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东往东来

东往东来

作者:陈力卫

分类:历史

ISBN:9787520143066

出版时间:2019-6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标签: 日本  语言学  近代史  历史  语言  日语  思想史  文化史 

章节目录

序章 语词的漂移
一 中日同形词为什么那么多
二 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新词
三 日本人的新词创造和改造
四 由日语进到中文里的新词
五 亚洲共识的平台——近代化进程的知识共享

第一编 西学东渐再东渐

第一章 近代中日新词研究的方法和问题点
引言
一 日本的“近代汉语”
二 “汉语词”剧增的时代背景
三 “新汉语”来源问题的几个误区
四 词源调查的方法及其局限性
五 中日语言交流的历史分界

第二章 马礼逊《华英·英华字典》与日本的洋学
一 马礼逊与其《华英·英华字典》
二 日本人如何利用马礼逊的《华英·英华字典》
三 马礼逊《英华字典》和华英字典《五车韵府》
四 马礼逊研究的方方面面

第三章 对译概念的形成:19世纪英华字典提供的丰富译词
引言
一 19世纪英华字典的内在联系
二 日本的英和辞典对英华字典的吸收
三 提供新词的渠道

第四章 近代知识的宝库:《博物新编》在日本的影响
一 所谓“汉译洋书”
二 《博物新编》的作者及其内容
三 在日本流通的《博物新编》的几个版本
四 重要概念由荷兰语对译转为英语对译
五 新概念的不同表述——中日术语的差异
六 《博物新编》在近代日本科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由汉译《万国公法》到日译《国际法》
一 《万国公法》的流传
二 各种译本的刊行
三 汉译系统日文译本的特征
四 《万国公法》在日语中的概念替换
五 现代汉语的概念回归

第六章 传入日本的江南制造局西学新书
一 日本吸收和引进的近代西学新书
二 柳原前光与中国
三 所购书籍的细目和内容
四 日本的收藏情况
五 在日本的利用状况

第二编 东学激起千层浪

第七章 “同文同种”的幻影:梁启超《和文汉读法》与日本辞书《言海》
一 《和文汉读法》的意义何在
二 《和文汉读法》的版本变迁
三 “和汉异义字”的增补——日本辞书《言海》的妙用
四 《和文汉读法》的影响及其后
代结语:欲速则不达

第八章 政治小说《雪中梅》的汉译与新词传播
一 政治小说的兴起
二 政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背景
三 中译本《雪中梅》的特征
四 新语词、新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五 政治小说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第九章 让语言更革命:《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
引言
一 由日文版到中文版
二 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的传播演变
三 《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词趋向尖锐化
结语

第十章 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中日文体改革的同一性
三 白话文和“欧化文”
四 “日化文”的影响
五 不可忽视的日本因素

第十一章 近代汉语辞典的尴尬:如何应对洪水般的日语新词
一 在新名词的浪潮下
二 早期的“和文奇字”与新词表
三 近代汉语辞典的尴尬
四 “译名西文索引”的幌子
五 辞典留下的隐患

第十二章 20世纪以后的对译辞典与日语新词的吸收
引言
一 20世纪以后的逆转——英和辞典对英华辞典的影响
二 20世纪下半叶的语词交流
结语

第三编语词概念定尘埃

第十三章 概念史研究的课题与方法
一 何谓概念史
二 东亚概念形成的复杂性
三 如何书写概念史
四 由概念史到制度史

第十四章 “民主”与“共和”
引言
一 外来概念的中文对译
二 “共和”来自日文
三 “民主”与“共和”的接近
四 “民主”与democracy的结合
五 中文导入“共和”
六 “民主”与“共和”的意义分担
结语

第十五章 “主义”知多少?
引言
一 何为“主义”
二 “主义”在日本的传播
三 “主义”在中国的流传和扩张
四 中国特色的“主义”
结语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帝国主义”
一 从“朋党”走向“社会”
二 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
三 “帝国主义”的时代

第十七章 “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严复译词与日本译词
引言
一 进化论传播过程中的中日语词糅合
二 所谓“雅驯”的尺度
三 严复译词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第十八章 “金字塔”的认识及其意象形成
引言
一 “金字塔”一词由英华字典进入英和辞典
二 西学新书对“金字塔”的描述及国人的想象
三 日本人对金字塔的认识
四 《万国史记》的流传与“金字塔”的普及
五 “金字塔”在中文里的使用
结语

终章 “日语借词”究竟有多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中日同形词的定义及范围
三 什么算作日语借词
四 按词类调査的结果
五 遗留的问题

参考文献
语词索引
后记

内容简介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第一编“西学东渐再东渐”着眼于19世纪英华字典以及《博物新编》《万国公法》和江南制造局的西学新书在日本的影响;第二编“东学激起千层浪”则看20世纪日本是如何影响中国的,通过分析梁启超《和文汉读法》、政治小说《雪中梅》以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认识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以及辞典是如何应对日语新词的;第三编“语词概念定尘埃”则具体描述“民主”“共和”“主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金字塔”等概念形成的过程。

下载说明

1、东往东来是作者陈力卫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萧轶1989的评论
    推荐这套书中孙江的《重审中国的“近代” : 在思想与社会之间》、沈国威的《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 严复译词研究》和陈力卫的《东往东来 :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想起去年在饭局上,陈老师满头白发,滴酒不沾,言语甚少……
  • 韧勉的评论
    本书作者旨在可以打破成见,他指出清末西方科学文化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日本建构了许多汉字科学词汇传入中国,而是自明末以来,就有诸多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陆续编写一些欧陆见闻的地理笔记,之后在19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一批直译的《英华词典》,其中以1822年马礼逊版本和1866-69年罗存德版本最为重要。由此产生的一批科学词汇在清朝并没有大规模使用,却影响了之后日本人编写《英和词典》的历程,日本人接受西方文化比中国人晚,但是力度大,把许多从中国引进的汉字新词的含义拓展丰富,或者说是再定义了,再之后这些词汇又被传回中国,由此可见近现代汉语言词汇发展的文化复杂性。
  • ——的评论
    守成之作,研究的内容较少溢出过去的热点。把日人对马礼逊、罗存德等的几本字典还有《万国公法》对近代日本语成型作用的研究成果引介了一下挺好,毕竟之前国内了解不多。功力多在几篇有版本研究和史料考据的文章上,如发现梁启超《和文汉读法》增订与《言海》之间的关系,研究江南制造局西学新书流日的细节,《博物新论》概念对译由荷兰语转英语。欧化一篇的角度新鲜值当,《雪中梅》一篇注意到政治小说译本,研究方法上让我联想到佛典语言的路子,看来两次大规模翻译的研究确实应该互相借鉴,其中关于韩国的汉语词昙花一现,颇为遗憾,不然三国语词交流就更错综。分析严复的失败倒没什么意思,其实孔慧怡给的启发可以把严复跟玄奘两个中国人放一块儿比较。其余一些以旧材料和热门材料和热门概念为主,可以为不熟悉的读者提供一个便利。
  • 子扉我[已注销]的评论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7/09/%e4%b8%9c%e5%be%80%e4%b8%9c%e6%9d%a5/
  • 我全都要的评论
    有点结论先行
  • ronjackie的评论
    已纳入常备书目。尽管部分涉及近现代文学的观点值得商榷,整体却出奇的扎实,令人信服。作者综合中、日、英、法、荷、德、俄等等国家的历史、语言、思想文献,描摹出近代语词在中日间旅行的历史图景,纠正了“大多数现代语词都来自日本”的模糊、错误说法。宏观层面,再现了近代中日概念交流的历史背景、总体趋势,过去不少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今几可谓迎刃而解。微观层面,针对近代部分语汇——如“民主”、“共和”、“主义”、“进化”等,与近代翻译界代表人物——如中国的严复、梁启超,日本的柳原前光、德富苏峰,欧美的马礼逊、罗存德等,展现整体氛围下不同个体、时段、国别、文化的丰富语言、观念细节,宏大叙述与细节分析相得益彰。章节编排也颇具匠心,逻辑层层递进,读起来相当连贯,前后观点、材料多有呼应,整本书也因而更为丰富、细致。
  • 宁奈的评论
    细致清晰,追根溯源。太好看了!!!而且有资料文献索引什么的,一本书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文献体系了。
  • leansing的评论
    二手高价啊咧咧
  • 洛水的评论
    "民主"与"共和"一章有趣。
  • Orpheus的评论
    论文集。看到鲁迅推崇欧文体,觉得中国的文话不够用太胡涂,就顿时理解“两颗枣树”的来历了
  • 胡萝卜加油的评论
    详实的论证了汉语与日语的词语交流,而不单单是单向的新词输出。相信若没有从日语中借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的语感跟读法应该截然不同。并且汉语在近代对日语的影响也是巨大,而非媒体误解的近代新词都是从日本流向中国。好棒的一本书,值得购买实体书 #2019 第111
  • 没有昵称的评论
    陈力卫
  • 我是喵叔的评论
    以往有关西学东渐的研究,多把日本视作中国学习西方的中转站,陈力卫的研究对此进行了修正,指出“近代以来,用中文写成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成为日本加快对西洋理解的一个便捷手段,一直到明治10年(1877)左右,日本通过大量引进中文书刊,系统地建立了一条由中国吸收西洋文明的渠道”。
  • nyannyan的评论
    宣言一章
  • 部局的评论
    序章、共产党宣言章、主义章值得看。
  • 聚洲的评论
    4。作者强调了过去中日学界主流都忽视的近代汉语对日语的输出。通过对20世纪以来的各种中日词典的大量考察,发现了日本在近代化概念更新的过程中,大量参考了现成的英华、华英词典,也即借用了很多华语新词。而因为甲午战争和中日两国近代化脚步的不同,同时也有日本在“造词”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汉语“对译”的因素(明治时期汉字在日语词汇中占比居然有七成),这个文化传输的通道彻底颠倒,变为从日本输往中国,形成了近代汉语更新中蔚为壮观的“日语借词”——更是导致了中日同形词的数量爆炸。但这个从1895到1915的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却因为历史原因被长期漠视。 词汇在文明变革中无疑是最敏感和最明显的符号,虽然早有预期,但每每了解近代的历史,还是被不同面向的细节所震惊。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 梼杌的评论
    惊叹于作者考证的细密认真,且以语词的翻译与旅行,进而探及文化、政治理念的方法也十分有趣,感觉部分篇章甚至可以扩展为书了。好书~
  • 虾油不是炸虾头的评论
    给10星!又扎实,立场也很客观。列的材料也全,而且不止局限于狭义的语言学。绝对是对中日文互相影响方面的话题感兴趣的人必备的一本书。
  • 封小白的评论
    词句的变迁背后,是社会思潮的东渐又东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东亚文化汇集。(可搭配孙江的《重审中国的“近代” : 在思想与社会之间》一起看)
  • 陈澄海的评论
    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