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俄罗斯

  • 手提箱

    作者:谢尔盖·多甫拉托夫

    藏在手提箱里的俄罗斯 书评人 查莫宁 发布时间: 2005-10-14 10:41 来源:新京报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三浪潮”的代表作家,这本出版于1986年的《手提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这本既像小说、又像回忆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到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虽然只有薄薄的100来页,里面却蕴藏着契诃夫的辛酸、左琴科的讽刺、赫尔岑的庄重。还有,多甫拉托夫的乡愁。 1978年多甫拉托夫离开列宁格勒开始流亡生活的时候,已经36岁了。男人在这个年纪,不用说肯定有太多的牵挂。不过内务部告诉他,能放他走就不错了,他只可以带走3个箱子。于是多甫拉托夫开始收拾。一套东德产的黑色西装、一双皮鞋、一件绒布夹克、一顶防寒帽、三双芬兰产的袜子、一副手套和一条军官皮带,这些东西装在一个手提箱里面就可以带走……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三浪潮”的代表作家,这本出版于1986年的《手提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这本既像小说、又像回忆录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读到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虽然只有薄薄的100来页,里面却蕴藏着契诃夫的辛酸、左琴科的讽刺、赫尔岑的庄重。还有,多甫拉托夫的乡愁。 多甫拉托夫带着他的手提箱离开了前苏联,奇妙的是,这个箱子却从来没有被打开过,直到几年之后他们全家在纽约团聚。有一天,多甫拉托夫淘气的小儿子在壁橱里发现了这个古老的箱子,于是箱子被打开了:箱子顶上贴着一张布罗茨基的照片,底下垫着的则是一张真理报,在两者的中间,是多甫拉托夫带出来的7样东西,7段故事。这也是一个中年男人,一个俄罗斯作家36年的故国生活。 在多甫拉托夫的笔下,往事多多少少带着一丝荒谬的色彩。就拿那三双芬兰绉纺袜子来说吧,当时苏联还造不出这样的袜子,只有黑市上能买到走私货,每双市价6卢布,而走私者的进货价格不过60戈比而已———利润900%,我们的主人公做的就是这样的生意。不过实在不巧,就在他和朋友吃下几百双袜子之后不到一周,苏联工业却突然造出了这种袜子,一时间满街都是绉纺袜子,多甫拉托夫当然也就没有赚到钱。不过他赚到了袜子,这些袜子够他穿一辈子了,一直穿到美国。 不光是袜子,多甫拉托夫带出来的东西,每一样似乎都是一段荒谬往事:那双皮鞋属于市长,主人公把它从市长及其保镖的眼皮底下偷了出来,结果是市长找不到鞋取消了原定的演讲,会场也一下子进入了紧急状态。再看那条军官皮带,它原来属于一位狱警丘里林,这位狱警和《手提箱》里面写到的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一样,和俄罗斯文学传统中所有的底层人物一样,是个标准的酒鬼,丘里林和我们的主人公一起押送一个犯人,大家都喝醉了,丘里林用这条皮带打伤了多甫拉托夫,而犯人则拿着手枪把自己和狱警都押送到了目的地。后来的事情不用说,丘里林把皮带送给多甫拉托夫,希望逃脱罪责,然而他还是被送到了感化营。 多甫拉托夫描写的苏联生活无疑是荒谬的,然而我们在阅读这些往事的时候却不会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在作者冷静的笔下,一切荒谬似乎就那么理所应当地发生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感受着绝望和崩溃的同时,默默忍受着一切。事实上,他们还努力在苦闷的生涯中寻找着生命的细微乐趣:雕塑师把罗蒙诺索夫雕刻得像个女人,虽然被批评也在所不惜;列宁格勒电影厂厂报的编辑史里平巴赫则在工作之余拍摄关于彼得大帝的小电影,在他的想象中,沙皇看到自己的城市变成了这个样子应该比任何人更加绝望;而报社的犹太打字员拉伊莎则通过顶撞主编、滥用化妆品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即使最终因此带来了灾难。 和索尔仁尼琴一样,多甫拉托夫从前苏联流亡国外。不同的是,《手提箱》虽然描写列宁格勒的种种丑恶现象,但作者却并没有对祖国作出任何直接的攻击,甚至相反,他在卷首的献词里面引用布洛克的诗句:“纵然如此,我的俄罗斯,你依然是我心目中最珍贵的地方。”而我们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也不难感受到作者对故国,对朋友,对底层人民的拳拳之心。当然,这份眷恋,不属于克格勃的特务,内务部的警察,还有形形色色的钦差大臣们。 在《手提箱》的7段故事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大概就是酒精了。主人公和搞走私的合作人弗雷德以酒订交;而在皮鞋的故事里面,石刻工齐平和利哈乔夫更是一对酒鬼,主人公爬600级台阶给他们买酒,一天数趟;狱警丘里林因为喝酒误了事,而史里平巴赫的电影夭折,最后也是大家喝一顿酒了事。书里面的每个人都说喝酒不好,“混蛋,那么酗酒毁掉了俄罗斯!那么彻底丧失了良心!”但是说这句话的史里平巴赫本人也在酒精的诱惑下投降。酒,成了每个人最后的归宿,喝醉了,生活也就美好了。 《手提箱》当然是小说,同时却也是自传,虽然某些细节可能出于作者的虚构,但文字中透露的却是浓浓的俄罗斯情怀。书里面写到法国画家莱热的遗孀送给多甫拉托夫一件皮夹克,因为莱热说过“要和所有坏蛋保持友好关系”,让人忍俊不禁;书里面写到瑞典人阿尔图尔学了6年俄语想写一本书,却被驱逐出境,让人感慨万千;书里面写到女打字员拉伊莎不堪流言而自尽,而流言的制造者却是众多的所谓知识分子,更让人惆怅不已。 手提箱合上了,36年的故国生活也成了往事。多甫拉托夫写下《手提箱》记下自己心中的惆怅,却没有机会再看一眼今日的故园了。多甫拉托夫于1990年去世,年仅49岁。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祖国也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 死魂灵

    作者:尼古拉.果戈理(俄)

    《死魂灵》是“俄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是俄国文学走向独创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犹如响彻万里长空的一声霹雳,“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以“极度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笑中含泪的讽刺手法,成为“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死魂灵》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书目。
  • 中短篇小说选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目录 穷人 脆弱的心 诚实的小偷 圣诞树和婚礼 别人的妻子和床底下的丈夫 白夜 小英雄 舅舅的梦 鳄鱼 农民马列伊 温顺的女性 一个荒唐人的林我 题解
  • 人·岁月·生活

    作者:[苏联] 伊利亚·爱伦堡

    《人·岁月·生活》共六部,从1960年起在苏联《新世界》月刊上连载,后经作者增删修改,收入苏联作家出版社1967年出版的九卷本《爱伦堡文集》的第八、九两卷。这部作品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作者的自传,另一部分是作者对同时代人的回忆。这个节译本就是译者选择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中对五十一个同时代人的回忆编译的。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一八八一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他就在构思这部小说了,经过近三十年的酝酿,一八七八年才动笔写作,边写作边发表,历时二年,于一八八○年,在《俄国导报》上连载。
  •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鬼》小说毕竟对俄国上层官僚和贵族资产阶级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现状不无裨益。另外,作者在心理分析和情节安排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其艺术才华和功力,常常令人叫绝。
  •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ISBN:9787806576205,作者:(苏)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Л.Космодемьянская)著;苏卓兴等译
  • 奥勃洛莫夫

    作者:(俄)冈察洛夫

    《奥勃洛莫夫(插图本)》内容简介:《奥勃洛莫夫》创作于一百多年前,艺术创作原则也只能供借鉴。但是这部作品却使作家冈察洛夫和他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不朽。奥勃洛莫夫的形象是历史的、具体的,但是奥勃洛莫夫性格或气质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它在不同时问会不同程度地再现于不同人物的身上。作家的一个同时代人说得好:“冈察洛夫在我们的文学中占有一个无人能取代的位置,任何其他即使更耀眼的光辉也不能完全掩盖他的光辉。”
  • 蒲宁文集(全五册)

    作者:伊凡·蒲宁

    伊凡·蒲宁(Ivan 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1887年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创作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天涯》,得到评论界的注意。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中文贵族庄园生活,批判贵族阶级精神上的贫困、堕落,又为其没落挽歌,如短篇小说《田间》(1892)、《安东诺夫卡苹果》(1900)、《末日》等。1910年,中篇小说《乡村》问世,标志蒲宁的创作视野有了新的变化,由狭窄的贵族庄园转向广阔的社会,更加关心农民和俄罗斯的命运。这部作品使他成为俄国文坛上的第一流作家。1911至1913年间,蒲宁又创作了一系列农村生活的在中短篇,如《苏霍多尔》、《欢乐的庭院》、《蟋蟀》、《夜话》、《扎哈尔·沃罗比约夫》、《莠草》等。这些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农村的落后和黑暗,农民的愚昧无知。但情调低沉,没有微型机,没有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了《弟兄们》(1914)和《来自旧金山的绅士》(1915),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憎恶。流亡国外以后,蒲宁的创作仍充满活力,除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而外,还有将近200篇短篇小说,其中较出色的有《米佳的爱情》、《中暑》、《三个卢布》、《幽蝉的小径》、《乌鸦》和《巴黎》等。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了更完整、系统地向我国广大读者介绍蒲宁作品,我社在新世纪之初策划了这套五卷本的《蒲宁文集》,第一卷为诗歌、散文、游记篇,第二、三卷为短篇小说篇,第四卷为中篇小说卷,第五卷为长篇小说卷。这套文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
  • 怎么办?

    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

    《怎么办?》一问世,立刻在评论界和读者中引起极其强烈而又迥然不同的反响。一方面是官府查禁,保守派抨击、嘲笑乃至恶毒咒骂,另一方面则正如克鲁泡特金所记载:“屠格涅夫的任何小说,托尔斯泰或其他什么作家的任何作品,都不曾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这部小说一样,对俄国青年有过那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成了俄国青年的一种旗帜。”(《俄国文学的理想和实际》,1905)《怎么办?》不止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并且长期传诵不衰,继续保持着它的生命力。但就本书的审美价值而言,却屡屡受到一些论者的怀疑,其中一部分人是很敬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普列汉诺夫也对这个问题发表过意见,他说,假如把《怎么办?》同《安娜·卡列宁娜》相比,《怎么办?》无疑处于劣势,“然而”,一个评论家如果把两部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作品拿来比较,那他就是蹩脚的评论家。《怎么办?》这部小说更适合于同——譬如说——伏尔泰的某一部哲理小说相比”。(《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890)普列汉诺夫这番话,或许可以算是持平之论吧。 本书为2008年1月第1次印刷。
  • 死农奴

    作者:(俄)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散文之父”,《死农奴》是他的代表作。 《死农奴》又译《死魂灵》。死农奴实际上是指已经死去但尚未从纳税册上注销的空名额。小说描写专营骗术的商人乞乞科夫来到某偏僻省城,以其天花乱坠的吹捧成为当地官僚的座上客,并上门去向地主收购死农奴,企图以此作为抵押,买空卖空,牟取暴利。丑事败露后,他便逃之夭夭。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官僚、地主愚昧、贪婪、卑劣、庸俗的现象,其不朽的人物塑造和辛辣的讽刺在俄国文学史上堪称经典。
  • 午夜的缪斯

    作者:阿赫玛托娃

    你如此浓重,爱情的记忆……
  • 我要活着

    作者:尼娜.卢戈夫斯卡娅

    克格勃最新公开的档案中,一个名叫尼娜的女性“政治犯”在少女时期的日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日记显然被内务人民委员会仔细研究过,其中用来作为证据指控她有罪的文字都已被用红色的铅笔划出。她的父亲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受到迫害,不是经常被捕入狱就是被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因此,尼娜偶尔会在日记中发泄自己的恼怒,日记中诸如此类的文字,都被当做了将她定罪的佐证……史书的特点在于提供一种严谨的概观,但是一册如尼娜日记般末经润色又坦诚的日记,却用生动的即时性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她曾经历的生活点滴。
  • 我们(精装插图典藏版)

    作者:扎米亚金

    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观照现实、启迪思想,值得反复品读,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影射力! 1. 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反极权政治的经典之作,曾被作者的祖国——前苏联封禁达六十多年。 2. 1994年获旨在表彰具有自由主义精神的幻想小说大奖——普罗米修斯奖的“名人堂”奖。 3. 作者与高尔基同为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的文学导师,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希区柯克的悬疑故事《谋杀1990》处处闪现《我们》的影子。 4. 国内绝无仅有的精装插图收藏版。 译本佳,出自台湾最勤奋、最畅销书译者赵丕慧之手。30多幅新鲜珍贵图片,一次关于作者和作品的图片盛宴。15幅出自俄罗斯知名设计师之手的精美插图。 《我们》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幻想故事:在一体国,公民没有姓名,只有号码。这里的人被包围在“绿墙”中,墙内的建筑包括寓所都是由玻璃或是其他透明材料制作或建造的,每个人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毫无保留。公民的生活遵循着统一的作息时刻,所有人在同样的时间从事同样的事情。任何敢于反对这种“幸福”的人都将会受到惩处。在这个透明的世界里,男性公民——机械工程师D-503,爱上了美丽、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公民i-330。一体国的好公民与一体国的反抗者的爱情在真与假的恍惚、对与错的犹疑中展开。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做了想象力切除手术,看着曾经为之神魂颠倒的爱人被送上死刑台而无动于衷……
  • 俄国文学史(上下卷)

    作者:[俄] 德·斯·米尔斯基

    这部《俄国文学史》被纳博科夫称为“用包括俄语在内的所有语言写就的俄国文学史中最优秀的一部”。 作者米尔斯基起初是当做教材来写作的,具有“通史”性质,它实际上由两部文学史组成:一,《自远古至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时的俄国文学史》,二,《当代俄国文学(1881-1925)》,其文字简洁优美,观点新颖独到,长期以来被欧美各国名校的斯拉夫系选为专业课本,在西方斯拉夫界享有盛誉,好几代学者都深受其影响。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巨著的翻译出版无疑填补了我国俄语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疏忽和缺失.
  • 契诃夫手记

    作者:安东・契诃夫

  • 白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夜》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长篇小说集,选收名篇《穷人》、《白夜》、《赌徒》。《穷人》讲述穷困的主人公杰武什金像慈父一般热情而无私地关心,帮助孤女瓦尔瓦拉,后在社会环境的重压下,瓦尔瓦拉被阴险奸诈的商人夺走,令杰武什金悲痛不已。《白夜》描写天真无邪的姑娘娜斯简卡爱上房客,两人约定一年以后在一座桥上相会,但届时房客没露面。故事叙述者便安慰女主人公并陪她等候了四个晚上,最后房客终于出现,带走了姑娘。《赌徒》以一群赌徒参加轮盘赌为故事核心,刻画了19世纪俄国地主贵族两代人的人生旅程和精神状态。
  •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 复活

    作者:托尔斯泰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