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托马斯・内格尔

分类:历史

ISBN:9787801703637

出版时间: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标签: 哲学  西方哲学  美国  入门  心理 

内容简介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在美国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已被译成二十种语言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当代西方哲学界的领军人物内格尔用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诉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如何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又如何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开始。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答案——即使我本人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问题。与其先学上一大堆哲学理论,不如首先对这些理论所要尝试解答的问题产生困惑: 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 我们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 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词语的意义何在?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是否意味着终点? 生活的意义何在?

下载说明

1、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是作者托马斯・内格尔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李书恩的评论
    我们应当做到多大程度的不偏不倚? 对与错的标准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吗?(P88) P94道德论证想要诉诸的是一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中追求公义的力量。 这种能力需要和其他那些强有力的自私的或者费自私的私人性动机相竞争,才能控制我们的行为
  • 李书恩的评论
    对于他人直接的关心,乃是道德的无可替代的基础。 要是别人这么对你,你会怎么想? p85 我们认为,当我们被伤害的时候,这不仅对我们来说是件坏事,而且本身就是件坏事。
  • 李书恩的评论
    用宗教解释对与错的两种观点: 1上帝会赏善罚恶 2我们应当爱上帝 对这种观点的三个反驳: 1许多人不信上帝,仍能分辨是非 2上帝不能是原本没有错的事情变成错的 3害怕惩罚、希求奖赏,甚至对上帝的爱,不是遵守道德的正确动机。
  • 李书恩的评论
    对与错和是否违反规定是两回事。
  • 李书恩的评论
    决定论是对责任的一大威胁 当你说你可以做你本没有做的事情的时候,你真的可以做吗? 我们的所作所为,真的是被周围环境和心里条件所决定的吗?
  • 李书恩的评论
    如果决定论是正确的,人就没有自由意志,同时也没有责任。
  • 李书恩的评论
    决定论:一切事物都是被决定的。你的选择是被紧挨着的前一刻的情境所决定的,而前一刻的情境又是被再前一刻的情境所决定的。这样可以无穷追溯下去。
  • 李书恩的评论
    我们是有限的、渺小的造物,但是凭着声音或纸上符号的帮助,意义却能够使我们把握整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万事万物,甚至发明一些不存在而且或许永远也不存在的东西。
  • 李书恩的评论
    在世界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种类的东西: 一是属于物质实在的东西,许多不同的人都能够从外部观察这些东西; 二是另外一些属于心理实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内部体验到这些东西。
  • 李书恩的评论
    你并不是一个身体加一个灵魂,而只是一个身体。 你的身体或者至少你的大脑,不仅是一个物理系统,它同时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它可以被拆解掉。 但是它由一种内在的方面,是不可能通过拆解而显露出来的。
  • 李书恩的评论
    一种可能的结论是,存在着一个灵魂。 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附着在你的身体上,因此二者可以相互作用。 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么,你就是有两种极为不同的东西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加上一个完全精神性的灵魂。
  • 李书恩的评论
    我们每天都使用一些平平常常的概念,却从未加以反思。而哲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去询问和理解这些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
  • chencoco的评论
    三、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本节是在“承认外部世界和他人心灵存在”的前提下(根据这个前提,科学就不再是你的心灵编造出得一套用于自圆其说的意识活动,科学家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你对自己的说辞的表达工具了),讨论意识(心灵)和大脑(身体)的关系。作者分别阐述唯物、唯心、两面论的观点,正反面论证,和(目前的)漏洞。 首先进行基于科学的论述:意识和大脑是有联系的,通过刺激-神经脉冲-脑细胞的渠道。 但哲学问题是:心灵是某种和大脑不同的东西,还是就是大脑(的生理过程)本身呢? 【二元论(Dualism)】认为人由身体,和以特殊方式附着其上的灵魂组成。心理活动在灵魂中发生。 · 生理过程和心灵体验有本质不同:前者可以(通过打开头盖骨)观察,而后者是隐藏、内在、无法观察的。 · 因此“你的经验及其他心理状态不可能只是脑中的生理状态”。 · 但对于二元论观点,存在确凿的反驳方式:生命诞生的过程(精卵结合、细胞分裂)并没有给予灵魂生成的空隙,是生理过程产生了有意识的生命。 由此而生【物理主义(Physicalism)/唯物主义(Materialism)】观点: · 人由物质材料组成,人的心理状态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 · 即使科学还没有完全验证心理体验的生理本质,但“正如我们熟悉的其他事物的真实本质都最终被科学揭示”,发现心灵体验实际上是脑部的生理作用也只是时间问题。 · 二元论者的反驳:所谓“其他事物”是不同于心灵的。揭示其他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物理/化学分析,将外在的物质实体分解成更小的物质成分;但心灵体验本身并非物理性的,而是心理性的。唯物主义者试图做的是将心理性的东西分析为物理性的组成成分。而“物质部分不能加总为心里整体”。//这个逻辑也没错,即使完全揭露了与各种体验相对应的脑活动,仍然不能判断而这件有没有沟壑。但如果真的进行到这一步时,也没有判断的必要了:毕竟是一一映射的。 第三种观点是【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 ·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发生(同唯物主义),但它们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同二元论)。//两面论更近于唯心,只是把心理活动发生场所从心灵移动到了大脑,然而谁在乎意识的发生场所呢,比起对意识性质的判定来说。 ·那么,你并非由身体加灵魂构成,而是只有一个身体;但这个身体(脑)同时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脑的电化学反应)可以被观察,而内在的精神方面可以带给你各种体验。 ·物理主义若要反驳,需要“为感受、欲望、思想、经验找到容身之所”。于是他们重新定义“心理状态”为与一些引起它们的东西或被它们引起的东西之间的关联,也就是一种可以观察的生理反应。 作者本人应该是支持两面论的,至少支持心理体验不仅仅是物理状态。因此反驳道“无论用多么复杂的物理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都无法充分分析意识经验”,因为它不仅由因果构成,还以特定的方式被感受到。 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把一大堆物质元素以某种方式放在一起,不仅产生出一个自己运转的生物有机体,而且能产生出一个有意识的存在者?”物理主义(科学)也并没能很好的解答。
  • chencoco的评论
    他人心灵从属于「外部世界」,因此本章和前章采用几乎相同的论述。当然,作者用另一种方式衔接:即使外部世界存在,其他人的心灵是否存在呢?其他人心灵或者经验的性质和你相同吗? 认为不同主体的经验性质不同,是温和的怀疑论: · 即使可以观察他人的生理构造和身体行为,也无从直接接触、比较其思想和体验; · 相同的味觉、色觉描述可能映射到不同的体验; · 预设可观察的外在反应和内在体验之间的联系也会陷入循环论证。 进一步推论,更彻底的怀疑论是:不同主体的经验中是否有任何相同之处。 再进一步,最彻底的怀疑论是:他人的心灵是否存在? · 无从观察其他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无法反驳他人行为可能完全由物理原因产生(没有任何内在经验)的可能性。 · 完全相反的思考方向是(但来自相同的理由:无法同时观察到内在经验和外在表现,也就无法判定二者之间的联系):如何得知植物、无机体、单个细胞是没有经验、意识的。 最后作者提出问题:因为你唯一确信的只有自己意识的存在,“是否可能有意识的生命比你设想的少得多(除了你自己的意识再无他人);或者多得多(你认为无意识的东西其实有意识)?” ——————————————————————总结完毕—————————————————————— 他人心灵是外部世界的具体化,因此本节的论证逻辑相较上节更无障碍。本节提出的“不同主体可能有不同的心灵体验”对我之前的疑问做了补充,即内外世界大相径庭的可能后果还在于心灵体验的不同。但这点同样可以被合理化:在我的设想中,只要我们都用“红”来描述消防车的颜色,体验是否相同就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一一映射就消除了交流的障碍了。每个个体拥有相互独立的精神世界,彼此间构成类似平行世界的关系(当然投影线连接的元素并非人物或时间,而是实现交流的机制:如语言)。因为彼此独立,其参照系也是独立的,体验的主观性让不同参照系之间不具备校准的可能(也就无需讨论不同精神世界的绝对位置了)。
  • chencoco的评论
    导读: 哲学的核心在于探究一些特定问题。本书以介绍九个哲学问题为脉络,作者希望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再习以为常,而是会感到疑惑。如果想深入了解,可继续读哲学著作。 一、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 作者给出对于“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几种观点,分别论述其逻辑、彼此间的反驳。 首先是看似无法证伪的【唯我论(Solipsism)】: ·“唯一可以确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灵之内的东西。”因为一切你认为存在的外部世界成分,都要通过内在体验和思想才能得知。当你尝试用科学或“事实”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时,就已经陷入了循环论证:你首先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和外部世界与你的联系,然后用自己的感官体验证明(在这种联系存在时)外部世界是存在的。 ·如果一切都只存在于心灵,那么你所有的经验就像一场在它之外没有外在世界(不能醒来)的大梦。一切用以证明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据,都只是这个梦的组成部分。 ·由此得到最为极端的结论,“除了你的心灵,无物存在”。 加以完善,就得到了【怀疑论(Skepticism)】: ·唯我论认为没法证明外部世界存在,但同样,也没法证明外部世界不存在。因此更温和的观点是,“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印象和经验,除此之外一无所知。” ·怀疑论更强的形式是否认过去的经验,认为“只能确定当下心灵中的内容”。 另一个视角的回答是,极端怀疑论是没有意义的:【验证论(Verificationism)】 ·因为只有存在印象和实在有区别的情况,才需要区分印象和实在。但根据怀疑论,一个人是无法得知印象(内部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实在(真实的外部世界)的不同的。 ·因此“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于能够被观察到的东西的观念。”(所以叫验证论) ·怀疑论者也可以对此做出反驳:存在不等同于可观察性。即使观察不到经验和实在的差别,也可以认为我们处在大梦里。那么,“一切都只存在于心灵中”的想法就不是无意义的,而你又没法证明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这种情况称作“自我中心困境(Egocentric predicament)”。//但我觉得作者在这段论述中似乎在扩大观点?当我们说,“如果你没办法证明印象和实在的差别,那么就认为你所观察到的就是实在”时,其实并没有否认可能还存在另一个观察不到的实在的可能? 最后,一般人的做法是:我们对外部世界存在的信念是本能而坚定的,并不会因为哲学论证而丢失(不管在行为上,还是信念上)。但同时,我们也找不到这种信念的根据。这就留下了如下三个问题: 1,“你心灵之内的东西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或者“即使有外部世界,也和你相信的世界大相径庭”(怀疑论),这种可能有意义吗? 2,你能否向自己证明这种可能性不是真的? 3,如果不能证明(心灵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存在的),你还可以继续相信这一点吗? —————————————————————总结完毕—————————————————————— 关于“外部世界的存在性”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在唯我论补充了反面观点后,怀疑论的逻辑是无法反驳的。即,“你只能确认自己内心的感觉、印象和经验的存在,而不能确定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但我同时认为,判定外部世界不存在,或者讨论外部世界存在与否(在现实层面)是没有意义的。你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即可赋予它不同的可能性:不存在;存在,并和经验世界(心灵的感知)大体相同;存在,并和经验世界大相径庭。但无论如何,你最终发生联系的其实是自己的经验世界。因为不管你的行为对哪种外部世界产生影响,你对自己行为、外部反馈的解读仍然只可能基于内在的思考、感觉和体验。但讨论(即使是现实层面)的意义,需要更全面的考虑“真实的外部世界和经验世界大相径庭”带来的可能后果都有什么(可能不只个人行为的影响)。所以此处存疑:哲学家是如何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即这三种不同的观点:不存在心灵之外的外部世界;真实的外部世界和经验世界大相径庭;(一般人采纳的)经验世界就是外部世界,其意义是什么呢?它们如何演绎出各自的世界观呢?
  • jiangjx的评论
    第一章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外来的思想。也有纯国产的,庄周梦蝶。这种两种思想,都指向了一个方面,我们所知的外部世界,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有没有意义。甚至于,我自己的身体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对于外部的所有感知,都源自自己的心灵,唯一能确定的,只有心灵或者说自我意识的存在。 外部的世界,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手摸到的,我们感受得到四季的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难道这都不是真的吗?是的,这些都有可能不是真的。“你之所以能够用这些感观证据来说明(视觉)经验是如何产生的,只是因为你已经在心灵之内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但这一预设正是我们已经有所怀疑的东西。如果你用自己的感觉印象去证明感觉印象的可靠性,你就是在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P4) 通俗一点,我们能够确认眼前这支笔的存在,是因为用眼睛看到了笔,用手摸到了笔,拿起来还可以写出字,于是我相信这支笔的存在。可眼睛看到的,要反馈到心灵之中,用手摸到要反馈到心灵之中,写出字这个结果,也是心灵内在得出的结论。在这之前,我们就预设了笔就是看到的这个样子,摸起来的这个感觉,可以写出字这个结果。也就是说,在判断这支笔是否存在之前,就已经预设了存在笔这种东西,而且预设了笔就是这个样子的,那又如何证明这些预设都是正确的呢? 是的,虽然不能证明这一切都是真的,但更不能证明这一切都是假的。外部世界的一切,都关乎于我的喜怒哀乐,这个外部世界,对于我就是真实的存在。就算怀疑或否定外部世界的真实性,我的日常行为与思想还是要以外部世界的真实存在为基础。如果外部世界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心灵还剩下什么呢?自我意识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 stefka.y的评论
    一直以来都很感兴趣关于心理学的一切,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这是一门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但个人认为认知是一切的基础,于是产生了对认知的好奇,从未随年龄改变而改变的好奇。 哲学是一门不讨喜的学科,哲学家也大多是“孤僻”的群体,或者应该说个体更贴切。所以对哲学的了解很肤浅,只觉得哲学是一种形态,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形态,不用提及哲学的内容,光提到哲学就足以产生那样一种心理反应,那就是哲学的形态。 然后最近一两年,偶然接触到了一些关于哲学的书籍,也不能说是凭借对哲学的兴趣看下来的,更多是对于哲学的好奇,好奇如何的描述可以减轻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带给哲学的束缚。进而了解了一些哲学家,和他们的理论,但仍旧半点也说不上哲学是什么。直到这一本哲学入门书,不完全是因为这本书,也许是好几本书的累积,终于觉得仿佛知道哲学的门槛在哪里了,其实,是关于“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 thinker的评论
    你要探究的概念越是基础,可以帮助你的工具也就越是匮乏。
  • thinker的评论
    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你唯一可以确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灵之内的东西。
  • thinker的评论
    是什麽使得一个行为有对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