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

作者:[法]罗兰·巴特

分类:历史

ISBN:9787208085855

出版时间:2009-6-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哲学  爱情  法国  外国文学 

章节目录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
本书的问世
本书怎样构成
“我沉醉了,我屈从了……”
相思
“真可爱”
执著
鼻子上的疵点
焦灼
追求爱情
可怜相
无类
等待
墨镜
“各得其所”

内容简介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下载说明

1、恋人絮语是作者[法]罗兰·巴特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屠鸡青年阿南南的评论

    (等待的焦虑并不都是那么强烈;也有忧郁的时候;在我等待时,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虚幻色彩——我打量着其他来这家咖啡馆的人,他们或谈笑风生,或静静看书——他们不是在等待。)

    让人等着——这是超于世间所有权力之上的永恒权威,是“人类古老的消遣方式”。

  • 屠鸡青年阿南南的评论

    因此说,我之所以在那些情形下会身心沉浸,是因为无论何方——甚至包括冥界——都没有我的容身之地。我深深眷恋、藉以生存的对方的形象已不复存在;有时会因怨天尤人而永久地抹去那个倩影,有时又因极度的幸福而与那音容笑貌神交;不管怎样悲欢离合,我总是丢了魂;眼前既没有你,也没有我,也没有死神,没有一样可以应答的东西。 (真是怪事,恰恰是恋人的奇思异想走到极端时——为了驱散对方的倩影,或为了与对方融为一体,竟连自己也虚化了——想象的源泉才会枯竭;在神思恍惚的那一刻里,我这个恋人只是徒有虚名,无所用心:像子虚乌有一般。)

  • 向日葵的评论
    说实话,真的是没看懂,也没看过《少年维特的烦恼》,只好来看看大家的书评,摘录一下我觉得有所启发的书评。 身陷旅游胜地,或者翻看明信片,这些都是认识那个地方的方式,最好的,是听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娓娓道来。谁能说大师罗兰.巴特不懂事儿呢?那些聪明的句子,只有混蛋才能够写得出来,那从容而端庄的戏谑,是混蛋的表情。最可贵的是,在此之后,依然有能力去说:“我沉醉了,我屈从了……”一个巴特式的维特,一个真正的混蛋得是这样。我认为这是所有天真花朵的必读书。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可爱的人。 这里,我想就我读懂的故事来说一些我的所思所感,不想进行大段大段的理论地转述,只想来写一下我眼中的多变的巴特,我理解的解构主义以及我所钟爱的《恋人絮语》,可能还未脱稚气,可能会比较浅显,可能已经被很多人读懂过,但我一直认为,我用我的心和眼读懂了他们,他们之于我就是一种意义,至少我已经走在了路上。 再则,《絮语》,也是巴特设下的一个迷阵。这真是一本怪书,初见它时是一副面孔,越往下读,却发现它越陌生。早就知道书里的那些情话,并不是恋人面对其情偶时说出的绵绵絮语,读下去,才更深地体味到原来它们都是恋人们陷入某种情境之后的内心的独白,有对自身处境的感叹,有对情偶的臆想,也有对于爱情相关问题的狂热的思辨。   已经提过,巴特为了捍卫文本的多义性,把“碎拆”过的《絮语》摆到了我们面前,为避免人们从其中总结出某种爱情哲学来,他把各种情景按照字母顺序来随机的排列,为避免形成一个整体,他极力绕开那些精心结构的爱情故事,而选择语言的飞翔。巴特那么决绝的拒绝意义,然而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巴特关心的群体,我们却还是很容易被惯性所支配。读完这本书,很多人都会问: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他在说些什么?他是怎么看的?我们已经习惯性地将读一本好书定义为读一种思想,读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巴特精心建造了一座没有中心的迷宫,他希望人们能尽情享受没有地图,没有规约的快乐,然而,处于迷宫中的人们起初是感觉新鲜和欣喜,但过不了多久就开始厌倦了,开始像平常一样渴望终点了。为了这个单一的目标,他们情愿放弃对其多义性的猜测,而瞄准某个方向将其作为突破口。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一段段小小的内心独白,也不在是没有中心的了,人们把它们作为一个个零散的意群汇集到一起,从中他们读到了巴特对于恋爱的很多看法。巴特说,爱情其实只是一种永久的移情,所以实际上自始至终是一种焦灼,因为对方总在漂泊不定之中。巴特说,在爱情中渴求的其实是自己的欲望,对方其实是它的附属品,所以沉醉其实是一种麻木。巴特说,爱情不过是一种意义的撩拨与意义的快感,是孩子式的情绪外溢、自我宣泄与自我陶醉,因为人往往会对虚无的东西津津乐道而厌倦于眼前的现实。原来,在巴特眼里,爱情只是场愚蠢的游戏(恍然大悟外加满足状)。
  • 一瓶粥的评论
    曾几何时,作为一个悲剧性的顺民,我选择了天意,现在我不再服从了。
  • 另一个Asura的评论
    害怕对方形象沦为平庸;爱上了欲望/爱情带来的快感本身而将其对象置之不理;徘徊在痴情奉献与计算得失的边缘;占有欲的把控;在恋爱中替自己着想就被视为一种过失;不合时宜的爱恋是淫秽的;争吵是为了把握最后话语权。 执着:

    对爱情的贬低只不过是一种蒙昧主义观念,一种贪图实惠的闹剧。

    对爱情有两次肯定。先是有情人遇上了意中人,于是便立即作出肯定(心理状态表现为痴迷,激动,亢奋,对美满前景遐想瞻望):对一切都报以肯定(一种盲目举动),接着便是一段隧道里的暗中摸索:最初的肯定不断地被疑虑所啮咬,对对方的挑剔不断地危机爱情的价值。这段时间内,情绪低落,满腹怨艾,衣带渐宽。但我肯定能从这个隧道里钻出来;我能“挺过来”,也不会因此而告吹。当初我是怎样肯定的,我再次给予肯定。但又不是反复,因为我现在所肯定的就是当初的肯定本身,而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我充分肯定我俩的初遇。但又有所区别。

    鼻子上的疵点:

    糟糕的形象并非指凶狠的形象,而是指平庸的形象:它向我展示对方已被社会的平庸所征服了。

    对形象被破坏的恐惧要远胜于因可能失去爱而引起的焦虑。

    怎么办:

    为下一步该怎么办而烦恼焦灼完全是白费心,而如果是完全没了,那就更是白费神了。

    幽舟:

    在人的一生中,爱情的所有“失败”都很相像(原因: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缺陷)。

    橘子:

    所有这一切,只要是刹那间便会损坏两人关系、破坏私情或拆散这种依附关系的,都叫人恼火。

    认同:

    我在另一个一厢情愿的人身上认出了我自己,看到了我自身不幸的种种苦相,而且这一次,是我自己成了促成这一不幸的积极因素:我感到自己既是牺牲品,同时又是刽子手。

    告诉我去爱谁:

    “成功”的密友关系的结构是:稍有一点约束,更多的是自由;指点出欲望的附丽便适可而止,就像那些热情的当地人,给你指路,却不一定要与你结伴而行。

    天空是多么蓝啊:

    恋爱的旅程似乎分为三个阶段(或三幕戏):首先是一见钟情,是闪电般的“迷上” “被俘虏”(我被一个形象迷住了);然后便是一连串的相逢(约会、电话、情书、短途旅行)。在此期间,我如痴如醉地“发掘”着情偶的完美,也就是说,对象与我的欲望之间那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契合:这是初时的柔情,田园诗般的光阴。在这幸福时光之后便是‘一连串’恋爱的麻烦 —— 正是在两者的对比中(至少恋人回忆起来是这样),前者才显示出自己的特征(和终结)—— :持续不断的痛苦、创伤、焦虑、忧愁、怨恨、失望、窘迫还有陷阱 —— 我成了里头的困兽,老是提心吊胆,生怕爱情衰退,怕这衰退不仅会毁了对方和我,还会毁了当初的缘分,那种神奇的情投意合。

  • 虫虫66的评论
    小时候看蓝色生死恋,里面乔妹就说,“喜欢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你喜欢他却不知道喜欢什么,你与成千上万人之中遇见他,于你,他什么都是特别的, 你无法用语言描述它的形状,你只能手脚并用,手舞足蹈,于是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只可惜乔妹最后选的还是不是元彬欧巴
  • 虫虫66的评论
    受挫感以情人在眼前为具体形式--爱上的究竟是人还是想象的形象
  • 虫虫66的评论
    忘记母乳的滋味是我们已经不需要母乳;暂时的忘记是忍受分离。所谓的爱情何以如此伸缩自如?
  • maybeiwill的评论

    恋人在无比激动近似迷狂的情况下去寻觅、选择、购置送给亲偶的礼物。我挺兴奋地大量一下,看看这东西是否招人喜欢,是否会让人失望,或是正相反,是否会因为礼物过于贵重,反而暴露出我自己陷入迷狂或受到强诱惑的窘态。

  • maybeiwill的评论

    细枝末节,偶然的事件,小小的曲折,琐碎的小节,微不足道的细节,不起眼的地方,都会引起恋爱的烦恼:事情总是在节骨眼上与追求幸福的恋人作梗,似乎机遇在存心与他作对。

  • maybeiwill的评论

    心事欲望的器官(它扩张、收缩,就像性器官),比如处于想象中时,它会压抑消沉或心花怒放。

  • maybeiwill的评论

    我既想显得可怜,又想显得了不起;同时既当一个孩子,又当一个成人。

    恋爱中,我希望被重视,但也不愿意承担责任。
  • maybeiwill的评论

    某风流名士迷上了一个妓女,而她却对他说:“只要你在我的花园里坐在我窗下的一张凳子上等我一百个通宵,我便属于你了。”等了第九十九个夜,那位雅客站了起来,挟着凳子走开了……他的等待证明了他对她的爱,但他不愿接受她拥有对他的权力。

    所谓爱往往就是放下自尊。
  • maybeiwill的评论

    由于对方是无法归类的,他也就动摇了语言。:人们没法谈论(对方),任何修饰语用在他身上都是闲的虚假,不贴切,不合适,或让人讨厌:对方是无法研究(这或许是“无类”真正含义)。

  • maybeiwill的评论

    恋人对自己情人感到内疚时,或者想试图让对方看到自己受的罪时,总要(通过生活方式或服饰等)摆出一副自我惩罚的苦行相。

  • maybeiwill的评论

    在语言的突变过程中,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专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爱情,而非情偶。

  • maybeiwill的评论

    尽管我的恋爱经历并不顺利,尽管它给我带来痛苦、忧虑和绝望,尽管我想早点脱身,可我内心对爱情的价值却一直深信不疑。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企图冲淡、扼制、抹煞——简单说吧——贬低爱情,这些我都听进可,但我仍然不肯罢休:“我明白,我都明白,但我还是要……”在我看来,对爱情的贬低只不过是一种蒙昧主义观念,一种贪图实惠的闹剧。对此,我要针锋相对地标举实在的价值,充分肯定可爱情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爱情中所谓“行不通”的因素也就算不了什么可,这种执著便是爱情的示威,在人们七嘴八舌地大谈别出心裁地爱情、更加巧妙的爱情和不动感情的爱情的种种“奥妙”的嘈杂声中,可以听到一个更加持久的执著的声音:那边是执著的恋人的声音。

    后来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讽刺的味道。
  • 付小海的评论
    是的! 什么我只是喜欢十七岁的自己。那只是因为我感觉到我喜欢的人成了一个标本,一个毫无生气的木偶。得不到回应。希望体验到的感觉你没有再让它实现。 最理想的是能够完全契合我的期盼和欲求—如果我们的感觉也是有情感有思维的,那么它就是在不断地期待自己梦想成真,期待自己是真实的,期待自己被实现,期待自己有同伴。(这种期待因为不断地被对失望和寂寞的恐惧所追赶而显得愈加紧张愈加迫切。) 如果不能够满足我自私的妄想,能够改变它也是好的。只要你能够热情地回应,不要让我一个人。不要让我跟自己谈恋爱
  • [已注销]的评论
    5 把玩分离 我这样不停地诉说思念之苦,实际上是个很荒唐的情境;情人不在场,所以她是谈论的对象;而在我的倾诉中,她又是受话人,所以又是在场的;这个怪现象引出了一个无法成立的现在时态;我被夹在两个时态中无所适从,既有描述谈论对象的时态,又有针对受话人的时态:你已经远离(所以我才惘然若失),你又在眼前(既然我正在对你说话)。从这里我才悟出现在时这个最棘手的时态是怎么一回事。这原来是焦灼不安的一种迹象。 分离还没有结束——我还得忍受。所以我得左右这个情境:将时间的错位转化成一种往返,从而造成节奏韵律,将语言戏剧化(分离才造成语言:小孩将线轴当成一个玩偶,抛开又拾回,摹拟母亲的离开和归来,由此形成了一个纵聚合状态)。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成了一种积极的活动,一桩正经事(使我其他什么事都干不成);从中衍生出许多虚构情境(怀疑,怨艾,渴望,惆怅)。语言经戏剧化后,对方的死亡被推延了:据说小孩子很很快从相信他的母亲不在身边转而相信他母亲不在人世。这期间只有很小的间隙。活跃情人不在的情境便是延长这个间隔,推迟这个信念的突然转变,以不至于很快就相信对方不在人世。 7 诉求 我在一家咖啡馆挑了个座位,独自坐着;人们过来搭讪;别人围着我,有求于我,我不禁感到有些飘飘然。但对方不在;为了使自己不致坠入俗世的麻木自得中(这是一种诱惑),我祈求对方的”真实“(只能通过感觉来感受它的存在),使我不致陷入我正在渐渐滑入疯狂的诱惑中去。我将自己的流俗归咎于对方不在身边:我祈求对方的保护,对方的归来:让对方回来吧,把我带走,就像一个前来寻找自己孩子母亲那样,离开这个花花世界,离开这些虚情假意,让对方替我恢复情人世界的”宗教式的亲密和引力“。(X曾告诉我,爱情使他抵御了浊世的诱惑:名流圈子,功名野心,晋升荣迁,勾心斗角,结党营私,进退斡旋,名利地位,权势荣耀等;爱情是他仕途功败,却给他带来了欢乐。) 8 头被按在水里 佛教公案:”师父将弟子头按入水中良久,泛沫渐少;师父遂将弟子拽起,复其元气,曰:汝求真谛如空气时,便知何为真谛矣。” 不见对方,就像我的头被按入水里一样滋味;我快要溺死了,呼吸不济了,经过这种窒息,我才重新认识我要寻求的“真谛”并练就了爱情中必不可缺的执著。
  • [已注销]的评论
    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情境的分布呈发散型,而非聚合型,它们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恋人道出无数情话,但并不将它们纳入更好的层次,写成一部著作;这是一种呈水平状的陈述,不带任何超验性,任何人拯救人类的宏伟或任何传奇色彩(但却有很多幻想)。诚然,对于任何一个爱情事件我们都能赋予某种意义:产生、发展、消亡,它可以顺着这样的程式进行,人们也有可能会按照因果率或者哲学上的和目的性,甚至按照道德训诫的意图来解释它(“我那会真是疯了,现在好了,没事了”,“爱情是个陷阱,得小心提防”,等等):那是爱情故事,从属叙述体的那一个,从属舆论,而舆论总是贬斥过激力量,冰迫使恋人压抑其乱纷纷、毫无目的的、如脱缰野马般驰骋的想象,抑制的结果不外是痛苦的、病态的发作,但惟有这样,方能痊愈。(“发病,病势加重,感觉痛苦,然后就过去了”)就想希波克拉底所论证的病理过程:爱情故事(“历险”)是恋人为达到与社会的调而付出的贡品。 陈述,旁白,独白,则完全是另一码事,它伴随着爱情的发生,却不知其为何物。这种陈述(以及反映的文体)的原则就是情境不能排列,不能形成顺序,逐渐进展,并趋向某一个目的(某个确定的位置),它们没有先后之分。为了说明这里并不是在讲述爱情故事(或某一个爱情故事)—一切寻找这种企图自然也是注定是徒劳的,有必要选择一个绝对无意义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