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什么也别说

什么也别说

作者:[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

分类:文化

ISBN:9787543232433

出版时间:2021-7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标签: 纪实文学  非虚构  推理  社会  历史  外国文学  美国文学   

章节目录

序言 珍藏室
第一部 确凿无误的、纯粹的事
一 绑架
二 艾伯特家的女儿
三 撤离
四 地下军队
五 圣犹大之路公寓
六 敢死队
七 小个子准将
八 裂杯子酒吧
九 孤儿
十 弗雷德们
第二部 人类的牺牲
十一 封锁英格兰!
十二 贝尔法斯特十被告
十三 玩具推销员
十四 终极武器
十五 俘虏
十六 发条娃娃
十七 有为剧团
十八 血色信封
十九 蓝丝带
第三部 最后的审判
二十 秘密档案
二十一 在边缘
二十二 叛徒
二十三 沼泽女王
二十四 交织的谎言
二十五 最后一把枪
二十六 神秘无线电
二十七 波士顿录音带
二十八 意外死亡
二十九 这是过去
三十 未知
附录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畅销图书

※《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威尔奖获奖作品,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2019年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奥巴马2019年书单

.

1972年年底的一天,十个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被一伙蒙面人从贝尔法斯特的家中绑走,她的孩子们从此再也没见到她。这是北爱尔兰冲突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桩案件。

2003年,在《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五年后,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人类骨骼。当麦康维尔的孩子们被告知骸骨的衣服上有一个蓝色的别针时,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母亲。

.

究竟是谁杀害了琼•麦康维尔?

.

试图追寻真相的人们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声的、坚实的墙壁:谁都不愿提起这件事。

“无论你说什么,什么也别说。”诺奖得主、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这样说道。

.

————

北爱尔兰冲突中的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不仅折磨着被害者麦康维尔的孩子们,也折磨着共和军的成员们。

暴力、猜忌、复仇和沉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

本书是对一桩北爱尔兰骇人听闻的绑架谋杀案的真相追踪,并以这桩谋杀案为切入点,剖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北爱尔兰冲突及其和平进程。本书是基于大量研究、采访、文献数据写作而成的扎实可信的非虚构作品。

下载说明

1、什么也别说是作者[美]帕特里克·拉登·基夫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鱼木弓长的评论
    读完好奇一个问题,但这群人重新回归“正常”社会后,如何判断那段时期做的那些事情?
  • 湮没人群的评论
    北爱尔兰大半个世纪政治进程的另一面,总以为阴影早已过去,再一看直至今日,并未消逝。普通人变成战士、间谍、通敌者……人的生命变成了政治的工具、宣扬理念的牺牲、夹带私货的顺带处理和莫须有的草菅人命。撕扯的年代貌似过去,但许多人被抛在垃圾遍地的海滩上,和平的大船起航没有载上他们,船头挥手的和平领袖则挥别过去。非常触景伤情心有戚戚的一部书。
  • 都柏林的斯蒂芬的评论
    格致这套书开始分数都很高,等评论数超过一百,分数就降到8分以下…再等等吧
  • 阿布的评论
    本以为至少要一星期才能读完这本500多页的非虚构作品,结果两天就看完了,实在太精彩了,尤其是文献整理、事实核查、证据排除。书中其实有三条人物线:被谋杀的麦康维尔和她的十个孩子、爱尔兰共和军成员普赖斯姐妹、爱尔兰共和军指挥官暨后来的新芬党主席格里·亚当斯,如果简化地贴标签似乎是受害者—执行者—决策者的关系,但各自又并非完美受害人或天生杀人狂或百分百政客,在爱尔兰与英国错综复杂的宗教、历史、政治、军事冲突中,读者如我对他们的感受会随着其所作所为的逐渐曝光而时刻演变,但就这一单杀人案而言,那十个孩子和他/她的母亲,确实是相当无辜的牺牲者,而法律只能对口述录音中自述罪行者施加有限的惩罚,甚至被送到宗教机构的孩子还目睹或经历教士的性侵/猥褻,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本书也不可能全面关注其他北爱尔兰问题。
  • 虾油不是炸虾头的评论
    抽丝剥茧从头还原一桩谋杀案,无论带有怎样的猜测,翻开就会停不下来。对别人可以什么都不说,对自己也能什么都不说吗?
  • 荆棘海的评论
    作者在后记中写: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这是一本纪实文学。30年前失去母亲的孩子们如今已经比同龄人看上去苍老得多,曾经涉嫌杀害平民或教唆犯罪的嫌疑人在接受审判时也已白发苍苍,88岁的受害者家属在指控87岁的参与谋杀者。读完本书我在想:当年怀揣着自以为正义和民族情结的共和党人,在生命的最后是否也会陷入虚无?公道会如童话般“虽迟但到”吗?冲突尚未结束,新的撕裂还会出现,这本书或许能作为历史的手电筒,给未来的夜路送一道光束吧。
  • 红袖沁香的评论
    以大量史实勾画出的北爱尔兰历史,透过被绑架者琼•麦康维尔一家以及杜洛尔丝和玛丽安姐妹两个视角,客观陈述历史事实,将评判的权利交到读者手上,是一部审慎回望历史的力作。
  • 木土仁青的评论
    以微笑城市著称的贝尔法斯特,其实分裂带来的伤痕远远没有退去,橙色党还是会在每年7月12号这天烧爱尔兰国旗,欧盟牌照的汽车如果停在保皇党的区域还是会被砸,当地人会给我指出哪家酒吧之前发生过爆炸,有的上年纪的人更愿意和你喝酒而不是谈论过去……
  • B的评论
    四百页正文后面紧跟的一百页注释确保每句话都有来源,在写法上和《花月杀手》相承,评价也可重复使用,“良好的档案信息保存和访问制度造就了这类史料派非虚构作品”,哪怕你只能“什么也别说”或被暗杀。从中能看到仇恨的后作力,暴力的反噬(“有时候,我们理想的囚徒。”),及,这类反抗运动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你的对手是谁?是仍顾颜面的铁娘子,还是——算了,还是什么也别说吧。
  • 别的熊的评论
    绝对应该被更多人读到。起初容易被不断抛出的新人物搞晕,理解了这种核心点辐射的伞状结构后一路畅行至结尾。以谋杀案相关的几位PIRA领袖半生际遇回顾北爱尔兰多年暴力冲突,厚厚的附录(档案录音采访电邮书信甚至还有某刻某条推文摘录)可证细节之扎实。人因何走向台前,又如何(主动/被动)退居幕后,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段时间以来最高浓度的困惑、荒谬乃至愤怒、无力与痛苦:终究没有任何天平可以衡量这一切。曾经的恐怖分子来到聚光灯下享受掌声,当年同志晚景凄凉、受害者生活在噩梦之中(还有举枪自尽的狱医,他甚至只是一个掠影),但人们又自问若非如此会有“和平”吗?如果是你,会怎样处理那些罪证录音?在这个时代,此书值得被更多人读到。站队可能只需要一分钟,但那之后、往后错综复杂的无数步,该怎么承受、谁来承受、如何究责?
  • 星尘的评论
    什么都别说,话语一开口就将沦为谎言,我们无法在语言中找到真相。 “什么都别说”是爱尔兰共和党的“沉默原则”,普赖斯入狱之后,对妹妹说,“什么都别说。” 曾经她们选择沉默,因为被迫开口之后说出的不是谎言,而是真相; 后来她们选择开口,但说出的却是谎言。 女性故事确实是这本书重点讲述的内容,同时它也是最引人关注的内容。 但以女性故事来概括这本书事实上是对它的低估,它想说的远远更深,是类似《风声》(小说原著而非电影版)的一种“罗生门式的历史观” 对于历史,人们各执一词,在争论中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琼·麦康维尔因何而死? 罪恶发生了,伤害造成了,但我们却不知道谁该来为这一切负责?
  • 韧勉的评论
    一个美国的爱尔兰裔法学博士专栏作家,针对自己故乡在贝尔法斯特于70年代发生的一起离奇至丧尽天良的绑架谋杀案为切入点,抽丝剥茧讲述了20世纪七十年代至零零年代爱尔兰共和军与爱尔兰政府、英国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权谋及其军事暗杀活动,可谓是目前引进国内最详实讲述北爱尔兰历史政治问题的纪实文学,悬疑迭起,看得人血脉贲张。本书给予读者的震撼还在于历史的真相或许难以全部还原,但是历史的精髓吊诡于个体的渺小,可能只是政治工具中的一个用于威慑他人的血包,无来由的就会被消耗掉。作者基夫博士指出“动用武力是不幸者绝望的表现。”,在地下斗争不幸者们人生境遇中,最阴暗的未必是长期面对的敌人,也有可能是自己身边的伙伴,更有可能伙伴本身就是敌人,还被领导所器重,最后悄无声息的被消失,沉冤无处昭雪。工作读书第600本。
  • 摸小鱼儿的评论
    从两位截然不同的北爱尔兰女性出发,借谋杀案,讲北爱尔兰百年纷扰,讲记忆的自我粉饰,讲历史人物的双面,讲背后充满背叛的和平,全篇叙述紧凑,同时穿插着大量历史反思,层次非常丰富。
  • 吴尔罗的评论
    1968年的全球性民主浪潮,在北爱表现为为占少数的天主教徒和民族派争取权益。当和平的民权运动逐渐变得暴力化、极端化,这些“革命斗士”同样以正义之名组织抢劫、绑架和爆炸性恐怖袭击,对社区内的麦康维尔实施的绑架和秘密处决,就是联合赤军在山岳基地的“总括”和私刑吧。
  • 的评论
    好好看啊!抽丝剥茧,引人入胜。作者的出发问题:“人们是如何在毫不妥协地献身一项事业的过程中变得激进化的?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如何在历经磨练并终于有机会反思的时候理解政治暴力?”我想,这个层次丰富的北爱叙事可以帮助认知无数类似的、更复杂的政治运动、政治人物与政治叙事。在伦敦生活期间,经常看到关于北爱问题的讨论,苦于我实在不了解,基本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这本书正好展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30年动乱图景(当然,是从作者的立场看到的),而且还这么精彩,大满足。读完好想去贝尔法斯特转转,如果有也了解北爱历史,又能同去的人就好咯,但是可能性太小了,看来人生果然还是要一个人走噢。
  • 鹿鸣之什的评论
    极其精彩的北爱尔兰现代史
  • 陆钓雪红发商籁的评论
    2016年夏天,英国民众以微弱的优势投票决定离开欧盟。这次公民投票通过以后,英国公众才真正开始考虑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影响。自《北爱尔兰和平协议》以来,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之间的边界有时似乎完全消失了。驻守的士兵和沙袋堆砌的检查站早已不见踪影,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和无数满载货物的卡车往返于两国的国界。北爱尔兰能同时享受隶属于联合王国和作为欧洲的一分子所带来的利益,但英国脱欧不可避免地使得爱尔兰岛的分裂状态变得复杂。而且,根据脱欧方案的执行情况,北爱尔兰最终也许不得不做出选择。亚当斯对这些可能性表示接受。“我们这些希望爱尔兰统一的人必须非常谨慎,不能让别人指责我们利用脱欧为自己谋利,”他说,“但我认为,就公众讨论而言,爱尔兰统一的观点现在要普遍得多。”他表示希望五年之内看到一次新的公投决定去留
  • Chambord的评论
    北爱尔兰和车臣,表面上冲突烈度不同,但结束方式其实类似:政府军和反抗者谁也没赢,有一天忽然谈妥了,领袖接受中央招安,靠他对徒众的强大控制力让他们放下武器。Gerry Adams居然公开说他“从未加入IRA”,类似宋江说他从未上过梁山。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毫无心肝,许多人至今仍活在那段血色岁月的阴影中,得不到一个说法。
  • 一只特特呦的评论
    事无巨细的纪实文学,魅力就在此。 通过一桩普通的谋杀案,来以小见大共和军的这段历史,很厉害。
  • 薛宝钗的冷香丸的评论
    不单单是在爱尔兰,几乎在世界各地,对于性侵,我们常常处于一种沉默文化当中。人们羞于提及这个话题,仿佛犯错的是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然而沉默从来不能让伤害一笔勾销,什么也别说也无法将罪恶掩埋。只有开口,只有斗争,才能赢来正义降临的机会。就像当初的杜洛尔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