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知青

  • 扎根

    作者:韩东

    一幅生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风俗画

    一部语言干净且沉静的美妙作品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扎根》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书用儿童的清澈双眼观察世界,这世界新奇生动,处处皆景,令人读之津津有味,又回味无穷。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6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1969年,老陶一家老中青三代五口人从南京下放到苏北洪泽湖边的三余,由此展开一段长达十余年的故事。

    作品以儿童小陶的视角展开,从孩子纯净好奇的眼中,看到父母无畏人生困境的努力、三余优美的乡间景致、憨厚又带点精明的乡亲,还有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名人推荐

    在这部绵密而沉静的作品中,历史和记忆,现实和虚构,小事和大时代,轻与重,经由韩东不动声色的叙述,呈现出了另一种异端的面貌,细心的读者自能从中读出一种内在的震撼。

    ——摘自华语传媒大奖长篇小说奖授奖词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小说家)

    在《扎根》当中,通过对父亲下乡的回忆性描述,韩东复原了一个时代的朴实无华的图景。那种叙述扎实、平实、准确、有力但内敛的语调,实在是老韩基本功高超的证明。

    ——邱华栋(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扎根》细节描述扎实精确,叙事貌似不动声色,情感被一再凝缩以至于形成了难以撼动的坚硬的核,面对这样刀砍斧削的完成品,一个写作者脱帽致敬乃是理所当然。

    ——金海曙(小说家、剧作家)

  • 知青变形记

    作者:韩东

    1970年代中国,一位普通青年的看似平淡却离奇的遭遇。

    以荒诞的手法重述历史,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诗人的文学偶像”“作家中的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被誉为“一部伟大的小说”“一本有魔力的书”“重写历史的小说佳作”,中文世界二十年来ZUI好的长篇小说之一,带给读者震撼、思考与阅读享受。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7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知青罗晓飞为争取回城,积极表现,却遭到诬陷入狱。阴差阳错之下,罗晓飞变身为村民范为国,开始了他看似普普通通实则危机四伏的冒名顶替生涯。

    故事跨越数十年时间,以平实克制的语言,写出一个带有荒诞色彩的不平凡故事。在艰苦的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人的坚韧的生命力却蓬勃绽放,令人动容。

    名人推荐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作家)

    《知青变形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我以一个曾经的知青作证——它写出了许许多多知青深埋在心底里的感受。我以一个曾经的小说家起誓——它是部杰作;这样一本小书将与它所记述的历史一道,被人们长久铭记。

    ——马原(作家)

    很神奇,怪异的小说,看着看着就觉得也许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年轻朋友看这本书比《鬼吹灯》好,更惊竦,就怕看不懂。

    ——洪晃(作家,出版人)

    这简直不是人写出来的!因为你读着读着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已无法脱身。

    ——棉棉(作家)

    我那么喜欢《知青变形记》,这是一本非常有魔力的书,各方面写得都非常棒,作者自己想必是知道这一点的。

    ——Nicky Harman(汉学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翻译学教师)

    这是一本重写历史的小说佳作,一本激荡心神的好书。——陈寅(《深圳特区报》总编)

    韩东以他惯有的惊人耐心叙述了一个罕见的故事,用冷峻而温情的双重笔调讲述了一个知青无可选择的离奇遭遇。

    ——吴亮(评论家、《上海文化》主编)

    以前我只读王小波,王小波死了以后只读韩东,《知青变形记》尤其令我满足。

    ——何多苓(艺术家)

  • 中国知青史

    作者:刘小萌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 遥指杏花村

    作者:杏花村知青

    这本书是一部真实无删减的知青回忆录。讲述了1968 年下半年,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的在校初中和高中66、67、68 届学生(还有部分69 届)的运动开始了,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浪潮。 在此背景下,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马甸中学、四中、五中、一〇一中、女一中等多所中学的140 多名老三届毕业生,告别父母,满怀激情奔赴山西汾阳县杏花公社的九个生产大队插队落户。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在社会的最基层,直面陌生的环境,深入社会最底层,开始了人生中最富激情与勇气、最富理想与追求的一段人生旅程。 自80年代以来,知青纪实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很多全面呈现时代风貌、深刻反思知青运动的优秀作品。该书的内容侧重不在于向读者讲诉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选取140多名北京知青在农村的各种故事为内核,原滋原味地记录当年知青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不沉重却发人深省。 在书中你会看到诸如“杏花村里偶遇狼”、“大胆分食砒霜鸡”、“贪杯险烧汾酒库”、“猪圈里面过春节”等精彩的插队轶事,更能通过他们真实的笔触,读出山西汾阳杏花村里的这群“北京爷们儿和姐们儿 ”为何会那么独立、自信与坚韧。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作者:顾洪章 主编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分六章和结束语,它是依照上山下乡历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分章。第一章:叙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时间上溯到1955年,下限至1961年。这一期间,尚处于倡导和个别试点阶段;第二章:叙述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6年;第三章: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第四章:叙述了党和政府如何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反映了知青“大返城”后给城镇就业造成压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转机;第五章:叙述国家在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六章:叙述下乡知识青年为国家分忧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经受的磨练;结束语: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整体分析和评价。
  • 苦难与风流

    作者:金大陆 编

    “老三届”指1966年、1967年、1968年的初高中毕业生。这是由当代中国特殊历史造就的一群,这是当代中国特殊的一群。“老三届”人的命运轨迹不正是当代中国命运的轨迹吗?所以,顺沿“老三届”人的道路,即从这代人的遭际出发去看当代中国的变迁,或许能够对十七年教育、“文化大革命”(包括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获得新的研究视角和感悟,以至我要说:阐说昨天,更是为了告诉今天和明天。 本书共收集了114篇“老三届”人的文章(上编)和41篇社会各界人士谈“老三届”的文章(下编)。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见解,除了在文字上作修改外,十分尊重原文的旨意(有的篇章具有史料的价值)构成了立体的评述和真实的展示。
  • 逃亡

    作者:王泽恂

    人在世间有了劫难,可以逃亡,哪怕逃到天涯海角;大自然遭遇了的劫难,可以逃亡到哪里去呢?境内容不下我们,那就取道查尔锡伯吧,到境外去!我们不可能再好下去了,你想想,我还有可能再回北京吗?我的户口已经注销了。你和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反革命分子一辈子生活在这大沙漠里,你受得了吗?这样对我是一各更痛苦的折磨……你……今天就……回去吧……你走吧……我求你了……这些整人的花样怎么和新疆的一个样?难道大家都在一个地方受过训练吗? 本书是一部知青逃亡者不讳其辱的逃亡史记。主人公因言获罪,从此受尽凌辱和酷刑,被脔割去爱情、英气、尊严、性灵和人的一切禀赋,活得像畜牲,终于不堪折磨,开始了逃亡生涯,从塔里木河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死亡之海”,从内蒙古武斗废墟到江南水乡、山林、曲曲折折,屡捕屡逃,阅尽森罗万象而又被极端圣化的阶段斗争闹剧,更阅尽凌架于一切蔚蓝之上的谎言。谁有人的企望,谁就沦为“罪人”。知青“罪人”们的“罪行”荒诞得一如神话:一言不慎,一次鞠躬,一个表态,一夜收听外国广播电台……皆会被劳教、囚禁、判刑、污辱、捆绑、吊打、批斗。批斗五花八门,有文斗,陪斗,武斗,窝里斗;有屈伏在地像畜牲一样任人骑着游斗;有满身披沥墨水、粘痰、唾沫的围斗;并且被勒令做出各种最丑恶的姿势。于是,知青中有了出卖告密者、摇尾争宠者、落井下石者、集体下跪请罪者,有了相扶相携者、苦胆忧天者。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全三册)

    作者:金大陆,金光耀 主编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套装共3册)》包括:《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上)》、《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中)》和《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下)》。《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套装共3册)》收入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至2009年这三个时期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代表性论述,以期还原当年的历史并予以剖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景式的知青上山下乡将更清晰地展现出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将使我们对知青上山下乡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更趋深化,视角更趋多元,研究也更趋深入和理性。
  • 走过青春

    作者:黑明

  • 中国知青史·大潮

    作者:刘小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本书就是对这一运动历史的研究。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是展开全书线索的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对“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极左影响的加剧、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觉悟的历程等专题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对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和震撼全国的“返城风”是该篇阐述的重点。全书最后得出了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本书既是一部内容翔实的知青上山下乡史,也是了解中国当代史、首先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必要参考书。
  • 中国知青终结

    作者:邓贤

    《中国知青终结》讲的是一段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历史:当1989年最后一个知青怀着壮志未酬的心境,带着被战火创伤的肢体回到国内,这场历时20年、国家耗资300个亿的中国知青运动到此就终结了。鲜为人知的是,在知青中曾有这样一批精英,他们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奔赴金三角战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谱写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 中国知青口述史

    作者:刘小萌

  • 一个上海知青的223封家书

    作者:陆融

    本书收录的是当年一名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后,在1970年5月至1979年1月期间写给家人的223封书信。这也是他在这一期间写给家人的所有书信。如今,整整30年过去了,这批家书保存得如此完好、齐全,实属罕见。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年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生活、劳动、学习情况,十年知青岁月的心路历程,并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视角,断断续续地触及了一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作者的经历在知青这一群体中是有较强代表性的,他的家书对于了解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了解和认识知青这一特殊的群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失落的一代

    作者:潘鸣啸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 上山下乡

    作者:托马斯·伯恩斯坦

    本书是迄今为止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知青运动的唯一专门论著。
  • 中国知青梦

    作者:邓贤

    《中国知青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首次披露了知青大返城的内幕和全过程,以及边疆兵团战士的血泪档案。百人卧轨,千人绝食,万人下跪,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一支昨日英雄梦破灭的魂曲,一首中国知青运动悲壮、雄奇而又痛苦、困惑、低回的挽歌。
  • 中国知青史

    作者:定宜庄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 落荒

    作者:野莲

    浩莽、神秘、深邃的内蒙古大草原腹地,群狼号野。 跟跄在狼嗥深处的,还有一位纯洁、善良、含羞草似的北京女知青。她深挚地爱上了知青领袖――当年的造反派首领,从此,被摄去了思想,一同寻找反修防修的真理;从此,她爱得苦涩、焦虑、恐惧、迷茫、失落、惨烈、苍凉,心碎得都在滴血;从此,由盲目到盲从,受到“知青反革命小集团”、“内人党”牵连后,因为抗拒揭发以整个生命爱着的知青领袖,遭到监禁、斗争、诱供、劳改、凌辱,受尽折磨。深怀“牧人”大志的知青领袖获罪思想,被捕入牢,不堪非人的虐待,绝食、装疯、自杀未遂,最后,因为恐怖,更因为仅有领袖之志而无领袖人格,出卖了亲哥哥、嫂嫂,险些酿成人间惨祸。他成为自由人后,又为生死相许的女主人公设下陷阱,惊心动魄。是自劫?是人祸?是天意?武斗,抄家,夺权,逃难,行乞,拒捕,跪哭,盲从,内讧,劫狱,暴动,自焚,尽在这千古轮回的人造混沌中,读来似曾相识而又不忍国视。
  • 血与铁

    作者: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