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哈尔滨

  • 哈尔滨攻略

    作者:《哈尔滨攻略》编写组

    《哈尔滨攻略》内容为:玩家,细致规划!哈尔滨2天1夜冬夏两季畅游行动,以哈尔滨为起点,畅游东北十大最热旅游目的地!人气推荐,HOT!上百个吃喝玩乐好去处大搜罗,逛遍必玩景点、必赏建筑、必尝美食!最地道,最贴心!哈尔滨防冻指南贴心数,老饕精挑细选推荐地道美食!超级便利,资讯翔实,最新最完备哈尔滨自助游!
  • 俄罗斯恋人

    作者:刘雨时

    19岁的富家少爷乔轩和哈尔滨俄裔中东铁路官员之女陈姝玥痴心热恋。然而,家国剧变之后,发生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灾祸,使他们这对有情人天各一方。 十余载岁月流逝,因难忘当年的恋人而引发的一场错爱给乔轩带来灭顶之灾。此时,他曾经的情敌却从天而降,费尽周折地去拯救他。随后的一个特殊契机,乔轩又发现绝望等待16年的恋人竟近在咫尺,而且知道他的遭遇。乔轩的情感将何去何从? 作者以新写实的笔法,重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年轻人的爱情和理想。展示他们如何在动荡时代的边缘游走,考究悲欢离合中人性的卑微和高尚。故事读来令人百感交集、久难释怀。 被誉为中国版《乱世佳人》: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下,演绎绝世爱情。 《俄罗斯恋人》讲述的是一个二战前后发生在中国东北哈尔滨的真实爱情故事。恋爱中的男女那短暂的甜蜜时光令人沉醉,而随后的风雨沧桑令人心碎。这是一部诠释时代风云和个人选择与命运的极为贴近人物灵魂的故事。作者用沉静细腻的笔触,勾勒欲罢不能的爱和痛彻心扉的恨。他告诉我们,时光流逝,人们的执着与人们的改变之间不能调和的内心痛苦。他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伟大的爱情,爱情又因何而伟大。任何一个正在爱与被爱的人,以及爱过和将爱的人都是不容错过的。这本书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生命激励,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心灵层面的启迪和疗愈。 《俄罗斯恋人》几乎囊括了所有人之于世的重大主题:爱与恨,忠贞与背叛,拯救和宽容,等待和执念……特殊的时代、缠错扭结的爱情碰撞,将哈尔滨和莫斯科这两座城市连接到一起。主人公跨越大洲的足迹,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这段旷世之恋注定要受人瞩目。
  • 哈尔滨建筑艺术

    作者:常怀生

    本书收录哈尔滨现存的及部分已经拆毁的建筑外貌照片367帧,几乎囊括了哈尔滨所有代表性建筑。文字部分以中、日、英、俄四种文字印制。
  • 哈尔滨旧影

    作者:李述笑 编

    《哈尔滨旧影(中英日文对照)》内容简介:昔日的照片,那是历史凝固的瞬间,是岁月遗留的请柬,邀我们去会晤消逝了的昨天,那是如烟往事的重见,那是依稀梦境地再现,那时发生过一切的真实记录,那是历史悬疑的准确答案。我们寻得许多哈尔滨的陈年旧影,以回顾这座城市遥远的从前,藉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冲破时空的局限,领略其旧时风采,重睹她往昔容颜。它是一部形象的地方史志,向人们展现一幅老哈尔滨的历史风情画卷。
  • 远东背影

    作者:阿成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洋气,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城市。这样一种潇洒的城市形态,无论是在上两个世纪的中国,还是在进入了21世纪的华夏大地“城市之旅”中,都是不见多的。因此,20世纪初,世界上就有许多国家的旅人,称这座洋味十足的城市是“远东的莫斯科”,或者“东方的小巴黎”。本书由著名作家阿成撰写,他以生动的笔触,引领你走入这座远东名城,领略她富于传奇色彩的发展历史,品味她多姿多彩的建筑与人文风格。
  • 和上帝一起流浪

    作者:阿成

    《和上帝一起流浪:犹太人哈尔滨避难记》主要内容:1899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S.I.别尔采里成为第一个来哈尔滨的犹太人。1903年,犹太人在哈尔滨创间自己的民族社团组织犹太宗教公会。公会理事会的选举获警察局批准。1905年,犹太士兵约瑟犬·特鲁姆佩尔道在哈尔滨创办了“巴勒斯坦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久归国,l912年去巴勒斯坦,后成为以色列民族英雄。“贝塔”青年组织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1907年,哈尔滨犹太小学开办。1908年,哈尔滨犹太人达6000人。1909年,哈尔滨锡安主义小组成立。1915年,欧洲部分犹太难民来哈。哈尔滨犹太社团成立救助欧战犹太难民委员会。1917年,哈尔滨犹人人移居巴锄斯坦促进协会改称哈尔滨锡安主义组织,召开第…次锡安主义者大会。1918年,哈尔滨犹太青年组织犹太军团,准备开赴巴勒斯坦为复国而战。 1920年,远东巴勒斯坦情报局由上海迁至哈尔滨。是年,人批犹太人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迁居哈尔滨,哈尔滨犹太人口增至20000人。 1921年,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创办,其艺术委员会中大部分是犹太音乐家,如v.D.特拉赫金伯格、V.L.格尔施戈琳娜等。 是年,哈尔滨犹太人体育组织“马卡比”创立。 1922年,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开业。 1933年,哈尔滨犹太医院在东商市街(现两五道街)破土动工。 是年,青年犹太钢琴家西蒙·卡斯普在哈尔滨被日本宪兵队指使的俄匪绑架。雕徒向其父索要赎金30万元。 1937年,第一次远东地区犹太人社区代表大会在马迭尔宾馆举行,与会者700多人。 1948年,大卫·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独立宣言,宣告以色列建国。
  • 哈尔滨人

    作者:阿成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即使是从一九八六年开始计算,到今天仍不过百年余。与全国众多的城市相比,哈尔滨还是一个年轻人。这种青涩城市的状态,让哈尔滨人感觉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太年轻了,太嫩了。 我觉得哈尔滨人是有缺点的,不过,他们的缺点同全国各地人的缺点差不多,自然也具有哈尔滨人的特征,即过于粗放,过于乐观,过于自信,过于安居乐业。先前,哈尔滨人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原因,养成了蔑视困难,蔑视艰苦的环境,能够苦中作乐,也能够知足常乐的优良秉性。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优点,但恰恰是这样一些近乎优点的缺点,使得哈尔滨人在二次创业当中显得不那么急迫,也不那么刻骨铭心。 ——阿成《哈尔滨人》 本书是著名作家阿成所写的关于哈尔滨的散文随笔集。定居哈尔滨数十年的阿成对这座城市的洞察细致入微,他在书中用细腻的富有温情的笔触梳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追寻这座城市的繁华旧影,描摹形形色色的哈尔滨人,呈现哈尔滨的四时美食、流行文化,读来朴实、幽默、平易近人。间或以小说家的敏锐,以琐碎甚至戏谑的方式揭示这座城市的秘密,显示出作家可贵的宽容与理解,是一副体现哈尔滨风貌的真实画卷。
  • 城与人

    作者:曾一智

  • 哈尔滨故事

    作者:阿成

    或许命该如此,我一直深深地同情与理解我周围那些小人物。好在这些小人物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发生一些令人愉快的事,像恋爱、婚姻、发点小财、突然在电视上露一下脸、中了一次彩票以及野餐、钓鱼之类的妙不可言的趣事等等。当然,我们无论怎么愉快,仍然有人对我们嗤之以鼻。但是,我作为一个平民小说家,我必须用小说去安慰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看到生活之美,让他们为自己的,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而感到自豪。
  •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陈玙

    《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了1934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脖子,来得迟缓又艰难,但以中学教员王一员为首的中共地下党与日寇、伪满斗争却更加激烈……曲折惊险的故事就此展开。这部七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好看好读。一个又一个悬念,于激烈紧张的拼死搏杀中潜伏惊心莫测的意外变故;错综复杂而又纤微毕露的人情世态,映衬出缠绵悱恻、洁如净土的儿女衷肠;慷慨壮烈的浩然悲歌,对映着群魔乱舞的宵小丑态。
  • 犹太人在哈尔滨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

    《犹太人在哈尔滨》介绍了:19世纪未2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迫害纷纷投奔哈尔滨,松花江畔的这座新兴城市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这本彩色画册里的四百多幅照片是关于一个世纪以来曾经在哈尔滨居住过的犹太人及其后裔生活轨迹的一些珍贵记录。全书为中英文对照,国际友人爱泼斯坦、以色列驻华大使等为该书做序。
  • 哈尔滨档案

    作者:[澳]玛拉•穆斯塔芬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越来越多的关于斯大林执政期间实施大清洗的真相浮出水面。公众开始了解基洛夫事件、“列宁格勒总部”审判和莫斯科三次公审等事件背后的秘密。大量的反映这些真相的传记、回忆录、小说、电影应运而生,如索尔仁尼琴的《古拉各群岛》以及《毒太阳》、《人·岁月·生活——艾伦堡回忆录》等。 就像现在的中国人不知道二战时的上海保护了一大批犹太人一样,现在的中国人也不知道这场大清洗跟中国北部的一座城市有关…… 《哈尔滨档案》是一部用档案材料、照片、书信文件和回忆记录等材料勾勒出来的家族史。它不只是描写家族成员悲欢离合的普通的家族历史,而是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移民在冲突发源地满洲的政治、战争漩涡中苦苦挣扎,以及在斯大林主义恐怖的漩涡中被吞没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是一部发自内心地对集权政治的控诉的力作。 本书2002年由兰登书屋出版,一经问世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荣获2004年澳大利亚国家传记文学奖、2004年塔斯马尼亚太平洋历史图书奖等奖项。《哈尔滨档案》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次面向中文读者。 自述历史+揭秘真相+与中国有关的秘密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3万多个苏联家庭离开中国,返回他们向往的“祖国”。 1937年6月,针对帮助德国和日本从事经济破坏和叛国活动的犯罪分子的大清洗很快从上层领导波及到全苏联。包括本书主人公奥尼库尔一家人在内的“哈尔滨人”都成了逮捕的对象,其中30,992人被处决。 玛拉·穆斯塔芬,奥尼库尔家族的后裔,透过一张发黄的照片,揭开了尘封六十多年的历史真相。她发现的“哈尔滨档案”,不仅揭开了家族悲惨命运的秘密,更将“哈尔滨人”惨遭大清洗的惊天秘密公之于世。 《哈尔滨档案》给人以大震动、大悲怆。正视历史也如正视现实,要能战栗,能不战栗。至少不能转过脸去。正视至少能让人记住并且哪怕是只前进一小步。遗忘与躲避则只能是无可救药地走向毁灭。 ——著名作家 王蒙 这个非同寻常的故事,以其关于人生的挣扎、人性的猜疑的描述,让广大读者着迷。 ——《辛德勒名单》的作者 托马斯·肯尼里 《哈尔滨档案》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每一页都将我们更深更远地带入那个充满恐怖的时代。玛拉·穆斯塔芬以非同寻常的叙述能力将她素未谋面的亲人,带回到现实生活之中。你几乎可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牺牲者,和他们对话,并感受他们曾经的苦难…… ——ABC记者莫尼卡·阿塔德 我非常荣幸地向中国读者推荐玛拉·穆斯塔芬这本极好的书——《哈尔滨档案》。玛拉·穆斯塔芬在追寻她的家族跨越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复杂的历史时,精心创作了这本动人的、常常又是悲情四溢的纪实文学。她把哈尔滨早年独一无二的文化又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提醒我们,20世纪动荡的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后果。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 Dr. Geoff Raby 作者让我们又想起哈尔滨多元文化的遗产。她不但把消失了的哈尔滨俄罗斯社区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和寻求保护这份遗产的哈尔滨人民一起展望未来。 ——2003—2007年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现任澳大利亚驻欧盟大使 艾伦·托玛斯
  • 晚安玫瑰

    作者:迟子建

    《晚安玫瑰》以哈尔滨为背景,是迟子建转向都市生活的一个作品。讲了哈尔滨的另一段历史——流亡到哈尔滨的犹太人的故事。在上个世纪,有一批犹太人流浪到了哈尔滨,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凄美,小说中写了吉莲娜这个人物,一个经历非凡的岁月老人,把异域认作故乡。“吉莲娜圆了我的一个梦,了却了我对哈尔滨的一种情结。” 《晚安玫瑰》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两位主角,报社校对员赵小娥、犹太女人吉莲娜,还是报社记者黄薇娜,印刷厂老板齐苍溪等,都在欲望中挣扎,通过神灵或自我救赎,走上精神的皈依之路。
  • 白雪乌鸦

    作者:迟子建

    这部小说是根据1910年冬至1911年春在东北哈尔滨爆发鼠疫的史实创作的。小说描写哈尔滨傅家甸地区的民众在鼠疫来临之时遭受的灭顶之灾。特别着力于王春申、翟芳桂、翟役生、于晴秀、喜岁等普通民众的描写,官员于驷兴、医生伍连德等人物也都很有特色。小说内容密集、丰富,不张不扬、徐徐道来,如一幅晕染的风情图,充满小人物的悲欢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