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诗歌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作者:[法]波德莱尔

    本书收集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两部诗集中所有的作品。前者共计161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正如诗集初版时广告的说明和评论:《恶之花》“在于勾画现代青年的精神骚动史”、“表现现代青年的激动和忧愁”。而后者共收有散文诗50篇,继承了《恶之花》的特性,表达了对肮脏而畸形的现实社会的鞭挞。
  • 济慈诗选

    作者:[英]约翰·济慈

  • 神曲

    作者:[意大利] 但丁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主人公但丁本人在三十五岁那年突然迷失了正路,彷徨了一夜之后,来到一座曙光笼罩的小山脚下,刚欲登山,却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危急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嘱托,前来搭救他,并引导他去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后贝雅特丽齐又亲自引导他游历天国。《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部曲是但丁游历过程和见闻的记载。《神曲》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并显现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天国篇》有三十三章,用三韵句写成。天国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色调是光辉耀眼的。格者想象的天国由托勒密天文体系的月天、水星天、金星天、日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原动天)和超越时间空间的净火天构成。
  • 普希金诗选

    作者:普希金

    《普希金诗选》从他的不同的创作阶段中精选了二百首,它们多是俄国文坛流传百世的精品。同时我们还从近二百年来一代代画家为普希金的诗篇所作的大量插图中精选了大小插图十余幅,其中包括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等人的杰作。我们相信,经典作品配以精美插图,定会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
  • 里尔克诗选

    作者:里尔克(奥地利)

    里尔克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的地位依然无可置疑,在他的诗作中,诗的纯美与哲学的深思的结合几近完美。他是喧嚣尘世中的一个孤独者,终身都在寻找精神的故乡。他的诗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善于把他所敏锐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的一切,都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我们跟前。读他的诗,你无法不感到震撼,你会在恐惧中若有所思。
  • 浮士德

    作者:(德)歌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它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提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 同样,《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 北欧现代诗选

    作者:[芬兰] 索德格朗 等

    本诗集精选了两百余首诗作,涉及五十九位诗人,他们来自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冰岛五国;其中既有已经作古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尔·拉格克维斯特、哈里·马丁松,也有活跃在当今北欧诗坛,并在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特朗斯特罗默。诗集还介绍了对北欧诗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却一直在人们关注之外的诗人及其作品,如芬兰的索德格朗、冰岛的斯泰因·斯泰纳尔等。这本诗集不仅介绍了北欧现代诗歌的起步和发展,也展示了它的成就和将来。
  • 灵船

    作者:(英)D.H.劳伦斯

    劳伦斯以小说名世,但其诗歌成就绝不亚于小说,有人叹息道:“假若劳伦斯只写诗歌,他一定会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哈罗德•布鲁姆认为:“既亲近布莱克又亲近惠特曼的劳伦斯,是一种视域性绝望的高潮,而这种视域性绝望在我看来似乎是英语最伟大诗歌的中心。” 本书收录了劳伦斯《鸟•兽•花》、《三色紫罗兰》、《最后的诗》等著名诗集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的《杏花》、《蛇》、《灵船》、《阴影》等,都是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
  • 工作与时日 神谱

    作者:[古希腊] 赫西俄德

    译 者 序 赫西俄德是荷马之后古希腊最早的诗人,以长诗《工作与时日》和《神谱》闻名于后世。众所周知,荷马只是古代以弹唱英雄史诗谋生的盲歌手的代名词;《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乃是依据民间流传的歌唱英雄业绩的许多短歌编写而成的。它们的真正作者是民众,是一个民族,是许多代人。赫西俄德则不同,他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工作与时日》、《神谱》等也被认为是他的个人作品。 …… 三 《工作与时日》包括5个部分:(a)序曲,包括原诗1—10行,是献给缪斯,赞颂宙斯万能的。(b)包括11—382行,这部分总的劝导人们要勤奋工作。一开始用了两个不和女神的比喻。两个“不和”分别代表能激人奋发的“竞争’和无益的“争斗”。然后用潘多拉的神话说明人世怎么会有恶,怎么需要工作的,进而描述人类生活的五个时代,探究恶逐渐增加的原因,强调人世生活现状的艰辛和斗争的不可避免。其次,诗人讲了一个鹰和夜莺的寓言,谴责暴力和不公,进而对比公正带给一个国家的幸福和暴力所遭到的上天惩罚。作为这个部分的结论是一系列的格言,总的劝人公正、勤劳和谨慎。劝谕着重在道德方面,是全诗的要旨所在。(c)包括原诗383—694行,这部分告诉人们,耍避免匮乏和窘困的境况,只有在农业生产和海上贸易中勤奋劳动而又谨慎小心才能遭到。这部分着重在生产知识的指导。围绕农业生产,家畜饲养,海上航行,生动地反映了早期希腊的农村经济生活,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和自然景色的变换,记录了当时达到的关于气象、天文、动植物生长和活动规律等方面自然科学的经验知识。这部分文字华美而又清新。(d)包括695—764行,充满各种各样的格言,大都是关于家庭内的日常生活活动,初看上去彼此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什么关联。但归纳一下,不外教人注意不要有亵渎神灵的行为,对人要注意谨慎;是(b)部分中劝导谨慎主题的继续发挥。(e)765—828行,教人注意每个月里的一些日子,注意这些日子对于农业生产和其它活动吉利还是不吉利。是当地农民关于吉日凶日的宗教观念甚至迷信信条的汇集,是(d)部分不可渎神思想的发挥。 长诗取名《工作与时日》根据的是(c)和(e)部分的内容,但是全球的主旨在(b)部分,即公正与勤劳的美德。(c)部分是(b)勤劳生产主题的具体化和发挥。至于(d)和(e)部分,似乎与主题无关,是五花八门格言的堆砌,且是杂乱无章的堆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批评家们常常指出长诗主题分散或无中心主题的缺点。细读这首诗,我们不得不承认文章的布局,文字的组织都不够严密,尤其是教谕格言,看上去好像是随感随记的,甚至连简单的整理分类工作都没做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从全诗整体上看,也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的,这个主题就是人类如何可以生活得幸福或快乐。幸福或快乐是古希腊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历代伦理思想家都把它作为自己研究的最高课题,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答案。虽然一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包括道德训诫和生产技术指导两个方面,但细读起来仍不难看出其间的统一性。即统一在道德教训一个方面。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是伊璧鸠鲁快乐论的信徒。他曾指出,一个人要能过上体面的幸福生活,一定的生活资料或财富是不可或缺的。而生活资料取得的唯一正当途径在赫西俄德看来就是勤于劳作。公元前8世纪初希腊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矛盾,人际关系开始复杂化,人们在社会灾难面前罔知所措。要取得幸福,还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人事,还有那代表威严的自然力和尚不可捉摸的社会力的神灵,更是不可轻慢的。这就是为什么诗人为了给人们指出幸福之路时要不厌其烦地缕述这么多方面的格言的缘故。 四 长诗在艺术形式上尽管远不是完美的,但由于它是文明之初的第一个个人作品,因此我们不能低估它在西方文学、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如果说荷马史诗是浪漫主义的,那末《工作与时日》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诗人叙述的事情是现实的,要解决的矛盾是现实的,说的道理是现实的,格言也是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浪漫主义和史诗创作已趋衰落的当时,《工作与时日》一定处处给人以清新感。因此人们才称它是“一支光荣的歌”,把它的作者和荷马相提并论。其次,《工作与时日》虽然使用的是史诗风格的语言,但它已突破了史诗的局限,已经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训谕诗。有叙述有教导,以教导为主。教导中广泛使用各种祈使语式,叙述中有的像抒情诗、田园诗,有的就是一篇寓言。因此可以说,诗中包含着后来几世纪文学的各种胚芽。 由于长诗是前8世纪唯一的文学作品,又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其社会历史资料价值也可想而知。根据长诗的反映,公元前8世纪初的希腊社会粗看起来似乎仍如荷马时代一样,但事实上已经有了不少新的特点,甚至质的不同。虽然一如荷马时代的希腊,居民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畜牧业居次,手工业,包括冶铁、制造农具等仍热是农民的副业,但和荷马时代不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不仅较为先进的小亚细亚地区居民常有出海经商的,连地处内陆的波俄提亚的农民也拥有自己可供出海的船只了。至于当时是否出现了专做买卖的商人阶层,从诗中不得而知。贸易双方看来还是物物交换,还没有出现货币。 商业的发展给8世纪的希腊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这个时候居民的财富、地位分化加快了。自由民很容易穷的变富,富的变穷了。穷了的成为乞丐、雇工、奴隶。奴隶的数量增加了,如赫西俄德这样的小康农家也往往不止一个奴隶;他们已由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辅助性劳动的家长制奴隶变为主要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他们耕地、播种、收割、打扫谷仓、造打谷场等等。女奴也开始用于田间劳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已经产生,但国家机器还处于不发达状态。统治者是荷马时代称为巴西琉斯的大大小小的贵族权势人物。从《工作与时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和平时期巴西琉斯的职能在于司法审判,他们裁决各种民事案件,主要是买卖纠纷和遗产争执,法庭就设在市场上,根据的是习惯法。如所周知,习惯法有很大的任意性。巴西琉斯收受贿赂偏袒一方。平民希望审判公正,但还不知道要求制定成文法。 此外,希腊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波俄提亚的诗人参加了欧波亚的卡尔克斯城国王的葬礼竞技会并获得了奖品。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全希腊性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举行了。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又促进了全希腊民族意识和各种地域性政治同盟的形成。赫西俄德居住的阿斯克拉受制于塞斯比亚城的巴西琉斯可以视为这一政治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工作与时日》,反映出来的希腊社会的这些特点,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已经进入文明时期。 五 《神谱》包括三个部分:(a)序曲,原诗1—115行,述说缪斯的诞生,缪斯九神的名字,她们的性情品格特点,她们给两位诗人——赫西俄德和《神谱》作者的引导。104—115行作者祈求缪斯述说诸神的诞生,转入正题。(b)116—1020行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从头开始”述说宇宙诸神和奥林波斯诸神的诞生,即他们之间的亲缘世系,描绘他们的形相性情等等。“最先产生的确实是卡俄斯(混沌),其次便产生该亚——宽胸的大地,……”大地母亲的后裔以天神乌兰诺斯系为主系,最为繁盛, 一传至克洛诺斯,二传至宙斯。宙斯打败了提坦和提丰,确立和保住了对全宇宙的统治权,给诸神分配职司。此后便是宙期的子女雅典娜、阿波罗等的出世,女神和凡间男子生了半人半神的英雄们。旁系有塔耳塔罗斯(地渊或地狱)系诸恶物和蓬托斯(大海)系的神与怪。(c)尾声,原诗1021—1022行。话题转向另一方面,预示另一诗篇的创作,另一批半人半神的英雄的产生。他们是一群凡间淑女和男神相爱所生的子女,是一些部落或氏族的祖先。 六 公元前8—7世纪希腊社会已进入文明时期,作为氏族社会精神产物的神话至此已基本定型。希腊神话是最丰富的。但由于希腊世界居民在古代曾发生过多次的迁移、冲突、交汇、溶合,除各部落氏族自己创造的神话而外,又继承了克里特、迈锡尼的遗产,并在和先进的东方接触中改造吸收了埃及和西亚的神话。因此希腊神话这时呈现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不同的神具有相同的职能和相同的故事,同一个神在不同的地区又会有不同的职能和不同的故事,如此等等。《神谱》以奥林波斯神系为归宿,把诸神纳入了一个单一的世系。这样就完成了希腊神话的统一。 《神谱》对古代希腊人的宗教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公元前8—7世纪,希腊流行三种宗教,即奥林波斯崇拜、俄尔甫斯教派和厄琉息斯秘仪。后两者以德墨特尔和狄俄尼索斯为主要崇拜对象,奥林波斯教的崇拜对象则主要是宙斯、阿波罗和雅典娜。《神谱》不但继承荷马史诗传统,树立宙斯对天上和人间的统治地位,而且还把宇宙诸神和外来的神都降到他的臣仆的地位,同时把人间的贵族巴西琉斯和宙斯拉上关系,把他们说成是宙斯的学生,歌颂他们的公正和智慧。这符合初期阶级社会贵族人物的口味,在他们的提倡下,对奥林波斯诸神的崇拜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神谱》对希腊自然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直接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比对宗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古希腊自然哲学一开始便以寻求世界的本原为其主课题,这和《神谱》中追述诸神的起源有着明显的联系。本世纪初著名的希腊哲学史家康福德就不相信泰勒斯的水为万物之本原的思想是突然地从天上掉下来的或从地下进出来的。现代西方学者从第尔斯到格思里都从赫西俄德(作为《神谱》的作者)的思想中看到一种“离开神话向理性思想发展的倾向”,因而把赫西俄德作为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的先驱之一。 张 竹 明 1990.6.16 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 嚎叫

    作者:[美] 艾伦·金斯伯格

    这本书收有金斯伯格的43首佳作,包括《嚎叫》、《北京偶感》、《渴望真实的狮子》、《美国》、《向日葵箴言》、《为什么我要冥思》等。
  • 纪伯伦散文诗经典

    作者:纪·哈·纪伯伦

    东方出了个纪伯伦(1883—1931),真是东方人的骄傲。纪伯伦是世界级文化名人,他的精美散文诗誉满全球,只说一句“美文共欣赏,妙趣各自得”就够了,用不着写什么“序言”,笔者仅想把他的生平及著述概略介绍一下。 纪伯伦是“旅美派”作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他在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上不落窠臼,开一代文坛新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散文诗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仅当时的“旅美派”作家中无人能比,就是当今阿拉伯文坛上也很少有人堪与之相提并论。他不仅在用母语阿拉伯语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还用英文写下了数部传世佳作,轰动了美国,传遍西方和东方。他虽不曾得过什么奖,但他在世界文坛上重要的一席之地无可争议。他用英文写的散文诗代表作《先知》,被称为“小圣经”。据统计,它已被译成五十六种文字,发行量超过七百万册。近日获悉,仅在新加坡的一家书店里,就有十二种《先知》中译本同时发售。在中国,纪伯伦的作品是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文学第二大畅销书,在大中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里拥有众多读者。 纪伯伦的作品独具风韵。他的文笔轻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像力无比丰富;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构成了世人公认的热烈、清秀、绚丽的独特风格,被世人誉之为“纪伯伦风格”。 纪伯伦生前虽未得到文学大奖,然而身后世人给予他和他的作品评价之高却是许多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1983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之一,其余的六位是瓦格纳、斯汤达、马克思、欧勒、卡夫卡和马丁·路德。 纪伯伦于1883年1月6日生于黎巴嫩北部一个名叫卜舍里的山村。父亲哈利勒(1844—1909)曾是负责征收牲畜税的乡官。母亲名叫卡米莱(1864—1903),以精力旺盛、聪明干练闻名乡里,与哈利勒结婚之前,曾嫁给堂兄哈纳·阿卜杜·萨拉姆(客死巴西)。卡米莱曾随他去巴西,生下儿子布特鲁斯。第二次,她嫁给一亲戚优素福·伊里亚斯·吉阿基阿。但此次婚姻一开始便不顺利,不到一个月时间,丈夫便撒手人寰。之后,她嫁给了哈利勒·纪伯伦,生下纪伯伦、玛尔雅娜和苏尔丹娜。母亲对纪伯伦的影响是巨大的。 纪伯伦五岁时,被送进距离卜舍里很近的马尔·耶沙阿修道院小学,接受读写规则训练。使纪伯伦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得以发展的是赛里姆·达希尔医生。纪伯伦对他的恩泽牢记不忘。这位医生逝世于1912年,纪伯伦曾以动情的言辞哀悼他,文章发表在《西方明镜》上。他写道:“雪杉青年逝去了。雪杉的儿女们,来吧,让我们用月桂树叶和玫瑰花做的尸床抬着他,遍游山谷和坡地吧!” 纪伯伦在故乡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那里有黎巴嫩最神圣、最引人入胜的风光;神杉和卡迪沙谷地的美景从不曾离开他的心神与想像,曾给予过他无数启迪,为他的文章言辞与绘画色彩注入了难以言尽的美。 纪伯伦刚满十二岁,家庭生活遭遇重大灾难,父亲被控侵吞税款而入狱,财产被查封。 卡米莱竭力挽救局势,但毫无结果。1894年,她带着四个孩子离开卜舍里,前往巴黎,通过一位亲戚,要回了部分财产,继而从法国首都举家迁往美国。1895年到达波士顿,定居在华人区。 在波士顿,母亲和布特鲁斯经商,妹妹玛尔雅娜和苏尔丹娜则为邻居打工。纪伯伦进入一所平民学校,继续学习。一位英文女教师注意到了纪伯伦的天赋。纪伯伦也引起了艺术家法里德·荷兰德·戴伊的注意。戴伊接受了纪伯伦,并领他走上艺术之路。 1898年,是纪伯伦在平民学校度过的最后一年,他结识了美国女诗人约瑟芬·毕布迪(约瑟芬·布鲁斯顿)。纪伯伦为她画了像,女诗人写信给戴伊说:“这幅画像,对我来说是一桩幸事。” 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同时也实现自己童年时代的梦想,纪伯伦于1898年回到黎巴嫩,进入著名的“希克玛”(睿智)学校读书。他在这所学校读书三年,受名师指导,掌握了阿拉伯语和法语。胡里·优素福·哈达德就是名师当中的一位。 在黎巴嫩期间,纪伯伦数次返回故乡卜舍里探望父亲,并结识、爱恋上了一位富家小姐。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最后以他的中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里的结局而告终。后来,有人问起小说里的恋情故事是否就是他的亲身经历,他说,《被折断的翅膀》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在贝鲁特,纪伯伦还结识了艺术家哈比卜·苏鲁尔(1860—1927)和曾担任黎巴嫩国家元首的阿尤布·塔比特(1882—1947)及其胞妹苏日丹娜·塔比特;有人说,这位姑娘或寡妇就是纪伯伦的初恋情人。 纪伯伦得到小妹妹苏尔丹娜逝世的消息,离开黎巴嫩,于1902年4月回到波士顿。 在这一阶段,纪伯伦经历了一系列悲剧:同母异父哥哥布特鲁斯逝世(1903年3月,一说1902年3月12日),母亲逝世(1903年6月,一说1902年6月26日)……也相继迎来了命运的转折,首先是1904年在戴伊先生的关怀下举行画展并由此结识玛丽·哈斯凯勒(1873—1964),正是这位他的终身好友将他推向了文学艺术成功之路。哈斯凯勒介绍纪伯伦认识了法语女教师米士琳,纪伯伦喜欢她并为她画了肖像。纪伯伦还结识了艾敏·欧莱卜,他办的《侨民报》为纪伯伦打开了通往阿拉伯世界的大门,使纪伯伦作为阿拉伯世界空前的诗人出现。《梦景》一文便是起步的星星之火。 1905年,纪伯伦发表第一部作品《音乐短章》。 1906年,艾敏·欧莱卜为他出版《草原新娘》。 1908年,纪伯伦发表第三部作品《叛逆的灵魂》。 玛丽·哈斯凯勒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她慧眼识才,是纪伯伦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洋“女伯乐”。在她的鼓动和资助下,纪伯伦前往艺术之都,于1908年6月末到达巴黎,受教于世界艺术大师罗丹。在那里,他眼界大开,见识了古典流派和新流派等各种艺术流派,并在高利扬科学院研究了这些艺术流派。他还访问了许多著名画家,参观了巴黎和伦敦的许多博物馆、古迹和美术馆,随行者有他的好友、希克玛学校的同学优素福·侯维克和艾敏·雷哈尼。 1909年,他获悉父亲去世。 1910年10月22日,纪伯伦离开巴黎,在掌握了艺术秘密、心与眼饱受艺术熏陶之后,回到波士顿。 1910年11月初,纪伯伦在波士顿参加了成立于1911年的“金环学会”的创建工作。该学会的宗旨是让黎巴嫩、叙利亚侨民了解波士顿事件,支持他们举办的所有文化活动。 1912年5月,纪伯伦访问了“金环学会”邀请的客人、巴哈教领袖阿布杜·巴哈·阿巴斯,并为他画像。 尽管有妹妹玛尔雅娜和玛丽·哈斯凯勒在波士顿,但纪伯伦住在那里并不开心,觉得想像力和抱负都受到了限制,于是决定迁往纽约。 定居纽约,是纪伯伦居住时间最久,也是创作最丰富的阶段。他这颗星已升起在文学天空。 纪伯伦是一位文学家,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写作。玛丽·哈斯凯勒指导他用英文写作。以下是他生前发表的几部重要作品: 《被折断的翅膀》 1912年(阿拉伯文) 《泪与笑》 1914年(阿拉伯文) 《疯子》 1918年(英文) 《行列之歌》 1919年(阿拉伯文) 《暴风集》 1920年(阿拉伯文) 《先行者》 1920年(英文) 《珍趣篇》 1921年(阿拉伯文) 《先知》 1923年(英文)——这是纪伯伦最重要的著作。 《沙与沫》 1926年(英文) 《人之子耶稣》 1928年(英文) 《大地之神》 1931年(英文)——该作品在纪伯伦逝世前几天问世。 1920年4月,纪伯伦与旅居纽约的阿拉伯诗人和文学家成立了以他为首的“笔会”。该笔会的宗旨是复苏、革新并发展阿拉伯文学,使之积极干预生活。成员有米哈依勒·努埃迈、伊利亚·艾卜·马迪和奈西卜·阿里达等。 纪伯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了政治解放运动,并加入了救助难民委员会。 纪伯伦是位情感丰富的人,他与侨居埃及的黎巴嫩籍女作家梅娅·齐雅黛(1886—1941)之间的情书往来达十五年之久(1914—1929)。 1929年1月,许多阿拉伯人和外国人参加了纪念纪伯伦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二十五周年的庆祝会。 1926年,纪伯伦因工作繁重,身体开始衰弱,但他并未在乎病痛。他决心已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这样,疾病一天天侵害他的肌体,他却仍然沉湎于绘画和写作之中,直至1931年4月10日,他躯体中的生命火炬熄灭。但是,浸饱他的生命和灵魂之油的火炬,却一直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 1931年8月21日,纪伯伦回到了他所深爱的黎巴嫩,长眠在他故乡的马尔西克斯修道院,静赏大自然的美与静谧,分享着雪杉的不朽与盖努比谷地的圣洁。 纪伯伦逝世之后,他的英文作品《流浪者》和《先知花园》分别于1932年和1933年出版问世。 笔者2000年11月在科威特国际书展上买到了最新版本《纪伯伦全集》,共5卷,其中《集外集》、《书信集》和《诗集》,都是本人第一次看到。阿拉伯人说:“纪伯伦的许多遗作和手稿有待于搜集、发表。因为他毕生沉醉于绘画和写作,并无其他爱好,故他的已知作品与全部作品相比,就显得太少了。”但愿“搜集、发表”工作继续下去,日后译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文版《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被誉为“旅美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他在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上不落窠臼,开一代文坛新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仅当时的“旅美派”作家中无人能比,就是当今阿拉伯文坛上也很少有人堪与之相提并论。他的传世佳作,轰动了美国,传遍西方和东方。在我国,他的作品是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文学第二大畅销书。本书首次直接用阿拉伯文译介。
  • 先知

    作者:(黎)卡里·纪伯伦

    冰心说《先知》文词流丽,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黎巴嫩文学史家汉纳·法胡里说《先知》“具有东方苏菲精神”,“阐述了许多高尚而富有哲理性的教诲”,“文笔轻柔优美,如潺潺流水,有迷人的音乐感。” “纪伯伦那音韵曼妙且充满活力的感情所造就的言语,尤如圣经传道第一章中的庄严节奏……如果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读了这本书,不安静地接受一位伟人的哲学:心中不欢唱着内心涌出的音乐,那么,这个男人或者女人,就生命和真理而言,确已死亡。” 书中的哲理可以说是纪伯伦经积年累月爱与睿智的结晶。其深邃广博几乎已达到人类精神修养所能及的最高境界,《先知》之所以可历久弥新,不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它直接表达了“真理”,纪伯伦视《先知》为其一生最在的成就,他曾经说过:“我想,自我从黎巴嫩山构思《先知》一书开始,我就已和它寸步不离了,它仿佛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在我完成四年之后才将其付印,因为我想要确定,非常地确定,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必须是我的最佳贡献。 这一本奇妙的著作,它满足了个别心灵的不同需求,哲学家认为它是哲学,诗人称是诗,青年则说:“这里有一切蕴含在我心中的东西。”老年人说:“我曾不断追寻,但却不知追寻为何?但在我垂暮之年,我在这本书中找到我的宝藏。”
  • 坎特伯雷故事

    作者:杰弗雷·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是一部诗体故事集,大部分以韵诗形式写成。全书收有一篇总引和二十三篇故事,其中散文两篇,其余都是诗体。讲述了一群香客到坎特伯雷城去朝圣的路上,为解闷而各人所说的奇异故事。这群人来自社会各阶层,有教士、武士、修女、大学生、工匠等等,他们的故事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作品以幽默和讽刺为基调,刻画了不同阶层的人物,讽刺封建社会的丑恶,揭露社会的腐朽,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世俗享乐。其间以短小的戏剧场面串连,故事的内容和文体各异,并符合每一个讲述者的身份。
  • 草叶集

    作者:惠特曼

    《草叶集》收录了惠特曼从一八五五年初版的十二首诗发展到一八九二年的四百零一首诗,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所以说这不仅是他的个人史诗,也是十九世纪美国的史诗。
  • 穆旦译文集(8卷本)

    作者:查良铮

    本译文集收入穆旦先生所有主要的译作,它们共分为八卷: 第一卷 唐璜(上) 第二卷 唐璜(下) 第三卷 拜伦诗选济慈诗选 第四卷 雪莱抒情诗选布莱克诗选英国现代诗选 第五卷 欧根·奥涅金普希金叙事诗选 第六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上) 第七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下) 第八卷 丘特切夫诗选 朗费罗诗选 罗宾汉传奇 这些译作最初是由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的。此次集中出版,根据译者家属的意见,没有刻意追求当时的译名与现今译名的统一,尽可能地保留了译者原先的译法。有的译作当年发表时没有前言,有的译作只有后记;此次结集出版,基本上保留原貌,没有增补前言或后记,特此说明。
  • 马尔多罗之歌

    作者:[法]洛特雷阿蒙

    《马尔多罗之歌》是一部浸透了法国整个文学史、整个文化史的作品。它采用歌的形式,分成长短不等、或抒情或叙事、表面上并无多大联系的散文小节。本书还附入的《诗一》、《诗二》以及七封书信,《诗一》、《诗二》几乎是文学理论著作,而七封书信是了解洛特雷阿蒙情感世界的窗口。
  • 沙与沫

    作者:纪伯伦

    《沙与沫》内容简介: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近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 茨维塔耶娃诗集

    作者:(俄罗斯)茨维塔耶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布罗茨基曾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宣称: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有人问: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吗?他答道: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有人又问道:那么,里尔克呢?布罗茨基便有些气恼地说:在我们这个世纪,再没有比茨维塔耶娃更伟大的诗人了。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也认为,茨维塔耶娃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她的遗憾,更是评奖委员会的遗憾。茨维塔耶娃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与她同时代的诗人爱伦堡曾经这样评价她:“作为一个诗人而生,并且作为一个人而死”。
  • 浮士德

    作者:歌德 著,弗兰兹•斯泰封 插图

    18世纪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杰作《浮士德》,坊间多有译本。我们的这个版本既属于“名著图文馆”系列,则依照我们的编选原则,为名著、名译、著名插图的合璧版本。译本采用郭沫若先生的经典译文,此为80年代末以来首次推出的版本。插图采自郭沫若先生于40年代编印、绝少流传因而弥足珍贵的《浮士德百三十图》,由弗兰兹•斯泰封绘图,亦是本书的经典插图作品。因此本书不仅体现郭沫若先生译介《浮士德》的思路,亦是这本名著在华语译界第一次以名著名译、著名插图的方式推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先知.沙与沫

    作者:纪伯伦

    《先知·沙与沫》是纪伯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之微小,事物如同泡沫一般的虚幻。整部诗集内容富有哲理充满智慧,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