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贝克特

  • 戏剧集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戏剧集》收录了贝克特的《终局》《默剧一》《默剧二》《戏剧片段一》《戏剧片段二》《广播剧速写》《广播剧草稿》《收场》《什么哪里》共九个戏剧剧本,当中有两个默剧。集子中的戏剧与《等待戈多》风格相像,故事性不强甚至几乎没有,语言生动跳跃。戏剧舞台设置简单,人物寂寥。 对话成了戏剧前进的因子,对话结束时往往就意味着剧目的结束。
  • 马龙之死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讲述一个清醒的等死过程。马龙是一个年龄已逾八十、生命已临近死亡的孤单老头儿,他一个人单独待在一所房子里,卧床不起,奄奄一息,巴望着死亡快些降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马龙用写作消磨着无聊的时光,自己为自己编故事,窥视着床边带血的木棍,每天给他送饭菜的妇人……他的意识渐渐地进入到死亡的巨大阴影里,伴随着他唠唠叨叨、絮絮不停的独白。
  • 梅西埃与卡米耶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梅西埃和他身为私家侦探的朋友卡米耶尝试共同离开一座城市(都柏林)。他们的旅行漫无目的,一再拖延迟疑,相互之间既有默契也有猜疑,最终半途而废,分道扬镳,各自回到了城市。在贝克特开始戏剧创作之前,这是他唯一一部对话清晰丰富、以第三人称叙述代替内心独白的独特作品。
  • 是如何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皮姆之前、和皮姆在一起、皮姆之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在时间上延续的故事,其实在这部小说里,“什么都没发生”。
  • 贝克特选集

    作者:(爱尔兰) 贝克特

    本书收纳贝克特三部作品:《马龙之死》、《等待戈多》为余中先翻译,《终局》为赵家鹤翻译。
  • 贝克特肖像

    作者:(英) 詹姆斯 诺文森 文,约翰 海恩斯

    1953年,《等待戈多》在巴黎首次公演,观众反应相当冷淡。评论家玛丽亚·曼内斯直截了当地说:“没有比它更糟的了。”甚至有演员演完后说:“我一点都不懂。”但是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再加上罗伯·格里耶等名家的推荐,傲慢的巴黎人接受了这一反戏剧的探索,这部戏剧接连上演三百余场,轰动一时。 事实上,巴黎人在鼓捣“贝克特在卡赛尔”国际研讨会,把贝克特在德国的细枝末节拿出来磨粉切碎时,他们已经是在吃利息了,而中国人却还没有把贝克特存入银行。1983年,《等待戈多》首演过去30年之后,国人才开始从一本《等待戈多》的译作认识了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爱尔兰作家。 上世纪80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建斌偷偷地把两本书放在兜里,随时拿出来翻翻。一本是《哈姆雷特》,另一本就是《等待戈多》。事实上,等待戈多的不仅仅是陈建斌,那时文学青年大多在不约而同地等待着自己的戈多。 林兆华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等待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他说,那时他也在等待戈多,他的戈多,有一段时间是房子,又有一段时间是演出的机会,还有的时候只是等待本身。“贝克特是典型的爱尔兰作家,从小接受传统严苛的宗教教育,天然导致了他极端的反叛,所以他作品中的颠覆力量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冲出一切桎梏的心理不谋而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认为。 “这些年,贝克特很少被中国读者接受,这和他的译作比较少有直接关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介绍说,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等待戈多》之外,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里收录了贝克特的《逐客自叙》,还有就是《美好的日子》、《终局》,这两部剧作的翻译都只在《外国戏剧》这样的专业杂志上露面。 尽管如此,在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年代,年轻导演们还是从《等待戈多》中看到了一丝丝曙光,“国内先锋戏剧标志性作品《车站》是被《等待戈多》刺激出的,这一点,谁也无法回避。”北大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罗田表示。 孟京辉的贝克特情结 1991年夏天,很热。在中央戏剧学院里,200多位同学穿着印有贝克特瘦峻面孔和高耸灰发的T恤衫,在人群中他们显得格外突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神气的文化优越感。 中央戏剧学院四楼的小礼堂里,《等待戈多》终于上演了,孟京辉自信地说:“在此之前,从没有导演这样冷静地为国人介绍过贝克特。”孟京辉说这句话是有根有据的,早前上海演出过《等待戈多》,但却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去解释贝克特,有看过沪版演出的人回忆说“从导演动机就很可疑,用现实主义解释不了象征主义的。”为尊重原著与译者,孟京辉请施咸荣为剧作担任文学顾问,施咸荣还为全体演员上了一下午的课,与他们分享自己对《等待戈多》的理解。 “不华丽,不绚烂,残酷,诗意,幽默,还有暴力,包括语言的暴力和暴力本身的暴力。”孟京辉以如上的词语概括他的《等待戈多》,“尽管如此,这些风格都是在不违背贝克特主题基础上的变化。”孟京辉强调。 包括余中先在内的很多观众在经过数场戏剧的洗礼后,除了依稀地保留一点点震惊,大多已渐渐淡忘这场轰轰烈烈的演出,但有一个人却以另一种方式保持着自己对这场戏的怀念。这个人就是《等待戈多》当时的主角胡军。《等待戈多》后来又在柏林演出过四场,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胡军默默地走上舞台撤台,他将布景———巨大的印有三女神的门帘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自己的包里。直到有一天,孟京辉在胡军家的墙上才意外地与它重逢。 1998年贝克特与中国的热恋期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次真正意义上演出的《等待戈多》,其影响力却远远小于它的号召力。贝克特与中国的热恋期直到1998年才到来。 《等待戈多》似乎是一块有着魔力的试金石,但凡是导演,就无法逾越也无法回避。 林兆华执导了《三姐妹·等待戈多》、任鸣执导了女性版城市版与时俱进的《等待戈多》。前者在令国内外剧评家震惊之余也赢得一定的称赞,“复调的结构将契诃夫的传统与贝克特的颠覆交织纠缠。”而后者则让评论界哗然,被认为具体的指向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完全脱离了贝克特的初衷。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3年,传来一个令人期待的消息,孟京辉将执导100个人“等待戈多”。遗憾的是,由于非典,此戏被无限期地推后。 “将人类孤独的标本泛滥成群众运动,一定是件充满想象力和创作力的事情。”人们期待着,孟京辉也期待着,有的时候他还会找出当年的录像带回味当初的排练。“布景是课堂,开始,大家一起扫地……最后,舞台上一个人都没有。”孟京辉回忆着。 “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戏剧界就不再有什么人对贝克特感兴趣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没了热情,也许是太多新的事物在吸引大家,应接不暇吧。”孟京辉说。 迟到的《贝克特选集》 贝克特百年诞辰之际,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5卷本《贝克特选集》,这是国内引进贝克特的作品规模最大的一次。策划人陈侗介绍,这套文集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文集最重要的是收录了贝克特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和《无名者》。这三部小说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 余中先担任了《贝克特选集》的总审校,他称这项耗时7年的工程为补课。“这些书不可能是畅销书,但它有助于梳理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谱系。一砖一瓦是建不起长城的,至少得花一段时间,一定规模,再回头看,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余中先坦言翻译的难度很大,“贝克特的主题:荒谬、无奈、流浪、残疾、梦呓反复出现。 而这些主题在萨特、加缪的作品中也有所指,但贝克特最为突出。这是因为他的文学语言、戏剧语言将荒诞的内容与形式做了高度的统一。”意外的是,文集的出版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表示,贝克特写作中无形的文字游戏,包括翻译者都很难理解,一般读者更难体会到阅读的愉悦感,读多了还会变得神经质。 他举例,“在文中他会将god与dog放在一个句中,但上帝变成狗的妙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孟京辉对此的看法是,无限的理解空间恰恰是贝克特的魅力,有更多的人会将可能的意义无限延伸。 至于贝克特还会对当下中国产生什么余温,余中先认为,大概不会有什么影响了。“贝克特还没来得及和我们神交就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采写/本报记者 曹雪萍
  • 短篇和诗歌集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短篇和诗歌集》收录了贝克特的《世界与裤子》《镇静剂》《结局》《被驱逐的人》《初恋》《障碍的画家》《画面》《远方一只鸟》《往来》《够了》《为了再次摆脱》《诗歌》《悬崖》《一个晚上》《看不清道不明》《枯萎的想象力想象吧》《乒》《无所谓的文本》共十八个短篇及写作于1 930年代至1980年代之间的诗歌。其中有的短篇寥寥几行,有的则由十几个章节组成,长短各异。诗歌的写作跨越了半个世纪。贝克特通过诗作追人忆事,也通过诗作来阐释荒诞。
  • 自由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富家子弟维克托将自己与家庭和社会隔绝、在独居的小屋中尝试寻求绝对自由的艰难历程。全剧共分三幕,剧情为冬日里连续三天下午围绕维克托发生的故事,一方面家人、朋友及他人劝说他回归正常生活,甚至他的父亲也因此过世,另一方面维克托虽然身处困境,也曾彷徨、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孤独中继续对自由的追求。在《等待戈多》出版并在舞台表演后,贝克特决定不再发表该剧。
  • 无法称呼的人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在小说中,时间、空间都消失了,只听到一把挣扎声音执着地自我表达,探寻有关它本身存在问题的答案。那说话的声音的强制力量,冗长夸张的文字力量,将叙事者带到一个地狱边境的空间,常常使人联想起但丁的地狱。
  • 普鲁斯特论

    作者:(爱尔兰)塞·贝克特等著

    本书是《思想文库·文学与思想丛书》之一。作为法国的重要作家,普鲁斯特及其作品一直是文学和哲学等专业学者谈不完的话题。本书以普鲁斯特论为主题,精选了一些欧美作家批评家对于普氏的研究论文,其中包括贝克特的《论普鲁斯特》、本雅明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等。此外,本书还辑录了一些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文论,如格林布莱特的《通向一种文化诗学》等。
  • 不存在的贝克特

    作者:张宗子

    《不存在的贝克特》系著名作家张宗子先生最新作品集,辑录作者近年读书随笔三十余篇。 全书分三辑,辑一笔涉中国古典诗词,其中《看花诗在只堪悲》是一篇全面论《红楼梦》诗词的长文,此外则涉及苏轼、陆游、明诗等;辑二论及近代人物,谈到周氏兄弟和龟鹤齐寿钱、郑振铎的藏书等;辑三评介外国作家和电影,包括卡夫卡、普鲁斯特和《教父》等。全书既平实,又典雅,作者谴词造句,匠心独具,沉静中不失华彩,往往惊为神笔。
  • 瓦特

    作者:(法)萨缪尔·贝克特

    《瓦特》凭其对笛卡尔理性的喜剧性抨击,对先前的《莫菲》和后来的“小说三部曲”进行了弥补;在贝克特笔下那些衣衫褴褛、了无生气的人物当中,其主人公笨拙的姿势最为突出,他没法适应世界的偶然性,最终住到了疯人院,但他的困境唤醒了贝克特(追随叔本华的思想)所说的唯一可能的伦理价值 ,即怜悯的价值。 作者要呈现的是人类并不完美、容易犯错这一基本的状态,因此小说中包含了有意为之的错误,以此来探明理性主义精神的中心为何不是坚不可摧的。此外,小说还体现了贝克特的“失败”美学:瓦特试图直接体验,试图借助非本质属性来把握主人诺特先生的实质(这是对经院哲学和笛卡尔《方法论》的戏仿),这一行为没有通向感知,而是指向哲学的绝境,指向必然的崩溃,因而最终走向疯狂。 ——C.J. 阿克利
  • 莫菲

    作者:(法)萨缪尔·贝克特

    《莫菲》是贝克特满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莫菲》这部小说中,贝克特发现了自己第一个也是最紧迫的主题,说得更准确些,就是发现了处理自己深陷其中的困境的最初方法。该小说取材于贝克特在伦敦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早期在阅读中留意的或起草过的材料。然而,此时他是带着特定的意图,为新的任务而阅读的——如伊丽莎白时代和詹姆士一世时代的戏剧、菲尔丁的小说、斯宾诺莎和海林克斯的哲学——阅读的方法强化了他的设想,而没有使之混淆。 该书是出于困境意识写成的,那种困境既是个人的,也是群体的:他半推半就地自诩为困境的主宰,这既是笑话,同时严肃地说来,也是这一首要困境的一个形象。 ——J.C.C. 梅斯
  • 等待戈多

    作者:[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在这部剧中,两个流浪汉一直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待戈多,他们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没有人知道戈多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他们不知道,没有任何人知道。
  • Waiting for Godot

    作者:Samuel Beckett

    'Nothing happens, nobody comes, nobody goes, it's awful.' This line from the play was adopted by Jean Anouilh to characterize the first production of Waiting for Godot at the Theatre de Babylone in 1953. He went on to predict that the play would, in time, re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premiere to be staged in Paris for forty years. Nobody acquainted with Beckett's masterly black comedy would now question this prescient recognition of a classic of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 是如何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终局》《默剧一》《默剧二》《画面》《是如何》
  • 看不清道不明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 马龙之死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莫洛伊》《马龙之死》
  • 世界与裤子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

    今年4月13日是世界著名作家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纪念,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贝克特选集》。全书共5卷,125万字,按年代收录了贝克特定居法国巴黎后所有用法文写作的作品,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主译。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据悉,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贝克特健在时,国际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存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但在国内,贝克特的小说基本上被忽略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损失。此次湖南文艺推出的5卷本的《贝克特选集》,将《莫罗瓦》三部曲收录在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本卷收录:《世界与裤子》《镇静剂》《结局》《被驱逐的人》《初恋》《自由》《障碍的画家》
  • 等待戈多

    作者:[法] 萨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在中国,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 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其小说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从文学表现的角度来说,贝克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飘忽和细腻见长,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他用法语写就的小说三部曲《莫罗瓦》《马龙正在死去》和《无名者》打破传统,淡化情节人物,只有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直接导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文学实验。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个三部曲比《等待戈多》更强有力更重要,很少有哪部现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如此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