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伦理学与生活

伦理学与生活

作者:[美] 雅克·蒂洛,[美] 基思·克拉斯

分类:历史

ISBN:9787506293020

出版时间:2008-8-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标签: 伦理学  哲学  社会学  人文 

章节目录

献 辞
家属附识
周辅成序 听大师讲说生活哲理 008
致中国读者 010
前 言 011
第一章 什么是道德?003
1.1 道德研究的方法 008
科学的或描述的方法 008
哲学方法 008
综合方法 009
1.2 道德及其应用 009
什么是道德? 009
道德的适用对象是什么? 012
1.3 道德的起源 015
完全客观的价值 015

内容简介

作者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书对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进行了科学综合,汲取东方伦理学的精华,构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力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等五条道德原则,为生命(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媒体伦理、环境伦理、性伦理等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应对之道。 本书自面世三十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增长的读者群。本书不仅为哲学与伦理学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欢迎。正如中国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所言,本书体现的“知行合一”的为学为人之道,必将在广大中国读者当中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下载说明

1、伦理学与生活是作者[美] 雅克·蒂洛,[美] 基思·克拉斯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木槿的评论
    相对主义:完全不存在绝对之真,任何价值判断都随着时间、地点、人和境遇的不同而不同。对相对主义进行评价,我们不妨把相对主义极端化,从不同社会极化到不同的个人,我们完全可以说,每个人的行动对于自身都是真理,每个人的想法都要得到尊重,我们无需思考对错。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可厚非的是,社会将是混乱的,无法统一管理和调整,甚至是不和谐的。相对主义者一定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包容性。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信仰是可以被理解的,信仰不同就意味着不存在真实的东西?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真实的东西有所探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绝对主义:“绝对”是指适用于任何境遇、人、事。在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都存在着绝对,在非道德领域,如分析命题、内感命题和经验命题,存在着可以被感知或者被简单证明的绝对之真。然而就道德领域而言,有些绝对又过于笼统,无法适用于某些特殊的境遇和具体的人。除此之外,虽然这样的绝对,可以获取证据并推理证明,但并不代表这些论证已最终证明了它的绝对,毕竟我们无法证实我们获取的这些论点的真实性。因此,引申出了“准绝对”,准绝对帮助我们跨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的鸿沟,它是构成人类道德体系之基石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基本原则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在任何境遇下都遵守基本原则,但它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例外,在这些例外我们可以违背基本原则,条件是:这些例外必须有获得“特殊待遇”的合理性。失去了合理性,就会导致不道德行为,而一个人违背真命题行动,并不影响该命题的真实性,即无论人们是否依照其行动,它是真命题的本质是不会动摇的。
  • SLeeMo的评论
    人之价值定要由他人评价者乎?其悲也如此。
  • SLeeMo的评论
    超自然物仅仅是一种信念,需信仰所维持。即所谓有神论者也。然此神非迷信之神,是自己内心价值观所向往之神。近听有人言曰:吾有信仰,信吾自身也。次不可曰信仰,所谓信仰者有一定之规、有一定之理,虽非一成不变,却也不改大方向。而己身者时处于变换之中,今日想如此,明日又复他想,无确定之总理。如此说者乃为自身寻借口而已,而又欲显其高达。人之思未成,学未及百家,不可成一家之信仰也。唯阅遍百家之理,择优去劣,方成正等之觉识。故大圣人者求思想之独立自由,凡人跟圣人之风也。
  • SLeeMo的评论
    超自然论即所谓宗教也。
  • SLeeMo的评论
    道德责任仅为人有,若人不对自己的举动负有道德责任,其可称为人乎?
  • SLeeMo的评论
    超道德行为可能具有道德含义。人生何不如此,步步如履薄冰,事情背后往往藏有大阴谋。或无心一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人情之复杂也如此。人之思维若不敏则见事则不全,若敏则思事而过多。人之难矣。
  • SLeeMo的评论
    盖天下有唯一之真理,万理终将归于统一。唯一之真理者非仅一理,而是千千万万理。所谓统一者是各路探理者之统一也。非大智者,未能领此之要义。
  • SLeeMo的评论
    元伦理学者只阐述而不定义,其分析之言着手两面而供他人参考,至于对错与否则由他人之认知、判断,即所谓辩证者也。事情之全源已洞然于心,又何必纠结于最后之结论。过程已透,结果又何妨?
  • SLeeMo的评论
    无命之物无道德与否可言,奈何人心之介入则生道德之问题。盖世间心无邪者少,心多虑者多也。人之恐怖也如此。
  • SLeeMo的评论
    非道德者却也非罕见,吾所见之人,有者其所行之事,有言之语如无赖状,其道德不可知者也。吾异之,实不解。不知其天生者如此,又或家教之不行。其不识道德而无所拘束,危险者如此。
  • SLeeMo的评论
    快乐到底是什么?人们为了挣钱换取一两周的快乐,也许要干上两天十分艰苦的工作。人们为什么不能每天都欢乐的活着呢? 世间之人,非洒脱不羁于外物者皆有顾虑,或为家庭所累,或为人情所绊。古人云,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幼儿,是人生牵绊于伦理之中。而禽兽则无此念,此人之异于禽兽也。想人生几十年,若自在逍遥,不为非己者累,一时几日则可,久之则觉世空,则觉身乏,索然而无趣味。盖自身与外界之羁绊方是使人生充实之物也。自在而空不若羁绊而满。若此则人生无憾矣。
  • 一岁一枯荣的评论
    伦理学主要研究道德,属于哲学的一个范畴。 主要的几种道德理论:结果论(目的论)和非结果论的(义务论);美德伦理学。 结果论包括伦理利己主义(个人应为自身的最大利益行动)和功利主义(行为结果应为每一个相关者带来最大好处)。 非结果论包括行为非结果论(没有普遍的规则理论,只有特殊的境遇和人-个人直觉)和规则非结果论(规则可能存在,结果无关紧要)。 确定规则的方法:宗教;康德的义务伦理学-绝对命令与实践命令;罗斯的显见义务论。 作者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包括五大基本原则:生命价值;善良;公平;诚实;个人自由。 有意思的地方,康德认为,一个人愿意干好事儿,不是完美的合乎道德,只有强迫自己不是出于意向而是出于义务感如此待人,才是完全按照道德方式行事。 绝对命令:如果认可某一行为的规则不能为一切人所奉行,那么该行为就是不道德。 实践命令:每个人本身都是独特目的,不应用作别人达到目的的手段。
  • 的评论
    伦理学与生活 人性是什么——心理学 人性怎么办——教育学 人性怎么样——伦理学 哲学一般关注三大领域 1、 认识论:关于知识的研究 2、 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之本性的研究 3、 伦理学:关于道德的研究 第一章 什么是道德 任何威胁生命的行为均可能是不道德的 1、无论何时要就行为做出决定或选择,呵护道德的决定总是那些对人类关系方面的信任、信赖和诚实有促进作用的决定。它应当增强个人相互合作的能力,提高个人的自尊意识。 而那些造成不信任、猜疑和误解,设置障碍、破坏诚信的行为,则是不道德的。此类行为降低个人的自尊意识,不是产生人们合作共事的能力,而是促使人们相互分离,破坏人们的交往能力。 ——L.A.柯肯德尔《婚前性行为与人际关系》 2、我们需要一种人道主义伦理学,它既不是严格的宗教的,也不是严格的人本主义(无神论)的,而是包容这两个极端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所有观点的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实质上意味着为了完美的生活而善于思考。 3、 人为什么要有价值? 坚守道德原则,使得人们尽可能的生活的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并非必然一法律为基础;道德为一切重大法律提供基本依据。 法律是对社会道德的公开表述和支持。<图片1> 第二章 结果论(目的论)的道德理论 第三章 非结果论(义务论)的道德理论 伦理学上的两种理论: 1、 结果论(目的论) 1)伦理利己主义 :关心人们应当为其自身利益而行动 A、唯我型 B、个人型 C、普遍型 D、理性利己主义 2)功利主义:人们应当为一切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行动 A、行为功利主义 B、规则功利主义 2、 非结果论(义务论) 1) 行为非结果论 A、 直觉主义 B、 情感论 C、 非认识论 2) 规则非结果论 A、 神诫论 B、 康德的义务伦理学 C、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 男性和女性在道德决定问题上的不同思维: 男性的道德观关系到公正、权利、竞争、独立性和守规则。 女性的道德观关系到慷慨、和谐、顺从和努力维护密切关系。 第四章 美德伦理学 第五章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第六章 自由和决定论<图片4> 第七章 奖赏与惩罚 第八章 道德体系的基本设想与基本原则<图片6>
  • songsing的评论
    <图片1>
  • songsing的评论
    <图片2>
  • weny的评论
    今天发现了此书又一大特色,就是与后面几章(有争议的主题)相应的,作者本人的看法和较为可取的解决方式,都被集中放在了书的尾声,而并没有放在每一主题的后面。这也给读者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凡事先让自己大脑作个判断。 当然,反思的精神贯穿始终。比方关于“黄金律”的看法。在第八章介绍几条道德基本原则之前,提及“黄金律”,即所谓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一思路对于“懂事”的人似乎是无容质疑了,读到此处,我差点以为自己掌握了一项所谓“万能定律”…然而,再往下读,一句话又擦亮了我的眼睛……
  • weny的评论
    然后我再从封面开始,准备第二次的跳读,读到第四章《美德伦理学》中的4.2节:《儒家的道德自我修养论》,里面的《儒家的和谐》篇,美国著者收集了许多对于“仁”、“礼”二汉字的英译,看得人啼笑皆非;而中国译者又将这些繁琐的英语一一译成不同的中文,并括弧之,展现给我们中国读者,可见译者的心血。 然而借助西方的视角,我倒感觉儒家的思想不那么难理解了。我想,这也许是我们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
  • weny的评论
    今天我接着当日书签的位置往后翻,一直翻到封底,算是浏览全书一遍。 印象最深的是在译者跋《伦理觉悟·公平正义·公民教育》中,提到周老先生的话。他指出,在新世纪,不能只是“爱人之学,利他之学”,还应成为“社会公正之学”… 前几个字似乎总结了我们过去对于“美德”的理解,是模范、奉献,是锦上添花,甚至是…为别人生活着。 从上世纪走过来的所谓年轻一代,很多时候还需前辈指点,这些“新世纪”的新的看法。或许经过他们人生历练的这些智慧,能通过这些好书,传承下去。
  • weny的评论
    图书馆预借的书,虽然得多费一翻周折,但得来崭新的书,捧在手上感觉真棒。 正如其它“大学堂”系列那样,此书同样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视界。然而读了几回,感觉偏学术了一些,于是搁置。 埋首彼书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不觉此书已到期。于是我又被激发,再次揭开此书… 继续读的时候,很自然就想起最近常常翻看的《老课本 新阅读》—邓康延老师的著作,可以对照着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这样的角度,读起来就不一样了。 <图片2> 另一件事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封面内折页上的“审阅者简介”:周辅成(1911~ ),年近百旬的老先生,依然锲而不舍地从事工作与研究,言传身教。多希望后面的年份还是空白的…可惜(根据网上记载),这位可敬的长老已于2009年5月因病去逝,享年98岁。 <图片1>
  • 工科男国学思考的评论
    培养道德与心智上的善行是取得快乐和避免不幸的主要渠道,但不排斥财富,健康,友谊与生活在公正的社会中是取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亚里士多德《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