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國

  • 陪你走中國

    作者:吳祥輝

    本書是吳祥輝繼「國家書寫」三部曲後,「父子三部曲」的首部曲。 吳祥輝與子縱走中國。從中國最北方的城市黑河,一路南行,走過哈爾濱,瀋陽,北京,旅順,大連,青島,上海,最終到香港。他用人類文明進化的觀點和世界觀點看中國,既在中國之內也在中國之外,既身處現在的台灣也面對未來。 這是一場接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國學」。中國的歷史,地理,思想,經濟,政治和人民生活文化,就在城市與博物館的歷史現場,以及和計程車司機,導遊,學生,台商,按摩女,餐廳服務員等等的對話中,全方位清晰而真實地展現。父子不同的旅情更充滿一種深沉的激勵性。 「期待送給自己的孩子和讀者一本全方位了解中國的書。也是為台灣人準備一個送給中國朋友的禮物。」吳祥輝說。
  • 中国人的性情

    作者:阿瑟·史密斯

    《中国人的性情》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多国文字,使阿瑟·史密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一度成为西方世界研究中国、看待中国的依据,也成为来华传教士的必读之书。在《中国人的性情》中,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试图不偏不倚地描述中国人的性情,但由于无法超越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基督教的普世精神与偏见、西方中心主义及其文化固有的优越感构成了其观察和叙述中国的既定视野。因此,阿瑟·史密斯描摹在异域文化背景上的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性情会变得模糊甚至扭曲是在所难免的。
  • 吶喊

    作者:魯迅

  • 流言

    作者:張愛玲

  • 一個朋友在路上

    作者:蘇童

  • 好兵

    作者:哈金

    《好兵》裡的故事全都發生在黑龍江。哈金在黑龍江省同江縣和富錦縣住了十多年,所以對那裡的人情風物比較熟悉。他有意把故事的地點移到更北的邊境地區,這樣離蘇聯和西伯利亞更近些。 這本書中所有的故事都集中在一支部隊身上。故事裡的事件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只不過被哈金改名換姓,東接西連,構成各種各樣的人物和情節。故事之間的風格差別很大,每篇的語氣都有所不同,而且行文簡約,實在難譯。所以哈金決定由自己捉刀翻譯,先由他夫人卞麗莎女士譯出初稿,再由他修潤而成。 這是哈金的第一本小說,寫作《好兵》之前他潛心研讀契訶夫的作品,因此哈金說:「我認為《好兵》深受契訶夫的影響。」
  • 我們仨

    作者:楊絳

    台灣繁體版獨家收錄從未發表過的〈錢鍾書離開西南聯大的實情〉以及〈寫圍城的錢鍾書〉兩篇文字。本書分三部,前兩部寫夢,第三部記錄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從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赴英國牛津求學起始,記敘女兒在英國出生,一九三八年回國以及後來的各種經歷,一直寫到文革乃至於現在,縮影了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知識份子的生活與精神。 楊絳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這本回憶錄,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字�行間彌漫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令人動容。 已入遲暮的錢鍾書遺孀楊絳,以九十二高齡寫就本書,傷悼接連謝世的丈夫和女兒,也再現了半世紀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形象。而不論散步半途忽忽尋不著對方的瑣夢,或難得聚首的「萬里長夢」,以及夢境般滑過、真實且悠長的家庭回憶點滴,都牽扯得人心疼。不曾體會思念死別至親的讀者,本書應可作為拍額磚。 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與創作、譯作均有傑出表現的楊絳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傳奇,然而這對文學夫妻的一生卻也見證了政治與文化的扞格不入。1996 年錢家唯一的女兒錢媛病逝,兩年後錢先生相繼過逝,人生伴侶一一離去的楊先生,先是以翻譯蘇格拉底死前與學生對話的《斐多》遣悲懷,今年又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回憶 63 年家庭生活的《我們仨》。楊先生以獨特筆法狀寫風燭殘年憶親的人生滋味,平實動人,而第二回描寫錢先生晚年抱病離家的一段,透露出難以言喻的夫妻深情以及時代給這個家庭的創傷,哀而不傷的筆調,讀來教人掩卷沉思。
  • 空白練習曲

    作者:宋琳,張棗(編)

  • 十三不靠

    作者:尹麗川

    十三不靠:麻將術語,說的是一手爛牌各行其是,全不靠張,但只要十三張牌全不一樣,照樣可以胡牌。 《十三不靠》:十三個短篇小說,大陸七○世代最耀眼的作家尹麗川嶄露頭角的試刀之作。你還陶醉在溫柔清麗的情境,她卻早已轉入冷酷清明的曲韻;你以為她寫的都是七○後青年男女的都會愛情,她卻冷不防地讓你想起《阿Q正傳》。 溫柔、清麗、冷酷、清明、嘲諷、現代、老氣、慧黠……得湊足十三個形容詞才能形容她怪刺突出的書寫。
  • 極權的誘惑

    作者:許知遠

    「中國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它的內在困境很可能吞噬掉表面的繁盛。而且,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漠視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中國正是最近的一個例證。」----許知遠 一九三0年代,經濟大蕭條使西方世界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當中。對資本主義與民主失望之餘,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份子紛紛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信奉共產主義的「新文明」----蘇聯身上。然而,當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得烈.紀德在一趟實地觀察後卻發現,關於這個新文明的事實與傳聞不符。華麗的國家建設的外表下,是勞力的剝削與個性化的消失。悲哀的是,紀德的呼籲被淹沒在一片非理性的喧囂當中。比紀德早五個月到蘇聯的羅曼羅蘭,則早就決定把他的所見所聞塵封起來,他知道人們要五十年後才能聽懂如此尖銳的逆耳之言。 大約同一時間,來自美國加州的李敦白(Sydney Rittenberg)一路心甘情願的跟隨毛澤東等人從事他心目中偉大的共產革命。政治迫害的無情、文化大革命的慘烈,甚至是冤屈的牢獄之災,都曾經被他當作為了實踐理想的考驗。直到三十年後,認清現實的他才終於說出:「我從未真的想要待在中國...」 那麼,我們不禁好奇,與江澤民相談甚歡而決定寫《中國大趨勢》的未來學大師奈斯比、在《北京共識》中信心滿滿的指出「中國給其他國家開創了一條新路」的約書亞.拉莫,是否也將有如李敦白樣大夢初醒的那一天?而為了這個覺醒,他們與人類將付出多大的代價? 許知遠,當代中國最年輕、最才華洋溢、最具批判性的公共知識份子,提醒我們,今天世人對中國的高分貝讚嘆,正是在重蹈當初西方人對蘇聯的盲目幻想的覆轍。 黑格爾說:「人類歷史唯一能告訴我們的是,人類從來不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嫻熟近代人類文明軌跡的許知遠再次證明這句話。他引經據典的指出,當人類對既存體制失去信心的時候,很容易就在隨手抓一個替代品來安撫心中的空虛徬徨。就好像七十年前的法國文人,在戰敗給德國的怨恨與對美國霸權的嫉妒之下,狂熱的投入崇拜蘇聯的狂潮。「對他們來說,現實是一回事,觀點卻是另一回事。」底層老百姓的苦難在意識型態的光環的遮蔽之下,被視而不見。 批判中國現狀的作品汗牛充棟,但大部分都是從當代社會與政治的實際功效的角度切入,批判中國在人權、環保、勞工保護、政治體制上的缺失。許知遠卻能另闢蹊徑,從文化史與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理當是最睿智、最公正客觀的知識份子也常常被一個顯然問題叢生的極權體制給迷惑。而他的記者工作,以及他與當代中國異議份子,如余杰、許志永等人的私人關係,更為我們帶來關於中國的民權奮鬥運動最真實的第一手報導。 這是一本點醒世人認清今天中國的好書,更是一本讓我們瞭解人如何在巨大的歷史洪流與意識型態鬥爭中迷失自己的警世之作。
  • 民以何食为天

    作者:周勍

    《民以何食为天》在中国大陆的权威报告文学杂志《报告文学》2004 年9月刊头条刊出后,即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书刊摘报”选摘,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入选2004年中国报告文学年鉴。2006年入围两年一度的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道文学奖”7人小名单。 整部作品读来仍触引京心。被中国老百姓列为“开门七件事”中的首要生活必需品食盐,却成为频繁引发中毒事件的毒物:四川人引以为傲的四川泡菜,有的却是用“敌敌畏”泡制的。泡菜厂的老板说“我们根本不吃自己做的泡菜,只给外地人吃。”不久前北京召开的食品安全高层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我国每年实际发生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0万人,“约三分之一人的癌症是吃出来的”。由于食品添加剂(激素)的作用,性早熟急剧逼近中国孩子,7岁女孩来月经,6岁男孩长胡须,屡见不鲜;男性精子浓度从过去至少五千万下降到三千万…… 本书为读者揭示了制作假冒伪劣食品的详尽过程,警示人们关注在食品安全中出现的伤天害理行径。该书的语言风格,把中国一般“报告文学”问题中常见的渲染鼓吹降低到了最小,而基本上以冷静客观叙述为主,常常面对越令人恐怖的事件,作者的叙述语调越平静,甚至只引用数字,因而把事实本身的冲击力凸现到了极限。可以说,在本书中,文学意识很成功地服务于报道,并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力量。
  • 南方的墮落

    作者:蘇童

  • 唐山大地震

    作者:钱钢

    二十四万人无疑是一个悲哀的整体,它们在十年前带走了完整的活力、情感,使得唐山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残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都遗留下来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作者希望唐山大地震的“惨史”永远不被淹没和淡忘。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C}f乙元以上……作者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亲身经历了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事后,作者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
  • 櫻桃

    作者:蘇童

  • 醜陋的中國人

    作者:柏楊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醜陋的中國人〉,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以及「不能團結」等,歸結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使我們子子孫孫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癒」,我們可以想像當場的震撼程度,從稍後在留學生群中引發的討論,已經可以預知其演說內容終將引爆。 當呂嘉行的演講記錄分別刊載於香港(《百姓》,十一月十五日)、紐約(《台灣與世界》,十二月一日)、台北(《自立晚報》,十二月八日)、洛杉磯(《論壇報》,十二月十三日),「醜陋的中國人」乃擴大成為全球華人論爭的焦點。 次年八月,此篇講稿和另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歷史〉)、一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面〉)及三十二篇雜文組成的「老昏病大展」結集,並收入二十篇回應文章,合成《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在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緊接著大陸版、韓文版、日文版、英文版紛紛出版,大約十年之間風波不斷,海峽兩岸都出有評論專書。 柏楊愛深責切,他說:「中國人,是一個迷失在濃厚醬缸裡的族群,需要警醒」。是的,「醜陋的中國人」是二十世紀末葉知識分子在沉痛的反省之後,向自己民族所擊出的一記警鐘。
  • 山海經傳

    作者:高行健

    本劇以上古神話為依據,從三皇五帝、蚩尤、后羿,到夸父、大禹,作者均力圖恢復這些神話與神話人物的本來面目,卻又不忘寄託自身獨到之見解,具顛覆與翻案的意味。全劇採中國民間說唱的形式,造成熱鬧而流動的氣氛,過場之間輕巧流暢,又帶有戲劇性與虛構性,頗有戲中戲的味道,充分展現作者融合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企圖與努力,亦可看做是對戲劇傳統的發揚與再創造。
  • 坚硬的稀粥

    作者:王蒙

    《王蒙文存短篇小说3·微型小说:坚硬的稀粥》主要内容简介:室内乐三章、小说瘤、灵芝与五粮液、名壶、调试、奥地利粥店、棋乡轶闻、XIANG MING随想曲——《来劲》续篇等。
  • 我的帝王生涯

    作者:蘇童

    苏童,1963年1月出生于苏州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出版有《苏童文集》等。主要作品有《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米》、《蛇为什么会飞》等。

  • 圍城

    作者:錢鍾書

    錢鍾書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在這本書裏,錢鍾書先生描寫了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作者在寫這類人時,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俱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 書中的人物方鴻漸、趙辛楣、李梅亭、蘇小姐......一個個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捧腹大笑,但全書的氣氛,卻包涵著對人生的諷刺與傷感,令人迴腸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