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史

  • 名山藏

    作者:(明)何乔远撰

    记明嘉靖以前历代遗事的纪传体史书。明何乔远撰。何乔远字穉孝﹐号匪莪﹐福建晋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崇祯年间累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全书三十七记﹐分类叙述各类人物﹐其中《典谟记》和《坤则记》专载明世宗朱厚熜以前的帝和後﹔《开圣》﹑《继统》﹑《分藩》﹑《勋封》诸记分述明太祖朱元璋祖先和明史上的特殊人物﹔《天因记》和《天敺记》记述与朱元璋统一和建立明朝有关的人物﹔《舆地记》记述以北京和南京为中心的各地人物﹐未全﹔《王享记》记民族和外国﹐是了解明代中外关系和舆内民族关系的史料。自司马迁撰《史记》以来﹐很少有把商人收入列传﹐《名山藏》的《方技记》和《货殖记》实际是科学技术家和商人列传﹐反映了明代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发展情况﹐颇有史料价值。其他有《典礼记》和《乐舞记》﹐但未刻。书中还用很多篇幅专门记述刑法﹑河漕﹑漕运﹑钱法﹑兵制﹑马政﹑茶马﹑盐法﹑臣林﹑关柝﹑儒林﹑文苑﹑俘贤﹑宦者﹑列女﹑高道﹑本士﹑本行﹑艺妙﹑方外等列传。该书撰成时《明史》尚未问世﹐故对了解和研究明史有较高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书中援据虽有舛错﹐然无史局书显而不书微之弊。有崇祯十三年(1640)刻本﹐分为一百零六卷。
  • 天水冰山录

    作者:(清) 吴允嘉 (述)

    天水冰山录六卷,附录,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浮梁陶政志一卷,据学海类编本排印。 明朝大贪官严嵩在被抄家后,曾将其家产列清册,取「太阳一出冰山落」语意,名曰《天水冰山录》,光是登录财的字数竟多达六万多字。 严嵩、严世蕃父子被抄家产的《天水冰山录》,最能反映明代的这类贵宦的抄家,并由抄家侧射出一个王朝腐败的影子来。
  • 新天下之化

    作者:张佳

    明初礼俗改革是中国近世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然而由于《明史》等清修史籍对相关内容的隐没和淡化,明初这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朱明政权起源于被正统士大夫视为叛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红巾武装;在元季士人普遍固执“君臣大义”而不讲“华夷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如何论证政权合法性、争取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成为明代开国之初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儒家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来源,这就促使明初当政者不得不依照儒家的政治理想,通过文化重建来努力塑造自身的正统形象。洪武时期的礼俗改革,便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展开的。 从衣冠服饰、婚嫁丧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明初礼俗改革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其所关注和针对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遵照儒家政治理念,对元代因“宽纵”而造成的各种失序现象进行严厉清整,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其次是以“用夏变夷”为旗号,对元代社会生活中弥漫的“胡风”进行清整,恢复汉族的文化传统。当政者试图用重新划分“胡汉”文化界限的方式,唤醒士大夫淡漠已久的族群意识,建立他们对明政权的认同。这些措施使得元明易代在文化上,显示出明显的“夷夏”变革色彩。 明初进行的礼俗改革,通过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呼应,成功地树立起明政权作为“华夏正统”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精英思想与国家权力密切配合,大大加速了宋代以来儒学(理学)思想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的历史进程。洪武礼俗改革不仅塑造了明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所恢复和构建起来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还奠定了有明一代社会文化的基调和底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

    作者:徐泓

    明代是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和「多元結構」的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評價很不好的王朝,過去的歷史學家在評論明代歷史時,都指出這個王朝的許多缺點;然細究明代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卻也留下不少輝煌的成果,唯有堅守歷史學工作者的職業倫理,才能在評價明代的歷史地位時,得到和而不同的共識。 近年來,各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大力推動明史研究,明史遂為中國史教學與研究的重心,而明史的教學與研究也日漸多樣化,理論與方法取向愈趨新穎,並以社會史、文化史、生態史、醫療史、性別史研究為主流趨勢。未來臺灣明史學界必須擴大與境外學者的交流合作;不斷接受新論題、新方法與解釋理論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 本書作者徐泓教授學養深厚,其明史造詣尤稱獨步,是華語世界明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他於書中詳盡地描繪當代明史研究的學術史脈絡,以民國初年至民國六十年間的明史研究為基礎,兼及臺灣明史研究領域的發展,以及二十世紀以來兩岸三地明史研究學者及其作品的概況。全書體大思精,是一窺明史堂奧的指引,值得研究者細讀。 此書分為三篇十七章:第一篇為第一至第七章,綜論明代歷史地位、史籍編印及整個朝代的重大事件;第二篇為第八章至第十二章,評述羅香林、鄭樑生、韋慶遠、何炳棣等明史研究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與貢獻,以及在學術史上的地位;第三篇為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論述經濟、政治、學術等面向的重要明史研究著作及研究入門要籍。
  • 掙扎的帝國

    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卜正民主編哈佛大學《帝制中國歷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叢書 由他本人執筆的《掙扎的帝國》可說是他最重要的元明研究著作 從氣候的觀點出發,看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 蒙古人在一二七○年代席捲中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一千五百多年來長期造就出的儒家帝國,如今在突然之間進入了異族統治階段。中國未來的模樣,在元朝於一二七九年一統天下之後,不再是從前的面貌。四個世紀之後,另一波來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開另外一段外族統治。《掙扎的帝國》探索中國在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探討中國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並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是繼《維梅爾的帽子》之後,另一扛鼎之作。
  • 明清易代史独见

    作者:陈生玺

    明清易代是一个绵亘数十年的历史过程,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力量的交织角逐,造就了天翻地覆的大动荡时代,每每引发后人探究的兴味而又索解为难。陈生玺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此期历史,创获独多,于1991年即有《明清易代史独见》一书出版,共收文11篇,颇受学界推重。现陈先生又增入十几年来精心结撰的5篇论文,并对原书所收各篇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从而成为面貌一新的增订本。全书涉及明清争战和议、清兵入关、剃发令等重大课题以及陈圆圆、李岩、毛文龙等重要人物的史料发覆,将微观的缜密考证和宏观的全局把握相结合,立体地再现了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更迭图景,足资相关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
  • 明代赋役制度

    作者:梁方仲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 小腆纪年附考(上下)

    作者:徐鼒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句,可据他本及小腆纪傅订正者依此。赤敢决定者,仍予存疑。   五,原书以干支纪日,今悉注阴历日次,并注公元于原纪元之下,以便省览。
  • 罪惟录

    作者:查继佐

    这是一个王朝的余音,这是一个书生的抵抗。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明朝大势已去。这一年,一个书生举起了笔。此后经年,江山易色,生灵涂炭。国破家亡,而史不可亡,铁笔如椽,汗青心祭,洋洋百卷,有明二百余年数千人物是非功过,怆然笔底。 《罪惟录》,原名《明书》,为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罪惟录》的史料,有作者亲历者,有耳闻于当事人者,亦有采自庄廷鑨《明书》以及明纂国史和实录者,多有清廷官修正史所未录者,于史迹人物,亦有品评臧否,可谓存心之作。 该书写成后,即复壁深藏,秘不示人,冀以免祸。原 稿涂抹殆遍,不可卒读。辛亥革命后,始见于世,藏于吴兴刘氏嘉业堂。1931年,张宗祥借得嘉业堂所藏原稿加以校补,原稿《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重新厘定后共一百零二卷。1936年,商务印书馆据该藏本影印出版,收于《四部丛刻》三编中。 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将《罪惟录》点校排印出版,在四部丛刊影印本的基础上又补校了一些内容,并对原书的个别错简进行了修正。本次出版,以本社原有排印本影印,并修正若干文字错漏。
  • 明史十讲

    作者:彭勇,陈梧桐

    明朝的历史长达277年,对这样一个夹在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王朝(元朝和清朝)中间的汉族王朝的历史,究竟应该如何表述和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而近年来由于一些电视剧的作用,在一般人的眼里,明朝几乎成为专制、黑暗、残暴的代名词。本书作者是长期研究明史的专家,他们认为明朝277年的历史中,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晚明时期,更是呈现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曙光。他们以讲座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阐述了明代的历史,并详尽地介绍了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十讲,论述了八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是明史上的重大问题,有的则是目前明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每讲之后都列有问题讨论和视野拓展,引导读者作进一步的思考,以期读者能在阅读和思考中了解真实的明朝历史。
  • 崇祯十七年

    作者:余同元

    1644年家国兴亡止观录,社会震荡与文化变奏。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闯大军攻陷北京,年仅34岁的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接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铁骑一路南下,朱明王朝在东南数省勉力支撑残局,小皇帝屡次迭更,南明政权岌岌可危。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潮人中的数位精英人物,奋起辅明抗清,在南明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其中就有被称为潮州后七贤和揭阳戊辰四俊之一的黄奇遇。
  • 石匮书 石匮书后集

    作者:张岱

    《石匮书》二百二十卷,亦名《石匮藏书》,明末张岱撰。本书为张岱利用家藏数据所著纪传体明史,起自洪武,迄于天启。《石匮书后集》六十三卷,记载崇祯朝及南明史事。张岱,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生于仕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先辈均是饱学之儒,博通经史。张岱亦将修史视为其毕生使命,《石匮书》及后集,是他最重要的史著,历时几三十年始成。成书之日,明朝已经灭亡,因名为《石匮藏书》,以表忠于前朝之意。本书是有关明朝的重要史料之一,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资参考。
  • 纪事录笺证

    作者:俞本 撰,李新峰 笺证

    《纪事录》原名《皇明纪事录》,元末明初俞本撰,后由张大同删定,易名为《明兴野记》。全书分上下两卷,以编年体记录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至明初建文四年(1402)的大章小节,内容涵盖战争、制度以至秘闻谣传、世情百态,语无顾忌,可补《明太祖实录》之阙,纠《实录》之误,辨《实录》之伪。
  • 明代政治史(上下)

    作者:张显清,林金树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其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新旧矛盾的斗争既紧张又充满着张力。一方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另一方面是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充分展示了政治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本书作为明代政治史专著,把当时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重大变革中,并以此为背景,用翔实的资料、宏大的篇幅、全新的视角、公允的立场,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了时代的阶级结构、国家形态、政府机构、官僚管理、法律制度、政治改革、党派斗争、民族政策、对外关系、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通过进代政治运作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书倾注了八位国内明史专家的心血,他们磨剑六年,爬梳剔抉,秉承历史学家的良知和严谨的学术风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明代社会政治画卷。
  • 明清战争史略

    作者:孙文良,李治亭

    迄今为止,本书是国内最系统而完整地描述明清战争史的专著,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历程,决定了清兴明亡的最后结局。作者以高超的技巧,展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从运筹帷幄,到决胜千里,变幻莫测,斗智斗勇,每一场战斗都是一篇动人的故事,如身临其境,惊心动魄;解析战争,如同兵家,视为兵书,引人入胜,智慧大增。
  • 逆臣录

    作者:(明)明太祖(敕录)

    本书是所谓“蓝党”近千人的供辞,每份供辞前对招供的姓氏、年龄、籍贯、身份以及与蓝玉的关系都做了简明介绍。
  •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作者:方志远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将明代国家权力结构看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将特定时期因为“阴差阳错”而发生的后来被证明是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推动这些事件发生、发展并且对国家权力关系产生影响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纳入研究视野。目的是动态地揭示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以便客观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制度的一些本质特征。
  • 景山的晚风

    作者:夏维中

  • 长安客话·酌中志

    作者:[明] 蒋一葵,[明] 刘若愚

    《长安客话》记述了北京明代地方历史和地理沿革,全书共分八卷,内容包括:皇都杂记;郊炯杂记;畿辅杂记;关镇杂记;边镇杂记。 《酌中志》记述了明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并进行说理申冤以自明,由崇祯二年至崇祯十四年陆续写成这一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
  • 明•冤

    作者:杜车别

    本书利用满文老档等资料对大明王朝第一铁案——袁崇焕、毛文龙案——进行了全新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明末历史上的这两大人物进行了全新的评价。本书扫清了泼在毛文龙身上的种种脏水,并指出了袁崇焕杀毛文龙造成的极为恶劣的后果。同时不单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是把毛、袁的悲剧放在整个明末大背景下来考量,指出这种悲剧的深层根源,并进而揭示明末中国历史走向这一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