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作者:[美] 迈克尔·托马塞洛

分类:心理学

ISBN:9787303217885

出版时间:2017-7-1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心理学  社会学  科普  科学 

章节目录

【全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共享意图假设
第二章 个体意图性
认知的演化| 像类人猿一样思考| 服务于竞争的认知
第三章 联合意图性
新的合作形式| 一种新的合作交流形式| 第二人思维| 视角性:彼此之见
第四章 集体意图性
文化的出现| 习俗化交流的出现| 中立于行动者的思维| 客观性:本然观点
第五章 合作中的人类思维
人类认知演化相关理论| 社会性和思维| 个体发生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思维”是人类个体独自的狂欢吗?

在进化成为现代人的历程中,

人类这一物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维变革?

本书为你讲述一个人类思维诞生的故事,

故事将以我们的祖先类人猿作为开头,

以现代人类和他们的文明结束 。

自从达尔文开始,思想家难以从根本上找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异所在。心理学思想家迈克尔·托马塞洛以数据和实证讲述了一个人类思维诞生的故事。故事将从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开始,以现代人类和他们的文明结束。

“思维”是人类个体独自的狂欢吗?

与类人猿相比,人类的思维独特性到底是什么?

在进化成为现代人的历程中,人类这一物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维变革?

托马塞洛超过二十年的人类和类人猿比较研究指出,一旦我们的祖先学会与他人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标,人类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进化之路。

【赞誉】

托马塞洛的“人类思维”概念,与其他物种截然不同,因为人类本身具有思考他人思维的能力,而且更加合作。托马塞洛的最大优势是他坚持以数据支撑假设,特别是他开展的儿童与类人猿的比较研究,开启了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视角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差异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这一棘手的问题令进化人类学者们夜不能眠。历经20余年的角力,他提出“共享意图假设”来解释早期人类是如何习得协调行动以及与合作者交流想法的。

——《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

在认知层面上,类人猿与人类之间的差异比我们已知的更小。托马塞洛为我们描绘出了一条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认知发展之路。

——《科学》(Science)

托马塞洛用毕生时间寻找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在这本艰深却值得一读的书中,他试图在更宏大的理论之下,解读这些差异是如何进化而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如此进化。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中文版序言】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知识体系中的个体主义导向已初见端倪。它不仅影响了哲学,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世界中的分析取向,也浸染着19世纪才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舞台的心理学。

然而,这种形势正在发生改变。在哲学界,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一种新的范式的涌现,它尝试对人类的共享意图(或称之为集体意图)进行描画。诸如John Searle,Michael Bratman和Margaret Gilbert这些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并部分揭开了相关活动中涉及到的参与方式。而与之密切相连的人类活动虽然从表面上看充满了个体主义色彩,但背后社会关系、文化习俗、规范和制度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本质上,人类独特心理的深层结构是浸染着很强的社会性成分和文化底色的。

在心理学界,这种变化由演化取向推动。对比人类及其灵长类近亲的演化会清楚的发现,其间涉及到的重要差异都源自人类的独特互动形式,尤其是人类乐于从事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也包括人类独具的合作性交流。其使得人类群体可以借助合作创造出任何个体所无法独自创造出的各种事物,这在电脑和摩天大楼这类创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当然也体现在更为基础的人类能力当中,如习俗性语言交流和借助道德准则进行的自我调节。

《我们为什么合作》以2008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泰纳讲座”(Tanner lecture)上所讲内容为蓝本。当时的讲座主要针对一般性听众,其核心观点在于相比其他灵长类,人类具有超强的合作性。幼儿似乎天生就会合作,实际上,成人的社会化引导和训练并不会在其间起到多大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成人的社会化训练是不重要的,它确实重要,但只是对那些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儿童可以不避困难去帮助别人达成目标,也可以和他人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他们在此类任务中表现出的一般性合作天性并不是社会化训练带来的。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描述人类的这种适应合作的独特方式。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面向的读者更多的是学术界同仁。它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思维的独特形式立足于灵长类思维(类人猿问题解决情景中也会进行思维推理),但随着演化的推演其又逐渐超越灵长类思维。使人类思维得以超越的原因在于社会过程的融入,社会性成分和交流成分的参与使得人类有能力形成视角性认知表征(同一动物即可被称为狗,也可以被称为宠物)和进行递归思维。那些管控推理过程的规则,例如不要自我矛盾,扎根于社会这一统一整体,本质上,是它们限定了某一文化背景下何为理性。本书以暗喻开头,指出人类思维就如同一个爵士乐演奏家私下里即兴表演一个新的曲目,无可置疑,这是个体活动,但如果没有创造乐器、乐理的先辈以及构成制作音乐过程中重要一环的观众,这个所谓的“个体活动”就无法实现。

我不是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但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研究,我知道连同中国在内的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都更偏向于集体主义,而这同我自己成长和学习的文化环境并不一样。所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这里的很多观点可能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如何,我仅着眼于论证相关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希望即便对于饱受集体主义思维和行为方式浸染的东方读者来说,也能在同人类社会互动和思维这些基础过程相关的问题上有所启发。

下载说明

1、人类思维的自然史是作者[美] 迈克尔·托马塞洛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whig的评论
    丹内特若是读过托马塞洛,可能会重写他那本《意识的解释》
  • .的评论
    和1999年的书相比,这本书实在太不过瘾… 看得我哈欠连天…
  • 恶夫的评论
    托马塞洛本来就啰嗦,僵硬的翻译对读者更加不友好了,看前一本还没看出来,这一本看出“共享意图假设”与丹内特的关系了。
  • 西风独步的评论
    类人猿、儿童观察实验+概念结构分析,行文有些冗杂,某些话翻来覆去说。
  • 蟥阿螞的评论
    综合精选各相关领域研究、写作简洁清晰顺畅有条理的非常人类科学式的自然史,高中的时候看的话可能会觉得 就是个很符合常识和直觉的知识串讲式科普吧。。
  • mmmmmmmay的评论
    托马斯洛构建这套理论 值得深思
  • 海之晨曦初现的评论
    诠释了:自体内部的思维联系,与外部的交互思维联系,在人类史和文明历史当中是如何进化的。 结合,社会科学方面的-诠释了社会关系的进化的图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精神的进化。
  • Gui_Zhe的评论
    大致翻了下
  • 文斯的评论
    语言,行为,环境,缺一不可
  • 地中海胖叔的评论
    虽然说得简洁准确,系统缜密,但对我而言并无多少新东西。
  • 淇澳的评论
    译文比较流畅,但错漏甚多,译者看不懂的地方干脆就跳过去了,这种做法严重不当
  • mamontov的评论
    闹半天作者总是引用的“托马塞洛”,其实就是他自己。中后部有些过于学术了;反正内容不多,车轱辘话来回说,但很经典。和《GEB》一起读的,两书有很多类似,《GEB》讨论人类思维时说符号与语言有相同特点,这本书正好说道人类语言如何生成,《GEB》diss了一个英国哲学家对人工智能的看法,这本书diss了一堆科学家的看法,要么就是肤浅要么就是错了,只是勉强认可了邓巴
  • 娜娜的评论
    第一次读这样的学术报告 思维在社会之前便有 只不过是粗糙的
  • LoVera的评论
    不太懂,果然面向专业学术
  • 行动好比风拂柳的评论
    (1)做进化心理学全局认识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学者,h-index 高达178分 (作为参考,司马贺是172分), google scholar里找到的论文超过1K篇...(2)有实证研究;(3)人类高阶的认知能力是从集体(合作)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对应的类人猿有竞争性的joint action); (4) 对应地人类根本性地会区分群体内和群体外来不同对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etc.)。
  • kevin的评论
    拖马塞洛关于人类思维的形成发展的一种解释。针对其它几张说法,作者认为合作是首要的推动因素。
  • Silverry的评论
    共享意图假设
  • 地球最后的忠臣的评论
    「不在意他人的目光」的困难在于它与人类思维的演变相冲突,「不给他人贴标签」的困难在于我们的大脑最大能力只能处理邓巴数之内的人际关系,「直男厌恶娘炮」的原因也不是简单的非我族类。有些事儿有生物学上的原因,尽管这不代表它是对的,但「不应该」三个字实在没有那么简单。
  • 重点色长毛猫的评论
    很有启发性的读本。客观思维、推理能力全都始于社会递归推理、联合(集体)意图性,这在我的个人思考史上是一个新的思路。ps,翻译确实欠佳。
  • 觅秋的评论
    会买来收藏的系列。对认知的自然发展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