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语言学

  • 雨林里的消亡

    作者:[瑞典] 唐·库里克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 变化的头脑

    作者:[美] 罗杰·克鲁兹 / [美] 理查德·罗伯茨

    ★内容简介

    人之生也,其归途是衰亡。依赖于多种感官模态和记忆力的语言能力,是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退呢?为了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杰·克鲁兹和理查德·罗伯茨博士在《变化的头脑:语言如何延缓衰老》一书中,通过描述语言能力的四个维度(即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种种变化,和目前可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向我们报告了在面对认知衰老时,语言是如何起到优化和补偿作用的。作者强调,从年轻时就要形成对衰老的积极认知,打破对老龄的刻板印象,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保持阅读、写作和交谈,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早做好认知储备。

    ◎ 变老只会带来坏消息?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差异是多维度的,年龄只是其一。

    破除对衰老的刻板印象,锻炼语言能力,这对大脑健康和延长寿命大有裨益。

    ◎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语言与衰老领域的前沿科普读物,拥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知名心理学教授,向我们报道了老年阶段的许多好消息!作者认为,语言对人类的心理年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推荐

    从阅读本书第一页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像在读一本小说那样兴奋。整本书注重科学依据,逻辑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向我们展现了进入老年阶段后语言能力变化的美妙图景。它不仅介绍了语言学习与变化的相关问题,还为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凯特·德·梅德罗斯,美国迈阿密大学斯克里普斯老年学研究中心教授

    两位作者的这本新书写得棒极了!本书讨论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话题,即衰老如何影响个体的交际能力。我们都会衰老,也要和老年人打交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既有趣又有料的书。

    ——约翰·库尼奥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

    ☆语言能力在健康和非健康的状态下,会出现哪些问题?

    什么是老年性耳聋?

    耳鸣的原因有哪些?

    人们需要用特别的“老年语”来与老年人沟通吗?

    为什么受过更多教育的老年人受刻板印象影响越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

    从年轻时就生活和学习在一处的修女们,通过观察写作能力的不同,可以推测谁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

    ★了解语言能力变化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认知功能的衰退。

    老年人更擅长讲故事。

    老年人拥有更大的词汇量。

    老年人可以成为更好的写作者。

    成为一个读书成癖的人可以弥补其他认知过程的衰退。

    充分利用语言资源,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积极老龄化。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趣有料、值得信赖的科普读物,作者以丰富的实验案例,对照展示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异同;作者从日常生活、名人轶事、流行文化中搜寻了许多展现语言能力与认知变化的蛛丝马迹,让人读来兴趣盎然。

  • 乔姆斯基精粹

    作者:[美]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著 / [美]安东尼·阿诺夫(Anthony Arnove) 编

    愤慨和洞见、博学和道德热情”的罕见结合

    ※ 跨界精选25篇代表作,一本书读懂乔姆斯基

    兼收划时代的语言学名篇与犀利的政治、社会评论

    ※ 是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现代语言学奠基人

    也是不懈反对霸权政治的斗士,坚守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

    ※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阅读乔姆斯基?

    “把人类从经济剥削和政治、社会奴役的魔咒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乔姆斯基的言语充满着无穷的力量,这是*出色的评论和分析所能证明的力量——一种为了更好地了解如何改变世界而去了解世界的人民力量。

    从质疑美国对越南、中美洲、巴尔干等国家和地区的干涉,到反思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揭露美国政治外交中的利益勾连与虚伪的“理想主义”,犀利而深刻的乔姆斯基一直是西方首屈一指并受到广泛倾听的政治批判家。本书精选了乔姆斯基半个世纪以来发表的著作与文章,包括《外交政策与知识分子阶层》《美以“特殊关系”的起源》《知识分子的责任》《对水门事件的质疑》《反思“9•11”》等深具代表性的政治评论,并特别收录了关于其语言学理论与延伸思考的经典篇目,呈现出这位当今西方世界相当重要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全貌。

    作为具有世界级声誉的公共知识分子,诺姆·乔姆斯基在其50多年有关政治、哲学和语言的写作中,为现代语言学带来了变革,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蕞具原创力、蕞广博的政治和社会评论家之一。《乔姆斯基精粹》集合了他1959年以来蕞重要的作品——从他对B. F. 斯金纳的开创性评论到其畅销著作《霸权还是生存》和《失败的国家》——涉及的主题从对公司媒体和美国干预越南、中美洲、巴尔干的批评,到思想自由和有关人权的政治经济学。该书是对乔姆斯基思想前所未有的一次全面概览。

    乔姆斯基是一种全球现象……也许是地球上被最广泛阅读的有关外交政策的声音。

    ——《纽约时报书评》

    乔姆斯基胜过目前还在写作之人的是,他把愤慨和洞见、博学和道德热情结合了起来。这是难得的成就,也是鼓舞人心的成就。

    ——《在这个时代》

    在和平事业中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知识分子。

    ——《独立报》

    [乔姆斯基] 在其他评论家入睡以后,还在继续挑战着我们的假设。他已经成为飞行在我们的国家良心最前列的牛虻。

    ——克里斯托弗·李曼-赫普特《纽约时报》

    乔姆斯基是与整个产业斗争的一小拨人中的一员。这不仅使他显得才华横溢,而且英勇无比。

    ——阿兰达蒂·洛伊

    诺姆·乔姆斯基是针对不公正的权力和谬见最主要的挑战者之一;他反对任何关于美国的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假设。

    ——爱德华·W.萨义德

    迄今为止近30年来,乔姆斯基以其对细节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关注和不屈不挠的义愤之情,剖析了对美国权力的主要命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侵略行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维护自由。

    ——《优涅读者》

    乔姆斯基以非凡的天赋再次证明,人类无法变成商品。

    ——爱德华多·加利亚诺

  • 语言的发展(原书第9版)

    作者:[美]琼·伯科·格利森(Jean Berko Gleason) / [美]娜恩·伯恩斯坦·拉特纳(Nan Bernstein Ratner) / Carol Stoel-Gammon / Lise Menn / Paola Uccelli / Catherine E. Snow / Meredith L. Rowe / Barbara Alexander Pan

    《语言的发展》由儿童语言研究国际协会主席琼·伯科·格利森领衔编写,众多优秀学者和前沿研究者担任各自擅长领域的作者。书中讨论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在言语产出、词汇、语法、语用、读写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同时关注导致儿童语言环境和语言发展特征出现群体及个体差异的文化影响。

    帮助人们更好驾驭和使用语言,双语语言发展和第二语言学习,增进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效。

    1. 中国心理学会推荐教材,在儿童心理语言学方面是一面旗帜。

    2. 学科专家领衔,第一编著者琼·伯科·格利森博士是心理语言学家、全球儿童语言领导专家、语言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是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每章都由她挑选的该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这本书就像一本语言学的百科全书。1985年出版,成为美国各大高校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相关课程广泛使用的主要教科书。

    3. 译文流畅。译者毕业于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本书并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讲师陈思担任主审。

    4. 本书彩色印刷,每章都有独立的色彩系统,方便根据需要查找、选择阅读,图表清晰美观,术语也单独颜色标出,可以作为收藏价值的案头工具书使用。

  • 拉丁语的故事

    作者:[德]于尔根·雷昂哈特

    作品介绍:

    拉丁语原本是古罗马拉提姆地区的方言,后来转变为具有严格使用规范的经典语言,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并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得以广泛传播。罗马帝国没落后,拉丁语在很长时期仍然是西方世界的通用语言,其影响力甚至跨越了几大洲。

    本书融合语言史和文化史视角,考察了拉丁语与英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言的关系,完整呈现了后罗马时代拉丁语的兴衰。作者认为,只有了解拉丁语在多语言交流空间中不断发展的总体情况,才能理解欧洲拉丁语文化传统。尽管拉丁语看似已经“死亡”,但它影响着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在内的众多语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看点:

    ◎通过拉丁语的历史,洞悉西方世界几千年的兴衰变迁和权力更迭。

    ◎有助于增进对英语、德语等欧洲语言的了解。

    ◎展现帝国和语言如何彼此影响及相互塑造。

    ◎本书除了回顾拉丁语的发展史,还探求人类语言文化的基本现象。

    名家推荐:

    这部作品的功绩之一,是让读者首次了解到拉丁语在西方历史上每个时期的意义,以及它的最有用之处……雷昂哈特以清晰扼要、博古通今的方式叙述了拉丁语的历史。

    ——安东尼·格拉夫顿

    (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

    拉丁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确立了固定规范,之后又繁荣兴盛了近两千年。雷昂哈特为这种被认为已死去的世界语言创作了一部生动传记。

    ——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

    (斯坦福大学古典学系副教授)

    对于所有想了解拉丁语的地位,以及对拉丁语在某个时代中的意义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布林莫尔古典评论》(Bryn Mawr Classical Review)

    雷昂哈特断言,随着我们阅读拉丁语文本丧失的能力,我们也失去了与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笔下最伟大文学作品的对话机会。对语言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非常重要。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

    作者:张泰

    《聊斋俚曲集》是中国通俗说唱作品集,清代作家蒲松龄著。由于是说唱文集,因此语言通俗易懂,其方言俗语信手拈来,俯拾即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地方语言的本色,具有极高的语言学价值。

    早在1936年和1962年路大荒先生两次辑录、整理成集,出版《蒲松龄集》,共辑录俚曲14种,对其中的部分方言俗语作了简要的注解,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可商之处颇多。自六十年代以来就有学者对作品集的语言特色进行过研究和探讨,改革开放以后又相继出版了盛伟先生整理的《蒲松龄全集》、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前者没有给出校注,后者虽然做了详细的校注,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本书作为“临沂大学传播学学科平台传播理论与实务团队阶段性成果”,不仅是对作品集中方言俗语的一次集中注解,也是目前国内首次对《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的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中国话

    作者:郑子宁

    ☆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的语言学科普

    ☆九大领域诠释中国话的前世今生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编辑推荐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名人推荐

    本书对“语言中的历史线索”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知名书评人 维舟

    本书内容广博、材料翔实,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徐徐展开,读来有“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之感。相信读者诸君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对中国人与中国话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为深刻地了解认识!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盛益民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 东往东来

    作者:陈力卫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第一编“西学东渐再东渐”着眼于19世纪英华字典以及《博物新编》《万国公法》和江南制造局的西学新书在日本的影响;第二编“东学激起千层浪”则看20世纪日本是如何影响中国的,通过分析梁启超《和文汉读法》、政治小说《雪中梅》以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问题,认识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以及辞典是如何应对日语新词的;第三编“语词概念定尘埃”则具体描述“民主”“共和”“主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金字塔”等概念形成的过程。

  • 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

    作者: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英文版)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Chomsky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以往语言理论研究的检讨式探索,逐步修正此前提出的生成语法理论;以解释语言的简洁、经济、对称等作为研究的兴趣点,力求阐释他坚信的语言“完美体系”;同时从生物语言学角度对内在语言的属性进行研究,强调运算的经济性。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 指号、语言和行为

    作者:(美)莫里斯(Morris,C.)

  • 认知隐喻学

    作者:胡壮麟

  • 音乐、语言与脑

    作者:(美)Aniruddh D. Patel

    语言和音乐是与人类生活和文化紧密相关的方面。尽管音乐和语言的雏形可能存在于其它物种,例如燕雀,这些能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却是人类独有的。因此,人类的进化极有可能为我们的大脑配备了特别适合语言和音乐习得的神经基础结构。音乐、语言和脑之间的交界面正是Aniruddh Patel撰写的这本既精彩又博学的著作的核心。 本书对目前已知的音乐与语言和脑相关的实证研究作了最好、最全面的总结。Patel博士对音乐和语言在元素、节奏、旋律、句法和意义等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全书章节的结构线索。在每一个层面,作者首先介绍这两个系统的表征形式及其相互间的差异。然后在看似不同的表征背后,阐明它们认知加工和神经过程的相关性或一致性,并继之给出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如此结构和表述,既富有思想,又不乏情趣。最后一章论及音乐和语言的进化,对这两个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人类群体内交流之不同作用进行了阐述,所论深刻而有见地。
  • The Language Instinct

    作者:Steven Pinker

    In this classic, the world's expert on language and mind lucidly explains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anguage: how it works, how children learn it, how it changes, how the brain computes it, and how it evolved. With deft use of examples of humor and wordplay, Steven Pinker weaves our vast knowledge of language into a compelling story: language is a human instinct, wired into our brains by evolution. The Language Instinct received the William James Book Prize from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Award from the Linguistics Society of America. This edition includes an update on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since The Language Instinct was first published.
  • The Stuff of Thought

    作者:Steven Pinker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Steven Pinker possesses that rar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aptitude and verbal eloquence that enables him to provide lucid explanations of deep and powerful ideas. His previous books—including the Pulitzer Prize finalist The Blank Slate—have catapulted him into the limelight as one of today's most important and popular science writers. Now, in The Stuff of Thought, Pinker marries two of the subjects he knows best: language and human nature. The result is a fascinating look at how our words explain our nature. What does swearing reveal about our emotions? Why does innuendo disclose something about relationships? Pinker reveals how our use of prepositions and tenses taps into peculiarly human concepts of space and time, and how our nouns and verbs speak to our notions of matter. Even the names we give our babies have important things to say about our relations to our children and to society. With his signature wit and style, Pinker takes on scientific questions like whether language affects thought, as well as forays into everyday life—why is bulk e-mail called spam and how do romantic comedies get such mileage out of the ambiguities of dating? The Stuff of Thought is a brilliantly crafted and highly readable work that will appeal to fans of readers of everything from The Selfish Gene and Blink to Eats, Shoots & Leaves.
  • Grammaticalization

    作者:Bernd Heine,Ulrike C

    Grammatic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converting regular lexical items and structures into conventionally interpreted grammatical morpheme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perceived as a syntactic or morphological process. Presenting a wealth of evidence from African languages,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s in fact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ragmatic and cognitive forces, factors that are located outside the confines of language structure. They discuss previous models and relate grammaticalization studies to altern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localism and natural grammar theory. This volume challenges theories which describe language as a static system, as well as those which assume that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is based on discrete morpheme types, word classes, or sentence constituents. In contrast, the book's central argument is that both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use are dynamic phenomena and that linguistic behavior is essentially a creative activity. That creativity manifests itself, for example, in conceptual transfer leading to the encoding of more abstract concepts and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other key element of this theory is captured in the term "grammaticalization chain," which refers to a specific kind of linguistic category which cuts across morpheme types and word classes and has both a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dimension.
  • 上古音丛论

    作者:孙玉文

  • 商周古文字源流疏証

    作者:张亚初

    作者当初写作《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就是为这部书做铺垫和准备,可以说这部书是作者毕生学术研究的心血结晶。可惜的是,未及完成,作者就因病去世,留下近百万字的遗作。此书每字上列楷书,下列金文字形;疏证部分,先引《说文》,再引先秦文献,讲文字孳乳,分析字形演变,最后罗列该字用法。既有作者的研究心得和创见,亦提现了学界研究成果,对相关研究很有帮助。
  • 汉语音韵

    作者:王力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汉语音韵》从语音学、文字学、汉语史等不同角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汉语音韵的科学内涵及发展轨迹,为我们今天了解今音与古音之异同、今韵与古韵之区别,提供了可靠依据,向为学界所推崇,一些大专院校中文系,甚至将其列为教材。希望此书能够沟通古今,使读者对汉语音韵学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
  • 蒋礼鸿集(共六卷)

    作者:蒋礼鸿

    蒋礼鸿教授(1916-1995),浙江嘉兴人。毕业于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后改之江大学)国文系。留校任助教。后在国立师范学院、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校任教,1978年任教授。论著有《敦煌词校议》、《读变枝谈》、《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还著有《商君书锥指》、《义府续貂》、《怀任斋文集》等。 《将礼鸿集》编委会由原杭州大学蒋礼鸿先生的同事、弟子及家属组成。成员有吴熊和、肖瑞峰、祝鸿熹、黄金贵、陵堅、颜洽茂、俞忠鑫、方一新、黄征、任平、并由蒋礼鸿先生的夫人盛静霞教授给予指导。 《蒋礼鸿集》收录蒋礼鸿先生所撰各种专著、论文及诗词。编排次序:先专著,次论文,次诗词及附录。论文则以已发表,尚水发表,及未完成者为先后。已出专著凡误排字句均已改正。
  • 现代汉语通论

    作者:邵敬敏

    这是一本全新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它总结了近20年来在现代汉语教学的经验教训,力求培养学生观察、搜集语言事实和分析、研究语言事实的能力。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充分吸收了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