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作者:中国硅酸盐学会

分类:文学

ISBN:9787501009534

出版时间:1982-9-1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标签: 陶瓷  历史  考古  艺术  文化  文物  中国文化  收藏 

章节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约1万年-4000年前)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第二节 黄河渣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三节 长江流域新石器耐代的陶器 第四节 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成就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第一节 陶器的发展 第二节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节 建筑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节 中原以外各区的陶瓷生产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二节 秦汉陶瓷产品的品种和产地 第三节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复兴与瓷器的出现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公元220年-589年) 第一节 江南瓷窑的分布和产品的特点 第二节 江南地区制瓷工艺的成就 第三节 北朝的瓷业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陶瓷(公元581-960年) 第一节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 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节 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节 唐代黄釉,黑釉、花釉和绞胎瓷器 第五节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节 唐五代陶瓷造型与装饰 第七节 唐五代陶瓷的外销 第六章 宋、辽、金的陶瓷(公元960-1279年) 第一节 定窑及磁州窑系诸窑 第二节 耀州窑与钧窑系诸窑 第三节 青白瓷与龙泉窑系诸窑 第四节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产 第五节 汝窑、哥窑与官窑 第七章 宋、辽、金的陶瓷(续)(辽公元928-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 第六节 宋瓷的造型与纹饰 第七节 宋代瓷器的外销 第八节 辽的陶瓷 第九节 金的陶瓷 第八章 元代的陶瓷(公元1271-1368年) 第一节 元代的主要窑场和著名瓷器 第二节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 第三节 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第四节 元代瓷器的对外输出 第九章 明代的陶瓷(公元1368-1644年) 第一节 瓷业中心景德镇和御器厂 第二节 景德镇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第三节 明代景德镇以外的民营陶瓷业 第四节 明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五节 明代瓷器输出和中外制瓷技术交流 第十章 清代的陶瓷(公元1644-1911年) 第一节 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与繁荣 第二节 景德镇以外的陶瓷业 第三节 清代瓷器的造型、装饰和款式 第四节 清代瓷器的输出 后记 重印说明

内容简介

《中国陶瓷史》(精装)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中国陶瓷史》(精装)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中国陶瓷史》(精装)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切需要有一部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以供研究参考。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本书的定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下载说明

1、中国陶瓷史是作者中国硅酸盐学会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付某看三秦的评论
    #我们的视界# 陈炉古镇位于铜川市东南。史料记载,陈炉镇制瓷已有1400年的历史,因“陶炉陈列”而得名。是宋元以后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史载“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千百年来,陈炉镇瓷业兴盛,炉火不熄,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
  • 壶润茶香fx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纯正紫砂窑变初探》在中国陶瓷史上,陶器裸烧艺术是一个空白。古代陶器上釉在龙窑里烧制,出现美丽的火的痕迹,却因器物本身已经残缺而被抛弃。随着现代人的审美观的改变、艺术家返璞归真的追求,一些被纯正紫砂窑变初探
  • 御藏阁艺术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宣德瓷器怎么鉴定》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宣德瓷器怎么鉴定
  • 魏雅喧的评论
    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 汝窑瓷器现在的市场行...
  • 瓷器杂项鉴定专家吴锐的评论
    这本《中国陶瓷史》成书于1936年,
  • 九聖堂的评论
    臺北故宮博物院第二日參觀,一層正館陳列室:「集瓊藻:院藏珍玩菁華展」、「摶泥幻化—中國陶瓷發展史」和「典藏新紀元—近現代名家對聯展」。三層展館:「源頭活水來—宋遼金元玉器展」、「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展」。「翠玉白菜」被借到嘉義南部院區,未能親眼目睹,可謂一大遺憾。
  • 芊芊若安的评论
    上午进宫,@闲人老朱 老师给系统讲了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尤其是制陶史的演变发展,获益匪浅!奔赴金陵火车上,听录音整理笔记,有豁然开朗的赶脚~~谢谢朱老师,每次聆听都收获颇丰
  • 丁华汉的评论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不同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祈祷]
  • 样子收藏网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红釉是陶瓷史上出现最晚的一种瓷器釉色》喜欢收藏瓷器,了解中国陶瓷史发展的人一定知道红釉瓷器是最难烧造的,直到清朝才出现了胭脂红、珊瑚红釉、郎窑红等红釉瓷器,所以红釉红釉是陶瓷史上出现最晚的红釉是陶瓷史上出现最...
  • 北京发布的评论
    【明早期龙泉窑瓷器亮相保利】#乐活北京#“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曾如此点评龙泉瓷器。日前,“远山晚翠———龙泉青瓷精品展”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共带来宋、元、明三代龙泉青瓷精品80余件。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
  • 汝瓷文化交流的评论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汝瓷的保养和收藏--...
  • 中国文物网的评论
    #吉州窑#【原来这就是陶瓷史上最早的印刷术】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装饰技法多样,尤其以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黑釉瓷和自然新颖、图案丰富的釉下褐色彩绘瓷著称于世,特别是独创的木叶贴花、剪纸贴花装饰工艺,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印刷术。看完这些图片才知道,...
  • 骨董时光的评论
    今晚八点,听课方法:1,关注“在线艺学”服务号;2,点击“课程列表”菜单,选择《中国陶瓷艺术史:商周秦汉陶瓷(上)》点击“报名参加”; 3,已关注过在线艺学的朋友直接点击 网页链接 报名听课
  • 十万八千种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弘扬灿烂古瓷文化民间藏家肩负使命——邱季端在《中国陶瓷史新编》筹委会上讲话》弘扬灿烂古瓷文化民间藏家肩负使命——邱季端在《中国陶瓷史新编》筹委会上讲话中国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2016-07-弘扬灿烂古瓷文化&a...
  • 永昌瓷庄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永昌精品赏析——清.乾隆珐琅百花水盂》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其诞生后的二百年内都是皇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镇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永昌精品赏析——清....
  • 武汉光谷激光工艺品有限公司_的评论
    品名:釉中彩红瓷笔筒尺寸:10*11cm材质:骨瓷功能:高档商务送礼,居家装饰,生日礼物,感恩祝福礼品,节日送礼 【关于红瓷】:红瓷的烧制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由于红色釉料不耐高温,自古就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在中国陶瓷史上,曾经有“祭红”、“郞红”等珍贵瓷品,但没
  • 老荫茶围脖的评论
    分享自唐潔《髹金鐥物》 - 中国的陶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由于陶瓷易碎的自然属性,陶瓷修复技艺也成为中国陶瓷史和手工艺史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 髹金鐥物
  • 唐龙陶瓷641的评论
    发表了博文《景德镇瓷器的门类》主要有釉上彩、釉下彩和斗彩三大类,具体品种较多。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使以往一贯占据统治地位的颜色釉瓷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1)釉上彩:|3O景德镇瓷器的门类
  • 祺然茶艺的评论
    好茶要配好茶具。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欲购➕V 13388747081】
  • 鹿饮茶的评论
    是的,期末考试间隙我还抽空去生了个儿子[微笑]谢谢大家的祝福,谢谢[微笑]接下来我要一边坐月子一边背文物学概论史学导论以及中国陶瓷史[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