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书信集

  • 凡·高书信全集

    作者:荷兰凡·高博物馆 海牙惠更斯历史研究所主

    在世界艺术领域, 没有一位艺术家像文森特·凡·高那样, 牵动着全世界观者的目光。 凡·高那些闪耀炽热光芒的艺术作品交织着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除了我们熟知的绘画作品, 凡·高留存至今的九百多封信件, 是世人走近他内心世界, 了解其世界观及艺术思想的最珍贵史料, 也是深入解读 19 世纪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真实个案的重要文献。 902 封现存凡·高书信首次全面亮相华语界 4000 条权威专家注释解读凡·高内心世界 220 幅凡·高素描手稿原貌呈现 640 幅凡·高绘画作品完整收录 约 1300 幅世界名作展现凡·高学画历程 ●编写完整 全集共收集凡·高 1872 年到 1890 年去世为止的所有被保存下 来的信件共 902 封,其中 819 封是凡·高写的,还有 83 封是朋友或 家人写给凡·高的,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凡·高书信集。 ●著录详细 全集中的每一篇书信,编者均做了相应的时间地点标注、主题 索引、内容注释等。这些研究性的工作,是对信件内容的补充,可 让读者全面、有序、准确地理解原信写作之背景。 ●图版丰富 凡·高在信中谈到的印刷品、油画、素描,以及他的创作手稿、 作品,他所遇见和提到的艺术家等,都以图片的形式在全集中重现, 这让全集图文并茂,资料更为丰富。 世界顶级绘画大师存世文献 及其画作的首次全面汇集 二十年跨国界专家权威整理翻译 解开艺术天才心灵密码
  • 钱学森书信选(上下)

    作者:《钱学森书信选》编辑组

    《钱学森书信选(上下)》分为上、下两卷,收录钱学森1956年至2000年的书信2100多封,涉及46个单位、685人。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广泛领域。既有许多科学创新思想,又有许多反映钱学森科学精神、爱国情操和科学品德方面的内容;既有许多如何做学问的方法,又有许多如何做人的哲理。《钱学森书信选(上下)》是钱学森科学思想和观点的集中展示,也是他做事、做学问乃至做人的生动体现。《钱学森书信选(上下)》真实地向公众展示了钱学森的思想历程、人格魅力,是钱学森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又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的客观记录。
  • 贝多芬书简(上下)

    作者:贝多芬

    贝多芬,仅凭这个名字,就给了我们这个无精打采的世界一个清脆的耳光。在他的书信中,他表现得时而像个孩子似的无助,时而像个巨人一样让天宇震颤。其中,既有他对爱情的狂热,又有对不幸的暴怒。他正直、善良,而且过于敏感,但谁敢说这不是他的天才所在呢?上帝赐予他痛苦和哀伤,而他用最雄壮的音符扼住了上帝的咽喉。
  • 凡·高

    作者:[荷] 凡·高 著

    书的内容选择自凡·高给弟弟提奥写的书信,这些书信令人惊叹地展现出凡·高激情悲壮的生命历程。它们是凡·高一生的真实写照,记述了他渴望和绝望的一生。 编者根据凡·高书信中提到的他的作品及一些画家和作家,插入了相关图画和照片二百四十余幅,并从大量美术史论著中节录了相应评论作品六十余则排在边栏,另还插入凡·高绘画代表作品彩版二十七幅。
  • 史与物

    作者:祖艳馥

    中国近代学术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经历二段式,在数十年里,完成从学术共同体到专业性学术机构的蜕变的?祖艳馥、达西娅·维埃荷-罗斯编著的《史与物:中国学者与法国汉学家论学书札辑注》通过新近发现的约五十封珍贵信件,暨“汉学祭酒”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与中国国学大师和学术机构等的学术互动信件,及对这批信件的考释,精彩呈现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生和变迁。同时,本书也将通过信件所涵赋的独立话语,向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路径,认知在中西学术互动的某个繁盛时期,在人的运动和物的运动之后,思想,是如何运动的。
  • 茨维塔耶娃文集--书信

    作者:(俄罗斯)茨维塔耶娃

    《茨维塔耶娃文集・书信》收集了茨维塔耶娃自1906年6月至1941年8月的书信,这是一束寄给亲朋好友的勿忘我,是充满了苦难和悲伤的心灵哀歌。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茨维塔耶娃从少女时期到出走国外及返回祖国的内心历程;在那动荡的年代诗人与其他知识分子的交往以及诗人创作的背景;更可感到茨维塔耶娃在极度贫困和极度孤独中的内心挣扎和坚韧意志,是诗人另一种形式的自传。
  • 插图本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作者:唐浩明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插图本)(套装全2册)》笔者从曾氏传世的一千四百多篇家书中选取三百六十余篇,在每篇家书之后附上笔者的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世界,破译一个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笔者在选评的过程中,深切认识到曾氏家书之所以成为近世经典的原因。原来,这些文字,并非寻常的家人通信。
  • 曾国藩家书

    作者: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收入曾国藩家书126封,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既阐述伦理纲常,又慨叹人生艰辛,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梵·高艺术书简

    作者:梵·高

    从梵·高给弟弟提奥、父母、妹妹,以及朋友拉帕德、高更、贝尔纳等人的600余幅书简之中,精选了200多封书简,并配有近400幅梵·高原稿。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梵·高对绘画怀有深切的热忱,对人性、自然和艺术有着最真挚的善良。看过他的油画、素描和书简之后,你一定会作此想法———哪里能找到一个胜过梵·高的实际存在的生命的典范呢?是怎样的一种境况,让这位身后留名的艺术巨匠,将心事和情绪付诸艺术的时候,再付诸书简?厚厚的书简背后,存世的名画之中,画家梵·高究竟要向世人倾诉什么?一页页书简自指尖掠过,一些属于梵·高的记忆轻轻地透过历史的尘埃,慢慢地浮现出来,清晰起来。
  • 私信中的汪曾祺

    作者:陆建华

    《私信中的汪曾祺》是一本以汪曾祺寄给陆建华的38封私信为线索的作品,作者与汪曾祺是同乡,长期对汪曾祺进行跟踪研究,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全书不仅对这些私人信件中所涉及的人物、掌故以及当时的背景进行解读,更可看作是一部对汪老创作历程的回顾史,亦是作者与汪老之间深厚友谊的真实记录。作者笔尖露情,娓娓道来。汪曾祺所拥有的读者群年龄跨度很大,他的作品因其特有的素淡有味而广受欢迎,可将38封信札当做书话来读。本书给“汪迷”们又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作家的新角度,一个私信中可爱的老人正伏案而坐,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汪曾祺正缓步走出……
  • 师承集

    作者:沈昌文

    《师承集》是著名出版家沈昌文的一部书信影印集,收录了吕叔湘、陈原、陈翰伯、黄仁宇、董桥等出版界前辈和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写给作者的书信、手札百余件。书信内容均围绕当时《读书》杂志和图书的出版展开,涉及选题意见、审稿意见、出版方向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窥见老一辈出版人是如何做出版,以及当时一些文化事件背后的故事。全书四色印刷,均为影印的书信,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 她们仨

    作者:徐志摩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 徐志摩的文学才能表现在多方面。他写过散文、小说,与陆小曼合写过剧本,还写过时政评论、文艺专论等。本书写了他和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的故事。 张幼仪:笑解烦恼结。林徽因: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的身旁。陆小曼:像一朵高爽的葵花。
  • 弘一法师书信

    作者:林子青 编

    最初搜集弘一法师书信的,是法师的挚友夏丐尊先生,他于1944年出版了《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共收入三百七十余通;其次是1958年,远处异国的道侣性愿法师把弘一写给他和几个人的一部分书信真迹编辑出版,共约一百通,书名仍为《晚晴山房书简》;其三是1961年,由新加坡广洽法师施资,丰子恺先生编辑出版的《弘一大师遗墨》,收入书信数十通。本书汇集了以上的各版本内容,并编者林子青先生数十年搜集的弘一法师书信,共七百余通。为通俗起见,书名定为《弘一法师书信》,于1990年法师逝世四十八周年时出版。1990年版早已售罄,此次为第二次印刷。 夏丐尊先生在《晚晴山房书简》第一辑的序文中说:“师为一代僧宝,梵行卓绝,以身体道,不为戏论。书简即生活之实录。举凡师之风格及待人接物之状况,可于此仿佛得之。故有见必录,虽事涉琐屑者,亦不忍割爱焉。”这是夏丐尊先生编辑《晚晴山房书简》的初衷,也是林子青先生编辑《弘一法师书信》的用心。
  • 你好吗?我很想你

    作者:黄柏莉 编

    《你好吗?我很想你:许多许多年前的老情书》收集了民国时期刊登在报刊杂志上的119封情书,多是一来一往、互相应答的信件。这些情信的书写者,多以普通的城市青年男女为主,其中既有正值青涩年华的在校学生,也有正处于婚恋年龄,自主谋生的公司职员、学校教师等。这些普通男女间互诉衷肠的信函,这些个体生命的低语微叹、爱恨离愁,构成了一个时代无法忽视的情感记忆。 《你好吗?我很想你:许多许多年前的老情书》同时也收集了民国年间多对名人情侣间的情书——张爱玲与胡兰成、徐志摩与陆小曼、沈从文与张兆和……透过这些丰富的资料,更为全面且立体地呈现那个纷纭动荡的时代,重新建构民国世界个体情爱的生活历史。 在那个思想奔放的年代,恋人们在情书里倾注了无限的情愫。他们在情感诉求上的开放、大胆、直白和炽热,远胜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喜悦、爱慕、期盼、等待、揣度、猜忌、纠结、忧伤、彷徨、出轨、背叛……恋爱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在一来一往、充满互动的书信中完整呈现,生动地描绘出一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个体情感生活画卷。
  • 聂鲁达情书与游记选

    作者:(捷克)扬·聂鲁达

    扬·聂鲁达是19世纪捷克最伟大的诗人,对捷克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作了6部诗集,是捷克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也写出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和游记,积极参与捷克民族的斗争。他的短篇小说是捷克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但诗人的一生,在爱情上历尽坎坷,先后结识几位女性,均以失败告终。在这本书信集中,收录了他给几位女友的信,感情真挚,充满纯真的爱,又不时流露出诗人的诙谐。女友中,有一位是当时捷克著名作家。两人真诚相爱,心灵相通,虽未成眷属,在捷克文化界也传为美谈。 给友人的信表明作者出身贫苦家庭,他的“一切都属于工人”,希望工人“将他当做自己人”。而给捷克著名民族音乐家斯美塔那的信则表现出两位名人的深厚友情。诗人在信中还表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见解和对青年作家的爱护和帮助。 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原名并非本名,因为他非常敬佩和崇拜捷克诗人聂鲁达,才改用了聂鲁达这个笔名。
  • 凡·高家书

    作者:凡·高

    《凡·高家书》为“散文译丛”之一,收录了凡·高写给胞弟提奥的部分信件。 凡·高(1853.3.30—1890.7.29)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十六岁起在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先后在海牙、伦敦分店、巴黎总店和多德雷赫特工作。1878年当过传教士,后在比利时西南部博里纳日矿区工作,由于同情、支持穷苦的矿工而被教会解职。他的艺术生涯很短暂,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73-885)是与困难斗争、寻找自我表现方法的时期,也是学艺、失败和改变方向的时期。第二个时期(1886-1890)是飞速进步、获得成就和做出贡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结识了土鲁斯、高更、毕沙罗和修拉等在现代绘画中起重要作用的画家,打开了眼界,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其代表作有《向日葵》 《吃土豆的人》《星夜》《夜间咖啡馆》《麦田里的乌鸦》等。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解读凡·高这一永恒的谜?究竟有哪些因素帮助造就了这样一位“疯狂的天才”,赋予了其作品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寻找答案,《凡·高家书》的译者从凡‘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七百多封信中精心选译了一部分,虽然它们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凡·高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是与以下这三个因素密不可分的。 首先,他是一位来自下层,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穷困疾苦寄予极大同情心的画家。不管境遇如何,凡·高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样的信念:即艺术应当关心现实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他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融入了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唤起人们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如在《吃土豆的人》中,他选择了当地的农民为题材,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有着某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其次,他是一位注重抒发主观内心感受、极富个性、开创一代画风的绘画大师。凡·高作为后期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前期印象画派的最大区别是,他更注重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所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期印象画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绘画面貌,使当时的画风逐渐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因为以凡·高、高更和塞尚等为代表的后期印象画派画家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其中,凡·高的《向日葵》系列《星夜》《麦田上的乌鸦》等都是具有强烈个性和象征意义的作品。有人说,凡‘高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在谈到《吃土豆的人》时他说:“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当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时,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更重要的是,凡·高不仅用自己的心作画,而且用自己的生命作画,他是一位真正视艺术为生命、富有强烈使命感的画家。可以说,“艺术即凡·高,凡·高即艺术”。为了作画,他有时甚至达到癫疯的程度。他生前和身后的命运极富戏剧性。他在世时四处漂泊,穷困潦倒,在给提奥的信中,相当一部分谈的都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免于挨饿,整日为生计而发愁,画作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欣赏,乃至最后因精神绝望而饮弹自杀,年仅三十七岁。其全部作品(包括八百幅油画和七百幅素描)在生前只售出过《红色葡萄园》一幅,但他始终痴心不改,潜心艺术,终成大器,死后得到世人的认可。余光中把凡·高喻为“向日葵”。他说,“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得更好: 他生下来。 他画画,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 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 勒·柯布西耶书信集

    作者:(法)让·让热

    本书从瑞士引进,这本书信集并非旨在直接阐释他的作品或描述他生平诸事件的线索,而是意图勾勒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及他的友情和论战。这本书信集的目的就是要描绘一个鲜活的个体,通过这样的途径抑或可以对其作品的理解有所帮助。 大量关于勒•柯布西耶作品及生平的著作都以他的信函为线索和依据。其中一些信函作为相当重要的资料已经发表,但绝大多数仍未公开。信件的选择力求尽可能通过勒•柯布西耶的亲笔所书反应他人格的不同侧面;力求不对任何一个单一的方面过分偏颇;力求尽可能扩充不同种类信函的数量,扩大信函在所涉及时间上的延展性,所涉及主题上的丰富性,及其所阐发观点的多样性。 勒•柯布西耶的书信比其他类型的资料更好地拉近了人们与它们的作者之间的距离。它们使这样一个人的个性变得鲜活,粗鲁而多情,严肃而感性,腼腆而好斗,贪婪而慷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它们的作者那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个性。
  • 给莉莉的信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 一颗破碎的心

    作者:马丁・德里

    莉莉·扬,1900年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犹太人家庭。身为医生的她与一位年轻的内科医生结婚。1939年,二战爆妇,犹太人的处境开始恶化,在国家的悲据下,莉莉·扬也开始了她个人悲惨的命运。 犹太人开始遭受迫害,莉莉·扬失去了工作,从此无力抚养自己的家庭,也从此被迫独自面对迫近的危险。1943年,莉莉·扬被盖世太保逮捕,1944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杀害。 《一颗破碎的心》是1930年中期到去世前主人公莉莉·杨与孩子及亲友的300余封信件的结集。书中充满日常生活的细节,对孩子的思念和关切,感人至深。莉莉·杨的女儿为了见母亲一面甚至不惜进入集中营,和母亲一起直面死亡,她们浓浓的亲情令人感佩。 这是一本描写个人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刻画时代悲剧的历史纪实作品。