情来另眼看待富人和显贵的生活条件。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是因为认为他们享受到了高人一等的安逸和愉快,不如说是因为他们拥有可用以获得这种安逸和愉快的无数雅致而奇巧的人造物。他甚至不认为他们真正比别人更为幸福;但他认为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幸福的手段。引起旁观者钦佩的,正是这些手段能精巧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在年老多病、衰弱乏力之际,显赫地位所带来的那些空洞和无聊的快乐就会消失。对处于这种境况的人来说,事先允诺给予他这种空洞无聊的快乐,再也不能使他从事那些辛劳的追逐。他在内心深处诅咒野心,徒然怀念年轻时的悠闲和懒散,怀念那一去不复返的各种享受,后悔自己曾经愚蠢地为了那些一旦获得之后便不能给他带来真正满足的东西而牺牲了它们。 ========== - 我的标注 位置3241-324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9:01:58 我们的想象,在痛苦和悲伤时似乎禁锢和束缚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在悠闲和舒畅时就扩展到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身上 ========== - 我的标注 位置3239-324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9:02:04 虽然每个人在生病或情绪低落时所熟知的这种乖戾的哲理,就这样全然贬低那些人类欲望所追求的伟大目标,但是,我们在健康和心情良好时,一直是从更令人愉快的角度来看待那些目标的。我们的想象,在痛苦和悲伤时似乎禁锢和束缚在自己的身体内部,在悠闲和舒畅时就扩展到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身上 ========== - 我的标注 位置3301-3304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9:23:58 人的品质,同艺术的创造或国民政府的机构一样,既可以用来促进也可以用来妨害个人和社会的幸福。谨慎、公正、积极、坚定和朴素的品质,都给这个人自己和每一个同他有关的人展示了幸福美满的前景;相反,鲁莽、蛮横、懒散、柔弱和贪恋酒色的品质,则预示着这个人的毁灭以及所有同他共事的人的不幸。 ========== - 我的标注 位置3512-3514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10:28:15 我承认,任何外部的形状,如果和习惯大相迳庭,并且与我们通常在各种特殊事物中看到的那种样子不相似,那么几乎没有一种会美得如此令人愉快;或者,任何外部的形状,如果它同习惯相符,并且我们已习惯于在每一个某类事物中看到它,那么几乎没有一种会丑得如此令人不快。 - 我的标注 位置3556-3557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18:21:31 一个人行为的合宜性,不是凭靠它适宜于他所处的任何一种环境,而是凭靠它适宜于他所处的一切环境,它们在我们设身处地着想时我们认为自然会引起他的注意。 ========== - 我的标注 位置3893-3893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9:13:32 。然而,我担心时间和经验常常会打破他们的幻想 ========== - 我的标注 位置3878-3899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9:14:10 虽然在特殊的场合,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通常会产生那些天然感情的环境可能不会出现,但是,对于一般准则的尊重,常常会在某种程度上提供那些环境,并且,常常会产生某些感情——虽然它与处于上述环境的感情不完全相同,但同那些天然感情非常相似。一个父亲,对于自己的一个在幼年时代就因某种偶然的原因而不同他生活在一起,直到长大成人才回到身边来的孩子的喜爱程度容易减弱。这个父亲内心存在的对这个孩子的父爱会少一些,这个孩子对他父亲的孝敬也容易减轻。兄弟姐妹们如果在相隔遥远的国家里受教育,彼此的感情同样会减弱。然而,恭顺和有道德地考虑到上述一般准则,常常会产生和那些天然感情决不相同但又非常相似的感情。即使是天各一方,父亲和孩子,兄弟们或姐妹们,彼此之间也决不是漠不关心的。他们彼此把对方看成是应该给予某种感情和应该从那儿得到某种感情的人,并且,他们都生活在这样一种希望之中,那就是在这个或那个时候能在某种环境下享受那种自然产生于朝夕相处的人们中间的天伦之乐。在他们相聚之前,这个不在身边的儿子,这个不在身边的兄弟,常常是心中最喜爱的儿子和兄弟。他们之间从来不会有什么不和。如果有,这也在很久之前,像孩子的某种玩具那样不值得记忆而被遗忘。他们所听到的彼此之间的每一件事情,如果是由某些品质比较好的人转达的,都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满足和高兴。这个不在身边的儿子,这个不在身边的兄弟,同其他一般的儿子们和兄弟们不一样,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儿子,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兄弟;同他们保持友谊或谈话时所能享受的愉快,成为其所怀抱的富有浪漫精神的希望。当他们相见时,他们常常会带着一种如此强烈的倾向去设想那种构成家人之间感情的习惯性的同情,以致他们非常容易认为自己确实抱有这种同情,并且彼此的行为像真有这种同情时一样。然而,我担心时间和经验常常会打破他们的幻想。在更加熟识之后,他们常常彼此发现,因为缺乏习惯性的同情,因为缺乏被合宜地称为家人感情的这种实际的动因和基础,对方的习性、脾气和爱好,同自己所期待的不一样。他们现在再也不能和睦相处了。他们从未生活在几乎必然促使他们和睦相处的环境之中,虽然他们现在还可能真诚地希望和睦相处,但是他们确实已经不可能这样做了。他们日常的谈话和交往,对他们来说,很快就变得乏味,因而不常进行了。他们可能继续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关照,表面上客客气气。但是,他们很少充分享受到在彼此长期和亲密地生活在一起的人们谈话中自然产生的那种由衷的愉快,那种可贵的同情,那种推心置腹的坦率和无所拘束。 ========== - 我的标注 位置3956-3957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9:35:05 ,家庭成员的品质,像家庭成员的相貌一样,似乎不应全部归因于道德方面的联系,而应当部分地归因于血统关系。家庭相貌当然完全是由于后一种联系。 ========== - 我的标注 位置4000-4002 | 已添加至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10:25:25 ;在什么情况下,所有天生感情中最强烈的一种,应当让位于对那些优越者的安全——全社会的安定仰赖于他们的安全——的重视;在什么情况下,天生感情可以正当地胜过这种重视,都必须留待内心的这个人——这个设想出来的公正的旁观者,这个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裁决者来决定 - 我的标注 位置4185-4186 | 已添加至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2:45:33 对这些准则的最充分的了解,如果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 ========== - 我的标注 位置4195-4197 | 已添加至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22:47:36 对前一种激情的控制,被上述古代的道德学家们说成是意志坚忍、刚毅和坚强。对后一种感情的控制,被他们说成是节制、庄重、谨慎和适度。 ========== - 我的书签 位置4514 | 已添加至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10:40:17 ========== - 我的书签 位置4500 | 已添加至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10:40:26 ========== - 我的书签 位置4521 | 已添加至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10:40:38 ========== - 我的标注 位置4547-4547 | 已添加至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10:42:25
  • 影启缘末的评论

    健康和保养时上帝希望人们最先关心的事情。他用饥渴和口渴、快乐和痛苦、热河冷等让人愉快或不快的感觉,亲口训诫我们为了身体的健康应当选择什么和回避什么。

    终于看到我之前的观点,所以食欲不过是上帝叫你吃饭的方式,爱情不过是上帝叫你繁衍的方式,仅此而已。
  • 洛里的评论
    尽管我们竭力宽慰死者的亲友,减轻他们内心的眷恋、愧疚和伤痛,这些都与死者无关,只能平添我们自己的忧伤。死者已然长眠于地下,决不再理会世事的纷扰。我们觉得死者永远处于阴森恐怖之中,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和他们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恕我直言,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让我们将自己鲜活的生命注入死者僵硬的尸体,恐惧之心于是油然而生。这种幻象让我们如此畏惧死亡,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但是生前却因此备受折磨。对死亡的恐惧,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由此产生。它破坏了人的幸福,却还人类以公平;它让个人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
  • 洛里的评论
    缺乏思虑和远见就是了婴孩免除恐惧和担心的一副良药。但是成人心中的巨大痛苦,一旦滋长起来却是理性和哲理所无法克制的。
  • Juvenalis的评论
    第二卷最末一段里有两个长句译得有点模糊: “他唤起心中全部的高伤感情和坚定意志,尽量注意自己不要以现在的面貌而以应有的样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他要人看到他那慷慨的意愿最后得到成功,即使人们的感情都很正直和公正,甚或同自己全然一致。” “He summons up his whole magnanimity and firmness of soul, and strives to regard himself,not in the light in which he at present appears, but in that in which he ought to appear, in which he would have appeared had his generous designs been crowned with success, and in which he would still appear, notwithstanding their miscarriage, if the sentiments of mankind were either altogether candid and equitable, or even perfectly consistent with themselves.” ……不以现在的面貌看待自己,而以应然的面貌看待自己,以自己仁慈的意愿倘获实现的那种面貌看待自己,以假如人们的情感正直而公正,终始一贯,就可以不顾志之未申的那种面貌来看待自己。 人的情感本应只针对意图design来感觉行为者优缺点merit demerit ,但事实上往往要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这就是不规则性irregularities。因此“were ……consistent with themself”指除去不规则,与只考虑意图这一准则相一致(第三篇引言)。斯密将考虑结果这一点视为不公正unjust(2.3.3.4),因此说要假想人们的情感是公正的equitable。 最后一句“他们以心灵中全部高尚而又伟大的情感去矫正自己心中人性的不规则变化,并努力以相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那没有获得成功的高尚行为,即使在没有做出任何这样大的努力的情况下获得成功,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用这种眼光来思考问题。” “They exert their whole generosity and greatness of mind, to correct in themselves this irregularity of human nature, and endeavour to regard his unfortunate magnanimity in the same light in which, had it been successful, they would, without any such generous exertion, have naturally been disposed to consider it.” ……尽力以上面所说的那种眼光,以倘若(他那仁慈的意愿)成功实现,会以怎样不须费力、自然而然的眼光来看待他那未申的意愿。 这两处“即使……也”都对应虚拟语态,不大通顺。 这一篇都在讲不规则性,描述它的客观存在(2.3.1-2),给出它存在的理由,即便它是人的弱点,也是神的仁慈,使人得以幸福完美(2.3.3.1)。但像想做好事而未成,无意于恶却身陷其中的情况,不免让当事人痛苦。而且倘若这些人用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即不值得多大感激,能够激起愤恨,不免太不公平,而且不能止恶劝善。因此在最后强调当事人应当怎样看待自己,他人应当怎样尽力以公正之心去看待他们,包含着激励欲为善而暂未成的人,使他们锲而不舍的意思。
  • Juvenalis的评论
    1、人自爱的本性必须压抑到他人可以赞同的地步,别人才能允许他和他人相比更关心自己的幸福。倘若他为了自己而破坏别人的幸福,那么受害者的愤恨就是合宜的。2、犯人违法的时候不考虑别人,没有羞耻心;当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之后,就会照着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来想自个儿,产生羞耻心,为悔恨所折磨。在这一段里斯密没说叫人不犯罪的是某种绝对的罪的观念,在犯人的悔恨里也没有这种意识,只强调了“畏”和“耻”,也就难怪罗卫东先生说,日本的斯密学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了。3、仁慈之人的自我意识。 本章的三段论述都用到了这个原则:“我们应当用自然地看待他人的目光,而不是自然地看待自己的目光,来看待自己。”(2.2.2.1)以我之视他人,得到了他人之视我的同情,想到他人是怎么看待我的,犯人就会悔恨,仁人则感到安详。
  • Juvenalis的评论
    本卷从它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情感,关涉情感与行为,进入道德领域,具体例子较上卷少了很多。本篇则从“感激”与“愤恨”两种情感入手,进而讨论对这两种情感以之为对象的“美德”“恶德”的感觉,从而为下篇论述“仁慈”“正义”这两种德行奠定基础。 本篇大旨是感激想要报答,愤恨想要惩罚。这两种情感-行为也要受到他人合宜感的制约,他人对施予者的动机的考虑是重要因素。倘若认为动机不合宜,就会削弱对感激的同情;倘认动机为合宜,则会取消对愤恨的同情。因此对美德恶德的感觉中,就包含对行动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受动者情感的间接同情两个部分。对受益者感激之情的同情会加强对施予者美德的感觉,认为他值得奖励;对受害者愤恨之情的同情也一样,认为那人该当惩罚。
  • Juvenalis的评论
    本章论他人对当事人感激或愤恨的同情的成立与程度受施予者的动机的影响。在感激的情况中,旁观者之考虑施予者的动机,部分地出于同情。因为当事人在接受恩惠之后决定是否要感激施予者,也会考虑这一动机。斯密举了詹姆斯一世父子的例子。这个例子中,显然,詹姆斯一世的臣仆们并无感激之情,所以干脆也说不上对感激的同情。因此这种同情依旧是合宜感的问题,即,倘若旁观者考虑了施予者的动机,感觉到无可感激,那么当事人表现出的感激之情就多少不合宜,如果当事人并无感激之情,则是合宜的,无可责备。因此不是凡施予就该得到感激,像詹姆斯一世这种情况,应该检点自己,这才是道德情感的常识(2.1.3.2)。但当事人对施予者的愤恨却不可能因为考虑了那个人的动机而取消,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不对称的。
  • Juvenalis的评论
    与上一卷讨论过的情感不一样,感激和愤恨这两种情感要立即转化为行动才能得到满足。比如斯密在2.1.1.6比较了厌恶(dislike)憎恨(hatred)和愤恨(resentment)的不同,前两种情感不会叫人想要对对象施以惩罚,假如真这样做了的话,也有违于合宜感,而且当对象受难的时候,对他合宜的情感也是怜悯而不是幸灾乐祸,但愤恨则不同,甚至当对象出于偶然而受害的时候,情感主体也不会满足,因为他想要亲手施以惩罚。 愤恨之情之被赋予,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卫。让我们避免伤害,让我们回应已遭受的伤害(2.2.1.4)
  • Juvenalis的评论
    这个段落论述了他人对sufferer的愤恨之同情,经过了对他所受痛苦之同情的中介;即便sufferer被杀,我们也可以想象他所受的痛苦,并唤起愤恨之情,因此要求对凶手施以惩罚。不过斯密用了两种表达:本段落“我们对受难者痛苦的同情,好像仅仅有助于激起(seems to serve only to animate)我们同情受难者对侵犯者的愤恨”和2.1.5.6“对痛苦给予的同情同我们对他们愤恨的同情一样强烈(not more real nor more lively),前一种感情只是加强了(highten)后一种感情”;本段落中,愤恨之同情起源于削弱那种令人不快的痛苦之同情,而到了第五章,在“对受难者的愤恨的间接同情是我们对恶德的感觉的一部分”这个语境里,愤恨之同情就成了“自然激起的”的了。同情与自利这两个主题,后者只是隐隐地在本书中出现,这两者对斯密来说都是人性本然的。他会为情感找到自利的根源,比如与对痛苦之同情的伴生情感,大抵是为了削弱这种同情带来的对旁观者也一样的不适感(1.3.1的论述基础)。当这种情感又是一种同情时,又会视其为本然而不再寻找根源,就像这里的情况。还是斯密后一种表达更接近事实,不过从这个不同表达中能看到这两个主题的运动。 引申来说,这种同情是自利的人可以建立正义观念及法律的基础,后文将逐步展开。这个基础斯密用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在我们充分考虑惩罚的效用之前,神(nature)就以这种方式将神圣而又必然的复仇法则,强有力地、难以磨灭地铭刻在人类心中。““神”当作“自然”,见评论思无邪转罗卫东书评。
  • Juvenalis的评论
    “对合宜性的感觉起源于对行为者的感情和动机表示直接同情的东西;对优点(merit)的感觉起源于对受行为影响者的感激表示间接同情的东西”——“对优点的感觉由两种不同的感情组成:对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因其行为而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合宜性赞同需要(1)我们对行为者的完全同情和(2)我们发现他和我们在情感上完全相同;优点赞同只关乎施恩者的行为,不需要与受惠者感情一致” 间接同情分为两个层次:1、设身处地,对受动者感觉的同情;2、对受动者情感意向的同情(感激/愤恨)另外,3、对施予者的直接同情。三项各自独立,每一个前项都起到加强后项的作用。 本章最后一句“无论何时,旁观者对受难者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和1.3.1.9那个句子同误,应该是“只要旁观者对受难者的情况了如指掌的话”
  • Juvenalis的评论
    本篇后两章论不同阶层行为差别的形成。其中对贵族、平民阶层行为的描述,对他们如何取得、应该如何取得自己地位的分析,在今天也还有用。第一章为这两章奠定基础,即在第二章章首提出的论点“人们倾向于同情我们的快乐而不是悲伤”;它是出发点,也是结论。 第一章不太好懂。章题”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它通常远不及当事人感受到的强烈“,感觉上与结论抵牾。在到达最后结论的过程中,斯密对情感、意向作的“细腻区分“对理解力来说是个挑战,有时候让人沮丧,尽管有很多具体例证,看上去不像胡塞尔那么艰涩。 本章大旨大概是,对悲伤的同情让人感到痛苦,所以我们会克制这种同情【4、9、12(段落数,下同)】,虽然这种克制让我们感到羞愧【4、12】,以致人为制造出某种悲伤感,但还是会很快消失【12】,结果就是,在同情的自发性上,悲伤不及快乐【5】。 章题(that though our sympathy with sorrow is generally a more lively sensition than our sympathy with joy)与论点“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our propensity to sympathize with joy is much stronger than our propensity to sympathize with sorrow)看起来截然相反。斯密用“同情”意指“设身处地地想象”(conceiving what we ourselves should feel in the like situation)【1.1.1.2(第一卷一篇一章二段)】之后,观察者在自身激起与对象相同的情感状态。有时它指这种“情感状态”,有时指这种行为本身。英文里很清楚,汉语则要加上“表示”二字,就不免模糊。悲伤唤起的观察者的情感状态较快乐为强烈,但我们更易于对快乐表示同情。另外,章题里的“更为强烈”(more lively)与本章第一句“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不太真诚,但是它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引人注目(be more taken of notice)”对应,这个”强烈“里头还包含着做出来的成分。 人们对悲伤的同情针对的是受难者的境遇,对快乐则针对情感本身。有了出于自利的克制,我们对别人的痛苦就会感觉迟钝【9、12】;因为知道自己的痛苦得不到相应的同情,所以人在受苦时常常克制【10】;因此我们见到对悲伤了无克制,任其流露的人,不管他的境遇如何,都会觉得可耻【15】。总的来说,我们对悲伤的同情,起于受难者处境,想象自己身处同一境遇会有怎样的感受【1.1.1.3】,倘若受难者的情感为我们所知,反而会把它取消。如论苏格拉底之死一段【14】,苏格拉底没有丝毫悲伤,他的友人却流泪不已。至于快乐,虽然之前说过”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产生的,不如说是激发这种激情的境遇产生的“【1.1.1.10】,但在本章论婚礼一段则说”他们的高兴确实让我们高兴“【11】。看起来这句话不过是斯密的兴到之笔,算不得数,但考虑到下一章把对快乐的同情作为人们夸耀财富的原因,并一步步推出平民对国王、贵族行为的认可【1.3.2.1】,还是承认,同悲伤比较,对快乐的同情更多地来源于快乐情绪本身,合于斯密本意为好。 上面的讨论都是在1.2.5的基础上,将快乐与悲伤都当做自我的、无对象(这个对象指他人)的情感来展开的。在本章章末,斯密似乎有将悲伤视为有对象的情感来加以讨论的动向。如“脆弱的悲伤决不会显得令人愉快,除非当它来自我们对别人的同情,而不是来自自己的同情时”【15】,这里的悲伤不是单纯的某痛苦境遇激起的情感状态,而是由意向性行为激起的。而斯密提到了“对自己的同情”,相当于把境遇激起的情感状态分析为意向性行为激起的情感状态了。以自己为对象的悲伤是被轻视的,以他人为对象的悲伤则是可接受的。如前面提到的苏格拉底,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对象,他的友人则以他为对象,友人的悲伤是可接受的,苏格拉底则是可钦佩的。又如原文接下来举的例子,在父亲灵前痛哭的儿子,他的悲伤来自对父亲的同情(死亡,1.1.1.12),是无可非议的。(例句中的“同情”原文是“feel for”,不过下文儿子对父亲的同情,原文是“sympathy”,这里翻译成“同情”应无误,不过“对自己的同情”还是叫人费解) 本章可深思处很多,记下来的也有再思考的余地。另外,1、“对那个冷漠而伟大的塞内加来说,(加图临死之际的刚毅镇定)显然是连诸神也会带着愉快和钦佩的心情来注视的一种景象”,不清楚塞内加的原文是什么,不过这个表达似承自柏拉图《会饮篇》斐德罗的发言:“。一旦被爱者对爱他的人表现得如此忠心,诸神就会更加惊愕、兴奋和仁慈,因为一般说来,在爱情的激励下爱者总是比被爱者更加接近诸神。”(汉译《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16页;有比这个更接近塞内加的出处,一时想不起)2、“对快乐表示同情是令人愉快的;无论哪里妒忌都不会同它对抗,我们心满意足地沉浸在极度的快乐之中”【9】这句话的翻译似有微误,应该是“只要妒忌不和它对抗,我们就会沉浸在……”,这样才与“在不存在妒忌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要比悲伤更为强烈”【5】相合。原文:It is agreeable to sympathize with joy; and wherever envy does not oppose it, our heart abandons itself with satisfaction to the highest transports of that delightful sentiment. 斯密对人性弱点的态度,有点像慧駰跟格列佛说的话,不觉得上天赋予的身体上,哪个部位是可耻的。不掩饰,不夸大,不治疗,不利用,只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分析、推论,叫人敬服。
  • Juvenalis的评论
    本篇接上篇篇末,以“程度”范畴为中心展开。大旨是,对由肉体引发的激情的同情较由想象引发者为少;对激情的对象的同情会增强或削弱其合宜感。因此对饥饿、爱情本身我们无甚同情,但对伴之而生的种种激情我们则能体会;愤怒较仁慈合宜的程度便较弱,而只跟自己有关的激情其合宜感无所重轻。 斯密的论述结构和具体论证清晰、透彻、简洁,读来和小说一样令人愉快。具体例证和相应分析其广度与深度则令人惊叹,像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如P44论对愤恨的约束,P46论和睦与分裂的家庭,P48论一夜暴富者的处境,都极老到深切。姑举较短的一例,因为”小小的苦恼激不起同情“,人又有喜欢拿别人的苦恼取乐的恶习,所以”具有极其普通良好教养的人们,掩饰任何小事带给他们的痛苦;而熟谙人情世故的那些人,则主动地把这种小事变成善意的嘲笑,因为他知道他们会那么做。“(P50)因为书中对人看得深而有据,里边偶尔及之的忠告就很有益处,比如,”即使你是因自己的过失而陷入贫困、疾病、耻辱与失望之中,还是可以信赖自己朋友的极其真诚的同情,而且在利益与荣誉许可的范围内,你也可以信赖他们极为厚道的帮助“;又如,”关于友谊,就是非常粗俗的平民也会感到幸福比可望由此得到的一切微小帮助更为重要“。在世事洞明上斯密堪比培根,而且比他来得温厚。简直可以想象,斯密在跟约翰逊俱乐部里的朋友们谈话,在那个亲切而富于智慧的氛围里对自己的论点论据反复琢磨。 借助斯密的研究结果可能让我们更幸福一些。比如一夜暴富者因幸而不幸,倘若这人是克制而有才干的,不论新朋旧友,理应尽量克服轻视与妒忌,在斯密描述的基础上,给他同情。但也可能相反。比如上面举的那个朋友的例子,借了斯密的分析,故意伪装,或者寡廉鲜耻去利用自己的朋友,也不是不可能。斯密也提到了利用人们的同情而行违这一点。人们对伴着爱之激情而来的高尚的激情抱有强烈同情,而对伴生的种种恶德也能忍受。结果就使得”被认为同爱一起产生的敏感和宽容的程度,仍使它变成许多人追求虚荣的客观对象;而且,他们如果真的感到爱的激情,也喜欢表露出自己能够想到怎么做是不光彩的“(P37-38)。这句话有点模糊。大意盖为因为知道人们会对种种恶德加以宽容,有人就会为虚荣而使自己陷入爱情(而”做“出种种恶德);倘若他们真的爱了,本会尽量做得体面些的。这里为敏感、宽容所修饰的”程度“,即是篇首提到的”激情的合宜性即其所能得到的他人之赞同的程度“(P28),和下一章”必须使愤恨所自然达到的程度低于几乎一切其他激情“(P39)同一用法。斯密对这种行为带的这一笔,很能戳到痛处。 附:P37-38段落的原文”Notwithstanding all this,the degree of sensibility and generosity with which it is supposed to be accompanied ,renders it to many the object of vanity;and they are fond of appearing capable of feeling what would do them no honour if they had really felt it"
  • Juvenalis的评论
    ”至于自己感觉到这些肉体欲望的人,一俟欲望得到满足,对那些激起了它们的客观对象也就无感了……我们吃过饭之后,就吩咐撤去餐具;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那些激起了最炽热、最旺盛的欲望的对象,如果它们正是肉体的欲望的对象的话。“ 好狠,好通透。
  • Juvenalis的评论
    不觉得“同情”这个翻译有问题。任一读者在读了两页之后就会修正,不用它一般的涵义来理解斯密在这一篇里要表达的意思。“情”字本有“实质”一类的涵义,不管是在古代的文献里,还是我们在用的“事情”“情实”之类的词里。“同情”比“同感”还更确切一些。“‘怜悯’(pity)和‘怜恤’(compassion)是我们用来对别人的悲伤表示同感(fellow-feeling)的词,‘同情’虽然原意也许与前两者相同,然而现在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passion)的同感也未为不可”,更何况斯密自己也这么说了呢(p7)。手头的英文版的注释里也特意说明,要关注斯密对”同情“(sympathy)一词涵义的泛化,即便在英语世界,更懂《国富论》的学者对这个词也有误会。至少第一篇是可读的翻译,要研究斯密或道德哲学的读者,肯定也不会满足于哪一个译本。希望能尽快看到对这部书的研究型翻译的问世,已经有好些部这样的翻译嘉惠学林了。
  • 四季的風的评论
    倒數第二行至下一頁

    相反,当我们安慰处在痛苦之中的朋友时, 我们的感受又会比他们的感受少多少呢?我们坐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当他们向我们诉说自己不幸的境况时,我们严肃而专心地听着。但是当他们的叙述不时被那些自然发作的激情打断(这种激情往往使他们在叙述中突然说不出话来)时,我们内心滋张的倦怠情绪和他们的激动又多么的不协调啊!

    其實想想,生活中這樣的人也不少呢。或許許多時候一個人安慰另一個人的時候,心裏都是這樣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